活著,為了什么?存在主義哲學家們說:存在是為了自由,而自由源自選擇。在他們看來,活著是為了追求自由,怎樣才能活出自由感呢,答案是,你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一個上大四的男孩對母親說,活著真沒勁。他的抱怨不難理解,因為從幼兒園開始,這位母親就一直在替孩子做各種各樣的選擇,孩子則只有一個任務(wù):好好學習。男孩即將大學畢業(yè)了,母親還在不停地替他做各種選擇:大一時為他想談戀愛擔心,大四了為他還不談戀愛擔心;因為擔心他沒有朋友,這個媽媽設(shè)計各種節(jié)目,逼兒子去交際;因為擔心兒子不開心,想出各種活動讓兒子參加……她的動機看起來是好的,但她什么都替孩子做選擇,是在殺死孩子的精神生命。
在替別人做選擇時,我們常用一個借口:我擔心他做了錯誤的選擇。
但是,即便是錯誤的選擇,那也意味著自己曾經(jīng)活過。我們其實都或多或少地懂得這一點,所以普遍都很討厭別人替自己做選擇,無論那選擇看上去多正確。
生命總有一個規(guī)律——那些越早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人,越早擁有強悍的生命力。哺育我們的精神生命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你的感覺。你體驗的感覺越是豐沛,你的生命力就越是強悍。
杰出的股票投資人彼得·林奇能說如此強悍的話——“就算聯(lián)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勢必是因為他信任自己的感覺。
同樣的道理,你在做每一件小事時,都面臨著選擇。我一個朋友,他和別人一起吃飯時,常說“乘以2”。意思是,你點了什么我就點什么,他的這一特點讓很多人厭煩。慢慢地,放棄選擇會成為自己的習性,讓自己主動去依賴別人。
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習性,如果有,就試一試從小事開始,按照你的感覺來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