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華,薛其林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長沙學院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藝術經典閱讀活動與高校藝術社團的良性發(fā)展
余中華,薛其林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長沙學院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藝術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造重地,但當前的高校學生藝術社團存在重娛樂輕審美、重傳承輕創(chuàng)新、重展示輕普及等諸多問題,面臨著動力引導嚴重不足的局面,處于發(fā)展瓶頸之中。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著眼于藝術經典,將經典作品作為藝術社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之源,通過開展廣泛意義上的閱讀活動,豐富藝術社團的活動內容,提升藝術社團的文化內涵。高校主動激活藝術經典的引導動力,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化的閱讀活動體系,在工作機制上理順校方與社團之間的主次關系,在活動對象上正確區(qū)分不同年級的學生群體,在活動步驟上遵循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設計引導性閱讀、主動性閱讀、實踐性閱讀三種層次遞進模式,從而促使藝術社團趨于良性發(fā)展,有效發(fā)揮藝術社團的育人功能。
經典閱讀;藝術社團;良性發(fā)展
藝術社團是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的重要類別。藝術社團能使大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行動上找到榜樣,認識得到提高,在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發(fā)生潛移默化的深刻變化”[1],“是非藝術類高校先進文化的最大生產力”[2]。作為現(xiàn)代高校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造重地,藝術社團的良性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大力提倡, 高校對藝術社團發(fā)展與建設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藝術社團也因其活動內容的豐富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所造就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的廣泛參與,成為高校學生社團門類中最受學生歡迎與期待的、名目數(shù)量最為繁多的一個類別。
然而,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高校藝術社團的發(fā)展正處在瓶頸之中。如果說藝術社團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步已經步入了全面繁榮的新階段,那么這樣的全面繁榮也僅僅是在數(shù)量上的,真正能用先進文化和優(yōu)秀作品引導感染大學生、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引領作用的藝術社團還很少。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社團組織的內部,并且日益突顯出來,成為制約和阻礙大學生社團組織發(fā)展的瓶頸性難題?!盵3]藝術社團不但面臨著發(fā)展盲目隨意、內部管理松散、物質條件匱乏等其他非藝術類社團所遭遇的共同困境,還面臨著自身特有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重/輕”的不平衡。
(一)重娛樂,輕審美
藝術社團在對藝術功能的認知上存在偏頗,所開展的社團活動往往過于注重凸顯藝術的娛樂功能,而忽視了藝術的審美功能。強調娛樂功能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使社團活動獲得受眾認同與參與,但娛樂僅僅作用于短暫、即時的感官刺激,其效應的存在缺乏持久性,這就導致許多藝術社團活動出現(xiàn)“一陣風”和“旋起旋滅”的缺點。事實上,現(xiàn)代藝術功能的最高層次是其審美作用,“包括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審美思維方法的訓練、審美境界的塑造、以及性情的陶冶、心理機能的調節(jié)等?!盵4]
(二)重傳承,輕創(chuàng)新
藝術社團活動設計者多為在校大學生,這個群體因其年輕而具有強烈的求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沖動,但也因其年輕而不敢或無力承擔除舊布新所可能帶來的失敗風險。面對社團長期形成的活動傳統(tǒng),大學生往往唯傳統(tǒng)是從,不敢輕易打破原有活動模式。藝術的生命力來自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藝術社團在活動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勢必導致藝術魅力的流失,陳舊的內容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與遮蔽了藝術的本來面目,使藝術社團的藝術色彩稀薄。
(三)重展示,輕普及
一方面,高校對藝術社團的建設還帶有很濃的裝飾色彩, 即把經費、師資、場地等投放在可以為學校增光添彩的大型展示類藝術社團上,如一般由校團委直接管理的校藝術團;而對小型或非展示類藝術社團缺少足夠的支持,導致絕大多數(shù)社團發(fā)展偏弱。另一方面,藝術社團在活動過程中過于注重對有藝術特長的成員的吸納和培養(yǎng),依賴這一小部分社團成員在各類比賽獲取成績、吸引眼球、造大聲勢;絕大多數(shù)沒有藝術特長的普通愛好者在社團中沒有得到重視,便會逐漸喪失藝術興趣,其結果便是社團成員的快速流失。
