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銳
?
《國朝山左詩鈔》成書考略
耿 銳
(山東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國朝山左詩鈔》共錄清前期山東地區(qū)620余位詩人5 900余首詩作,對于保存鄉(xiāng)邦文獻作用甚大,亦為清詩總集中精良選本之一。《國朝山左詩鈔》歷時五年而成,其成書與盧見曾以詩系史的編選態(tài)度、主盟揚州詩壇的學者地位及清代繁榮的刻書、藏書傳統(tǒng)均有密切關(guān)系;亦為清代學人自覺進行文學總結(jié)的縮影。
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體例;隊伍;成書
明清易代后,清詩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山左詩壇誕生了一批聞名海內(nèi)的詩人,成為清詩重鎮(zhèn)。以影響范圍廣、詩人數(shù)量多、藝術(shù)成就高而備受矚目:“有詣?wù)樽钌稀⒒\蓋百家、囊括千載、為一代風雅之主者,有霸才獨擅、自辟門戶而異曲同工者,淵源之廣,漸被四方。本朝稱詩之士,必以山左為最盛?!盵1]736山左詩歌如此繁盛,卻無相應(yīng)選本,以至于“遺文散失,姓氏無征,吾鄉(xiāng)文獻及今不為搜輯,再更數(shù)十年,零落澌滅盡矣”[1]702。基于上述形勢,《國朝山左詩鈔》應(yīng)運而生。《國朝山左詩鈔》由盧見曾主持編選,起于乾隆癸酉(1753)仲春,迄于乾隆戊寅(1758)仲秋,凡五年。入選詩人620余家、詩作5 900余首、附詩119首,堪稱卷帙浩繁。是書凝聚了以盧見曾為首的一批學人心血,亦得益于日漸繁盛的文化氛圍。作為一部精良的清詩選本,《國朝山左詩鈔》體現(xiàn)了清代學人文化總結(jié)的自覺。
總集之編選可溯至摯虞《文章流別》:“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zhuǎn)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而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盵2]1089此書惜已不存,未得窺及全貌?!墩衙魑倪x》與《玉臺新詠》真正開啟總集編選之風氣。歷時而下,詩文選本不斷涌現(xiàn),成為一種重要文學樣式,總集編選體例也不斷完善,《國朝山左詩鈔》正是以前代體例為基礎(chǔ)而創(chuàng)建。
詩歌總集一般具有文獻保存和文學批評兩大功能:“一則網(wǎng)羅放佚,使零章殘什,并有所歸;一則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是固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數(shù)矣?!盵3]1685許多詩選的遴選規(guī)則均有較為明確的詩學觀念:“選家標立風旨,合者收之,不合者去之,使入吾選者,如金入冶,熔煉一色?!盵4]3如徐陵《玉臺新詠》以綺麗的宮體詩為主:“燃脂瞑寫,弄墨晨書,撰錄艷歌,凡為十卷?!盵5]2盧見曾編選《國朝山左詩鈔》卻以“鈔”為名,立足于鄉(xiāng)邦文獻的收集與整理:“是集以鈔為名,不敢居于選也?!盵4]3
《國朝山左詩鈔》以“鈔”為名,與盧見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詩學觀念亦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盧見曾認為“詩有二十四品,非一格之所可拘,入主出奴,亦古今文人之一病”[4]3,力主摒棄文學上的門戶之見,以“鈔”行之、各存本色,這種觀念在選錄王士禛、趙執(zhí)信、田雯詩之時體現(xiàn)尤著。
《國朝山左詩鈔》收王士禛詩399首,為著錄詩人之最。盧見曾大量收錄王士禛之詩,一為其詩精微廣大、海內(nèi)風從;二為其弘獎風流、贈答頗多。盧見曾響應(yīng)神韻風潮,廣錄其詩,而與王士禛詩學觀念相左的趙執(zhí)信和田雯亦收錄頗多。趙執(zhí)信收162首、田雯收127首,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七。盧見曾認為:“詩以道性情,其體有風、雅、頌之不同,又有比、興、賦之異,自三百篇以至今日,為詩者第各就其性情之所近,必欲執(zhí)一格以繩之,豈通論哉?”[1]699盧見曾不拘一格的詩學觀深刻地影響到《國朝山左詩鈔》的編選。
