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孝的張力與孝道的重構

      2017-03-29 05:36:34趙淑紅張友云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維系子女家庭

      桂 勝 趙淑紅 張友云

      孝的張力與孝道的重構

      桂 勝 趙淑紅 張友云

      孝是百善之本,是中國傳統(tǒng)家國同構社會的基石,其內(nèi)涵集中體現(xiàn)在“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三個方面。伴隨時代變遷,產(chǎn)生并發(fā)展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孝道在現(xiàn)代社會有其局限的一面,同時又有其獨特的價值一面,應結合時代背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在要求下對其予以重構和創(chuàng)新。從核心家庭回歸、物質供養(yǎng)、精神奉慰等三個層面和宣傳教育、物質保障、制度設計、人口政策等四個維度對孝道加以維系。

      孝 局限 重構 維系

      一、“孝”與“孝道”

      孝與忤相對。孝與忤的行為對象一樣,都是下對上、晚輩對長輩。孝與忤的行為內(nèi)涵不一樣,兩者相對、相異。孝的本義是承奉,尊崇。忤的本義是抵觸,不順從。傳統(tǒng)社會有五不孝:“世俗所謂不孝則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民間流傳《周振逆子變驢》*四川成都文殊院1990年編印《二十四孝果報圖(附:忤逆不孝報應圖)》,周振逆子變驢:明朝正德年間,平陽有個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幾分才氣,狂妄驕橫,常常只為家中的小事就辱罵父親,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有一天,周振無緣無故打罵兒子,他父親過來勸阻,他竟然發(fā)怒說:“我打我的兒子,關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氣得老父親含淚無語。這天晚上,周振在夢中被抓到陰間,閻王罰他變毛驢,周振急忙申辯無罪。閻王斥責說:“你常常辱罵父親,忤逆不孝,應該墜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無人,所以還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敝苷裥褋砗?,自己說要去做驢就死了。《孝者存逆者亡》*四川成都文殊院1990年編印《二十四孝果報圖(附:忤逆不孝報應圖)》,孝者存逆者亡:楊璞、楊富兄弟倆與母親在一起居住,兩兄弟都有妻兒,楊璞忠厚孝順,楊富卻天性涼薄。有一天洪水將到,楊富不管老母兄長死活,先用船載著妻兒往北山逃命去了。楊璞無可奈何,危急之中急忙背著老母登上一座小土坡,剛到坡頂,四面洪水滔滔而來,許多房屋都被沖毀。楊璞正為來不及照顧妻兒痛心,忽然看見有個婦女抱著孩子,乘一根大木頭漂了下來,他趕快盡力救上土坡,一看正是自己的妻兒。第二天水退了,他四處查問兄弟一家人,才知道他們的船剛到北下坡,被一棵大樹倒下壓翻,全家都淹死了。

      《逆子食魚化骨》*四川成都文殊院1990年編印《二十四孝果報圖(附:忤逆不孝報應圖)》,逆子食魚化骨:長溪人陳元,被女方招郎上門后,靠捕魚為生。有一天父母來探望他,他見父母來了就滿肚子不高興。母親覺察到了他的心思,怕他干出令人難堪的事丟人現(xiàn)眼,坐了一會就要告辭回家。媳婦心眼較好,苦苦勸父母留下。第二天陳元去打魚,捕到了一條大魚。他得意之極,忽然想到有父母在家,一定會同吃他的魚,就找個托詞,打發(fā)老婆送父母回家。老婆、父母前腳剛走,他就急忙把魚烹熟,大嚼起來,不想剛吃完,他的骨肉就全部化成血水,慘痛而死。原來這魚叫化骨魚,逆子吃了它也是惡報,可稱得上大快人心。等大量忤逆不孝報應不爽的故事。歷史典籍也記載有竊母之財受車裂*四川成都文殊院1990年編印《二十四孝果報圖(附:忤逆不孝報應圖)》,竊母之財受車裂:前秦建元三年(367),有司奏報說,某人偷竊了他母親的錢財而逃走在外,被官府抓獲,打算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qū)。太后(苻堅的母親茍氏)聽說此事,氣憤地說:“罪款三千條,沒有比不孝更大的了。應該把這不孝之子在市朝處死,為什么卻要把他流放到遠方去呢?難道中國外能有無父無母的地區(qū)嗎?”于是苻堅下令將不孝子車裂處死。等忤逆不孝的故事。這些故事從忤逆角度警示、規(guī)勸人們要承奉、順從長輩或前輩。

