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進入公共領域

      2017-03-29 00:11:41宋芳明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合法性領域政治

      宋芳明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進入公共領域

      宋芳明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公共領域的思想走向是否在黨和國家的掌控之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攸關。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眼全局,認清其中的利害關系,擺正姿態(tài),準確進行角色定位,著力提高理論功力和認真研究在公共領域的實踐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領域

      面對我國日漸壯大的公共領域,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出現了被公共領域邊緣化的危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和當今社會現實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迫在眉睫。

      一、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要放眼全局,認清大勢

      掌握公共領域的思想走向是我黨長久執(zhí)政的關鍵。為此,必須放眼全局,認清公共領域的利害關系和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的緊迫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是時代的新課題

      學界對公共領域的界定基本沿用哈貝馬斯的模式,主要指與政治國家相對應并獨立于政治國家的市民社會,是一種不受國家權力直接干涉的由各類自主、自治、合法、非政治的民間組織和團體構成的社會力量。我國市場取向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實質上包含著調整和重新確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深刻內容。時至今日,日漸全面深化的改革基本摧毀了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主義政治國家模式,無所不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逐步收縮并分化,社會中間力量逐漸發(fā)育完善,具有越來越大的活動空間和能量。公共領域的組織化、自主性、公開性、非政治性等特點使其產生、維持和活動均不直接受國家政權的操作和控制,它的活動方向和目標在于維護和實現局部的社會利益[1]166。這就是說,一方面,傳統(tǒng)形成的依靠黨團系統(tǒng)的政治力量,通過單位建制落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無法有效地進入公共領域;另一方面,公共領域及其力量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引導得當,能夠提高公民的社會參與程度,推進民主法制建設,鞏固執(zhí)政黨地位,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反之,公共領域可以煽動民憤,集結民怨,攻擊政府,組織民間力量通過一系列政治運作直接威脅執(zhí)政黨的存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對公共領域的各類思潮及時掌握、有效疏導、妥善化解,溝通公共領域利益和國家利益,整合公共領域的局部利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的大事。

      (二)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是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迫切需要

      全球化向縱深化方向發(fā)展,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都無可估量??梢哉f,全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最深刻、最廣泛的背景。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在全球范圍內的單向傳輸,在國家政治力量和家庭私人生活之外的公共領域是其著陸點和策源地。面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中越來越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事實,西方國家不可能坐視不管。中國公共領域是一個剛剛發(fā)展起來的缺乏文化保護的新興領域,其非政治性和公開性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往往極容易被西方國家有意識地利用:通過文化產品輸入、宗教傳播等形式把裹挾其中的資

      產階級政治價值觀輸入公共領域并伺機和我國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幌子下,把公共領域引向政府的對立面,最終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公共領域的滲透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對于公共領域的思想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就會占領。與其被動、消極地回應,思想政治教育不如主動出擊,對公共領域的西方價值進行剖析和辨別,用主流意識形態(tài)占領公共領域的話語制高點。中國當前正處于改革的深水期、經濟發(fā)展的轉型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各種社會集團的經濟利益關系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重大調整,反映各種利益關系的社會思潮如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都毫無例外地出現在輿論相對自由的公共領域,其要求自由、民主、自我民族利益至上、絕對平等的口號迎合了公共領域一些非理性的社會團體的要求。部分社會思潮現實感強烈,針對性明顯。一些從西方滲入的社會思潮表面上有完整、嚴密的理論形態(tài),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對我國公共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在此情況下,亟需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思想空間,對公共領域的非主流社會思潮的來源和實質進行客觀分析,在各種社會思潮的交流、交鋒、辯論中培養(yǎng)“公共理性”,在客觀辨析各種社會思潮的危害的基礎上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是我黨掌握“政治領導權”的保障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認為,代表公共領域的市民社會和代表政治領域的政治社會分別執(zhí)行國家兩種職能:市民社會執(zhí)行的是集合社會個體、組織社會,實現社會文化變革的功能,它所行使的是文化的領導權,其行使領導權的基礎是認可;政治社會執(zhí)行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它所行使的是“政治領導權”,其行使統(tǒng)治的基礎是強制。這兩個職能都是“有組織的、相互關聯(lián)的”[2]7。在國家這兩種職能中,葛蘭西更重視市民社會,因為在現代社會中統(tǒng)治集團不僅要運用“統(tǒng)治”掌握國家,而且還要運用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掌握市民社會這一公共領域,使其他集團認可統(tǒng)治集團的意識形態(tài)。對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就是文化領導權,文化領導權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它可以為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集團所掌握,也可以為不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集團所掌握。一旦“統(tǒng)治階級不再發(fā)揮‘文化領導’作用,只能‘統(tǒng)治’,實行強權,這就意味著廣大群眾已經脫離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失去從前的信仰”,“政治領導權”的危機就來臨了[2]230。從這個角度來說,我黨必須意識到文化領導權與“政治領導權”的關系,運用宣傳、教育等手段和網絡、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公共領域,把公共領域打造成應對政治動搖和西方勢力侵入的“強大的堡壘和工事”[2]191,牢牢掌握公共領域的文化領導權,為黨的長久執(zhí)政強基固本。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其在公共領域的合法性證成