詩歌總集的編選由來已久,但理念各異,體例、面貌遂斑斕多姿。選詩之時附以作家小傳的先例始于殷璠《河岳英靈集》,傳中偶敘作家生平個性,凸顯作家創(chuàng)作特征,如敘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數(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于《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盵6]36至于元好問《中州集》,作家小傳內(nèi)容已十分詳細,字號、科第、職官、著述、創(chuàng)作風旨,甚至重要生平均有記述,如敘吳激:“激,字彥高,宋宰臣拭之子,王履道外孫,而米芾元章婿也。工詩能文,字畫得其婦翁筆意。將命帥府,以知名留之,仕為翰林待制,出知深州,到官三日而卒。有《東山集》十卷,并《樂府》行于世?!盵7]13而錢謙益《列朝詩集》中的小傳則更為詳盡,“以詩存史”之旨也更為突出。朱彝尊《明詩綜》選錄3 400余家,“或因詩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詩,間綴以詩話,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8]1,體例愈發(fā)完備。盧見曾認為“《明詩綜》前詳爵里,后系詩話,于選詩體制為宜。向《感舊集》補傳從之,今仍其例,以行實居先,逸事次之,見聞最確而書無可征者,以案語附后”[4]3?!秶阶笤娾n》以《明詩綜》為主要參照完善了作家小傳模式,基本實現(xiàn)了以傳存史的編選目的。如萊陽趙嶐條下小傳:“嶐字泰器,號次公,歲貢生,官武義知縣,有《?幘山人集》”[4]192,又附以案語說明趙嶐父子同在復(fù)社的相關(guān)史實:“案次公先生名在復(fù)社,檢姓氏冊,又有先生考士驥,名蓋當時。父子同在社者甚多,如宋澄嵐及林寺之類,又趙際昌字夢白、趙爾汲字紫水、趙金鼎字伯肅、趙金鼐、趙臨遠,共五人,皆天水群從同在籍也?!盵4]192為清前期山左作家研究提供了頗多珍貴史料。
《國朝山左詩鈔》所錄詩歌起自清初,止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凡110年。盧見曾選詩,秉持蓋棺論定,若人尚存,詩皆不錄;而前朝已有聲名且已被收入《明詩綜》者,亦不重錄。據(jù)此標準,《國朝山左詩鈔》共收詩人620余家。面對如此龐大的詩人群,如何排序便成為重要課題。盧見曾參考王士禛《感舊集》,以科第為主要排列依據(jù):“編次先后不得不以科第為斷,然前輩遺詩多少不同,每本以多者冠其前,從漁洋《感舊集》例也。”[4]3
《國朝山左詩鈔》卷四共收詩人13位,其中趙進美已有113首入卷三,卷四再錄50首,是為補充。其余12位詩人依次排列:劉應(yīng)賓,明萬歷癸丑(1613)進士;張忻,明天啟乙丑(1625)進士;王鹽鼎,明天啟甲子(1624)舉人;劉正宗,明崇禎戊辰(1628)進士;宋之普,明崇禎戊辰(1628)進士;任濬,明崇禎辛未(1631)進士;李悅心,明崇禎甲戌(1634)進士;姜開,明崇禎癸酉(1633)副榜貢生;鄭與僑,明崇禎丙子(1636)舉人;趙貫臺,明崇禎丙子(1636)舉人;賈應(yīng)寵,崇禎間貢生;王玉生,明拔貢生??梢?,《國朝山左詩鈔》是以科第先后為主要排序依據(jù)。中第時間先者靠前,時間不詳者置后;而時間年份相鄰者,則按科舉功名高低排序,高者占先,如張忻于1625年中進士,王鹽鼎于1624年中舉人,進士高于舉人,故張忻列于前,李悅心與姜開與之同。
雖以科第為主要排列依據(jù),但對于成就卓著的名家巨匠,是書還采取了尚齒序的方法:“國初,宋荔裳、趙清止、高念東三名家集最大,故列為綱。而諸公則按科第先后附焉。念東成進士在清止之后,而清止敘宋詩,謂其以弟畜予,鄉(xiāng)黨尚齒,故先荔裳。”[4]3宋琬為順治丁亥(1647)進士,趙進美為明崇禎庚辰(1640)進士,高珩為明崇禎癸未(1643)進士。若揆以科第,三人次序應(yīng)為:趙進美、高珩、宋琬。然因趙進美尊宋琬為兄,故置宋琬于前,于是《國朝山左詩鈔》卷一、二收宋琬詩163首,卷三、四收趙進美詩163首。卷五收錄孫廷銓詩26首,孫廷銓明崇禎庚辰(1640)進士及第,早高珩三年,故列于高珩之前,而按照盧見曾“每本以多者冠其前”的原則,收高珩詩151首,只能于下卷單列,故置于第六卷。
