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晚唐宦官與佛教
      ——以功德使為線索

      2017-03-28 06:37:26張紅剛
      蘭臺世界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功德宦官佛教

      張紅剛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 成都 610064)

      文史探源

      中晚唐宦官與佛教
      ——以功德使為線索

      張紅剛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 成都 610064)

      唐代宦官奉佛之風十分興盛,但是在不同階段奉佛的人數(shù)和動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中晚唐大量奉佛宦官的出現(xiàn)與宦官通過擔任管理佛教的功德使職務(wù)而大量參與佛教活動的關(guān)系巨大。而擔任功德使可以認為是宦官專權(quán)在宗教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同宦官擔任樞密使等其他使職的獲得一樣,功德使的擔任是以宦官對軍權(quán)的掌握為基礎(chǔ)的。本文即是通過對唐代宦官權(quán)力和功德使一職變遷的三個發(fā)展階段的剖析,不僅初步厘清了功德使的變遷過程,而且揭示了這一過程中宦官如何以軍權(quán)為基礎(chǔ)獲得了對佛教的管理權(quán),并形成了宦官與佛教間的密切聯(lián)系。

      宦官 佛教 功德使 軍權(quán)

      安史之亂后,唐代的社會發(fā)生了極大之變化。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而天寶安史之亂后又別產(chǎn)生一新世局,與前此迥異也。”[1]我們注意到,對于唐代的皇室而言,安史之亂也是其宗教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一個分水嶺。

      唐代前期的佛道政策經(jīng)歷了從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統(tǒng)治時期“道先佛后”到武則天時期的“佛先道后”,再到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兩教并存、不分先后”,最后到玄宗時期奉行“兩教并存、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2]。這一階段帝王對于釋、道二教的態(tài)度,都取決于自身的需要。如李唐皇室因為與道教的關(guān)系和華夏身份認同的政治需要而尊崇道教[3];武則天為了打擊李唐皇室的政治需要而尊崇佛教;中宗自誕生即與佛教的關(guān)系密切,同時也是為了安全的政治過渡的形勢需要而尊崇佛教[4]。到了睿宗時期,尊祖的需要與其本人的性格,使睿宗表現(xiàn)出重道的傾向。到了玄宗時期,隨著李唐政治勢力的不斷加強,政權(quán)的逐步鞏固,道教的地位最終恢復如唐初[5]。

      從對法門寺地宮佛舍利的奉迎來看,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諸帝王大多熱衷于佛教相關(guān)活動[6]。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表面上來說,是因為佛教對國家統(tǒng)治和帝王本身都有著現(xiàn)實的作用;而本質(zhì)上,宦官權(quán)力的擴大和宦官與佛教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對帝王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鹿偃后w作為中晚唐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研究其與佛教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對于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變化無疑意義重大。

      從宦官個人角度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以及佛教經(jīng)典中關(guān)于宦官不得受戒為僧的規(guī)定,使得宦官自身有著某種自卑的心理[7]。然而信仰佛教而恢復丈夫相的各種靈驗故事,奉佛所獲功德等都對于宦官的奉佛有著內(nèi)在的激勵作用[8]。同時以密宗、禪宗為代表佛教勢力積極參與到政治活動和宦官對佛教管理權(quán)的獲得所帶來的財富,這些因素都使得中晚唐的宦官勢力與佛教之間關(guān)系極為密切。

      中晚唐宦官日漸擴張的權(quán)力,是以對軍權(quán)的掌握為基礎(chǔ)的?;鹿賱萘νㄟ^對軍權(quán)的掌握而進一步取得了唐王朝的宗教管理權(quán)和這種管理權(quán)所帶來的財富。經(jīng)濟利益和信仰的影響使得宦官群體在政治上維護佛教、在經(jīng)濟上扶持佛教、在文化上傳播佛教,對佛教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佛教對奉佛宦官及相關(guān)家族的作用反過來影響到朝廷的宗教政策,推動了佛教的發(fā)展并影響到中晚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宦官與佛教之間形成了一種結(jié)構(gòu)性組合關(guān)系,這種組合性關(guān)系的建立是通過宦官對軍權(quán)掌握和佛教管理權(quán)(功德使)的獲得而逐步確立的,大體可以分為三個較為同步發(fā)展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唐初到玄宗前期。

