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鶴梁題刻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綜覽

      2017-03-29 02:59:23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白鶴梁題刻涪陵

      曾 超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重慶 408100)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白鶴梁研究專題

      白鶴梁題刻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綜覽

      曾 超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重慶 408100)

      白鶴梁題刻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長期以來備受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產(chǎn)生了眾多的學術成果。清理這些學術成果,有助于我們深化白鶴梁題刻研究,推動白鶴梁的申遺工作。

      白鶴梁題刻;綜覽;深化

      白鶴梁,一個極為優(yōu)雅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jīng)傾倒無數(shù)的達官顯宦、詩人墨客、土著鄉(xiāng)邦。他們于此題名題詩、描魚摹銘,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歷經(jīng)千年嬗變,終于演變成為震驚寰宇的白鶴梁題刻。1980年被確定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建成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專門保護白鶴梁題刻?,F(xiàn)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遺名錄以及修訂后的預選名錄。白鶴梁題刻以其悠遠的歷史性、豐富的人文性、高妙的藝術性、巨大的科技性贏得了世人的充分肯定,并對之進行了諸多的研究。這里僅從白鶴梁題刻的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的角度對之進行反思,并對今后的白鶴梁研究提出建議,以期推動白鶴梁題刻系統(tǒng)、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白鶴梁題刻的收錄

      關于白鶴梁題刻的收錄,最早見于北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樂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記》[1]。他在談及黔州風俗時說:“開寶四年黔南上言,江心有石魚見。上有《古記》,云:廣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魚見,部民相傳豐稔之兆?!边@當來自于當時官方的“邸報”,并與白鶴梁現(xiàn)存的最早題刻《謝昌瑜題記》相吻合。其后地志、類書、詞典類古籍多有對白鶴梁的收錄,但多為詞條收錄。

      在古代,對白鶴梁題刻的收錄,主要有南宋地理總志王象之所著的《輿地紀勝》[2]、明代曹學佺所編的《蜀中廣記》[3]、陳耀文所編的類書《天中記》[4]、清代同治九年王應元、傅炳墀等主編的《重修涪州志》[5][6]、民國十七年施紀云總纂的《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7]等。如《輿地紀勝》說:“在涪陵縣下,江心有石魚,刻石上……”《蜀中名勝記》卷17《上川東道·重慶府三·涪州縣》引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亦云:“‘開寶四年,黔南上言,江心石魚現(xiàn)。上有《古記》,云:廣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魚現(xiàn)。部民相傳豐稔之兆?!雌涮帲诮蓁b湖中央。石上刻雙魚,一銜蓂草,一銜蓮花,各三十六瓣。旁有石秤、石斗?;蚴?,或三五年一出。唐大順元年鐫詩甚多?!逼渲?,收錄題刻較多的是同治《重修涪州志》。

