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淋淋
(皖西學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
盧淋淋
(皖西學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學生是手機使用頻率較高的群體,過度使用手機導致很多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本文分析了大學生手機依賴的主要表現(xiàn),了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的不同心理特點,并對改善當前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提出建議。
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特點
近年來,隨著4G網絡的全面普及和手機價格的不斷平民化,手機已從單一的通訊工具轉變成個性化、多樣化、即時化的多功能媒體。隨著手機軟件的不斷開發(fā),手機媒體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之后的“第五媒介”。但是,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也引發(fā)了很多社會問題,如因看手機造成交通意外、手機引發(fā)的身體疾病等等,手機依賴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大學生是手機使用頻率較高的群體之一,很多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手機,如果一天中沒有接到短信、電話,沒有微博、朋友圈的更新,就會感受到跟社會脫節(jié)的孤獨感,“手機依賴癥”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并有愈演愈烈之勢[1]。大學生群體自控力差,無節(jié)制地依賴手機媒體,不僅危害其身體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和生活質量。
(一)人際溝通中的手機依賴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際關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學里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學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隨著手機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逐漸從面對面溝通轉變成人機溝通,對手機產生的依賴不易被人覺察。大學生的人際互動主要通過手機來完成,除了通話和短信外,很多大學生通過騰訊QQ、微信等手機軟件與同學、朋友交流信息,通過朋友圈、微博等發(fā)布自己的消息和狀態(tài),同時獲取他人最新狀態(tài)的信息。每逢節(jié)假日,大學生通過手機的群發(fā)功能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送祝福。這些人機互動的交往行為使人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師生平時聯(lián)系較少,手機成為學生聯(lián)系教師、獲得班級最新通知的主要方式。手機讓人際溝通不再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給學生帶來快捷和便利。大學生越來越依賴手機,手機成為大學生嘴巴和耳朵的延伸。
(二)學習生活中的手機依賴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手機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教育部對“慕課”教育的支持與鼓勵,使很多高校先后加盟慕課,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課程。MOOC學院、慕課網、學堂在線等學習平臺成為大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場所。很多學生通過手機登錄慕課平臺,學習各種課程。同時,學霸、有道詞典等各種手機學習軟件成為大學生學習必備的助手。各種新聞客戶端滿足學生獲得最新時事、社會熱點等消息的需要[2]。但是,手機也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一些學生自制力差,在網上學習流于形式;手機的網絡搜索功能強大,
很多大學生一遇到問題就到網上找答案,懶于動腦思考問題;在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時,很多學生不知如何甄別、取舍。手機也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隱形逃課”的罪魁禍首: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或不想聽課,玩手機打發(fā)時間;上課時不愿意記筆記,隨手拍下或用手機軟件記筆記。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挫傷了教師授課的積極性。
(三)休閑娛樂中的手機依賴
隨著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大學生的娛樂生活建立在手機媒體所營造的平臺上,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宅”在宿舍。智能手機小巧、便捷、功能強大,能滿足學生基本的娛樂需求。手機可以閱讀網絡小說、看電影,可以聽音樂、拍照,手機游戲種類繁多。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各大電商常常推出一些促銷活動,價格低又能送貨上門,吸引了很多追趕新鮮事物和潮流的學生去搶購。學生通過各種手機購物APP,足不出戶就能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進而出現(xiàn)消費不理性的現(xiàn)象。手機成為學生休閑娛樂必不可少的助手,學生越來越離不開手機。
(一)攀比心理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喜歡關注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手機硬件的頻繁更新和軟件的不斷開發(fā),對追求時尚、追求新鮮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某些品牌的手機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征,成為學生追求和炫耀的資本。大學生容易受到時尚的影響,想在同學面前炫耀,以滿足其虛榮心。有些學生家境一般,靠父母生活,卻要使用價格昂貴的手機。只要有新款手機上市,有的學生就要換手機。這些盲目攀比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在大學生中形成不良的風氣。
(二)依賴心理
拍照、購物、繳費、上網等多樣化功能,讓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越來越依賴手機。手機是學生用來進行人際溝通的最主要方式,學生通過手機平臺與人交流往往比面對面交流時更為活躍。手機交流溝通方式屬于書面語言的間接方式,使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回答對方。不善與人交往、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同學認可的大學生在與別人交流時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當面直接的人際溝通常常使他們感到靦腆、不好意思,害怕非語言溝通(面部表情、視覺接觸和身體語言等)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印象,所以會越來越依賴手機。
(三)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指個體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大學生平時用手機與人聯(lián)系和交流,為了與群體里的其他成員保持緊密聯(lián)系,手機成為必不可以的工具。大學生獨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強,對群體有強烈的依賴感,在很多事情上往往選擇隨大流。大多數學生通過手機實現(xiàn)交流,以減少心理沖突。如果有學生在群體中不使用手機,漸漸與群體失去交流和聯(lián)系,最終會被自己所在的群體拋棄[3]。
(四)孤獨心理
孤獨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手機是大學生排解苦悶的渠道和發(fā)泄情緒的一個良好工具[4]。大學生正處在自我同一性形成時期,其內心充滿沖突與不安。進入大學后,大學的生活與中學時期完全不一樣,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很多學生感到很迷茫,沒有目標,對自己的專業(yè)不夠了解,對課程不感興趣,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guī)劃,充滿失落和迷茫感,并感到孤獨[5]。所以,他們會被手機網絡中各種在線交流活動所吸引,沉溺于手機網絡不能自拔。