      孝與慈相成。父慈子孝,孝與慈具有不同對象。孝是晚輩(后代)尊崇長輩(前輩)的敬愛,而慈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墩f文解字》認為:“慈,愛也。”慈的本義是指有助人之心?!顿Z子道術》進一步認為慈有內(nèi)外之分,對內(nèi)是“親愛利子”,對外是“惻隱憐人”,“親愛利子謂之慈,惻隱憐人謂之慈”?!蹲髠鳌穼⒋扔蓯廴搜由斓健岸鞅挥谖铩?,提出“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慈由親人延伸到社會大眾、延伸到萬事萬物。慈與孝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具有同等地位。

      基于自然血緣情感關系,儒家以孝為百行之本,孝的三個層次成為中國人立身揚名的潛在動力。首先,孝應“始于事親”。孟子提出:“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章句》?!笆掠H”不僅要從物質方面盡心盡力地贍養(yǎng)、侍奉父母,還要遵循“繼先祖之志為孝”。*《孔傳》?!胺蛐⒄呱评^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禮紀·中庸》。?!抖Y記》進一步提出,“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其次,孝須“中于事君”?!笆戮笔恰笆掠H”的延伸,是為“忠”。孔子認為“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經(jīng)·三才》。?!胺蛐?,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再次,孝將“終于立身”?!抖Y記·大學》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毙⑹亲陨淼靡栽谏鐣采砹⒚?、建功立業(yè)的行為準則,是對國家、對民族建樹的大孝,從《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所表現(xiàn)的“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升華到叔孫豹的“三不朽”。因此,“孝”是中國文化中原發(fā)性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華民族整體生存方式和深層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宗族的生命與文化繼替。

      孝道是基于孝的習俗、禮儀、制度、法律等行為規(guī)范體系之上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體系。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孝道有其存在與發(fā)展的特殊方式。千百年來,中國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的交互中形成了承奉意識,從內(nèi)容到方式的承奉行為,從個體、家庭到社會的尊崇關系,以及這些行為和關系不斷疊加認同的歷時性孝道過程。同時,孝道不是一成不變的,孝道的發(fā)展性表現(xiàn)在其所包含的長幼意識與生命的雙重發(fā)展,以及包含著自我與外在環(huán)境(社會、自然)的統(tǒng)一發(fā)展。這種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孝道必須以解決其所面臨的時代問題為指向。

      二、傳統(tǒng)孝道的時代局限

      (一)孝道與法治社會

      古往今來,“孝”乃百善之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普遍性與超越性。作為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中國以孝立國,以孝治國?!靶⒅巍奔匆匀寮倚⒌纻惱碜鳛樯鐣刂频氖┓蕜t,以立法的形式對“不孝”予以嚴處。孝治是儒家政治仁德精神的體現(xiàn),是維護家天下的封建皇權統(tǒng)治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保證社會安定、百姓仁厚的穩(wěn)定器。然而,當法律滲透過多的儒家人倫色彩時,孝治原則使法律失去了應有的平等性和公正性,成為一味維護長幼尊卑、貴賤高低的道德戒律。

      突出表現(xiàn)之一是父輩與子輩在法律面前地位差異過于懸殊。早在《尚書·康誥》中,就已將不孝看作罪大惡極:

      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袛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p>