      在當代,對白鶴梁題刻的收錄,多屬于方志、辭典類工具書。主要有《涪陵市志》[8]、《涪陵辭典》[9]、《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10]、《涪陵歷史人物》[11]、《神奇涪陵》[12]等。其中,《涪陵市志》第二十六篇文物名勝第四章石刻第一節(jié)專門講白鶴梁題刻,并收錄有不少有關白鶴梁題刻的圖片。另外,第二十五篇《藝文》收錄有白鶴梁題刻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括現(xiàn)代劉镕經(jīng)的《游白鶴梁》、明代李寬的《石魚記》。《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有白鶴梁題刻、黃庭堅、白鶴梁王擇仁題刻、白鶴梁張八丂題刻、白鶴梁蕭星拱題刻、白鶴梁楊名時題刻、白鶴梁董維祺題刻、白鶴梁王正策題刻、白鶴梁謝彬題刻、白鶴梁孫海題刻等詞條?!陡⒘贽o典》收錄有白鶴梁、巴子梁、聽鶴樓、銅柱灘、鑒湖、石甕磧、荔枝園、文德銘、黃庭堅、龔堪貴、程頤等詞條?!吨袊奈锏貓D集重慶分冊(下)》[13]收錄有198-D1白鶴梁題刻,其中D1-1徐莊題銘、D1-2謝昌瑜等申狀題記、D1-3朱昂題刻、D1-4劉忠順唱和詩、D1-5韓震題刻、D1-6黃山谷題刻、D1-7楊太守留題、D1-8龐恭孫題刻、D1-9吳革題刻、D1-10王擇仁題刻、D1-11賈思誠題刻、D1-12張仲通、晁公武題刻、D1-13周詡等題刻、D1-14李景嗣等題刻、D1-15趙彥球題刻、D1-16盧棠題刻、D1-17劉師文等題刻、D1-18馮和叔題刻、D1-19朱永裔題刻、D1-20徐嘉言題刻、D1-21張霽題刻、D1-22王季和等題刻、D1-23趙汝稟觀石魚詩刻、D1-24劉叔子詩刻、D1-25蹇材望題刻、D1-26奧魯題刻、D1-27宣侯題刻、D1-28張八歹題刻、D1-29劉沖霄詩刻、D1-30雷谷題刻、D1-31戴良囗題刻、D1-32黃壽題刻、D1-33聯(lián)句和黃壽詩刻、D1-34陳廷璠書王士禎詩刻、D1-35蕭星拱觀石魚題刻、D1-36張?zhí)烊珑澥~題刻、D1-37蕭星拱重鐫雙魚題刻、D1-38董維祺題刻、D1-39張師范詩刻、D1-40姚覲元題刻、D1-41送子觀音像、D1-42孫海白鶴梁題刻、D1-43孫海白鶴梁銘、D1-44濮文開題刻①濮文開,當為濮文升,開、升形近而誤。、D1-45民生公司渝萬河床考察團題刻。

      除這些地志、工具書外,還有其他一些書籍涉及到對白鶴梁題刻,且有簡略的收錄介紹。如鄭敬東主編的《中國三峽文化概論》[14]、胡人朝主持的《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四川重慶卷》[15]、巴聲與黃秀陵編著的《歷代名人與涪陵》[16]、馬培汶著的《歷代文化名人與涪陵》[17]等。如在《歷代名人與涪陵》中,與白鶴梁題刻有關的就有《北宋翰林學士朱昂白鶴梁題詠》《北宋朝奉大夫龐恭孫白鶴梁題記》《黃庭堅涪陵留墨寶》《北宋涪州權知軍州事吳革白鶴梁題記》《南宋進士王擇仁白鶴梁題記》《南宋涪州知州劉甲白鶴梁題記》《宋代科學家秦九韶與白鶴梁的水文科學》《南宋涪州郡守詩人趙汝廩》《南宋代理涪州知州劉叔子白鶴梁題詠》《南宋涪州別駕蹇材望白鶴梁題記》《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新蒙文在白鶴梁永世流芳》《元代涪守張八丂白鶴梁仿刻木魚記》《明代涪守黃壽白鶴梁題詠》《清代大臣、詩人王士禎登白鶴梁題詠》《進士蕭星拱題 〈重鐫雙魚記〉》《涪州歲貢楊名時白鶴梁題詠》《涪州歲貢徐上升白鶴梁題詠》《涪州知州董維祺白鶴梁題刻》《涪州學政王正策題 〈白鶴時鳴〉》《涪州舉人陳廷璠為王士禎書刻七絕》《清布政使姚覲元白鶴梁題銘》《涪州知州濮文升白鶴梁題記》《甘肅清代進士孫海題 〈白鶴梁銘〉》《“書中圣手”謝彬涪州題刻》《清代涪州進士鄒增祜精研漢學》《〈續(xù)修涪州志〉總纂施紀云》等。