清前期山左詩壇文學家族數(shù)量較多,文學淵源也比較明顯,這樣的文化現(xiàn)象深刻地反映在《國朝山左詩鈔》的編選過程中?!秶阶笤娾n》收錄詩人時,十分強調(diào)家族淵源。凡生平清晰可考的詩人,小傳中必然附錄其家族關(guān)系,尤其對于文學成就并不十分突出的詩人,其小傳的主要內(nèi)容即其親族關(guān)系,在排序上也堅持子不逾父的原則:“他如子先父登第,仍先其父,兄弟叔侄則各從本科?!盵4]3因此,家族文學的傳承成為《國朝山左詩鈔》的隱含脈絡(luò)。
若以傳承不少于兩代、詩家不少于兩名和僅錄一代、然詩人不少于三家兩條標準來定義山左文學家族,《國朝山左詩鈔》收錄的620余位詩人中共有或大或小73個文學家族。以登州府萊陽縣為例,共收錄萊陽籍詩人25家,遵循上述標準,文學家族有五:宋氏(宋琬)、趙氏(趙?)、姜氏(姜安節(jié))、董氏(董樵)、周氏(周正)。
以趙氏為例,《國朝山左詩鈔》收錄趙氏詩人七家,分別為趙?、趙嶐、趙崙、趙崇、趙子泗、趙子泌、趙元睿。小傳時刻在點明家族傳承關(guān)系:“?,字眉魯,號長公,萊陽人”[4]189,“嶐,字泰器,號次公,?弟”[4]192,“崙,字閬仙,號叔公,?弟”[4]311,“崇,字季公,崙弟”[4]554,“子泗,字文水,號忍菴,又號夢素山人,崙子”[4]555,“子泌,字鄴思,崙從子”[4]555,“元睿,字廬錦,號蝭莊,崙曾孫”[4]741。尤其趙?、趙嶐、趙崙、趙崇兄弟四人,字、號分別冠以“長、次、叔、季”,齒序更為清晰。
文學家族,不特為同宗詩人群體之集合,更凝聚著一個甚至多個地域的多種文學關(guān)系,如姻親、師友等。而文學家族的涌現(xiàn)也是文化蔚起的標志之一。盧見曾所選《國朝山左詩鈔》以文學家族傳承為隱含脈絡(luò),既展現(xiàn)了清前期山左文學家族的分布面貌,又弘揚了地域文化。
《國朝山左詩鈔》所收詩人及作品數(shù)量巨大,“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隱逸方外,莫不畢載”[4]2,且自注及轉(zhuǎn)引材料眾多,以至于盧見曾“行則舟中,止或館舍,必攜集以從”[4]5,仍然歷時五年方告完成?!秶阶笤娾n》是盧見曾嘔心瀝血之作,其兩淮鹽運使的官僚身份[9]與主盟揚州詩壇的領(lǐng)袖地位,使大批學人聚集其側(cè),共同參與編選、考核、訂偽,極大地提升了《國朝山左詩鈔》的編選水平,也使之真正成為一部展現(xiàn)清前期山左文學成就的精良選本。
盧見曾“愛才好事,百余年來所罕見”[10]5839,工詩文,著有《雅雨堂詩文集》《出塞集》等,并為王士禛《感舊集》補傳,其曾叔祖盧世?、父親盧道悅、叔父盧道和皆有文名。盧見曾雅好文學,性喜交游,無論在德州故里、京師抑或揚州,都結(jié)交了許多名士,這些文人名士在他編纂《國朝山左詩鈔》時助益頗多。
“是集征求草創(chuàng)同里編修宋蒙泉弼之力為多,與共參訂考核于京師者,庶吉士平原董曲江元度、明經(jīng)曲阜顏介子懋價、編修獻縣紀曉嵐昀也。其在揚州,則長洲惠定宇棟、華亭沈?qū)W子大成曲江。繼至下榻年余,與兒子謙遍檢原本,搜剔遺落漏下三鼓猶就余商榷,余行則舟中,止或館舍,必攜集以從。凡歷五年之久而后成書。若夫訂偽考異,參校舊聞,則侍講武進劉圃三星煒、比部秀水王轂原又曾、中翰王蘭泉昶、及受業(yè)生江寧嚴東有長明?!盵4]5盧見曾在凡例中詳細記載了參與編纂的諸位學人,按照分工可歸為三類:其一,參與草創(chuàng)者,如宋弼;其二,參訂考核者,如董元度、顏懋價、紀昀、惠棟、沈大成;其三,訂偽考異者,如劉星煒、王又曾、王昶、嚴長明。
宋弼,字蒙泉,山東德州人,乾隆十年(1745)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丁母憂,除服后起復(fù)為武英殿提調(diào),分纂《續(xù)文獻通考》,后出為甘肅按察司副使。宋弼為人剛勁正直,博學多識,著有《思永堂文稿》《廣州詩鈔》《州乘余聞》等。盧見曾草創(chuàng)《國朝山左詩鈔》,得宋弼之助力最多。宋弼與盧見曾同里德州,較為了解清初山左作家,在搜訪遺集與遺詩過程中曾起重要作用:“宋蒙泉曰:‘(馬世驥)容貌甚偉,年近八十猶強健,日吟詩不輟,今訪其集未得,僅于友人處錄《九日》一首。云襄數(shù)詩,蒙泉于曹州志內(nèi)檢得?!盵4]