      史書中此類記載多處可尋,如《孝經(jīng)·五刑章》載,“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對子輩不孝的懲罰是極為嚴厲的。反之,當父輩尊長有越軌行為時,子輩卻只能親親相隱,如此才符合孝乃“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孝經(jīng)·三才》。的基本要求。

      突出表現(xiàn)之二則是以孝治為施法原則的法律裁判缺乏理性。古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存在宗法思想原則下的親屬容隱、存留養(yǎng)親以及子弟代刑等,甚至存在法律面前孝子孝行為大的“以孝屈法”現(xiàn)象。在血緣、親情的儒家倫理意識支配下,法外施仁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折獄龜鑒》卷4《宥過》:“陳矯為魏郡西部都尉,是時耕牛少,殺者罪至死。曲周(縣)民父病以牛禱,縣結正棄市。矯曰:‘此孝子也?!砩庵!?轉引自黃修明:《論中國古代“孝治”施政的法律實踐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第276~282頁。

      由此可見,在古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律被賦予濃重的儒家人倫色彩,以孝化民固然能夠淳風俗、正人倫,卻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情”與“法”、“情”與“理”的沖突。因此,以孝治國對建立公平、公正的現(xiàn)代法律體系恐有較強的阻礙作用。

      (二)孝道與市場經(jīng)濟

      孝道是農(nóng)業(yè)文明所孕育的產(chǎn)物,與自然經(jīng)濟、宗法制度有機聯(lián)系,相互依存。在以家國同構為基石的封建君主統(tǒng)治下,農(nóng)業(yè)為國家經(jīng)濟之本,而農(nóng)業(yè)之本在于作為社會細胞的小農(nóng)家庭,而維系小農(nóng)家庭穩(wěn)定生產(chǎn)的根本一定程度上說就在于孝道。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結構下,血緣紐帶、親情人倫成為維系家庭、家族安土重遷、勤勉耕織的關鍵,繼而在國家層面上成為維系中央集權的組織結構的有力保證。

      作為農(nóng)業(yè)文明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孝道對市場經(jīng)濟的阻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孝道的發(fā)生土壤使現(xiàn)代資本主義理性精神無法成長。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理論視野中,新教入世禁欲主義倫理是資本主義勃興的精神動力,而重血緣、重尊卑的儒家理性精神促使中國的家庭倫理發(fā)展到極致。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中,個人主體性和內(nèi)在潛力不得彰顯,重小家輕社會的社會心態(tài)成為市場經(jīng)濟孕育與發(fā)展的桎梏。其二,作為傳統(tǒng)社會信任來源的“孝”不利于市場經(jīng)濟契約關系與誠信關系的建立?;谘売H屬關系的人情社會,孝道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來源,人無“孝”不立,交友“孝”為先。在熟人社會中與孝德之人交友、合作會大大降低風險成本,然而,市場經(jīng)濟是眾多陌生人參與其中的信用經(jīng)濟,因而更是法制經(jīng)濟。參與市場經(jīng)濟的主體在具備良好信譽的同時必須以契約的法的精神作為保障,進行自我約束和相互約束,唯此才能使市場經(jīng)濟良性運行。而以孝治國的傳統(tǒng)社會法制精神的缺失使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面臨更多人情阻力。其三,開放自由、平等競爭精神的缺失。市場經(jīng)濟具有開放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法制性,面對種種市場風險,追求利潤和競爭進取是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這與傳統(tǒng)孝道社會墨守成規(guī)、求穩(wěn)守成、重義輕利的保守心理必然形成抗衡。