      二、白鶴梁題刻的資料整理

      自宋代對白鶴梁題刻進行記載后,從明代開始即有人對之進行資料的抄錄、整理、匯編工作。就目前所知,最早是明代成化年間的涪州太守龍公②龍公,孫華、陳元棪《白鶴梁題刻的歷史和價值》(《四川文物》,2014年1期)作龐公。?!稄埍救实瘸瓕懯~文字記》(98號)云:“成化辛卯二月望日,涪州太守龍公遣差吏張本仁、王囗抄寫古文詩記。”但是,該次抄錄整理的成果并未流傳。其后,對之進行大規(guī)模資料整理者是清代的姚覲元、錢保塘、陸增祥等人。其中姚覲元有《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18];錢保塘有《涪州石魚題名記》[19];姚覲元、錢保塘合編有《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20];陸增祥有《八瓊室金石補正》[21]。

      20世紀30年代,中國畫學研究會主辦有《藝林月刊》,開設有“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專欄,分期刊載白鶴梁題刻文字,供研究者查證和研究。

      1977年,文物出版社匯編《文物》期刊上發(fā)表的成果,成書《水文·沙漠·火山考古》[22],全文收錄了1974年報道的白鶴梁題刻枯水資料。

      1994年,江澤民同志視察涪陵,參觀白鶴梁,做出了重要指示:“白鶴梁題刻要作為一級文物搶救保護,現(xiàn)在要抓緊搞一套圖片。”這極大地激勵和鼓舞了廣大文物工作者,從而導致了白鶴梁題刻系列資料圖集的問世。

      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涪陵文化局策劃、陳曦震主編的《水下碑林——白鶴梁》[23]一書,該書共收錄文字題刻170段(包括查于資料記載的釋文7段)石魚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題刻的線刻魚8尾)、觀音像1段、白鶴圖1幅。這是第一部最為全面的有關白鶴梁題刻的拓片資料集,成為我們今天研究白鶴梁題刻文化最為寶貴的原始資料。

      1995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了政協(xié)四川工委主編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24]一書,該書圖文并茂,中英文對照,共收錄精選碑刻102段,圖片28幅,分石魚水文、人文集萃、千秋翰墨、鐫刻生輝4個部分,集中展現(xiàn)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碑銘奇觀風貌。

      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1993年國家三建委移民開發(fā)局就發(fā)出了《關于做好三峽工程庫區(qū)文物保護前期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第5項提出了“對庫區(qū)洪、枯水碑刻、題記,要配合做好有關專業(yè)學科評價和提出保護、遷建、安置等處理方案”的建議,以此為契機,對三峽庫區(qū)的地上、地下文物進行了積極的大規(guī)模的搶救。199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開發(fā)局主持、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編著的《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25]就是其重要成果。該書收錄了整個三峽庫區(qū)的水文題刻(包括枯水、洪水題刻),如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江津蓮花石枯水題刻、云陽龍脊石枯水題刻、江北縣奉節(jié)縣枯水題刻、宋至近代的洪水題刻等。具體地說,該書“在多年調(diào)查、搜集的大量資料基礎上,經(jīng)整理、分析,將具有歷史科學價值的洪水題刻130余幅、枯水題刻180余幅,及近50幅有關背景性照片,編著成我國第一部具有水文專業(yè)特色的文物圖集”。該書是三峽移民工作者與水文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相互協(xié)作,共同努力“三合一”的結(jié)果,“集1000多年來三峽工程庫區(qū)水文題刻之大觀,其數(shù)量之多、跨越時代之久,水文科學、歷史藝術綜合價值之高,舉世罕見”。該書包括白鶴梁題刻就有171段,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書系統(tǒng)全面的釋文較少,但是它所收錄的題刻有不少為它書所無,故它仍然是我們進行白鶴梁題刻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同時,該書既有枯水題刻資料,又有洪水題刻資料,而且涉及整個庫區(qū),故無論是對各地水文石刻文化進行對比研究,還是深入考察長江上游水文變化規(guī)律都具有至為重要的價值。

      2005年,曾超出版專著《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26],分“正誤”“輯佚”“考證”“求索”“附錄”等5個部分,對以上諸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匯總補正,并就研究白鶴梁題刻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示性的思路。最近,涪陵編纂出版歷史文化叢書,其中黃海有《白鶴梁題刻輯錄》一書[27]。