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許多論者撰文從時代氛圍、體制機制、物質條件、內部管理等角度進行了外因與內因的論述。但究其最核心的原因,乃是高校對藝術社團的發(fā)展動力引導不足。相對于國外世界一流大學來說,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的歷史短,經驗少,高校對藝術社團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用雖然有一定認知,但“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系統(tǒng)屬性認識還不夠深刻,對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的動力規(guī)律的總結還不夠全面,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動力引導策略的掌握還不夠系統(tǒng)?!盵5]準確地說,就是高校還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策略來激發(fā)藝術社團自身內在的動力系統(tǒng),引導藝術社團良性發(fā)展。這個核心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即使校方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也將于事難補。因此,要解決限制藝術社團發(fā)展的瓶頸難題,首要的(也是核心的)工作就是找到“發(fā)展動力”,尋求“動力推進器”。
藝術社團各種功能的發(fā)揮,都是以“藝術”二字為根基的。藝術不是純粹抽象的存在,藝術的物質載體是藝術作品??梢?,要破解藝術社團發(fā)展動力引導不足的難題,必須著眼于“藝術”二字,圍繞“作品”來做文章。然而,各種藝術門類已存作品的數(shù)量是龐大的。面對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如何不迷失方向?唯一的辦法是緊緊抓住經典。正如艾布拉姆斯所言,經典的形成需要以下要素:不同的專業(yè)讀者(批評家、研究者等)對該作品的廣泛共識的達成,該作品對其他作品、作者的持久性影響的產生,以及普遍被選作教育課程中的學業(yè)內容等[6]??梢?,經典是經受歷史時間考驗之后傳承至今的最優(yōu)秀藝術代表,是最值得信賴的動力來源。
(一)閱讀能激發(fā)藝術社團的發(fā)展動力
發(fā)掘和使用這一動力的最有效方法便是閱讀。在本文的視野中,閱讀是一種廣義的行為,即試圖進入藝術作品內部的、以理解領悟作品為目標的一切行為。它包括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tǒng),通過語言、文字、聲音、畫面、立體造型等,將對象置于人類主體思維的觀照之下。在具體的形式上,它包含了對藝術作品的傾聽、觸摸、觀看以及主動的改造與轉換。藝術經典蘊含了歷史的長度、思想的深度以及情感的厚度,對每一個走近它的行動主體產生巨大感召力。以藝術經典為對象的閱讀活動,能引導學生藝術社團走向良性發(fā)展之路,這是由經典本身的特殊性質決定了的。
(二)閱讀能豐富藝術社團的活動內容
藝術經典閱讀能豐富藝術社團的活動內容。就當前高校學生藝術社團的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而言,制約藝術社團發(fā)展的因素之一是活動內容的廣度不夠。因受應試教育功利性的長期規(guī)約,大學生缺乏對藝術作品的全面寬泛閱讀,當他們進行藝術活動設計時,前期知識儲備的貧弱往往造成了活動內容的陳舊和狹窄。比如,就論者掌握的情況而言,各大高校話劇社團的活動多為聲音、肢體、表情等基本技巧的訓練課程,所排演的節(jié)目也大多局限在《雷雨》、《茶館》等幾個大眾經常接觸的作品上。內容的陳舊不但會使社團成員逐漸喪失活動的積極性,更會造成社團外在影響力的衰落。要解決該問題,必須擴大藝術作品的接觸數(shù)量,用新鮮的內容取代和更換陳舊的內容。經典閱讀活動,正是因其注目于視野寬闊的藝術作品空間,而理應成為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閱讀能提升藝術社團的文化內涵
藝術經典閱讀能提升藝術社團的文化內涵。藝術社團以追求藝術的完滿性為最高目標,它應該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應該以妥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建構色彩濃烈的藝術場域。然而,因為長期缺乏藝術經典的熏陶,藝術性不強、文化性薄弱正成為當前藝術社團備受詬病的口實。比如,有的詩歌社團既不開展經典詩歌的朗誦會,也不進行經典詩人的研討活動,而是跟隨社會風氣模仿所謂“下半身”、“梨花體”等一時之潮流,也許能博取眼球獲得短期轟動效應,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深深損害了詩歌藝術。如果能摒棄這種隨大流式的被動行為,倡導對經典的主動而深入的接觸,以經典為資源與養(yǎng)料,從經典中汲取自信與自覺,藝術社團的發(fā)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和肥沃的土壤,就能生長出常青之樹。
只有當藝術經典成為社團活動的主要內容,當藝術經典成為社團發(fā)展的活力來源,藝術社團才有可能在轉型中擺脫“三重三輕”的痼疾。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藝術經典的閱讀活動如果僅僅是一種民間性、自發(fā)性的學生社團行為,那么它對藝術社團和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顯然是很薄弱的。一個藝術社團發(fā)展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它所在的高校是否形成了良好的藝術生態(tài)。因此,要真正彰顯藝術經典的魅力,通過經典閱讀活動促進藝術社團的發(fā)展,使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就必須站在學校層面構建一個全校性的藝術經典閱讀活動體系。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歷史、條件與環(huán)境,高校構建藝術經典閱讀活動體系的途徑、方式和方法不可能有可以照搬的固化模式。但是,體系的構建在工作機制、活動對象、活動步驟等三方面是存在共性的。與該三個基本性問題相對應的,是以下三個關系:學校與學生社團之間的關系;不同年級的社團成員之間的關系;活動步驟的難易與深淺關系。
