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蒙頂茶品質優(yōu)異,盡人皆知。蒙頂茶產于四川蒙山,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上面有云霧籠罩,下面有沃土滋養(yǎng),正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因為蒙頂茶的聲名,帶動了方圓數百里的茶葉生產和經營,也使蒙頂山成為了茶人心中的圣地。
古時采制蒙頂茶極為隆重而神秘。每逢春至茶芽萌發(fā),地方官即選擇吉日,一般在清明節(jié)之前,焚香沐浴,穿起朝服,鳴鑼擊鼓,燃放鞭炮,率領僚屬并全縣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禮拜后,“官親督而摘之”。貢茶采摘由于只限于七株,數量甚微,最初采六百葉,后為三百葉、三百五十葉,最后以農歷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數,每年采三百六十葉。因為稀少,蒙山貢茶自然就顯得彌足珍貴。
那年從康定回成都,路過蒙頂山腳下,只見公路邊全是碧綠的茶園。一棵棵茶樹順著地勢起伏整整齊齊地站立在那里,或成行,或成列,一直蔓延到天際,蔚為壯觀。至于我們常見的稻子、麥苗或玉米等莊稼,在這里反而難覓影蹤??梢娒缮饺艘呀洺蔀榱说氐氐赖赖牟柁r,他們已經不再種糧食了。采茶、炒茶、賣茶,這就是他們桃花源般的愜意生活。你看那層層疊疊的茶園中間,那些穿紅戴綠的姑娘媳婦們正在忙忙碌碌地采茶,這可是萬畝茶園最好的點綴呢!當然也有男人采茶的,光著紫銅色的上身,露出結實的肌肉,這可比我們想象中的采茶場面粗獷多了。
蒙山茶雖好,但畢竟只是分布在蒙頂山周邊,產量有限。我們也不可能只消費蒙頂茶,正如我們辦酒席,不可能只喝五糧液一樣。其實四川名茶很多,譬如川西綿竹也產好茶,據《綿竹縣志》載,“黃茶即老茶,行銷松茂等處,邑商采配做邊引,縣北馬跪寺青龍白虎二山茶產甚佳,其漢王場及西山所產亦多。”由上可知,綿竹沿山都可種植茶樹,而猶以遵道馬跪寺茶山所產茶葉為最佳??h志的記載跟現在綿竹沿山茶園分布狀況差不多,綿竹“三溪香茗”就是在川內頗有名聲的茶品。提起三溪香茗,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三溪寺、三箭水、射水河,就會認為三溪香茗產自綿竹土門鎮(zhèn)。其實這不完全正確,三溪香茗茶葉基地除了土門困牛湖周邊外,遵道馬跪山茶園也是,三溪香茗茶廠老板范銳就是兩地茶葉種植生產合作社的理事長。
三溪香茗雖然不如西湖龍井、碧螺春那么有名,但是只采清明前海拔1200米左右茶園的鮮嫩茶芽,再用當地的山泉水沏出來,有一種明媚的鮮綠沁人心脾?!捌皆貛Р贿m合種茶樹,最好是海拔500~1300米的地方;要種在深土上,pH值在4.5~5.8之間最好?!狈朵J覺得孕育茶與酒的自然地貌有著說不清楚的天然聯系,“茶樹喜光又不喜歡曝曬,最好就是有點云霧的天氣,感覺是微微喝醉的感覺呵?!闭f這話的時候,抬眼望去,山頂霧氣環(huán)繞,山下是朗朗乾坤。此情此景,跟我踏訪蒙頂山時所見景致極其相似。做茶就是做文化,三溪香茗一干人等深諳其中之道。每年清明前后,他們都會邀請文朋詩友、茶道人士在土門三溪寺周邊茶山上開展尋茶之旅,大家深入茶園之中采茶,看師傅手工炒茶,現場欣賞茶藝表演等。茶廠采茶時,還會邀請三溪寺的僧人們誦經祈福,名曰禪茶,真是好不熱鬧。
馬跪寺兩山用青龍、白虎命名,足見此地風水不同凡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馬跪寺的得名就很不一般。縣志載,“隆平寺有僧法凈,蜀王秀聞其名而召之,托疾不往。王怒欲加罪,馬至此跪不行。后因以名寺?!毕肽欠▋艉蜕斜厥堑玫栏呱?,閑云野鶴一般自由,豈能受你蜀王約束,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那不成了弄臣?蜀王領兵加罪,所行反而全部給法凈跪下,冥冥之中似乎告訴我們,王權在神權面前,也是不堪一提的,何況蜀王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也不是什么真命天子。
朋友老王就在馬跪山下住,家里也有數十畝茶園。因為這個緣故,我也得以走近馬跪山的茶農,了解他們與茶相伴的生活。立春過后萬物勃發(fā),只要連續(xù)幾個日頭,蟄伏了一冬的茶樹就開始發(fā)芽。好茶貴在及時采,采早了香氣不足,采遲了香氣亦差,因此必須把握好時機。老王是種茶的行家,到茶山上轉一轉,就知道該不該采茶了。采茶或許算不上什么精深手藝,但和剪刀剪茶、機械采茶相比,不少高級茶還是得依賴手工摘制。數十畝的茶園,單靠自己根本無法完成,因此老王還得雇傭一些幫手,這在茶鄉(xiāng)也是慣例。采茶者多為女性,小則不過十二三歲,老則年逾古稀。也有一些外地人,他們瞅準了這段時間到茶鄉(xiāng)攬活干,這就跟那些麥收時節(jié)幫人收割的麥客差不多。
現在采茶,當然就沒有那么講究了,但采茶技術還是老樣子。清明前的茶青,一葉捧一芽便可采摘,形似麻雀的小嘴微微張開。而待到谷雨時分,則以兩葉捧一芽為最佳。姑娘們戴著草帽、腰間系著布袋在茶樹之間穿梭著,一手拉住茶樹的枝椏,另一手飛快地擇下樹上新發(fā)的嫩苗和細葉,摘下后迅速地放入掛在腰間的布袋中,不到一會兒便裝滿了,再倒入一旁陰涼處的茶簍。她們雙手在茶樹上飛舞著,嫩綠的茶葉尖尖就樣被采摘下來,茶園里歡聲笑語不斷。有人還會趁興哼起流傳數百年的采茶調:三月采茶茶發(fā)芽喲,姐妹雙雙摘細茶。姐一把,妹一把喲,采滿茶簍喲就回家……一人唱,數人和,這是原生態(tài)的無伴奏合唱,整座茶山頓時沸騰起來。
其實采茶也挺辛苦的,根本沒有《采茶舞曲》里那樣的閑情逸致。采茶必須站著采,雙腳站一天后腿便仲得厲害,身體羸弱者根本受不了。青芽中有茶堿,采多了手指就被茶堿染黑,嚴重時還會開裂,裂口碰到青芽汁很痛。采茶妹每天六點左右上山,待到日暮時,可摘七到十斤茶青,賣給定時前來收茶的茶販,賣得的錢和茶園主人對半分,一般有一百多塊。從清明節(jié)前開始,到四月底結束,整座茶山上都是采茶姑娘們忙碌的身影。采茶歌里春光老,當我們在春日的暖陽下一邊聊天,一邊品嘗三溪香茗,哼著采茶調的時候,有誰想過那些像蜜蜂一樣辛苦的采茶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