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寶的胡攪蠻纏,如果家長怒不可遏,馬上做出反擊,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于是許多家長采取另一種策略:冷處理。即對寶寶的逆反行為佯裝不知、視而不見,不給寶寶發(fā)泄情緒的機會,等到寶寶冷靜下來再實施教育。冷處理固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尺度,也會造成不好的后果。
冷處理不可濫用
【案例】媽媽的緊箍咒
2歲的壯壯近來脾氣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還狠狠地揪保姆的頭發(fā),踢媽媽的腿。哄勸沒有用,道理講不通,于是媽媽與家里的所有成年人商定,以后壯壯再胡鬧,就一起不理他。這一招果然管用。壯壯見沒有人搭理他,甚感無趣,而且自己的生活不能沒人照顧,所以不得不屈服,低三下四地求饒。媽媽得理不饒人,壯壯不道歉就不結(jié)束冷戰(zhàn)。壯壯只好道歉,但對自己錯在哪里卻糊里糊涂。以后,壯壯再胡鬧,媽媽就有了緊箍咒:“再不聽話,就三天不理你!”時間長了,壯壯就不吃這一套了,而且脾氣越來越大。
【分析】冷處理是負面懲罰
2歲的寶寶正處于叛逆期,什么事情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煩惱。叛逆期的寶寶的最大特點就是突然變得很固執(zhí),這是因為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急于表現(xiàn)自己,以顯示跟別人的不同。2歲的寶寶認知能力有限,聽不懂大人說的話,與他講道理很困難,所以往往遭到家長的冷處理。家長通常的做法是把寶寶晾在一旁一段時間,讓寶寶自感沒意思,自己想通道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受冷落的寶寶暫時有了被拋棄的體驗,有可能對家長的勸告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家長的冷處理只能適當(dāng)使用,如果濫用,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為冷處理不是正面教育的態(tài)度,而是負面懲罰,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怨恨和報復(fù)心理。
【措施】關(guān)注寶寶的內(nèi)心感受
首先,家長應(yīng)該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有時家長會覺得以前已經(jīng)給孩子講過道理,就沒必要每次都講道理。實際上,孩子即使記得家長所講的道理,他也未必能把以前的道理與現(xiàn)在的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他需要家長的講解、重申與強調(diào),而且孩子還總有一種試探家長的心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家長改變主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要有言在先、一事一議,確保孩子明白了可以做某事或者不可以做某事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其次,給寶寶兩個選擇。雖然寶寶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畢竟年齡太小,所謂“自己的想法”還是相當(dāng)幼稚和不合理的。家長讓寶寶吃飯,他硬說“不要”,家長可以換一個角度讓他吃飯:給他兩個選擇:“寶寶是要自己一個人在這里玩,還是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呢?”另外,還要加一句“要是自己在這里玩多無聊啊,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媽媽還可以給你講故事”之類的話。
最后,與寶寶一起立規(guī)矩。很多事情在家長眼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但是寶寶卻不這么認為,因為寶寶心里還沒有完整的秩序感。所以,家長可以跟寶寶一起制訂作息時間表或者行為指南,什么時候該吃飯、什么時候要洗澡、跟小朋友玩不能搶玩具等都跟他商量好。因為是寶寶自己參與制訂的,所以他執(zhí)行起來也會更利落。
總之,家長要時刻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當(dāng)寶寶胡攪蠻纏時,家長應(yīng)該接納寶寶的感受,允許寶寶表達自己的情緒,并對寶寶的情緒表示理解,并給予安慰,但是拒絕寶寶不合理要求的態(tài)度不能變。家長如果能用關(guān)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就不要再用冷處理的方式,以免傷害親子關(guān)系。
冷處理適可而止
【案例】曠日持久的冷戰(zhàn)
4歲的童童是一個調(diào)皮的男孩,仗著爺爺奶奶寵愛他,經(jīng)常故意犯錯,而且屢教不改,比如,他經(jīng)常故意尿濕馬桶上的坐墊,吃飯的時候故意把鋼勺掉到地上,說話故意帶臟字,等等。童童媽萬般無奈,決定用冷處理的辦法整治兒子,對童童所犯的錯視而不見,也不與童童說話。童童媽其實是在等待童童道歉,在心里想:“你不道歉,就讓你嘗嘗被冷落的滋味!”對媽媽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童童很不適應(yīng),也不知道只要自己道歉就能換來媽媽的笑臉,所以繼續(xù)犯錯,試圖引起媽媽的關(guān)注。可是童童媽不斷因為兒子繼續(xù)犯錯而延長冷處理期限,讓童童痛苦不堪。時間久了,童童的性格變得暴躁起來,犯錯的惡劣程度不斷升級。