(一)理清校方與社團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恰當?shù)墓ぷ鳈C制
在藝術經典閱讀體系中,誰是活動開展的指導者,誰是活動進行的實施者?一個社團顯然無法承載龐大的閱讀活動體系,只有掌握了資金、師資、場地等的學校才是主導方。校方與社團兩者之間的關系好比是舵手與劃手的關系。校方是掌舵之人,負責對活動進行全盤規(guī)劃、過程引導與監(jiān)控;社團是劃船之人,是活動具體實施的主體,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落實各項活動任務。
校方主導、部門協(xié)作、老師參與是體系有效運行的前提保障。藝術經典閱讀活動體系的建設,不是某一職能部門或某一學科系部能獨立承擔完成的,它需要舉全校之力,廣泛整合資源。教務處、教育研究所、圖書館、團委、學工部等應該組建工作指導小組,對本校的藝術社團狀況、學生藝術基礎與藝術追求等進行研究,努力改善活動體系需要的硬件與軟件條件,設計大量有針對性的系列活動。其次是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參與對活動體系的質量提升具有關鍵作用,尤其是專業(yè)導師隊伍的組建是活動體系運行的質量保證。當學校層面的工作機制得到理順,作為活動主體的社團才會真正激發(fā)活力與熱情。
(二)對來自不同年級的活動對象進行區(qū)分,加強活動設計的針對性
參與閱讀活動的是具體的學生個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年級,在閱讀活動中有不同的特性。根據(jù)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尤其是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一般邏輯,可以將本科學生分為“低年級學生、中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三個梯度群體。
大學生雖然在中學階段有一定的藝術閱讀經驗,但缺乏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因此對低年級學生必須及時地加以一定程度的強制性與規(guī)范性引導,工作重點在于重新調動閱讀熱情,激發(fā)閱讀興趣。中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方面主要面臨的是知識接觸之后如何進行內在轉化的問題,因此工作重點在于提供有效平臺展示、檢閱與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而高年級學生需要重點解決的是閱讀如何指導實踐的問題,即知識的深化與升華。
依據(jù)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呈現(xiàn)的規(guī)律與特點,校方要對大學生在校四年的閱讀活動進行時段性規(guī)劃安排,按照“泛讀接觸知識→精讀內化知識→深讀使用知識”的三個層級遞進結構,有針對性地架設“知識吸納、知識內化、知識輸出”三種閱讀目標。
(三)按照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設計理念,形成藝術經典閱讀活動的基本范型
既然不同年級的活動主體進入藝術經典的自我基礎、目標追求存在弱與強、低與高的差異,那么在活動體系的設計中就應當遵循“引導閱讀、自主閱讀、實踐閱讀”的一般步驟。
1.以低年級學生為主體,開展藝術經典的引導性閱讀?;顒芋w系的基礎工作是激發(fā)閱讀熱情,培養(yǎng)閱讀習慣。校方可以組織專門導師小組開展指導工作,發(fā)布藝術經典的作品目錄,教會學生獲取經典作品資源的途徑,舉行師生經典閱讀的沙龍,加強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使低年級學生廣泛接觸經典作品,初步領略經典的藝術魅力,從而調動主動閱讀的興趣與熱情。
2.以中年級學生為主體,開展藝術經典的主動性閱讀。通過一年時間的寬泛性閱讀,學生基本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升入中年級的學生面臨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閱讀效果”。校方在設計該階段的活動中,要逐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有意識地將學生推向經典閱讀活動的前臺,舉辦如經典閱讀心得征文大賽、經典作品點評會、經典作品匯演等活動,通過學生與經典的互動來檢視學生的閱讀成果,增強學生閱讀效果。
3.以高年級學生為主體,開展藝術經典的實踐性閱讀。高年級學生面臨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進行知識使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設計形式是“學校搭臺,學生唱戲”。學校可以打造活動平臺,開展如名曲演奏、名歌傳唱、名劇演出、名作改編等以學生為主導方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完全走上表演與表現(xiàn)的舞臺,鼓勵學生對從經典中獲取的知識進行大膽實踐。
藝術經典閱讀活動,著眼于藝術經典與學生素質提升之間的必然關系,能強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能提升藝術社團的文化藝術內涵,能增強藝術社團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藝術社團趨向良性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茖W化的閱讀活動體系的構建與運行,必將激發(fā)藝術社團的活力,發(fā)揮藝術社團的育人功能,引領校園先進文化向縱深發(fā)展。
