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珍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太原030024)
平陽木版畫“奎頭”造型的意象思維
趙國珍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太原030024)
平陽木版畫是伴隨年節(jié)民俗而產生的一個大眾化畫種,其內容傳承著我國古有的道德文化和古法宗制。木版畫作為傳遞大眾思想情感的一種視覺藝術符號,它的意象表現(xiàn)主要是以物寄情,但意象思維為木版畫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動力,使平陽木版畫表現(xiàn)出“豪放、質樸、剛健、莊重、祥瑞”的藝術特點。
平陽木版畫 奎頭 意象
木版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民間傳統(tǒng)文化,他用寫實、夸張、象征相互結合的藝術手法,鮮明地再現(xiàn)了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特有形式。
木版畫起初稱為“門板畫”,起源于東漢時期,到唐代由于雕版業(yè)的興起,直至宋時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因此,宋代每逢年節(jié)時,受到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的影響,以木板雕刻印刷的祈求平安幸福的造像習俗就逐步盛行,所以到宋代演變?yōu)椤澳景婺戤嫛薄D景婺戤嬕彩歉鶕?jù)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市井民俗藝術文化的繁榮與適應當時社會文化時尚相結合誕生的一種歷史產物。木版年畫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fā)展歷史,這千年間的中國民間生活和民俗百態(tài)幾乎都在年畫里有所反映。
平陽木版畫在中國木版畫史上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版畫史》寫有“版畫之頭,平陽啟之”即足以說明作為中國木版畫之始祖的平陽木版年畫的歷史地位。平陽木版畫的內容主要是以神畫、戲出畫、民俗畫為主。
木版年畫中的“奎頭”民間又稱“門頭畫”,春節(jié)時貼于門頭,用來“鎮(zhèn)妖辟邪”,意為“滿門增?!?。“奎頭”即“奎星神”,也稱“文昌帝君”。文昌星名還稱文曲星,即古北斗七星中奎星之上六星的總稱。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吉星,主大貴。道教尊奉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封梓橦(亦主管功名、祿位)為文昌帝君,遂與文昌合為一。
文曲星為掌管人間士人的祿籍神星,因此士人多為祀奉,以求保全功名。舊時民間敬奉文昌神,以求子孫讀書上進,能夠中得狀元、進士,光宗耀祖、光耀門第。所以在古時,過年節(jié)時就會貼“奎頭”年畫于門首,與敬奉文昌神相同,意為求文昌神保佑家族子孫功名雙全,滿門增幅。平陽木版年畫中“奎頭”造像雖然面目猙獰,但頭戴官帽上有兩翅似兩角狀,即文曲星之首。年畫的右下方(臉部左側)有滿門增幅卷,即意為功祿;年畫的左下方的造型為毛筆狀,即意為求學得進名貴。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木版畫“奎頭”幾乎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作為民間藝術品,它的造型意象思維可以影響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
吉祥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一直崇尚的一種精神意境。平陽木版畫中人物造像無論是美或丑,依據(jù)當時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在人們的心中總是希望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所以吉祥寓意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造像藝術的主題之一,古人稱為“是圖必有意,是意必吉祥”,也就是說,中國的傳統(tǒng)圖畫都是有特殊寓意的。平陽木版畫根據(jù)當時社會需求,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史實禪聞、戲曲評話都以質樸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紛繁眾多的藝術造型。尤其平陽木版年畫中人物造型是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法與形象特點,揭示出人物不同類型、品性、年齡等綜合特征,并通過造型藝術形象把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或褒或貶,或靜或動,或惋嘆,或眷戀,都能夠達到“以象知意”的藝術效果。
通過現(xiàn)有“奎頭”圖像的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人們創(chuàng)作是飽含情感,并從圖意出發(fā),讓無意識的“門神畫”充分活躍,達到特定的傳意效果,同時符合大眾的審美體驗。因此,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審美想象在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非常重要。
(一)“奎頭”意象基本認識
想象空間的豐富性、自由性,使“奎頭”的創(chuàng)作具有無限可能性。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各地對于“奎頭”形象的積累是通過傳說與想象結合而成,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達到“以意度量”的涵義。另外民間美術想象的活躍源于創(chuàng)作激情和審美意識,無論是年畫、拂塵紙、紙燈畫、神祇畫等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創(chuàng)作者在作畫前都是心中先有圖意,再結合當時大眾的審美需求,讓創(chuàng)作圖像達到“意度無量”。為了達到“奎頭”傳遞比較明確的信息,并與其他地區(qū)木版畫有所區(qū)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要強調想象的獨創(chuàng)性。山西平陽木版畫中“奎頭”造型粗獷、夸張,畫面布局飽滿,線條剛勁有力,色彩爽朗明快,這種創(chuàng)作藝術手法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了立意布局的構思,從靈感與實際相結合運化而出,使“奎頭”猙獰之形顯于紙中,強化了木版畫的創(chuàng)作初衷,并注重大眾的領悟作用。