      三、白鶴梁考古

      白鶴梁題刻常年處在江水淹沒之下,只有在枯水位時白鶴梁題刻才會露出水面,因之,真正對白鶴梁題刻進行全面的清理則與近代水文考古有著密切的關系。近代以后,西方現(xiàn)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并與傳統(tǒng)的金石學相互融匯,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科學考古學,于是開始以新的理論、方法和視角審視白鶴梁題刻,首先進行的就是對白鶴梁題刻的文物清理和普查。

      從總體上看,歷史上長江洪枯水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據(jù)統(tǒng)計,長江干流從上游四川宜賓至下游江蘇大通之間,較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有10次,其中以1956、1959、1966年的3次調(diào)查較為系統(tǒng)全面,共查得大水年份60多個,洪水點2800余處。

      就目前所知,最早對白鶴梁題刻進行文物征集和清理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征集和清理者是貴州省博物館。當時,貴州省博物館從1955起開始墨拓和征集刻石文字拓片,其數(shù)量上千件,主要為清代拓片。在這些刻石文字拓片中,就包括有聞名古今的涪陵長江枯水題刻群拓片42件,這是目前所見新中國最早的白鶴梁題刻拓片。其清理披露的成果見于何鳳桐的《宋代長江水文題刻實錄》[28]一文,發(fā)表于《貴州文史叢刊》2002年1期。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據(jù)何鳳桐介紹,現(xiàn)已整理完近400件拓片,涪陵長江水文題刻拓片有42件,占10%。其中北宋題刻11件,南宋題刻25件、宋代記年不詳題刻4件和明清題刻各1件。因為拓片未能全部整理完畢,故白鶴梁題刻拓片的數(shù)量在以后還有可能增加。第二,在現(xiàn)行的與白鶴梁題刻的相關圖書資料中,白鶴梁題刻中的“郭德麟、林崾題記”“齊礪等題記”“張侍題記”及“龍鱗”題刻、“留山”題刻、“正月中瀚”題刻等,只見于該文。

      新中國建立后,當時重慶市博物館為了編寫“四川石刻文字圖征”,遂于1962年3月13-30日派出工作組,到涪陵對白鶴梁古代石刻文字作了初步的調(diào)查。據(jù)龔廷萬介紹,該次考察在江水未上漲以前拓制了“石魚”題刻文字81段,加上重慶市博物館舊藏的97段,共計108段(剔去重合),只有清代以來的一部分計37段尚未捶拓,故在1963年初春進行了第二次調(diào)查。這是首次對涪陵白鶴梁題刻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文物調(diào)查,其成果見于龔庭萬的《四川涪陵“石魚”題刻文字的調(diào)查》[29]一文。

      20世紀70年代又在重慶至宜昌段進行了3次洪水、枯水題刻的專題調(diào)查,在江津的蓮花石、重慶的豐年碑、涪陵的白鶴梁、云陽的龍脊石、奉節(jié)的落水碑等處,收集了大量的枯水水文資料。其中,已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有題刻163段,3萬余字,記載了自唐廣德二年至今1200余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歷史水文資料,從而產(chǎn)生了《渝宜段歷史枯水調(diào)查報告》[30]、《長江上游渝宜段歷史枯水調(diào)查——水文考古專題之一》[31]。

      1994年5月至1995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又3次對三峽庫區(qū)的水文題刻進行了復查和測量。通過復查,發(fā)現(xiàn)已有部分題刻被自然或人為破壞。據(jù)統(tǒng)計,原有的174處洪水題刻,目前已毀壞89處,殘缺15處,保存完好的只有70處。庫區(qū)枯水題刻較多,由于大部分時間處于水下,只有水位較低時才露出水面,因此保存較好。其調(diào)查成果見于《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32]、《三峽庫區(qū)水文題刻文物的調(diào)查與研究》[33]等。

      1996年春節(jié)期間,為更好地配合白鶴梁題刻的有效保護工作,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對白鶴梁進行了水下考古。通過考古專家們的辛勤工作,白鶴梁題刻在原有公布的文物數(shù)量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其成果見于吳盛成的《白鶴梁題刻水下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歷史意義》[34]一文。