      (三)孝道與先進文化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靶⒂H、敬老”是世人理應自覺遵守的人性規(guī)范,也是一條普適全人類的人性準則。在孝道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孝道逐漸發(fā)生異化。隨著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首先,孝道的外延被發(fā)揮到極致。孝德孝行理應是人生之為人的天賦,然而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環(huán)境下,孝道被無限延伸和放大,移“孝”為“忠”,且“忠孝不能兩全”。遂引發(fā)歷史上為數(shù)不少的愚孝、愚忠行為,有的甚至成為統(tǒng)治階級標榜孝道以鞏固統(tǒng)治的籌碼。“孝”由人之本能逐步成為個體自我發(fā)展、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枷鎖。因此,由政治利益驅動的孝行孝德失去了孝道本身的真情實感和人性關懷,孝道成為達到政治目的的道德手段,甚至淪為封建禮教損人利己的工具理性。其次,孝道對人欲過分壓抑。傳統(tǒng)孝道隱含著子女對父母意志完全的“無違”,這種子輩對晚輩的順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綱五?!钡纳鐣刂凭V領的具體體現(xiàn),尤其體現(xiàn)在擇偶、繁衍子嗣等方面,對女性人格的壓抑尤甚,歷史中不乏孝女犧牲個人幸福并承受巨大的道德負擔以踐履孝道之舉。因此,以人為本無從體現(xiàn)。再次,孝道對自由進取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孝道是農(nóng)業(yè)文明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是多數(shù)人一生的生活寫照。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父母在,不遠游”已成過往,加速的社會流動成為大勢所趨,人們不得不改變安土重遷、保守求穩(wěn)的封閉心態(tài),轉而以更積極、更開放的進取心態(tài)應對風險,迎接挑戰(zhàn)。因此,傳統(tǒng)孝道使人們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孝道的重構

      孝是家庭穩(wěn)定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保證。在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孝道應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fā)揮最大化的積極作用,矯正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共同面臨的價值失范、信任缺失、唯利至上等社會心理失調(diào)問題。

      (一)孝道的欠缺

      孝道的缺失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已成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重視的社會問題之一。比如,我國首個“城市養(yǎng)老指數(shù)”通過老年人口總量、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等指標直觀地反映出不同地區(qū)對于老年人的保障程度,結果顯示測評城市中除極少數(shù)城市(如廈門、南京、深圳)外各城市養(yǎng)老指數(shù)普遍偏低。這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家庭養(yǎng)老不足、子女承擔贍養(yǎng)老年人的責任未落實到位也是致此結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說,年輕子女對孝道的認知、認同不足是孝道缺失的根源所在。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社會目前較為強調(diào)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而作為精神文明重中之重的孝道之功能、約束力逐漸弱化,尚未形成一種尊老、敬老、愛老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孝道文化已逐漸發(fā)生異化,“厚子薄老”已見怪不怪。計劃生育政策下,獨生子女成為家庭核心并受到過度溺愛,老年人特別是體弱多病老人不受重視,家庭人倫代際關系失衡。如在大多中國傳統(tǒng)家庭,父母常常窮盡畢生積蓄為子女買房結婚,婚禮花費巨大且極盡奢侈,與平日父母的節(jié)儉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由此造成孝心“倒逼”,即行孝“倒逆”。更有甚者完全違背“終于立身”的孝道要求,成年之后無所事事,安心“啃老”,懶散無為還常常責怪父母能力不夠,對父母缺乏最起碼的尊重與誠心。有鑒于此,喚起年輕一代的敬老、愛老之心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如浙江地區(qū)為了培養(yǎng)子女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基本品質,將“記住父母生日”列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之中,作為考核中小學生的指標之一。當然,行孝不應拘于形式,然而沒有形式,孝道又將焉附于何?應該說,此舉是通過一種中小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開啟新生代群體孝敬之心的開端,值得肯定與提倡。

