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言
1
中國有句古話:“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p>
在民國的亂世之中,不僅人命賤如草芥,就連國寶也無法自保。
然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總有一些中國人,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國家的珍寶。
今天講述的故事,是關(guān)于一位曾經(jīng)的中國交通部長和“晚清四大國寶”之一——毛公鼎的一段傳奇。
2
毛公鼎,鑄造于西周晚期,為毛公所鑄,因此名為“毛公鼎”。此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造型質(zhì)樸穩(wěn)重,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
毛公名歆,是周宣王的叔父。鼎文中記載,周宣王在位初期,力圖改革朝政,遂命叔父毛公歆處理國家大小事務(wù),又命毛公一族擔(dān)任禁衛(wèi)軍,保衛(wèi)王家,并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鑄鼎紀事,由子孫永保永享。
此鼎的文物價值不僅在于年代的久遠,更在于其對歷史研究的獨特價值。
鼎內(nèi)刻了五百字的銘文,是毛公向周宣王進言的記錄,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對研究西周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清道光年間,毛公鼎被發(fā)掘于陜西岐山縣,此后輾轉(zhuǎn)流經(jīng)了多位古董商、達官顯貴之手。
在民國初期,毛公鼎被晚清重臣端方的后人抵押在華俄道盛銀行。此時,由于國破民窮,中國的眾多國寶都遭到了洋人的覬覦,毛公鼎也不例外。
眼看著毛公鼎要被外國人買走,一位重要的護寶人出現(xiàn)了。
他就是葉恭綽。
3
1881年,葉恭綽出生于廣東番禺。他的祖父葉衍蘭是晚清的書畫名家,家族中人才輩出。
葉恭綽自幼聰慧,又因家學(xué)淵源,對詩書畫印都十分精通,對于收藏和考古更是癡迷不已。
然而,受當時“交通救國”思想的影響,葉恭綽早年并未醉心于自己的愛好,而是投身于交通事業(yè),力圖改變國破民窮的局面。
他曾擔(dān)任北洋政府的交通總長、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均頗有建樹。
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葉恭綽前往香港避難。毛公鼎十分沉重,無法帶走,他將其藏在了上海的家中。
日本軍方想盡了辦法打聽寶鼎的下落,卻數(shù)次無功而返。
日本人聲稱:“就是把上海翻個底朝天,也要找出寶鼎?!?/p>
葉恭綽憂心不已,此時此刻,他想到只有一個人最值得信任,那就是他的侄子——葉公超。
4
葉公超是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曾經(jīng)擔(dān)任過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他從小與叔父葉恭綽感情深厚,親如父子。
葉公超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收到叔父的信后十分重視,立刻出發(fā)趕往上海。
葉恭綽囑咐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yīng)?,F(xiàn)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zhì),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p>
卻不料,日本人早已得到了消息,知道了葉恭綽就是那個匿名買走毛公鼎的人。葉公超作為他的親屬,自然也被日本人盯上了。
葉公超風(fēng)塵仆仆地趕到上海,還沒來得及處理毛公鼎,就被日本憲兵隊逮捕了。
日本人逮捕葉公超的理由是間諜罪,因為在搜查葉家宅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手槍。然而,當時毛公鼎就藏在床下,日本人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日本人扣留了葉公超,對其威逼利誘,意圖奪得寶鼎。葉公超也是個硬骨頭,死活就是不松口,哪怕遭受了嚴刑拷打也沒有泄漏寶鼎的任何消息。
寶鼎被日本人覬覦,侄兒又被日本人扣押,葉恭綽心急如焚。
正當葉恭綽六神無主時,一位能工巧匠幫助了他。
5
歷史已經(jīng)隱沒了這位工匠的名字,但是他的事跡值得我們記住。這位工匠幫助葉恭綽偽造了一個假鼎,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葉家把這個假的寶鼎送給了日本人,總算是暫時騙過了日本人。
然而,如此終究不是長策。如果日本人發(fā)現(xiàn)了寶鼎是假的,那麻煩可就大了。
1941年,在日本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葉公超沒有辜負叔父的囑托,歷盡艱險將毛公鼎偷運到香港。寶鼎的安危暫時得到了保障。
可是,葉恭綽后來的際遇并不好,常年的漂泊遷徙使他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頓,再加上他身患重病,一家人的生活無以為繼。
自己信守“君子固窮”的道理是可以的,可是不能讓家人也跟著自己挨餓啊。
6
萬般無奈之下,葉恭綽和一位漢奸商人陳友仁達成了協(xié)議。
陳友仁在抗戰(zhàn)時期與汪偽政府有聯(lián)系,后來眼看著日本人大勢已去,生怕抗戰(zhàn)勝利后政府會追究自己的責(zé)任,因此想通過進獻毛公鼎來討好政府。
葉恭綽與陳友仁約定,先將寶鼎賣給陳友仁,等到抗戰(zhàn)勝利后再由他獻給國家。
抗戰(zhàn)勝利后,陳友仁信守諾言,把毛公鼎上交給了國民政府。
在歷經(jīng)波折之后,漂泊了百年的無價國寶,終于安全了。
當國寶危在旦夕的時刻,這位中國曾經(jīng)的交通部部長毅然護寶,為國家留住了重要的歷史文物。
遙想當年,在半壁江山淪陷的亂世之中,人人求自保,貪官們想盡辦法多撈一筆,平民百姓只求自己一家老小平安,很少有人甘愿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國寶。
然而,葉恭綽作為中國曾經(jīng)的交通部長,卻沒有利用原有的關(guān)系網(wǎng)發(fā)國難財,也沒有只顧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保護國寶而奔波流離,提心吊膽,最終將這件無價之寶獻給了國家。
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感嘆。
他是高官,是書畫家,更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
〔本刊責(zé)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 搜狐歷史 201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