      唐代宦官的管理機構(gòu)是內(nèi)侍省。唐太宗定制:“內(nèi)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內(nèi)侍為之長,階第四,不任以事,惟門閣守衛(wèi),廷內(nèi)掃除,稟食而已?!盵9]這一階段,宦官尚未獲得固定的軍權(quán)。佛教的管理權(quán)先隸屬于鴻臚寺后隸屬于祠部[10]。充任臨時性使職的修功德使或功德使也不全是宦官,還有道士或者僧人[11]。

      第二個階段是玄宗后期到代宗后期。

      玄宗后期,隨著玄宗對宦官的重用,才出現(xiàn)由如邊令誠、高力士等宦官充任監(jiān)軍及修功德使的情況[9]5858。這可以說是中唐以后宦官集軍權(quán)與宗教管理權(quán)于一身的濫觴。安史之亂引發(fā)了唐王朝的局勢動蕩,關(guān)于肅宗逃至靈武,因據(jù)朔方之眾,假借外夷一張軍勢,集中力量應(yīng)對危機的問題黃新亞先生已作過深入分析[12]。肅宗平叛所依據(jù)的力量主要為朔方、河西和安西四鎮(zhèn)的西北部族勢力。其地偏出邊域,儒風素薄,僅以儒家教化,事實難協(xié)。而佛教素來為其眾所敬信,化力無窮。故而肅宗借佛陀以收人心,興釋教而收護國之功。此外,肅宗時期權(quán)臣杜鴻漸、苗晉卿、王緒和權(quán)宦李輔國等俱是佞佛之人,其對正處于多事之秋的肅宗當有深切之影響。同時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乾元三年,不空與肅宗之間的關(guān)系也漸密切,其正法理國的思想對肅宗影響也不可謂不大[13]。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肅宗在上元元年進行了安史之亂后法門寺舍利第一次迎送活動[14]。

      在這一階段唐王朝動蕩的局勢中,神策軍也完成了從邊兵、鎮(zhèn)兵到中央禁軍的職能轉(zhuǎn)換,并且在代宗朝魚朝恩執(zhí)掌期間擴充了其兵力并控制了京畿周圍軍鎮(zhèn),甚至遙領(lǐng)邊地方鎮(zhèn)為神策行營[15]。安史之亂引發(fā)的帝王對藩鎮(zhèn)勢力的忌憚,使得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為代表的宦官都開始登上政治、軍事舞臺,顯現(xiàn)于正式的政務(wù)運行中,由原來負責傳遞消息、侍從灑掃的雜務(wù)宦官,轉(zhuǎn)變?yōu)樯婕败娛律踔琳问聞?wù)的高階宦官,他們被諸帝賦予監(jiān)軍甚至統(tǒng)領(lǐng)軍隊的權(quán)力。這一變化,根本改變了唐初府兵制和番將胡兵的軍事格局,從而使得皇帝通過宦官而親自掌握中央兵權(quán)[16]。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這一階段的佛教管理機構(gòu)及隸屬問題。從高力士、王崇俊、李元琮、劉崇訓、李憲誠等人參與管理佛教的事務(wù)的情況來看,這一時期已經(jīng)有獨立于祠部專門管理佛教僧尼及事務(wù)的幾個相互隸屬的機構(gòu)。

      “天寶六載,敕僧尼屬兩街功德使,始令祠部給牒,用綾素?!盵17]由此可以推測天寶六載之前當有兩街功德使,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左右兩街功德事業(yè),沒有僧尼的管轄權(quán)。天寶六載兩街功德使雖獲僧尼管理權(quán),但是度牒仍由祠部發(fā)放?!短乒视矣鹆周婇L上高公墓志銘并序》曰:“公諱可方,其先渤??と?。曾祖力士,開府儀同三司兼左街功德使?!盵18]可推知天寶六載敕令后高力士兼任左街功德使。王崇俊的事跡較少,從其子王榮的《鎮(zhèn)國大將軍王榮神道碑》和《新唐書》相關(guān)記載來看,王崇俊死于永泰元年(765),其在肅宗到代宗初曾以掌管禁軍的左龍武軍大將軍的身份兼任京城功德使[19]。王連龍結(jié)合新發(fā)現(xiàn)的李元琮的墓志銘及其他文獻,認為:“見于典籍當中的李琮就是李元琮,李元琮以右龍武軍將軍的身份先任兩街功德使后任京城修功德使,且兩街功德使為京城修功德使屬官?!盵20]筆者贊同其觀點,同時我認為李元琮應(yīng)該是肅宗后期到代宗廣德年間任兩街功德使并在王崇俊死后由兩街功德使升任京城修功德使。根據(jù)李元琮墓志銘,其卒于大歷十一年(776)十一月。根據(jù)《宋高僧傳》卷十五《唐京師西明寺圓照傳》記載可知,其后繼任京城修功德使的是時任鎮(zhèn)軍大將軍的劉崇訓[21]。而李憲誠時以從五品下的內(nèi)給事兼任內(nèi)功德使,已經(jīng)是中上層的宦官[22]。