      本次考古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發(fā)現(xiàn)新題刻。通過本次考古,發(fā)現(xiàn)了以前無載的新題刻,主要包括《“光企公”題刻》《中山乙公游記》《袁大武等游紀》等,從而改變了白鶴梁題刻數(shù)量的陳說。

      第二,發(fā)現(xiàn)以前書籍有載而沉沒于江的題刻,主要包括《晁公朔等題記》和《孫仁宅題記》。如《晁公朔等題記》,在《同治重修涪州志》卷14《藝文志·散體文四》題作《觀石魚記》,而在收錄白鶴梁題刻資料最全的《水下碑林——白鶴梁》中沒有收錄,通過本次考古則重新發(fā)現(xiàn)該題刻,可以了解《晁公朔等題記》的真容。關于《孫仁宅題記》,《水下碑林——白鶴梁》介紹說:題記今已不存,原文摘自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據(jù)該書記:“(孫仁宅題記載)高六尺九寸,廣四尺,八行,行十四字,字徑三寸四分五,正書。并云‘諸刻并言二魚,此獨稱四尾,何也?’”同樣本次考古重新發(fā)現(xiàn)了該則題刻,不僅印證了陸增祥的記載,而且可以了解《孫仁宅題記》的真跡。

      第三,當有其他新題刻存在。據(jù)該文披露,“1996年春節(jié)期間,國家組織專家進行水下考古的旨意在:為了進一步配合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一是探索該石梁長期在水沖浪激下,被淘蝕的深坑大?。欢窃谒滤阉鬟€有無沒有發(fā)現(xiàn)的題刻。筆者整理的上述五段題刻,僅是該次考古水下攝影中整理出來的一部分實錄資料,有的題刻已經(jīng)模糊不清,難以分辨真?zhèn)巍?。?jù)此,不僅本次考古資料的整理有可能發(fā)現(xiàn)新題刻,而且水下考古還將會發(fā)現(xiàn)新題刻。

      第四,本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晁公朔等題記》顯得尤為重要?!笆~出水兆豐年”一直是白鶴梁題刻的主旋律,故幾乎所有題刻均論證的是石魚出水與豐年的相互吻合關系,可唯獨該題刻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對白鶴梁題刻“石魚出水兆豐年”表示出極大的懷疑,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災變”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35]。

      目前,歷代對白鶴梁題刻的文物拓片,主要有4批。第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繆荃孫舊藏白鶴梁拓片;第二,貴州省博物館藏1950年代收藏的白鶴梁題刻拓片;第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包括重慶市文化局三峽文物搶救保護辦公室)藏19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白鶴梁題刻拓片;第四,涪陵區(qū)博物館藏2000年前后的白鶴梁題刻拓片[36]。

      四、白鶴梁研究

      從某種程度上說,清代錢保塘編《涪州石魚題名記》、姚覲元與錢保塘合編《涪州石魚所見文字錄》、陸增祥編著《八瓊室金石補正》就已經(jīng)開始了白鶴梁題刻的研究。特別是錢保塘“是首位全面考證白鶴梁題刻文字的學者,他對題刻中人名、地名、職官及其相關人物在史書中的行跡進行了簡要的考證,這些考證對于白鶴梁題刻的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作用”[36]。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即有人開始對白鶴梁進行研究,如楊訥庵《劍門涪江之游》[37]、王成敬《涪江中游之水利建設》[38]、易哲文《長江中的一座古代水文站——涪陵石魚》[39][40]等。特別是易文應當是第一篇關于白鶴梁題刻的研究性文章。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鶴梁題刻研究則是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最早具有這種科學研究性質(zhì)的是龔庭萬的《四川涪陵“石魚”題刻文字的調(diào)查》一文,雖然該文主要是介紹20世紀60年代對白鶴梁題刻的文物調(diào)查,但該文的介紹也加入了自己的研究性見解。江永慶《古代長江的“水文站”——關于四川涪陵白鶴梁》[41]一文首次論證了白鶴梁題刻的民族性。同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國際水文工作學術會議,中國代表團提交了“涪陵白鶴梁題刻”的研究報告,受到各國專家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擴大了白鶴梁題刻的影響和地位,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白鶴梁題刻研究的深入。這些研究涉及到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這里僅略作區(qū)分以展示學界對白鶴梁題刻的努力、心血和成果。