      (二)回歸以家庭為核心的孝

      基于傳統(tǒng)孝道張揚面臨的種種問題以及現(xiàn)代社會孝道缺失的現(xiàn)狀,為了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共建文明進步的精神家園,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構新型孝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時代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對父母盡孝是建設和諧社會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在經(jīng)濟、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空間社會流動的加快客觀上拉長了父輩與子輩的空間距離,弱化了代際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盡孝困難重重,隨之而來的是子女個人發(fā)展與家庭養(yǎng)老的現(xiàn)實要求之間出現(xiàn)沖突。同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確立和完善,個人主義、物質主義盛行,產(chǎn)生了代際觀念上的相異甚至相背,使孝文化的維系遭遇困境。因此,在時代環(huán)境下,孝道重回家庭是重構新型孝道的必然要求。

      孝的最初形態(tài)發(fā)生在父輩與子輩之間,是父輩與子輩處理相互關系的道德準則?!案复茸有ⅰ笔切⒌莱跏计诟篙吪c子輩之間的對等關系,只是在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孝道逐漸摻雜了政治化、工具性色彩。新型孝道的重建,首先要做到的便是重新“始于事親”,即子女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和贍養(yǎng)。子女對父母孝道體現(xiàn)的第一層面是物質供養(yǎng)層面,包括吃、穿、住、用、行、醫(yī)等生老病死方面。“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向父母提供吃、穿、用是孝的起碼要求。有安身立命之所、舟車行旅之用、病疾治療之資是盡孝的進一步物質要求。孝的第二層面是精神奉慰層面?!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抖Y記·中庸》記載:“孝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敝皇窃谖镔|上供養(yǎng)父母,跟飼養(yǎng)犬馬沒有區(qū)別。真正的孝是發(fā)自內(nèi)心對父母長輩的尊敬,是心理、精神層面上對父母的撫慰與滿足,做到包容、尊重和理解父母。此外,隨著社會和時代的不斷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子女能夠安身立命對父母而言已是盡孝。安身是前提,是子女可以脫離父母的庇護而獨立存活于世的基本能力,既包括身心健康又包括基本的生存能力;立命是目的,是做人做事的秉性和智慧,是歷經(jīng)錘煉的修身明理,落腳到孝之“終于立身”上來??傊?,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子女對父母的孝既是子女對父母最真摯的情感回饋,同時也是不斷完善自我、砥礪自我的內(nèi)在要求。

      (三)彰顯時代特色的孝

      孝道的重構,應對傳統(tǒng)的孝道有所損益和揚棄。剔除傳統(tǒng)孝道中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結廬守孝、“三綱”中的“父為子綱”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不符合時代色彩的要素,理性地看待“子為父隱”“服孝三年”現(xiàn)象及不同版本“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奉親”“賣身葬父”“郭巨埋兒”“恣蚊飽血”“臥冰求鯉”“嘗糞憂心”所張揚的極端孝行故事。

      新型孝道回歸核心家庭不是只顧個體家庭的重“私”輕“公”,不是摒棄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而是從根本上、源頭上教育、引導民眾首先扮演好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之角色,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有能力實現(xiàn)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奉獻。從“小孝”為家到“大孝”為國,新型孝道須弘揚民族精神,彰顯時代特色。孝,始于事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jīng)·天子章第二》。,這是作為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鏈評判標準的孝;其次,推己及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社會和諧,呈現(xiàn)一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的美好景象;最后,孝的基點依舊回歸到“修身”“立身”的根本上來。可以說,孝道是貫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脈絡。孝的多重內(nèi)涵使孝道具有延展性,體現(xiàn)了由微觀至宏觀和微觀、宏觀的交織。結合時代精神來看,“孝道”恰恰與包含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作為引領中國人奮發(fā)有為的精神旗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既體現(xiàn)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上而下對當代價值體系的探索和要求,又需要廣大社會民眾自下而上的對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認知與認同*孫偉平:《〈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與建構〉評介》,《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3期,第159頁。。傳承幾千年的中華孝道是民族認同的文化根基,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文化基因。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為維系與時俱進的新型孝道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支持和發(fā)展空間,而新型孝道既是服務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路徑。