      由以上可知,天寶六載的敕令使得兩街功德使初步獲得了僧尼管轄權(quán)。安史之亂后,從現(xiàn)有材料來看可能新出現(xiàn)了京城修功德使一職。李元琮是第一個明確可考的掌管禁軍同時兼任已有僧尼管轄權(quán)的京城修功德使的宦官,標志著宦官以軍事將領(lǐng)的身份開始掌管僧、尼之籍及功役,于探討中唐后宦官勢力發(fā)展有重要價值。這一階段各級功德使見于文獻的有京城修功德使、兩街功德使和內(nèi)功德使,由職事官品級差異推測兩街功德使和內(nèi)功德使應(yīng)該隸屬于京城修功德使。同時還有皇帝臨時性委派的修功德使。這一時期功德使獲得了佛教的管理權(quán),由宦官或高級武官充任,與這一階段的政治形勢是符合的,宦官雖然權(quán)力擴大,但是尚在天子掌控之中。

      第三個階段是德宗到唐末

      其中德宗時期有一個宦官和佛教從受壓制到受重用的轉(zhuǎn)變,當然這個過程是比較復雜的。大體過程是魚朝恩死后宦官權(quán)力受到一定遏制,代宗駕崩后勾當京城寺觀修,功德使劉崇訓奉表上聞,請停京城修功德使,德宗敕旨內(nèi)外功德使宜并停,使得僧尼管轄權(quán)又歸屬祠部,到了第二年德宗進一步罷停宮內(nèi)佛教活動[23]。但是不久由于涇原兵變時白志貞的失職、宦官的忠貞表現(xiàn)以及安史之亂和涇原兵變引發(fā)的對番將的忌憚,權(quán)衡利弊后德宗選擇重用宦官。他首先重新啟用宦官掌握禁軍,接著貞元四年恢復了功德使一職并由宦官擔任,只是對功德使機構(gòu)設(shè)置進行了調(diào)整[12]1253。到了貞元六年,他下令進行了安史之亂后法門寺舍利第二次迎送活動[24]。貞元十二年,德宗設(shè)置了神策軍護軍中尉一職,并首次任命宦官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同時兼任左、右街功德使。從此中晚唐時期左右兩街功德使大部分情況下由左右神策中尉兼任。

      這一系列變動可以說是唐代宦官權(quán)力的一次重要嬗變。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僅成為中央禁軍的統(tǒng)帥,而且從此例帶“監(jiān)門衛(wèi)軍”或十二衛(wèi)將軍,從制度上侵奪了原屬南衙十二衛(wèi)將軍的軍權(quán)。同時從上一階段開始,宦官開始侵奪御史臺的監(jiān)軍權(quán),到德宗時期以宦官擔任監(jiān)軍使也成為定制[25]。由此宦官獲得了對中央神策軍和地方軍權(quán)的全面掌握,對于德宗時期的這種變化,范祖禹對此評價到:“德宗為唐室造禍之主,此宗社稷覆亡之本也?!盵26]

      安史之亂后宦官的勢力迅速膨脹,為了延續(xù)獲得的政治勢力,宦官中養(yǎng)子之風盛行,并在德宗時期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證。宦官養(yǎng)子制度使得中晚唐出現(xiàn)了很多宦官世家[27]。到了憲宗元和年間,樞密使制基本確立,使宦官參政合法化。從此唐初那種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為政務(wù)中樞的決策體制漸漸被翰林、樞密使和政事堂所組成的新中樞所取代[28]。左右神策中尉和樞密使由于分別掌握軍權(quán)和參與政治決策而成為宦官四貴。

