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秦榮
記者編輯所從事的傳媒事業(yè),一方面承擔著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的重任;一方面又在熏陶和豐富著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做為記者編輯就必須確立風清氣正的政治意識引導社會進步,同時又要具備很強的業(yè)務素質,尤其要擅長獨樹一幟的文字語言風格,讓受眾以美的享受。
記者編輯承擔著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內容的傳遞重任,因此,就必須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自律意識,堅持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發(fā)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記者編輯如果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自律意識,小則害了自已,大則危害社會。比如某電視臺娛樂節(jié)目的主持人在飯桌上口無遮攔地調侃偉大人物,視頻在網上傳播后導致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除本人受到了紀律處分,也給所在的單位臉上抹了黑,人們評論說,某某媒體有這種品行差、素質差的記者,看來教育和管理方面是出了大問題了??梢娪浾呔庉嬀哂袕娏业恼我庾R是多么重要。我們強調的宣傳引導和輿論導向,關鍵是要確保內容的正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將這些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媒體的宣傳引導工作水平高不高,能力強不強,很大因素在于記者編輯的理論水平和導向能力,這就必須在政治上、藝術上、道德上、思想上、文化上以及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準確的把握和正確的引導。記者編輯要謹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承擔的重任,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在使命感、責任感、自豪感的驅使下,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本職工作,“抬頭看準路、拼命拉好車”,與此同時,記者編輯還要胸懷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斷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聯(lián)系記者編輯工作的實際,清除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一步加強對黨的宣傳和新聞工作方針政策的理解,吃透精神實質,提高精準把握宣傳導向的自覺性,提高執(zhí)行新聞從業(yè)紀律的自覺性,切實做到政治意識強、大局意識強、陣地意識強。此外,編輯記者還要不斷加強自身政治休養(yǎng)和業(yè)務理論學習,經常“充電”、“加油”,努力做到不出差錯、不走彎路,并在政治責任和科學理論指導下,不斷實現電視頻道、報紙欄目、廣播節(jié)目、網絡內容等方面的業(yè)務創(chuàng)新,將優(yōu)秀作品呈獻給廣大受眾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是記者編輯的指路燈塔,只有具備高度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記者編輯在新聞工作中才能旗幟鮮明、態(tài)度明確地把新聞消息傳達傳播給受眾,告訴人們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怎樣做才能符合社會公德。要形成強烈的政治意識并非易事,這就要求記者編輯堅持不懈地、孜孜不倦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理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和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只有心中裝有人民群眾,你的新聞作品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服務,也只有真心真情地服務人民群眾了,記者編輯就贏得了人民群眾信任,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也就變成受人民群眾歡迎的記者編輯。反之,就必將被人民群眾所唾棄。記者編輯以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來指導自己的新聞工作,就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為社會多作貢獻。
記者編輯的文字運用手法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項綜合藝術,它不但需要記者編輯見多識廣,還需要有長期的文化知識積淀和豐富的經驗積累,不是一蹴而就和信手拈來的,更需要其在新聞實踐中不斷提練和升華,不斷探索文字運用技巧可以掌握的規(guī)律,從而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也只有這樣,記者編輯才能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高品位的報紙雜志內容和廣播電視節(jié)目奉獻給廣大受眾。
先以廣播電視類的記者編輯來說,其撰寫和編輯的稿件,經過廣播員通過聲音傳遞信息、表達思想和掌握節(jié)目的進程,播音員的語言既能突出內容要領和烘托氣氛,又能達到高潮,引導聽眾。因此廣播電視類的記者編輯在文字運用時,在稿件上應該注意更多的口語化和大眾化,力求少用和不用華麗深奧的詞匯和書面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為廣播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造開放的、自由平等的廣大空間,才能讓廣播的廣大聽眾和電視的廣大觀眾喜歡,從而達到心靈和思想互動的最佳境界和效果,這也正是廣播和電視傳播成功的必然要求。
再說報紙雜志類記者編輯,對其文字運用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就更高了。有人形象地說了一句話,廣播電視一聽一看就過去了,而報紙雜志可以拿在手上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反復翻閱、研讀,這就要求從事此類工作的記者編輯更加認真、更加一絲不茍地對待自己從事的工作,出不得半點差錯;同時,報紙雜志類編輯在文字運用能力和技巧方面和廣播電視類的記者編輯有相同的要求,那就是生產的產品要讓廣大受眾喜愛,通俗易懂、詼諧幽默,讓人過目不忘,真正起到宣傳教育的效果。我們都知道,偉人毛澤東堪稱文字語言運用大師,在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成立時期,他撰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電訊稿和新聞評論,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他老人家的“自已動手、豐衣足食”、“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不拿槍的敵人比拿槍的敵人更可怕,因為他們使用的‘糖衣炮彈’”、“新中國成立這才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長、更艱險”等等,這些文字語言通俗形象,怎能不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呢。再如文學巨匠郭沫若,在文革結束后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撰寫的閉幕詞的結尾:“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科學的春天,這是革命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情地擁抱這個春天吧!”。準確、生動的文字語言運用是記者編輯必須孜孜追求的,惟有此,才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好編輯,成為一個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