      總之,新的時代條件為子女盡孝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新型孝道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新型孝道既要充分考慮個體家庭的孝念孝行,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個體對社會的價值最大化,而維系新型孝道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既從深層次上激勵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同時也將使子女盡孝面臨更多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道德考量。

      四、孝道維系的維度

      所謂孝道維系是指維持孝載體已建立的各種關系,使世人不斷重復孝行或孝道的過程。孝道的維系一方面在于使世人能夠漸漸將本身言行與孝念保持一致,通過多種舉措,不斷強化孝道的認知、認可度;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維系孝道的方法不應也不盡一樣,需要對孝道做出切合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轉型的重新闡釋,順應時代需求及社會發(fā)展。因此,孝道須與時俱進,孝道的維系應注重從宣傳教育層面、物質保障層面、制度設計層面、人口政策層面等四個層面著手。

      (一)孝道維系的宣傳教育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加速解構著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人們的價值觀變遷可表現(xiàn)為:從一元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的轉變;從整體價值觀向個體價值觀的轉變;從神圣價值觀向世俗價值觀的轉變;從精神價值觀向物質價值觀的轉變*孫偉平:《〈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與建構〉評介》,《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3期,第159頁。。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強民眾對孝道的認知與認同,須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教、家風是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的有效途徑,突出體現(xiàn)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上。作為子女成人成才的起點和基點,父母在對子女的德育教育中扮演三重角色:榜樣、老師、朋友。作為榜樣,父母對其長輩的孝念孝行對子女有潤物無聲的作用,父母必須自立立人,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教育、啟蒙子女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培養(yǎng)子女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優(yōu)良品質。作為老師,父母要善于觀察子女的言談舉止,既要積極鼓勵子女的嘉言善行,又要及時糾正子女的劣言劣行,引導和培養(yǎng)子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思想意識。作為朋友,父母應與子女一同成長,共同進步。尊重子女,幫助子女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真誠平等地與子女溝通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求父母從自身做起,改善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教育觀念。

      學校和社會對孝道的維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學校是子女接受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是子女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關節(jié)點。學校對孝道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規(guī)范、引導學生的思想走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尤其重視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學校通過課堂教育、定期考核、假期實踐、舉辦孝道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敬老、愛老之心。此外,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既要普及傳統(tǒng)禮儀類教育,通過儀式感的象征性喚起子女的孝道意識,增強自身約束力,更要注重通過多種形式激發(fā)子女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意與敬重。另一方面,社會是每個人畢生學習其中的大課堂,社會對孝道的維系將對每個公民產(chǎn)生影響。社會應加強輿論監(jiān)督與勸勉作用,通過報紙、書籍等平面媒體與電視、廣播等視聽網(wǎng)絡媒體的結合,營造褒揚孝念孝行、貶斥不孝言行的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

      家庭、學校、社會對于孝道的維系缺一不可,三者的合力必須持久而均衡,偏頗任何一方的作用或夸大任何一方的有效性都將事倍功半,導致孝道的缺失,進而導致整體性社會道德水平的滑坡。