對于馬世驥與段云襄這類創(chuàng)作成就不突出且無作品集的作家,正因宋弼的積極尋訪,其詩方得流傳,不至湮沒無聞,而這也正響應(yīng)了盧見曾“遍搜昭代之詩”的宗旨。宋弼還將“蓋棺論定”的觀點引入《國朝山左詩鈔》的編纂之中:“蓋棺論定,以何水部之詩,而昭明弗錄,誠慎之也,蒙泉持此論甚堅,今從之?!盵4]3宋弼的觀點為盧見曾悉數(shù)采納,足見其對詩鈔編選的重要作用。
董元度,字曲江,山東平原人。乾隆十七年(1752)舉進士,入翰林院,后任江西定遠縣知縣,改任山東東昌府教授,工詩文,著有《舊雨草堂詩》八卷。董元度與盧見曾交情深厚,“董曲江元度改庶常后,乞假南游,來往姑蘇、維揚間,寓盧雅雨署中最久”[11]117。董元度寓居盧見曾幕府,與盧見曾及幕府其他成員過從甚密,有《上雅雨盧丈》《偕沈?qū)W子陪雅雨丈渡江宿金山》等詩記錄二人之間的往來。盧見曾故后,董元度以《聞雅雨盧丈葬有日矣述德抒情以當薤露》詩悼之:“平山散客選樓荒,小子親承翰墨場。千里清流爭赴海,片辭宏獎早升堂。春風拂座無寒士,官閣攤書發(fā)古香。為問邗江風雅席,誰堪俎豆配漁洋。”[12]57《國朝山左詩鈔》小傳“以行實居先,逸事次之,見聞最確而無書可征者,以案語附之”[4]3。案語雖記見聞,但因無書可征,難度更大,董元度為案語材料的收集助力甚多,詩鈔中李杜、鞠濂、張方載、孫于盙、董元賡等所附案語便出自董元度之手。
王昶,字德甫,號蘭泉,江蘇青浦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歷官至刑部侍郎。王昶工詩文,與錢大昕、曹仁虎、趙文哲、王鳴盛、吳泰來、黃文蓮并稱“吳中七子”,著有《春融堂集》六十八卷,另有《明詞綜》《金石萃編》《湖海詩傳》。盧見曾重修《感舊集》,刻成之后贈與王昶,王昶為之作跋,記錄盧見曾重修《感舊集》本事,提出王士禛與程孟陽并不相識,《感舊集》收程詩乃誤收,盧見曾沿襲王士禛之誤,“將以告運使考而改之”[13]789。
《國朝山左詩鈔》由盧見曾主持編定,“其間參訂若紀曉嵐、惠定宇、王蘭泉、嚴冬友諸先生,皆天下聞人”[11]89,或訂偽,或考異,宋弼、王昶等一批學人的參與使《國朝山左詩鈔》成為一部嚴謹可靠的精選本。
《國朝山左詩鈔》收錄了620余位詩人5 900余首詩作,幾乎涵蓋清前期山左詩壇所有重要詩人,也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清前期山左詩壇面貌。規(guī)模之所以如此恢弘,與德州地區(qū)源遠流長的藏書傳統(tǒng)和盧見曾對遺集的多方購訪、借閱分不開。
一方面,德州地區(qū)具有優(yōu)良的藏書傳統(tǒng)。德州文風盛熾,藏書大家輩出,上至名公巨卿,下至寒門舉子,都以求書、購書、藏書為榮,藏書儼然成為德州一種社會風氣。藏書傳統(tǒng)造就了德州深厚的文化積淀,也為盧見曾編選《國朝山左詩鈔》提供了最為便利的條件。
盧見曾生于山左文學重鎮(zhèn)德州,盧氏家族亦文學世家,其叔祖盧世?嗜杜詩,著有《杜詩胥抄》《讀杜私言》等。此外,盧世?也是德州著名藏書家之一。他在德州筑尊水園而居,架上有書萬卷,不但廣泛搜集珍本善本,還以抄書為業(yè),一生抄書可考者,有七十余種[14]。據(jù)田雯《盧南村公傳》記載:“卒之日,其子孝馀,以公書千百本,納之古樸長寬之棺中?!盵15]493
入清后,尊水園被贈予盧見曾同里、戶部侍郎田雯,更名為“山姜書屋”,成為田雯的藏書之地。盧世?藏書、抄書不但給盧氏子孫留下了寶貴遺產(chǎn),也在文化血脈中種下了重詩文的根。
盧見曾的雅雨堂是德州地區(qū)另一重要藏書樓。盧見曾畢生投身于藏書、刻書事業(yè),不但在任所廣建書院,還多方招攬文士,雅雨堂更是廣貯天下圖書十余萬卷。藏書之外,還致力于珍本刊刻,有《雅雨堂叢書》13種傳世,嘉惠士林?!秶阶笤娾n》的編纂、印行便是在雅雨堂豐富藏書的基礎(chǔ)上展開的。
除盧氏家族的尊水園外,德州地區(qū)還有舊雨草堂、五車書樓、鹿關(guān)精舍、山姜書屋等藏書室(樓)。其中,舊雨草堂是董元度的藏書室,董元度博雅好古,曾任東昌府教授十余年,一生廣搜博覽,并建舊雨草堂以藏之。董元度寓居盧見曾揚州官邸良久,直接參與了《國朝山左詩鈔》的編纂工作,其舊雨草堂亦為《國朝山左詩鈔》詩作重要來源之一。
源遠流長的藏書傳統(tǒng)使德州成為文化根基深厚、文化氛圍濃郁的鐘靈毓秀之地,盧見曾耳濡目染其間。藏書傳統(tǒng)不特惠及《國朝山左詩鈔》,更是催生此書的重要文化動因。