      第一,文字校正??茖W研究關鍵在于取得第一手資料,尤其是正確、可信的資料,畢竟沒有第一手資料,最多得不出結(jié)論;但如果依據(jù)錯誤的資料,則會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就會貽害后人。在白鶴梁題刻整理過程中,雖然產(chǎn)生了眾多的成果,但因各方面的原因,難免會出現(xiàn)釋文有誤的問題。這就需要進行文字校正。目前屬于這方面的成果主要見于李勝、曾超、王曉暉等人的研究之中。李勝的成果主要有《白鶴梁題刻名人考按五十六則》[42]、《白鶴梁題刻題名人考按續(xù)六十六則》[43]、《〈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釋文校讀記》[44]。這些成果收錄在《涪陵歷史文化研究》[45]一書中。曾超的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一書中。該書以《水下碑林——白鶴梁》為底本,同時匯錄了其他相關的釋文資料,便于研究者查詢。王曉暉的成果主要是《白鶴梁題刻文獻匯集校注》[46]。

      第二,題刻數(shù)量。研究白鶴梁,首先就要弄清楚白鶴梁題刻的數(shù)量。對此,不少著述和研究論文均在有意無意間言及了白鶴梁題刻的數(shù)量。著述如《水下碑林——白鶴梁》《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巴渝文物古跡》[47]、《涪陵辭典》等。論文有《千古絕唱——鶴舞魚翔》[48]、《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鶴梁題刻”》[49]、《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50]、《白鶴梁題刻保護問題及其與水域環(huán)境的關系》[51]、《三峽庫區(qū)涪陵河段泥沙淤積及對白鶴梁題刻影響的研究》[52]、《水下文物原址保護施工技術與造價分析》[53]、《“水相關”,一生的道路——訪水利專家沈之良教授》[54]、《白鶴梁題刻博物館修建與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55]、《涪陵白鶴梁題刻的本體保護》[56]、《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保護方案的探索》[57]、《白鶴梁題刻的歷史和價值》《千古絕唱——白鶴梁》[58]等。雖然各家對白鶴梁題刻的數(shù)量各持一說,但目前對白鶴梁題刻數(shù)量進行逐一考證者是曾超的《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白鶴梁題刻數(shù)及題刻收錄考察》[59]。其他涉及白鶴梁題刻及其數(shù)量的還有《四川涪陵“石魚”題刻文字的調(diào)查》《歷史水文題刻簡記》[60]、《四川涪陵石魚銘刻圖集》[61]、《從石刻題記看長江上游的歷史洪水》[62]、《長江上游歷史洪水題刻、碑記考察》[63]、《四川兩千年洪災史料匯編》[64]、《中國長江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65]、《關于涪陵“石魚”文字的著錄與研究》[66]。

      第三,題刻考證與研究。在目前的白鶴梁題刻研究中,對白鶴梁題刻的考證,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是類考證。如《白鶴梁石魚考》[67]、《白鶴梁宋代題刻藝術特點及其書法意義》[68]、《宗教與歷史的積淀——白鶴梁“石魚”形象初探》[69]、《晁公武兄弟在渝事跡考》[70]、《論長江三峽地區(qū)白鶴梁石刻中的巖畫》[71]、《重慶白鶴梁水下石刻碑林博物館存歷代文人題刻》[72]、《民間符號語的歷史記錄——長江白鶴梁題刻管見》[73]、《南宋涪州知州考略》[74]、《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的姓族考察》[75]、《宋代昭德晁氏家族與三峽文化的建構(gòu)》[76]、《元明清白鶴梁題刻涪州牧考述》[77]、《西南地區(qū)白鶴梁題刻唐宋涪州牧考述》[78]、《涪陵石魚稱謂錄》[79]、《白鶴梁題刻溧水濮氏家族考察》[80]、《白鶴梁題刻所見宋代進士略述》[81]、《白鶴梁題刻易學文化考察》[82]、《北宋涪州知州考略》[83]等。其二是單一題刻的考證。這類成果主要有《白鶴梁題名人蕭星拱史跡稽考》[84]、《白鶴梁題刻〈聶文煥題記〉“奧魯”“勸農(nóng)事”考辨》[85]、《白鶴梁題名人鄧椿交際考》[86]、《宋代科學家秦九韶與白鶴梁的水文科學》[87]、《白鶴梁題刻晁公朔題記中的宋儒形象》[88]、《白鶴梁蒙文題刻背景追述》[89]、《涪陵白鶴梁題刻“元符庚辰涪翁來”考辨》[90]、《白鶴梁題刻中北宋涪州知州吳革考辨》[91]等。