      (二)孝道維系的物質保障層面

      孝道的維系必須將盡孝所需的物質條件、經(jīng)濟基礎考慮在內(nèi)。對父母盡孝主要體現(xiàn)在回報父母一個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舒適晚年,這必然與現(xiàn)階段的養(yǎng)老模式關系密切。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財富積累不足,加之幾千年傳統(tǒng)孝文化的浸潤,現(xiàn)實國情與文化底蘊決定了在我國維持了幾千年的家庭養(yǎng)老在現(xiàn)階段依然是緩解養(yǎng)老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孝道是家庭養(yǎng)老得以持續(xù)的心理積淀、文化動力,家庭養(yǎng)老模式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的體現(xiàn)。家庭養(yǎng)老在老年人精神的慰藉和照料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對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家庭養(yǎng)老意味著社會養(yǎng)老成本的降低,同時也意味著子女承擔更多的經(jīng)濟壓力。對老年人的物質供養(yǎng),其一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上,衣食住行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二體現(xiàn)在醫(yī)療救助方面,也是家庭供養(yǎng)的主要壓力來源。由于老年人自身身體機能的退化,老年人通常是疾病高發(fā)群體及高住院率群體。對患病老人的供養(yǎng)主要從人力、物力、時間、精力等幾個方面考量著子女的孝念孝行,尤其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有較高要求。隨著社會物質經(jīng)濟水平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政府介入、社會力量在老年人養(yǎng)老中所發(fā)揮的功能應逐步強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共同分擔養(yǎng)老責任和提高養(yǎng)老保障程度、促進社會公平與進步上*陳賽權:《中國養(yǎng)老模式研究綜述》,《人口學刊》2000年第3期,第30~36頁,第51頁。。同時,應進一步完善養(yǎng)老保障服務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快跟進落實相關養(yǎng)老政策、福利政策,降低單一養(yǎng)老模式的風險因子,完善機構養(yǎng)老的服務質量和部門監(jiān)管,通過社會合力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在具體實踐中摸索經(jīng)驗,創(chuàng)新實踐,結合具體國情和現(xiàn)實條件,多元化、多角度地探索一條特色養(yǎng)老之路,使孝道的維系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孝道維系的制度設計層面

      孝道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理應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本能信念,但是,為了減少和避免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缺失現(xiàn)象,在接受輿論監(jiān)督和公眾評判的同時,孝道必須有一定的立法來保障、監(jiān)督孝道的施行。當下,我國立法方面對孝與不孝既無嚴格分野,亦無相關獎懲激勵手段。國家增設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為法定節(jié)假日的制度安排旨在喚起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并通過營造特殊的時空場域激發(fā)人們對家庭、對父母的關懷與感恩,觸動中華民族的感性情懷,這不失為一種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倡導途徑,然而此舉恐缺一定的可監(jiān)督性,在傳統(tǒng)孝道遭遇現(xiàn)代冷場時難免力不從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孝道的維系勢在必行。

      2013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丶铱纯础睂戇M立法,遂引起社會各界對此舉眾說紛紜。多數(shù)認為對老人盡孝作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被寫進法律條例不得不引起社會的反思。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家庭成員不斷通過職業(yè)培訓、升學外出、婚姻流動等人口遷徙方式流出原生家庭,并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傳統(tǒng)家族主義功能逐漸弱化,子女在對父母盡孝方面存在時間、空間、物質、精神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與問題,導致家庭凝聚力和家庭整合力不斷削弱。子女對父母盡孝甚至僅靠“自覺”或“領悟”,事實證明,當子女的道德底線不足以維護老年人應有的體面與尊嚴時,必須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因此,為了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除了道德輿論的監(jiān)督,必須通過制度約束來滿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物質、精神需求,制度約束是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必要武器。

      關心孝敬父母不是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地“完成義務”,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與理解、關愛與包容。子女盡孝與否除了應有一定的制度約束,還需有相應的激勵措施,以做到獎懲結合,且“獎”應重于“懲”。具體來說,可參考古時傳統(tǒng),按照家庭—社區(qū)—單位—地方的推選路徑,定期逐層推選出不同級別的孝子孝女,國家和社會對入選者給予相應的優(yōu)待和褒獎,對評選出的不孝子女給予相應懲罰。評選依據(jù)以父母親身感受為主,輔以大眾可量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此舉意在一使孝念孝行內(nèi)化于人心,成為常態(tài);二使道德輿論對不良社會風氣的監(jiān)督力度得以加強,著力構建健康文明的鄉(xiāng)風環(huán)境。