      宦官不僅僅牢固掌握了對兩京地區(qū)佛教的管理權(quán),到了唐憲宗元和二年,宦官進一步獲得了京城的道教管理權(quán)。但是鑒于道教與李唐皇室的關(guān)系,宦官與佛教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憲宗元和年間進行了安史之亂后第三次法門寺舍利的迎送活動,而這次舍利迎送活動就是功德使上言所致[25]7756。

      出任神策中尉、監(jiān)軍使和功德使讓宦官在與皇帝和朝官的斗爭中處處取得先機;佛教的管理權(quán)帶來的巨大利益和奉佛宦官的存在又使得宦官群體熱衷于參與諸如迎送佛舍利這樣的佛教活動。武宗滅佛固然有其信仰及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但是通過打擊佛教進而打擊宦官勢力也是其重要目的。在武宗與李德裕步步為營的打擊下,會昌三年五月神策中尉仇士良致仕,樞密使劉行深、楊欽義也不敢預事。仇士良死后佛教和宦官勢力受到極大的削弱[25]7985。但是隨著武宗的死亡,宦官集團與部分朝官勾結(jié),通過扶立宣宗而重新掌權(quán)[29]。在神策中尉楊欽義等宦官支持和大量僧人的努力下,佛教也開始恢復[30]。

      懿、僖二宗時唐王朝進行了安史之亂后第四次法門寺舍利的奉迎活動,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量碑刻和器物銘記有助于我們了解宦官對佛教舍利奉迎活動的參與程度[31]。如圖一地宮前室東壁砌石FD3上的題記,記載了舍利奉迎前眾宦官一次參觀活動。

      圖一 地宮前室東壁砌石FD3:石29陰刻結(jié)銜題名拓本及釋文(引自《法門寺考古發(fā)掘報告》圖一八)

      由趙晨昕等人關(guān)于晚唐宦官使職所做的相關(guān)研究可知,飛龍使馬公度、內(nèi)弓箭使劉從實、內(nèi)莊宅使李維直三人為高層宦官。文思使一職文獻未載,但是從楊復恭兼任十六衛(wèi)之一的右領(lǐng)軍上將軍一職,從職事官品級來看文思使應(yīng)為高層宦官使職。彭延魯、李全聿、薛遂本三人為常侍,按《唐六典》內(nèi)常侍官正五品,也屬高層宦官。因此銘刻所載十一名宦官,除王仲素、韋仲宰二人身份不可考外,余九人均為宦官中的權(quán)貴。

      題名中的文思使楊復恭家族為中晚唐歷史上最重要的宦官世家之一(表一)。

      由表可知,中唐以后,從始祖楊延祚開始,該家族長期擔任內(nèi)侍省諸司、神策軍、監(jiān)軍使和樞密使及兩街功德使等重要職務(wù)。其中楊志廉是唐代第二位以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的宦官。同時從對楊欽義[21]117、楊復恭和其他家族成員的記載來看[34],該家族應(yīng)該是一個奉佛宦官世家。由此可知,擔任功德使對于宦官家族佛教信仰的產(chǎn)生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由上可知,安史之亂為宦官和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機遇,宦官的權(quán)力逐步擴大,而佛教各派也在不斷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宦官以軍權(quán)為基礎(chǔ)逐漸獲得了管理佛教的功德使一職,掌握了實際上頒發(fā)度牒的權(quán)勢;此外,由于對佛教活動的參與使得宦官群體信仰佛教的人數(shù)增多。在兩京地區(qū),宦官雖深居宮闈,但是對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使得宦官的勢力深入到民間,而鑒于道教與李唐皇室密切關(guān)系等其他因素,又使得宦官群體更多地傾向于支持佛教,并且對中晚唐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諸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0.

      [2]馮倩.唐玄宗與佛道教[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陶志平.唐代道教興盛及其政治背景[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1998(2);李剛.唐太宗與道教[J],晉陽學刊,1994(5).