      第四,研究綜述。目前,對白鶴梁的研究綜述不多。僅有《國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綜述》[92]、《近三十年國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述評》[93]。

      第五,比較研究。目前,對白鶴梁進行比較研究的不多。僅有《白鶴梁刻石與大足石刻之比較研究》[94]。

      第六,價值評估。在白鶴梁題刻研究中,涉及白鶴梁題刻價值的研究成果甚多,幾乎每一個成果都有對白鶴梁題刻價值的論述。因為白鶴梁題刻內(nèi)蘊的價值,學術界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歸納與總結(jié)。如李世權在《千古絕唱——白鶴梁》一文中對白鶴梁題刻的相關情況及其價值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孫華等人認為白鶴梁題刻具有的值得世人注意與尊重的普遍價值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白鶴梁題刻是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的體現(xiàn);其二是白鶴梁題刻是一種文明和傳統(tǒng)的見證。趙冰等對白鶴梁題刻進行價值評估;認為其歷史價值是人文集萃;其科學價值是石魚水文;其藝術價值是鐫刻生輝,其文物價值在于:其一是研究長江中上游地區(qū)水文、水利、農(nóng)業(yè)、氣象、航運等方面的重要科學史料;其二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由宋至近代各書體演變過程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三是川江地區(qū)人文地理、民俗地理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其四是三峽地區(qū)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95]。高遠從宋史研究的角度,認為白鶴梁題刻有考補史實、別名人物、稽核地理、探尋官制、展現(xiàn)民俗、研究文字6個方面的功用[96]。其他還有《國寶“白鶴梁”》[97]、《三峽歷史文獻的研究范圍和意義》[98]、《探析涪陵白鶴梁題刻科學價值的形成因素》[99]、《隱沒江底的珍跡——涪陵石魚題刻》[100]、《水中碑林——涪陵白鶴梁石刻檔案》[101]、《國之瑰寶——白鶴梁》[102]、《白鶴梁題刻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探析》[103]、《宋代長江水文題刻實錄》《三峽地區(qū)石刻文物的文化價值研究》[104]、《三峽庫區(qū)川江水文石刻價值評估報告》[105]等,不勝枚舉。