另一方面,盧見曾與眾友人積極購訪、借觀遺集。如前所述,《國朝山左詩鈔》雖由盧見曾主持編纂,卻離不開眾人的鼎力支持。他們除了在編選原則上與盧見曾磋商,在訂偽考異上發(fā)揮作用之外,還廣泛利用各自優(yōu)勢及人脈進行“采詩”:“購訪遺集,當事諸公,則中丞郭子肩一裕,方伯李菉涯渭,觀察朱曉園在東,熊東山繹祖。借觀藏書在京則黃崑圃夫子,在揚則馬秋玉員外曰琯及其弟半槎曰璐也。”[4]5
在編纂《國朝山左詩鈔》的過程中,盧見曾曾經(jīng)大量購訪遺集。凡例載,他曾先后向郭一裕、李渭、朱在東、熊繹祖等購訪。這四人深涉仕途,應(yīng)是與盧見曾、董元度等人在官場上有過接觸??梢?,官場同僚也是盧見曾等搜求詩作的重要途徑。除購買外,借閱也是重要的詩歌搜集方式。其中黃崑圃、馬曰琯、馬曰璐三人助力最多。
黃崑圃,名叔琳,康熙三十年(1691)舉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鴻臚寺少卿、浙江巡撫等,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黃崑圃曾督學山東,家中藏書頗豐。
馬曰琯、馬曰璐兩兄弟是安徽祁門人,鹽商,同時也是藏書家,以詩聞名,被稱為“揚州二馬”。二馬皆好詩文,馬曰琯嗜書如命,每見古籍秘本,必重金收購或借鈔。家有“小玲瓏山館”“街南書屋”和“叢書樓”,藏書十余萬卷。盧見曾與之交好,其豐富的藏書為《國朝山左詩鈔》的編纂提供了巨大幫助。盧見曾在《揚州雜詩》中對二馬的慷慨借書表示感謝:“玲瓏山館辟疆儔,邱索搜羅苦未休。數(shù)卷《論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荊州?!盵16]659
除了依仗各藏書室、藏書樓大量借觀、抄錄,盧見曾與宋弼等人還參閱了大量地方詩鈔與縣志,廣泛搜集佚詩。
先生(張貞)自序半部稿,謂生平好讀詩古文詞,及自操觚,則為文而不為詩,即偶為之亦不似,蓋其天性也。故卒舍詩而為文,是先生初不以詩名故,流傳絕少耳,于《渠風集略》中鈔得二首。[4]444
《渠風集略》是馬長淑編纂的地域性詩歌總集,收錄了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安丘地區(qū)的700余首詩作。此外如《掖海詩集》《青州府志》《幸魯盛典》等集都為盧見曾搜尋文獻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外,對“扇頭詩”的搜羅尋訪更體現(xiàn)出盧見曾等人在搜羅鄉(xiāng)邦文獻時的細致全面:“先生(李永紹)詩未概見,《儀征入江》一絕,于友人扇頭見之。子(程彥例)幼遺集散失無存,得詩一首于友人所藏扇頭?!盵4]544
盧見曾主持編纂的《國朝山左詩鈔》“遍搜昭代之詩”,在保存鄉(xiāng)邦文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體例上,它吸收了元好問《中州集》、錢謙益《列朝詩選》和朱彝尊《明詩綜》等總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有所創(chuàng)見,不但使《國朝山左詩鈔》成為一代詩史,而且對于其他總集選本的編選也能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李佐賢《武定詩續(xù)鈔》序文中載:“盧雅雨、余秋門兩先生《山左詩鈔》皆以家集附后,茲鈔附以家集循成例也?!盵17]馬洪慶重訂《陵州耆舊集》亦有:“今春于友人家假得謝云村學博所輯《正隆遺音》,自雅雨山人而下,作者六十余家,仿《山左詩鈔》《感舊集》之例,人系小傳。諸老一生經(jīng)歷藉此得以流傳,其為功于前哲甚鉅?!盵18]作為一部承前啟后、卓有創(chuàng)見的清詩總集,《國朝山左詩鈔》以其成書歷時長、詩人和作品多、體例完善等在地域性清詩總集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1] 盧見曾.雅雨堂文集[G]//韓寓群.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37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2]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G]//韓寓群.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41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5] 徐陵.玉臺新詠[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6] 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6.