      [4]寇養(yǎng)厚.武則天與唐中宗的三教共存與佛先道后政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8(3):19-26;孫英剛.長安與荊州之間:唐中宗與佛教[A]∥榮新江.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C],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25-150.

      [5]李金水.論唐中宗、睿宗時期佛道政策的嬗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112-121.

      [6]郭占寧.唐代迎奉法門寺佛骨舍利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四分律[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2冊,1992:1003.

      [8]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歐陽修等編.新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5855.

      [10]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1]董誥等輯.全唐文[M].[清]嘉慶內(nèi)府刻本,第3490頁;釋志磐.佛祖統(tǒng)紀[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第372頁中,1992.

      [12]黃新亞.說中唐政局與迎奉佛骨的關(guān)系[A].韓金科:法門寺文化研究一歷史卷[C],陜西省法門寺博物館,1993:99-113.

      [13]呂建福.論不空的政教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10(4):39-46.

      [14]王昶.金石萃編[M].清同治刻本.第1687頁.

      [15]王偉.唐代神策軍的興衰——以宦官勢力消漲為中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6]趙晨昕.唐代宦官權(quán)力制度解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7]釋志磐:佛祖統(tǒng)紀[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1992:615.

      [18]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董誥等編.全唐文[M].卷720《鎮(zhèn)國大將軍王榮神道碑》.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王連龍.李元琮墓志及相關(guān)問題考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35-38.

      [21]贊寧.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M]卷十五《唐京師西明寺圓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第344頁.

      [22]圓照.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3冊,1992.

      [23]圓照.大唐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5冊.1992年.

      [2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7520.

      [25]胡滄澤.唐代御史臺與宦官的關(guān)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128-133.

      [26]范祖禹.唐鑒.卷十四[M],明弘治刻本.第87頁.

      [27]張文斌.唐代宦官養(yǎng)子制度探略[J].云夢學刊,2002(4):42-43.

      [28]李鴻賓.唐代樞密使考略[J].文獻.1991(3):82-91.

      [29]凍國棟,黃樓.唐宦官集團與大中政局[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4).

      [30]李文才.簡論會昌時期的宦官[J].史學集刊.2002(1):30-34.

      [3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法門寺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2]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明刻本:8049.

      [33]劉昫,等.舊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5875—5877.

      [34]李昉,等.太平廣記[M].上海:中華書局,1960:736.

      The Eunuchs and Buddhism in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With the Clue of the Merit Officer

      Zhang Honggang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in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 eunuchs'belief in Buddhism was all the rage,but the number of eunuchs believing in Buddhism and their reasons we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ges.It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eunuch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many Buddhist activities as Merit Officers.Eunuchs'acting as Merit Officer can be considered a manifestation of eunuch dictatorship in religion.However,just like the Privy Council Chief Executive and other positions,the eunuchs'acting as Merit Officer was also based on the master of the military pow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unuchs'power expansion the three stages of change in Merit Officer in Tang Dynasty,this paper not only preliminarily clarifies the change process of Merit Officer,but also reveals how eunuchs obtained the management of Buddhism on the basis of military power and eventually forme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nuchs and Buddhism.

      eunuch,Buddhism,Merit Officer,military power

      表一 楊復恭家族官職對照表

      K242

      A

      2016-10-2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25

      猜你喜歡
      功德宦官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互動平臺
      佛教藝術(shù)
      清朝才稱宦官為太監(jiān)
      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 02:57:53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東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06
      三國鼎立之袁紹殺宦官(下)
      “立塔寫經(jīng)”與“內(nèi)外之際”:唐代婦女的佛教功德活動
      功德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8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最偉大的慈悲
      椰城(2011年5期)2011-08-15 00:46:19
      松溪县| 休宁县| 抚顺市| 尚志市| 德安县| 六盘水市| 阳信县| 贺州市| 东丰县| 苏尼特左旗| 石景山区| 东至县| 巩留县| 蓝山县| 太谷县| 东阳市| 宜春市| 闻喜县| 改则县| 白城市| 永清县| 城市| 东辽县| 昆山市| 东莞市| 渭源县| 平陆县| 卢龙县| 秦安县| 琼中| 育儿| 苗栗县| 鄢陵县| 保山市| 永平县| 嵊泗县| 邯郸市| 漳浦县| 池州市| 丹东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