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著名主持人,米未傳媒創(chuàng)始人兼CEO,《奇葩說》議長,愛奇藝前首席內(nèi)容官。
有人說我裝嫩,有人說我騷、浪、賤,這都不重要,因為這是我在節(jié)目里的形象,也是我打開世界的方式。每個人打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是通過歌聲打開世界的,我特別喜歡汪峰老師,他的歌聲總能喚醒我基因深處進化之前的情緒;有的人是靠文字打開世界的,我也喜歡劉震云老師,他跟我們說一句頂很多人說一萬句。每個人打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全人類打開世界的方式或者叫作認知方式是不是也不一樣?
說一個大前提,我覺得從全人類的角度來講,我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兩次跨越:第一次是語言,第二次是文字。這兩次重大的變革在今天看來都好像理所當然,好像我們會說話是與生俱來的。但在很久以前并不是這樣,我們設(shè)想一下人類沒有語言的時候是什么樣。有人說人類跟動物最重要的區(qū)別是人類會使用語言,但也有科學家說動物也有語言,他們在大鰭鯨、座頭鯨的交流當中發(fā)現(xiàn)了簡單的語法,在觀察猴群和猩猩群時發(fā)現(xiàn)它們的交流中也有單詞。我特別想知道在那些單詞里面“我愛你”和罵人的話是怎么說的,因為我覺得那是語言最核心的部分。后來有科學家說,其實人科里面不僅僅有我們的祖先——所謂的智人,還有好多,比如像北京猿人、尼安特人,他們在進化過程中被智人淘汰,他們被淘汰的原因是什么?尤瓦爾·赫拉利告訴我們,重要的是智人掌握了語言且會說瞎話,因為會說謊,他們就可以描述一些在現(xiàn)實世界并不存在的東西,從而加強了組織性,完成下一步的進化,淘汰了其他人種。
所以,語言能使人實現(xiàn)與他人和群落之間的交流,但它無法穿越時間,怎么辦呢?往墻上畫畫——不,中國人最早使用的辦法是“結(jié)繩記事”,就是給繩子打個扣以記住一件事,比如我打個扣系在手腕上,記著劉震云老師欠我兩斤雞蛋。我們經(jīng)常用這種辦法,直到文字真正出現(xiàn)。
自從有了文字,一個重要的問題產(chǎn)生了:把文字寫在什么地方呢?中國人的文字最早寫在龜殼、牛骨上。文字要想穿越時間怎么辦?它必須保持足夠的復雜性,也就是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歲月,我們把它從土里挖出來,從它的偏旁部首就能依稀辨認出這是什么字。到后來,人類找到了竹子這種東西,就開始把字刻在竹簡上,再后來又寫在布上、羊皮上,直到發(fā)明了紙,然后到印刷術(shù)出現(xiàn),再到我們發(fā)明了屏幕。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唐代有一個詩人叫祖詠,他去參加科舉考試,教官所出的詩歌題目是《終南望馀雪》,要求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他寫道:“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币髮懯?,他為什么就寫四句?他說:“我的意思說完了,再寫就是多余?!?/p>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在我看來,它說的是:在我們的文本思維里,因為文字的傳輸成本很高,所以語言文字必須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凝練雋永、有言外之意。什么意思?其實就是文字越精煉,表達的信息就越多,表達的效果就越好。如果這是我們的文本思維,那下面就是海闊天空的時候,我便可以胡說八道了:我們將面臨的是要不要打破文本思維,它的起點在哪里?起點是我們進入了一個圖像的時代。
很多人都喜歡日本漫畫,而一部漫畫里其實沒有幾個字,那人們看漫畫和看那些長篇小說,體會是不是不一樣?它們真的有輕重之分嗎?很多人說:“看漫畫是淺閱讀,我們一定要看長篇大部頭小說?!钡饬窟@一切的標準是不是信息量?我覺得很多人看“漫威”的電影,是因為電影技術(shù)手段的進步已經(jīng)能夠讓我們在大屏幕上,一次又一次地表現(xiàn)這個世界本不存在的奇特景象,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圖像思維的沖擊。我以前手不釋卷,但現(xiàn)在習慣用手機,有時讀文字,有時看視頻,我覺得我接收的信息量是一樣的,只要今天的圖像生產(chǎn)者能夠把同樣有質(zhì)量的信息傳輸給我,我就是幸福的。
我們的閱讀生活,今后會不會變成觀看生活?我們通過閱讀來學習,會不會轉(zhuǎn)向通過觀看來學習?
當你的認知來源于文字的時候,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會被建立,邏輯關(guān)系層層相扣;但當你的認知來源于圖像的時候,你的看法會建立在印象和情緒當中,很復雜,但是它的確會傳輸給你更多的信息量。
我們可能會說文本的時代與文本思維的時代要過去了,這有點兒危言聳聽,但如果人類面臨著下一個認知跨越的話,我們姑且拍腦門兒一想,會不會是圖像思維?如果今后我們有更多的視頻接收渠道,那么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還會不會發(fā)生重大的變化?我們說“六度空間”理論,就是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個人找到對方;如果以后翻譯軟件技術(shù)完全成熟,通過VR,我是不是可以把任何一個我不認識的人,通過云端的圖像、聲音和翻譯技術(shù)展現(xiàn)在我面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語言的發(fā)言塔會不會轟然倒塌?我們是不是正面臨著一個人類偉大的認知跨越的時期?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