(五)自卑心理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面臨學習、人際交往、就業(yè)等重重壓力。大學的學習要求學生自主自覺,但是有些學生自控力差、學習方法不當,導致他們學業(yè)失敗。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有的學生宿舍關系緊張,整日心情沮喪;有的學生不善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經常感到苦悶、煩惱;有些學生自卑心理嚴重,認為在大學里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學習生活中的失敗體驗讓學生變得不自信、敏感、脆弱,自我評價低,害怕被別人看不起,將自己封閉起來,逐漸變得內向起來,不愿意與他人交流。然而,他們又有著交往的需求,因此轉向手機[6]。
(六)獵奇心理
由于有關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不到位和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手機垃圾短信泛濫。大學生好奇心強,手機推送的黃色、反社會和詐騙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的學生在手機上收到不實消息和謠言,不能分辨信息的真?zhèn)?,在學生群體擴散消息,引起學生的恐慌;有些學生收到中獎等消息時,貪圖小利而上當受騙。有些黃色信息激發(fā)了大學生尋求感官刺激的心理,導致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對大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一)豐富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學校應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引導學生文明、規(guī)范、健康地使用手機。學校應開展關于手機媒體的知識講座和宣傳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合理利用手機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學會正確運用手機媒體,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要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廣泛開展校園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放下手機,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現(xiàn)實的人際交流,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學校應教育學生增強防范意識,防止手機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時,學??梢皂槕獣r代發(fā)展,建立微博、微信等平臺,鼓勵大學生發(fā)揮手機媒體的長處,給學生提供一個發(fā)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選擇可行的方法解決手機依賴現(xiàn)象。學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手機依賴非常嚴重的同學提供心理援助,讓他們能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7]。
(二)轉變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
我國大學課堂大多為大班教學,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提不起興趣。很多學生專業(yè)意識弱,對自己的專業(yè)并不了解,不知道要學什么。有的同學認為所學專業(yè)沒有用處,上課時不愿認真聽課,隱形逃課嚴重。為此,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授課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吸引力,如針對學生愛玩手機的現(xiàn)狀,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的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手機檢索相關的信息,并把這些檢索到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等。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減少大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的欲望[8]。學校和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yè)的前景、發(fā)展方向及當前的就業(yè)形勢,讓學生對自己專業(yè)感興趣、對自己的前途充滿憧憬,充分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真正投入到學習中來[9]。
隨著手機學習軟件的不斷豐富,學生學習方式也有所變化。但是,有很多學生自制力較差。教師應幫助學生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學會在龐大繁雜的知識信息中獲取和甄別有用的知識信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進一步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把手機變成學習的好幫手。
(三)提高自律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文化
大學生只有認識到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的危害,才能學會恰當地使用手機。大學生應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做好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合理規(guī)劃時間,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和朋友交流。同時,大學生應提高個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會鑒別信息的真?zhèn)危瑘詻Q抵制不良手機文化。很多學生經常收到垃圾信息、黃色短信、反動言論短信,導致不良信息滲透進他們的思想,影響他們正常的是非判斷。有些同學貪小便宜,相信手機詐騙短信,導致上當受騙。手機社交軟件種類繁多,社會上有些不良分子誘騙學生上當。大學生應學會刪除一些不必要的社交軟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堅強的意志去抵制手機所帶來的誘惑。
[1]龍軍.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5(10):96-97.
[2]代俊,袁曉艷.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4):92-94.
[3]白莉.大學生“手機依賴”幫控對策的研究及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07-208.
[4]崔玉玲,彭美,韓玉瑩,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尊、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8):1193-1196.
[5]肖雅戈.大學生手機依賴及其與孤獨感、社會支持的關系[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6]宋亮,汪磊.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5):132-134.
[7]逄方圓,宗宇.新環(huán)境下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危害分析及應對策略[J].統(tǒng)計與管理,2014(7):94-95.
[8]薛憲方,王洋凱,高寧,等.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形成機制及應對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6(2):90-95.
[9]付桂芳,李歆瑤,徐柱焜,等.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高教學刊,2016(1):65-66+68.
G645
A
2095-7602(2017)03-0168-03
2016-10-03
安徽高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大學生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能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2013SQRW055ZD);皖西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研究”(WXSK201625)。
盧淋淋(1985-),女,助教,碩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