      這里的“合法性”中的“法”是廣泛意義上的概念,包括法律、典范、規(guī)章、制度、習俗及民眾認可等一切正當性來源。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的合法性指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的理由正當、合理,獲得公共領域的認可。當今,合法性問題成為諸多人文社會科學為自身尋求安身立命依據而優(yōu)先研究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同樣要為其合法性證成。

      (一)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合法性的直接依據

      國家政權的合法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政權的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基礎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為政權合法性作辯護。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唯一合法的執(zhí)政黨并且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lián)碜o,獲得了廣泛認同,具備強有力的合法性根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政治上層建筑決定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是國家政權。思想政治教育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執(zhí)政黨在意識領域的政治活動服務,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來源。公共領域是一種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社會力量,以維護、促進公共利益為宗旨,并不尋求同政治國家全面對抗,在不受外在勢力操縱的情況下更無意推翻現存的國家政權。公共領域認同國家的合法性權威和法律原則,在法律范圍內活動,它的繁榮與安全有賴于法律保障,也就是說公共領域認同國家政權及其意識形態(tài)。由此,國家政權的合法性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合法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公共性和科學性是其進入公共領域合法性的內在依據

      任何事物的合法性最終來源都應該是其自身,事物自身的科學性及不可取代的價值為它的存在提供了“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公共性和科學性為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的合法性提供了內在依據。其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公共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合法性提供了公共性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為人們科學地揭示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結論,即人民是公共領域的主人,符合公共主體的利益,能夠獲得公共認同。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理論是站在全人類立場上的理性斷言,塑造了最廣泛而具體的公共性基礎,能夠團結公共領域一切不同利益的群體。其二,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性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合法性提供了科學的研究和傳播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活動是一種指向公共意識領域的政治活動,公共的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域。長期以來,意識形態(tài)儼然成為了“欺詐”、“虛假”的代名詞,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東西。為意識形態(tài)正本清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獲得科學性,進而在公共領域獲得合法性的內在根據?!耙庾R形態(tài)”一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特拉西提出,用來指“觀念的科學”。為意識形態(tài)背上“惡名”的主要是韋伯和曼海姆等人,他們否定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和價值,認為它曲解事實,掩蓋社會存在的本質并最終走向“終結”。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也都對意識形態(tài)展開過激烈的批判,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虛假的意識,是現代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工具。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中經常這樣使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而在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之后,則多在描述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觀念的上層建筑,正確說明了意識形態(tài)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指出意識形態(tài)是特定階級的社會意識的總體,是代表一個階級根本利益的觀念的綜合。不難看出,一些西方學者宣揚的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惡名論”,只是意識形態(tài)在特定領域的衰微或對特定領域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而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始終伴隨著主體的人的認知范式而普遍存在[3]84,它是現代性政治的核心,是精神權力,并且其走向與嬗變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研究公共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在公共領域開展意識形態(tài)活動是一項科學的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從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擔負著延續(xù)和再生產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任務。

