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東
摘要 為篩選出適合桐城市生產的中秈稻品種,開展了中秈稻新品種篩選試驗。結果表明:最適宜于桐城地區(qū)高產栽培的品種有廣兩優(yōu)1128、深兩優(yōu)1號、Y兩優(yōu)896、深兩優(yōu)1164等品種。
關鍵詞 中秈稻;品種篩選;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44-01
為充分了解和掌握中秈稻新品種的特征特性,篩選出適合桐城市生產實際的高產、高抗的優(yōu)質中秈稻良種,促進中秈稻品種的更新?lián)Q代,保障全市水稻生產高產、優(yōu)質、高效,桐城市種植業(yè)管理局開展了中秈稻新品種篩選試驗[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新渡鎮(zhèn)鳳凰村上汪組某農戶責任田內。試驗田為馬肝泥田,土壤肥力中等,灌排條件優(yōu)越,前茬為小麥。
1.2 供試品種
參試的中秈稻新品種共11個,分別是隆兩優(yōu)534、晶兩優(yōu)534、隆兩優(yōu)2000、隆兩優(yōu)1141、隆兩優(yōu)608、深兩優(yōu)116、深兩優(yōu)1號、Y兩優(yōu)896、中浙優(yōu)608、徽兩優(yōu)2000、廣兩優(yōu)1128,參試品種全部由隆平種業(yè)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11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兩優(yōu)1128作對照(CK),不設重復,小區(qū)面積50 m2,小區(qū)間留40 cm的操作行,四周設保護行[3-4]。
1.4 試驗實施
5月8日播種,采用濕潤育秧,秧田播種量150 kg/hm2,5月6日施48%六國復合肥(16-16-16)450 kg/hm2。6月11日基施48%六國復合肥(16-16-16)600 kg/hm2及尿素,6月12日人工移栽。6月19日追施尿素150 kg/hm2,8月5日追施?;ǚ?0%復合肥(25-5-20)187.5 kg/hm2、大顆粒鉀肥75 kg/hm2。7月7日斷水烤田,孕穗期保持水層至齊穗,灌漿期干干濕濕,以干為主,濕潤到老[5-6]。6月19日拌尿素2.25 kg/hm2+野老丁芐15袋/hm2除草,7月20日用10%稻騰450 mL/hm2+24%滿穗300 mL/hm2+50%吡蚜酮150 g/hm2+40%稻瘟靈1 200 mL/hm2防治螟蟲、紋枯病、稻飛虱,兼治稻瘟病。8月6日用6%寶劍600 mL/hm2+75%拿敵穩(wěn)150 g/hm2+37%三環(huán)唑懸浮劑750 mL/hm2+50%吡蚜酮300 g/hm2+新美洲星750 g/hm2防治螟蟲、稻曲病、穗頸瘟、稻飛虱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經(jīng)濟性狀
從表1可以看出,平均穴穗數(shù)以晶兩優(yōu)534最多,隆兩優(yōu)1141最少;有效穗數(shù)隆兩優(yōu)534最多,隆兩優(yōu)1141最少;平均穗長隆兩優(yōu)1141最長,隆兩優(yōu)534最短;平均單穗總粒數(shù)廣兩優(yōu)1128最多,深兩優(yōu)1號最少;平均單穗實粒數(shù)晶廣兩優(yōu)1128最多,深兩優(yōu)1號最少;結實率深兩優(yōu)1號最高,廣兩優(yōu)1128最低;千粒重深兩優(yōu)1號最重,晶兩優(yōu)534最輕。
2.2 產量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參試品種(組合)標準水分產量超過9 000 kg/hm2,廣兩優(yōu)1128(CK)產量最高,達11 424.96 kg/hm2;中浙優(yōu)608次之,達10 366.79 kg/hm2;深兩優(yōu)1號居第3位,晶兩優(yōu)534排第11位,產量為9 207.32 kg/hm2。
3 結論
通過綜合分析各參試品種(組合)的生育進程、形態(tài)特征、產量結構以及每個小區(qū)約10 m2的實際產量。并對參試品種(組合)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抗性 調查,結果表明,最適宜于桐城地區(qū)高產栽培的品種有廣兩優(yōu)1128、深兩優(yōu)1號、Y兩優(yōu)896、深兩優(yōu)1164等品種。
4 參考文獻
[1] 劉晨,陳應江,楊隆維.宣恩縣2013年度早熟中秈稻新品種比較試驗結果綜合評價與利用[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6):145-150.
[2] 王立祥.中秈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2(11):13-16.
[3] 史加銀.安慶市2006年雜交中秈稻新品種(組合)比較試驗初報[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4):71-72.
[4] 許詩群.中秈稻新品種(組合)比較試驗總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5):899-900.
[5] 賽曉峰,趙雄成.雜交稻新品種比較試驗結果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3(4):44-45.
[6] 方明華,向富孝,孫秀龍.中秈稻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技推廣,20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