[1]龔艾蒂.工科院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的實踐探索[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夏雅敏,屈琳琳.論非藝術類高校藝術類社團多維度建設[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2,(2).
[3]沈曉霞,廖錦亮.大學生社團組織發(fā)展的瓶頸及其對策分析[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4]楊戈.論戲劇藝術的教育功能[J].當代戲劇,2006,(3).
[5]胡繼冬.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動力及其引導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6]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詞典[M].吳松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校:簡小烜)
Classical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r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YU Zhonghua,XUE Qilin
(School of Television & Film Art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Art associations are important places where colleges create their campus culture. However, student ar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re now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more emphasis on entertainment but less emphasis o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more emphasis on heritage but less emphasis on innovation, and more emphasis on exhibition but less emphasis on popularization. As a result, there is a lack of sufficient driving forces and guidelines to boost development of these art associations. Thus, their development is stuck in a bottleneck.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classic art works and take them as internal sources of power to boost development of art associations. To be exact, colleges should organize reading activities in a broad sense and diversify contents of art association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rt associations. If colleges want to proactively activate guiding force of classic art works, they nee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reading activity system; define clear roles of themselves (i.e. colleges) and art associations in terms of working mechanism; distinguish student groups in different grades in terms of activity participants; comply with the law of “go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in terms of activity steps; and design three progressive reading models, namely guided reading model, active reading model and practical reading model,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avorable development of art associations and make them effectively play their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classic reading;art association;favorable development
2017-02-2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學習型高校文化資源平臺建設研究”,編號:14JD06;長沙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校文學教育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余中華(1979— ),男,湖南益陽人,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當代文學與文化傳播。薛其林(1967— ),男,湖南益陽人,長沙學院長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區(qū)域文化學。
G641
A
1008-4681(2017)04-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