      (四)孝道維系的人口政策層面

      人口生育政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對我國傳統(tǒng)孝道的維系產(chǎn)生影響。在我國,計劃生育既是一種個人行為又是一種國家行為,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減少了由于人口增長帶來的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等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然而時至今日,人口紅利已經(jīng)消失,未富先老的現(xiàn)實業(yè)已顯現(xiàn),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等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孝道的維系需要人口政策的支持。目前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有利于改善現(xiàn)有的家庭人口結構,增強家庭抗風險能力,同時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是以人為本的體現(xiàn),也是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其一,子女數(shù)量的適當增加分散了一部分父母的注意力,降低了個體子女受到過分關愛的可能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性和分享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意識等;其二,多子女可共同分擔養(yǎng)老壓力,緩解獨生子女的贍養(yǎng)負擔,子女可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靈活照料老人,為老年人享有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和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一定的可選擇性;其三,多子女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創(chuàng)造條件,一定程度上減少“空巢家庭”比例,同時增強家庭的抵御風險能力,改善失獨群體現(xiàn)狀,緩解老年人的物質困難和精神困境。

      應該說,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不僅是人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之舉,更是重構孝道、增強人們幸福感的應然之舉。然而,該政策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公眾還需要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壓力和生養(yǎng)成本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尚需國家、社會、政府以及公共服務體系的通力合作與支持。該政策的預期效果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從國家現(xiàn)實和社會長遠需求來看,無疑是一種理性選擇。

      五、結 語

      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發(fā)生土壤是附著在土地上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新型孝道是在吸取傳統(tǒng)孝道核心意涵的基礎上融入時代色彩的再創(chuàng)造。于個人而言,孝道是培養(yǎng)人們感恩之心的必修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金錢至上、利益至上成為一股暴戾之氣橫行于社會,我國社會的精神文明、道德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愛子女是天性的彰顯,子女愛父母更是人性的體現(xiàn)。懂得感恩,是人立身處世的前提。于社會而言,孝道仍是現(xiàn)代家庭和社會應當遵守和實踐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是中國人不變的價值追求,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事關每個家庭成員的發(fā)展,甚或事關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由尊敬、愛護自己的父母出發(fā),進而形成關愛他人的社會風氣。當孝風孝行“推己及人”時,孝的意義得以最大化。

      The Stretching For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lial Piety

      GuiShe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ZhaoShuho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ZhangYouyun

      (Hubei Masses Art Centre,Wuhan,China)

      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es,and it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which both family and nation were dominated by patriarchal relations inChina. The essence of filial piety centralizes on three aspects:started with the relatives,then pledged the loyalty to the emperor,and finally fulfilled with the moralit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with the time goes,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which i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rural society has both its own limitations and its unique value in modern times. So filial pie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innova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demand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s essay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maintain the filial piety from three levels:returning to the core family,material support,comfortable spirit support;and in four dimensions:publicity and education,material security,institution arrangement and population policy. Key words:Filial Piety;Limitation;Reconstruction;Maintai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1.008

      桂勝,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社會思想史、民俗文化與現(xiàn)代化。 趙淑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俗文化與現(xiàn)代化。 張友云,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館員,《中國文化報》記者。

      猜你喜歡
      維系子女家庭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體生成與維系機制研究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農(nóng)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是什么維系著婚姻
      海峽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58
      異質型村莊共同體何以維系——一個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實踐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3期)2017-09-05 09:44:57
      戀練有詞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西乌珠穆沁旗| 辉南县| 吉木萨尔县| 全南县| 平谷区| 岑溪市| 浮山县| 灌南县| 枞阳县| 宜宾市| 泽州县| 莲花县| 涟水县| 博客| 葵青区| 荣昌县| 新郑市| 监利县| 上蔡县| 云梦县| 固镇县| 繁峙县| 绿春县| 邵东县| 香港 | 西乡县| 无棣县| 财经| 威海市| 新巴尔虎右旗| 军事| 方正县| 邯郸县| 海阳市| 隆林| 辽阳县| 饶阳县| 北安市| 珠海市| 嘉峪关市|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