【分析】冷處理是一種智慧
有時候,孩子的胡鬧行為并非真心想那樣做,而是出于淘氣,這個時候,成人的反應(yīng)越是強烈,孩子就會越覺得好玩,從而越有興趣重復(fù)這種行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孩子還缺乏對自己行為的把握能力,難免弄假成真,做出危險舉動,造成可怕后果。這個時候,如果成人擔(dān)心這種行為太危險,便可以適當(dāng)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便可能因自討沒趣而停止那種行為,因為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冷處理就是一種負強化,由于孩子做出某種行為之后沒有得到期待的關(guān)注,自然就失去了重復(fù)這種行為的動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中有一個著名的案例:一位苦惱的媽媽向老卡爾談起她那個怪里怪氣的兒子:吃面包時總是要把面包皮揭下來,揉成一個個小球球,然后在她眼皮底下一個個吃下去。無論她怎樣罵,兒子都改不了這個壞習(xí)慣。老卡爾給了她一個冷處理的建議。次日,兒子故技重演的時候,媽媽看了一眼,若無其事地繼續(xù)做她的事。兒子奇怪地問媽媽:“你怎么不罵我了?”媽媽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知道了?!焙孟袷裁炊紱]有發(fā)生過。從那以后,兒子果然再也不用那樣奇怪的方式吃面包了。
【措施】不必一直冷下去
如果寶寶明知故犯、軟硬不吃,家長就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但不必把冷處理變成冷戰(zhàn)。比如,當(dāng)寶寶躺在地上撒潑的時候,家長可以蹲下來,平靜地告訴他:“你躺在地上也不能吃冰激凌。如果你愿意,就躺一會兒吧,五分鐘之后我來看你一次,到時候你可以選擇做一件事情,要么繼續(xù)躺在地上,也不能吃冰激凌,要么從地上起來,跟我一起出去玩?!蔽宸昼姾笤儐枌殞殻寣殞氝x擇做一件事情。如果寶寶繼續(xù)躺在地上,家長把剛才的話再重復(fù)一遍,五分鐘后再詢問一遍,這樣重復(fù)數(shù)次,直到孩子從地上起來,不再無理取鬧。這樣做既表達了對孩子的關(guān)心,避免了意外傷害,又堅持了教育原則。而且每隔五分鐘看望一次孩子,也讓孩子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和選擇的余地,加強他的反省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讓他自己意識到繼續(xù)撒潑沒有用、不劃算,還是出去玩吧。同時,家長也給寶寶留足了面子,讓他心理上有臺階可下。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冷處理時間過長會嚇著孩子,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3歲半的芳芳喜歡打人,只要稍微沒有滿足她的愿望,她就對媽媽和奶奶連掐帶抓。有一次,奶奶不小心弄倒了她的玩具,趕緊道歉也不行,她還是把奶奶的胳膊抓破了。媽媽特別生氣,讓芳芳一個人站在房間的角落里,不能玩任何玩具,而且奶奶和媽媽誰也不和她說話。不一會兒,芳芳就哭著過來抱媽媽的大腿,表示以后再也不抓人了。以后芳芳再犯錯誤,媽媽每次都狠心地讓她站在角落里半個小時,有時候甚至一晚上不理她。從那以后,芳芳不打人了,但是變得謹小慎微,總是問媽媽:“可以做這件事嗎?”“可以這樣做嗎?”“媽媽會生氣嗎?”“芳芳還是好孩子嗎?媽媽還喜歡芳芳嗎?”可見,冷處理時間過長讓芳芳失去了安全感和自信心。
冷處理善后事宜
【案例】得意忘形的媽媽
林女士用冷處理的辦法制服了淘氣的兒子濤濤,非常得意。當(dāng)濤濤乖乖地道歉時,林女士總是借機教訓(xùn)兒子:“現(xiàn)在知道誰厲害了吧?撒野沒用,趁早乖乖聽話!”濤濤表面上屈服了,但內(nèi)心對媽媽充滿了怨恨,想方設(shè)法地再次犯錯,以報復(fù)媽媽。
【分析】乘勝追擊不可取
家長用冷處理的辦法懲戒寶寶往往能獲得成功,但此時切忌得意忘形,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處理好善后事宜。如果家長乘勝追擊,試圖借機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往往適得其反,引發(fā)寶寶的不滿和怨恨,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措施】冷處理后多鼓勵
正確的做法是冷處理后鼓勵寶寶。冷處理是一種懲罰,但懲罰未必能讓寶寶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許多時候?qū)殞毷遣荒苋淌鼙焕渎洌狼钢皇菣?quán)宜之計,所以,家長不能見寶寶服軟就收兵,應(yīng)該溫和地詢問寶寶錯在哪里,引導(dǎo)寶寶反省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另一方面,家長應(yīng)鼓勵寶寶主動道歉的正確行為,可以跟寶寶說:“媽媽就知道你是個既聰明又懂事的孩子,你真棒!”這樣做,既是給剛剛受到懲罰的寶寶以心理平衡,也是在培養(yǎng)寶寶用真誠換取善意的人際交往技巧,一舉兩得。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