[7] 元好問.中州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8] 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 韓田鹿,馬肖燕.《四庫全書》拒收《聊齋志異》原因探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34-37.
[10] 清史列傳[M].王鐘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 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2] 董元度.舊雨草堂詩[G]//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 王昶.春融堂集[M].陳明潔,朱惠國,裴風順,點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4] 王永順.德州藏書家藏書室、樓名號考[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2-94.
[15] 田雯.古歡堂集[G]//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 盧見曾.雅雨堂詩集[G]//韓寓群.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37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17] 李佐賢.武定詩續(xù)鈔[M].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六年利津李氏刻本.
[18] 謝九錫.陵州耆舊集[M].馬洪慶,重訂.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責任編輯:李朝平)
Research on the Completion of
GENG Rui
Over 620 poets’ 5900 poems were included in, which was extremely meaningful for saving local literature materials.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Qing poem collections. It took five years to assemble this collection. Lu Jianzeng and his companions made great effort on its completion which benefited from Lu’s rigorous manner, his literary leader identity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raved books. The completion ofwa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was also the epitome of the Qing scholars summari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LuJianzeng;;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team; completion
I206.2
A
1009-8135(2017)05-0070-06
2017-07-12
耿 銳(1988—),女,山東省鄆城人,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歷代地域總集編纂史論”(14CZW04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