      (三)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是政治文明進步的表現

      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國家政治權力的直接庇護進入公共領域,遭到的一個詰難是“洗腦”。人們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正當性有所質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學理積淀和學科自我反思,僅僅是執(zhí)政黨的“喉舌”而已,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面臨的最為尷尬的合法性困境。這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政治實踐活動的產生原因、發(fā)展歷程及其與政治文明演變歷程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合法性。從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角度考察其存在的形態(tài),我們會發(fā)現類似的政治價值觀的教化活動在中國和西方國家都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國儒家的忠君理論和家國一體理論,歐洲中世紀借助基督教的經院哲學對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予以詮釋。其實,相對于依靠暴力的政治運作,教化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也就是說,“如果政治活動僅僅通過物質性力量的運作方式來完成,那么這樣的政治活動是非常低層次的,動物世界許多猛獸都是通過自身的物質力量消滅對手達到對族群、領地控制和占有的目的。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趨勢是政治運作的手段越來越文明,由原先主要依靠物質力量暴力解決逐步過度到依靠教育、說服、溝通、辯論等符合人性的方式來完成,顯示了政治主體高度的自覺性”[4]128,而具有現代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特別是自覺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暴力手段駕馭社會公共領域,正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集中表現。

      三、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要擺正姿態(tài),講究理論功力和實踐方略

      在公共領域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擺正姿態(tài),找準角色定位,既不“越職”,更不能“缺職”,在不斷提升理論功力的基礎上注重實踐方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是公共交往的參與者和公共思想領域建設者

      在黨團系統(tǒng)領導的單位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往往是將既定的價值觀由教育者傳達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繼而將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以指導行為。這里實際上預設了價值觀的生產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被當作沒有思考權利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在公共領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應表現為自主性和平等性,以開放自由為交往取向的公共領域不可能預設一個話語權威,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有獨立思考的權利,可以在一個平等的思考地位中共同參與公共交往活動,在協(xié)商和互動中達成公共意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既不能畏手畏腳,也不能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必須融入公共領域的對話中,作為公共領域交往中的平等參與的一員,在對話交往中引導積極的政治倫理價值。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一元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對公共領域意識的發(fā)展束手無策。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擔起公共領域主流意識形態(tài)供給的責任,成為公共思想領域的建設者。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宣傳政治觀念、法律觀念、道德觀念向公共領域輸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通過自己帶有傾向性的報道和對公共事件的分析、解釋,引導公共領域輿論的焦點和走向,對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則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略有改變或輕微轉向,逐步建立起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基準的公共思想領域,實現公共領域對國家政權的認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要提升理論功力

      思想政治教育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給予公共領域的過程,從解釋學的角度看,實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承載著政治價值的文本或者上級話語進行“對話”,必定帶著自己的立場、觀念,因為公共領域的任何交往對話都不可能是對理論原封不動的復述(即使是復述,也必定帶有語氣、表情等個體的理解),會作出重新理解或融合,這種帶有思想政治教育闡釋傾向的理論直接影響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入公共領域的效果。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指出,承認某種人物有權威,并不是依靠人們放棄理性和主觀性,而是以承認和接受為基礎,即承認他人的判斷和洞察力勝于自己[5]347。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獲得公共領域自愿認同的“權威”,需要有凝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力,特別是徹底弄清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產生的根源、發(fā)展歷程、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基礎,弄清楚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論淵源、現實依據、實際成就,關注重大現實問題,注重責任引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詳細、精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勇敢而有力地回應、駁斥公共領域各種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用凝練雄厚的理論功力贏得公共領域的話語權。