(二)“奎頭”的意象構造
首先是“立意”。即根據(jù)大量的觀察把握人們的精神特征或自然事物中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初步選取取舍,舍去無關細節(jié),留下可入畫的“晶核”。從古至今,要使藝術創(chuàng)作流芳百世,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必須能“立意”,只有“立意”才可知畫中造型的取舍?!翱^”造型把古代傳說與當時傳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相結合,并加以傳神考慮,創(chuàng)作出“奎頭”所具有的獨特意境。從現(xiàn)在保留的“奎頭”木版畫中,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它的“以理繪形制板”“以意傳神印制”的意象構成。
其次是“奎頭”造型的想象加工。對于任何藝術造型的想象加工到最后形式的夸張變形,想象的自由度是在逐漸加大,民間美術作品更是如此?!翱^”就是把寫實人物造型中最重要的神情狀態(tài)抓緊,進行了質樸的藝術想象加工,并與人的“第一印象”相融匯。在現(xiàn)代繪畫中,藝術作品滲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意象,從而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民間木版畫作品滲透的是大眾百姓的情感意象,并在特定環(huán)境中發(fā)揮民間必有的寓意與內涵。平陽木版畫中的“奎頭”圖像面目猙獰,人物五官表現(xiàn)不同于常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想象加工使用了夸張表現(xiàn)手法,目的是為了突出圖像的“神性”?!翱^”所呈現(xiàn)的兇狠之像,在春節(jié)時貼于門頭,用來“鎮(zhèn)妖辟邪”,其實是取其“懾邪而善守”之意。因此,“奎頭”圖像造型的表現(xiàn)就是通過想象加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提煉、集中,甚至是夸張、變形的描繪,最終形成獨特的意境和風格。
有意識的想象是在創(chuàng)作之前對所繪圖像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即意象中所說的“意在筆先”,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記憶發(fā)現(xiàn)和想象的結合。對于平陽木版畫中“奎頭”的意象而言,有意識的想象會改變最初的圖像構思,因為它的畫法布置要以“意象”為第一,要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與大眾心理需求。所以,有意識想象更多體現(xiàn)的是構思規(guī)律與意象規(guī)則相融合的作用。平陽木版畫“奎頭”圖像造型的藝術創(chuàng)作尤其從“構圖形式、線的運用、色彩設定”三方面突出了有意識想象的創(chuàng)作重點。
1.構圖形式:平陽木版畫“奎頭”圖像寬23厘米,高26.5厘米,畫面構圖形式非常飽滿,布局嚴謹。由于“奎頭”圖像撐滿了整個畫面,使其猙獰感越發(fā)強烈,這種有意識的想象使“奎頭”的意象表現(xiàn)更加突顯。另外,畫面構圖形式采用木版畫中講究的對稱構圖,從胡須到畫面上部帽子的帽翅與帽準,完全使用了對稱圖形,五官夸張的對稱表現(xiàn)強調了人物的傳神性。但為了打破畫面構圖完全對稱產生的呆板性,在畫面下方的胡須處有意識的用一條曲線分割,在保持畫像人物特有的性格之外使觀賞者的視覺感也活躍起來,同時臉左部畫“滿門增幅”卷,表示功祿;右部為筆紙狀,表示求學長進之意,這幾處不對稱性的構圖形式總體使畫面在嚴謹中又不失靈動。因此,有意識的想象在“奎頭”圖像中的運用使畫面產生了“靜中有動”的意象表現(xiàn)。
2.線的運用:線條的運用是木版畫的基礎,不同地域的木版畫,線條的表現(xiàn)形式也各有不同。平陽木版畫中“奎頭”的用線非常穩(wěn)健、粗獷、剛勁,同時還注重了畫面的張力性,視覺效果既整齊又不失韻律感。“奎頭”圖像不論是分割線、裝飾線,還是形象線,都注重了人物威武大方的性格特征,突出了圖像的意象描繪,線條從氣度、力量、方向上都圍繞神韻進行刻畫。另外,“奎頭”圖像線條也流露出藝人對形態(tài)虛實空間的表現(xiàn)技法的運用。線是一個圖像形成的根本,是有意識想象的存在條件,它既可以豐富畫面視覺效果,又可以通過藝人嫻熟的表現(xiàn)技法使圖像的意象表現(xiàn)貫穿于版畫之中。
3.色彩設定:色彩的設定是木版畫中最能體現(xiàn)思想情感的符號形式,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積淀。平陽木版畫的設色大膽、豪放、爽朗,大塊的設色與粗獷的線條結合,使畫面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國畫和近代黑白版畫的效果。平陽木版畫“奎頭”的設色主要使用了“紫,黃,紅,黑”四色,這樣的設色既符合當?shù)氐臍v史特征,又承載了相應的寓意與內涵。為了使這種特殊的符號形式能傳遞出特定的觀念信息,藝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必須進行有意識想象的圖像色彩投射,以特定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豐富民眾的思想情感,真正達到“奎頭”造型意象表現(xiàn)中的“以物寄情”。
意象思維在民間美術作品中的運用隨處可見,意象思維的有意識想象取決于歷史、文化、風俗特征對人們思想情感的影響。平陽民間木版畫中“奎頭”的圖像,是從古時繪制的“饕餮”造型圖演變而來的,但作為一種特定觀念意義的符號形式,它承載著人與自然、社會的特定關系。有意識的意象思維想象把這種以物寄情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符合了民眾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1]薄松年著,《中國年畫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1986.
[2]伊延波,張建設主編,《意象思維與創(chuàng)意表達》[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7.
[3]蘭崗著,《中西繪畫的審美與文化比較——意象與鏡像》[M],浙江美術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