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少年行
——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特色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新形勢下的課程總目標要求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負責任地做出選擇”;承擔社會責任部分的總目標要求學生“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國情部分的總目標規(guī)定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鑒于此,我校的德育以“塑造具有道德品質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自我責任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為目標,以道德教育為核心,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法制教育、環(huán)境教育、學科知識教育等相聯(lián)系(滲透),力圖通過“東林少年行”這一校本課程讓德育走向“務實”,并聚焦眼前、著眼將來。
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行動、學會思考,獲得更好的教育、啟發(fā)和提升,從而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有能力、敢擔當?shù)娜?,成為不負社會期望的建設者和創(chuàng)新者,成為秉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并且能夠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人。
課程內(nèi)容依據(jù)初中思想品德(注:現(xiàn)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下同)教材各年級內(nèi)容匹配安排。
年級七年級(上)辯論:男女生分班利弊談小品:男女交往禮節(jié)內(nèi)容我上東林了1.美麗的東林2.可愛的集體拆除心靈的墻1.門其實開著2.真心朋友3.花開應有時分組調查:尋訪身邊的動植物伙伴,做好觀察記錄,寫出調查報告(觀察對象的生存狀況和獨特性,自己的認識與感悟)并進行交流生命之翼1.認識生命認識自我2.尊重生命珍愛生命3.怎樣提高耐挫能力七年級(下)做自己的主人1.自律2.自信的我3.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問題4.成長中的煩惱——逆反5.直面分化評價:學習和使用《自理自治學生評價手冊》八年級(上)故事會:中華二十四孝之……比一比:設計一個祝賀長輩生日的方案八年級(下)好習慣培養(yǎng)計劃(內(nèi)容、理由、堅持12周跟蹤記錄曲線圖)九年級(上)游戲:火海逃生游戲:解手鏈九年級(下)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1.感恩父母2.感恩師長3.感恩對手4.感恩自然少年當自強1.理想是自強的航標2.良好的習慣是終身財富3.心懷責任立志自強4.我誠信我快樂競爭與合作1.競爭與合作2.學會合作人生的選擇1.人生的選擇2.選擇的技巧活動建議參觀:校史陳列館演講:我的“陽光少年”行動計劃演講:我的畢業(yè)選擇
《東林少年行》是一本針對我校學生的德育讀本,具有如下特點:思想內(nèi)容上,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與引導,注重對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剖析,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判斷,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從而成長為有理想、有能力的高素質合格公民;編寫形式上,各類材料的組織與編撰始終圍繞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每一課不僅有供學生閱讀的內(nèi)容,而且有啟發(fā)他們深入思考的空間,更要求他們?nèi)邮謱嵺`。整個讀本基本囊括了初中階段學生成長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充滿著積極樂觀的勵志性內(nèi)容,既可以作為學生的自讀本,也可以作為教師開展專題教育的教本,還可以作為系列主題班會、活動的底本。
該課程一共八講,分三年學習。每次學習主要利用每星期的班會課進行。
在實施過程中,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點:
1.強調與生活實際以及思想品德課程的聯(lián)系。
我們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直面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開展班會活動,為他們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我們要求該課程的實施者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積極開發(fā)各門學科中的相關資源,加強與思想品德課程的聯(lián)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我們要求班主任善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活動中,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與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jīng)驗,在自主探究與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提升道德學習能力。
該課程倡導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觀察。
班主任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引導的依據(jù)。
2.描述性評語。
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學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現(xiàn),如態(tài)度、能力和行為等寫成評語,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3.談話。
班主任通過與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對話,獲得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狀況的信息,并據(jù)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引導。
4.行為表現(xiàn)評價表。
班主任建立學生的品德成長評價表,如《自理自治學生評價手冊》中的評價表;每學期根據(jù)教育目標設立若干行為目標,制定行為表現(xiàn)評價表,記錄、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進步和成績。此類評價表以學生的自我描述、自我小結為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
1.校本教材《東林少年行》;2.正在形成中的配套教學方案設計集;3.在無錫市義務教育階段特色課程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4.《知情感恩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沈丹楨)在2013年無錫市中小學優(yōu)秀德育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等。
(根據(jù)“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