      (三)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要注重實踐方略

      在注重提升自身理論功力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共領域絕不僅僅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一個話語主體發(fā)聲,其他話語主體特別是地方性民間團體,由于情感相近、利益相通等便利條件更容易獲得公共領域局部團體組織的認同,與這些話語主體進行話語權競爭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實踐方略。

      公共領域是一種組織化的社會生活,以集體行為在公共領域表達他們情感、利益、訴求的社會組織是最基本的活動單位,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融入公共領域社會組織中。一是參與到公共領域社會組織的內部運作中去,熟悉、掌握各類社會組織的基本知識和運作模式,參與社會組織的決策及內部資源和權力的分配,洞察組織的精神文化取向及價值觀走向,見微知著,及時引導。二是充分利用公共領域主體的多樣性和不完全性調控公共思想。任何活躍在公共領域的社會組織都不能聲稱其成員的所有利益,某種利益或事務也會有幾個不同的組織的呼吁,社會成員會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其他不同的組織來表達和促進自身利益。在此意義上,社會組織之間的競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生存壯大:依靠有巨大地域性聲望的社會組織的力量拓展自身的影響力;支持和團結有助于自身話語地位的組織,共同回擊反主流意識形態(tài)言論。

      其次,培養(yǎng)黨領導下的知識分子階層。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著一個以為社會提供有關世界的解釋為特定任務的社會集團,這就是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壟斷了對世界的解釋,負責協(xié)調不同階層在觀念上的差異,而現代社會公共領域的成熟催生了一大批現代意義上的“能夠自治并獨立于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集團”[2]3的知識分子階層,“它越來越多地從那些不斷變化的社會階層中招募成員,而且,它的思想方式也不再受類似某種類似社會等級的組織的調控。由于這些知識分子沒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社會組織,所以,他們使各種思維方式和經驗方式都可以獲得公眾注意的機會”[6]13。從這個意義上,雖然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多是政治性組織內的分子組成,但類似的教育背景和相當的知識水平使其和這些“自由”的知識分子階層天然地有著共同的話語表達和情感通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這層聯(lián)系,逐漸培養(yǎng)出一大批黨領導下知識分子階層,“政黨通過培養(yǎng)有機知識分子發(fā)展市民社會,把政治社會不斷納入市民社會”[2]208。換言之,政黨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不等于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但其可以成為知識分子階層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通過知識分子在公共領域的特殊作用影響公共領域。

      再者,借助公共政策的力量做好公共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公共政策是政府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行為準則。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公共領域和公共政策有著共同的工作對象,是二者得以結合的基礎,即共同致力于解決公共問題、形成公共意見、滿足公共訴求。公共政策通過國家權威調節(jié)公共領域的資源分配,這種分配制度含有社會主導價值和公平、正義等公共倫理意蘊。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公共政策,宣傳并彰顯社會主導價值,把物質利益和公眾思想問題相結合,更加有說服力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領域的思想調節(jié)作用。

      [1]孔德元.政治社會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5]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6]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016-09-26

      宋芳明(1992-),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30

      A

      2095-7602(2017)03-0037-04

      猜你喜歡
      合法性領域政治
      組織合法性的個體判斷機制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Westward Movement
      領域·對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淺談汽車養(yǎng)護品生產的合法性
      新常態(tài)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建筑工程墊資承包合法性研究
      平度市| 虹口区| 恩施市| 琼海市| 凤城市| 潮安县| 金塔县| 泗洪县| 西充县| 和静县| 眉山市| 淄博市| 凤山县| 西和县| 威远县| 鄂尔多斯市| 兰考县| 永善县| 萨嘎县| 临沧市| 永顺县| 临夏县| 新昌县| 高淳县| 尉犁县| 三原县| 安新县| 冷水江市| 额尔古纳市| 汉阴县| 宁武县| 无极县| 清新县| 柘荣县| 鹤山市| 邵阳市| 皮山县| 黄陵县| 应城市| 板桥市|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