      第七,白鶴梁題刻保護與工程建設。白鶴梁題刻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其保護問題備受學界高度關注,因之產(chǎn)生的成果眾多。其保護成果主要有3類。其一是論證報告。如《四川省涪陵市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報告》[106]、《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設計方案報告》[107]、《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研究》[108]、《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報告》[109]、《三峽庫區(qū)重點文物白鶴梁題刻保護及遷建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報告》[110]、《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和移民遷建區(qū)文物古跡保護規(guī)劃報告》[111]等。其二,研究論文。如《再談長江三峽文物“白鶴梁”的保護》[112]、《白鶴梁題刻保護方案的前期研究》[113]、《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總體方案》[114]、《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方案研究》[115]、《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設計》[116]、《三峽工程中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問題——涪陵市遷建與白鶴梁保護規(guī)劃思考》[117]、《三峽工程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芻議》[118]、《不沒的長江記憶——涪陵白鶴梁保護規(guī)劃》[119]、《涪陵白鶴梁的形成、發(fā)展與保護》[120]、《白鶴梁水文題刻及其保護》[121]、《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122]、《沉沒,也記憶——涪陵白鶴梁題刻地面陳列館設計方案札記》[123]、《關于涪陵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的可靠性研究和建議》[124]、《三峽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施工》[125]、《白鶴梁題刻保護問題及其與水域環(huán)境的關系》[126]、《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127]、《水下文物原址保護施工技術與造價分析》[128]、《涪陵白鶴梁題刻的本體保護》《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安全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研究》[129]、《白鶴梁題刻博物館修建與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130]、《“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的設計及運行》[131]、《FBG傳感器在水下結(jié)構(gòu)工程中的應用》[132]、《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水下照明系統(tǒng)設計與實踐》[133]、《白鶴梁題刻保護相關附屬工程設計》[134]、《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工程設計》[135]、《白鶴梁題刻復建工程》[136]、《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特殊過濾器性能試驗研究》[137]、《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體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計》[138]、《水下穿艙連接技術在白鶴梁題刻保護中的應用》[139]、《水下博物館:涪陵白鶴梁》[140]、《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參觀廊道設計綜述》[141]、《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工程文物保護施工》[142]、《白鶴梁:全世界最獨特的水下博物館》[143]、《中國第一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開館》[144]等。其三,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的回憶。主要有《白鶴梁的回憶》[145]、《“水相關”,一生的道路——訪水利專家沈之良教授》《告別白鶴梁——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最后一次親密接觸》[146]、《被淹沒的歷史》[147]等。

      第八,白鶴梁題刻的利用。主要成果有《從涪陵白鴿(鶴)梁石魚題刻看四川省的水旱災害》[148]、《涪陵白鶴梁石魚和題刻研究》[149]、《長江涪陵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文化領域中的應用》[150]、《長江涪陵白鶴梁歷史枯水題刻研究應用》[151]、《白鶴梁效應打造涪陵文化名片的思考》[152]、《關于白鶴梁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思考》[153]等。

      五、白鶴梁題刻研究深化

      經(jīng)過學界的多年努力,白鶴梁題刻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仔細分析這些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成績與白鶴梁題刻的世界性地位和世界級遺產(chǎn)還極不相稱,離申遺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白鶴梁題刻研究。

      第一,在研究氛圍上,尚未形成濃郁的學術研究氛圍。大體而言,在白鶴梁題刻研究過程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極為濃郁的情況,但更多關注的是白鶴梁題刻的保護問題,即白鶴梁題刻是否需要保護及如何保護的問題。如今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研究已經(jīng)建立,學界的關注程度大幅度減弱,在某種程度上,除部分學者仍在研究外,整個社會研究白鶴梁題刻者不多。同時,隨著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立,作為國家和管理機構(gòu)關注更多的是白鶴梁題刻是否得到保護和博物館的運行及保護設施的維護問題,這也限制了人們對白鶴梁題刻的研究。從此層面而言,我們應當營造濃郁的白鶴梁題刻研究氛圍。

      第二,在研究團隊上,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學術研究團隊。目前,雖然也有不少學者仍然在積極從事著白鶴梁題刻研究,但總體而論有關白鶴梁題刻的研究大多處于散兵游勇的狀態(tài),并未形成穩(wěn)固的學術研究團隊,這就限制了白鶴梁題刻研究的成果及其影響力。因此,要深化白鶴梁題刻研究就必須打造一支有戰(zhàn)斗力、能夠出生產(chǎn)力、會生發(fā)研究成果的團隊。

      第三,在研究旨趣與目標上,尚未與申遺工作有機結(jié)合。目前,白鶴梁題刻已經(jīng)列入國家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遺名錄以及修訂后的預備名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制定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涪陵區(qū)白鶴梁題刻文物保護規(guī)劃(1012-2032)》,與此相關的部分學者如孫華等其相關成果可能契合申遺工作外,其他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學術研究均是憑借自己的旨趣,并沒有與申遺工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當前,要推動白鶴梁題刻的申遺工作,必須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相關要求,凝練白鶴梁題刻中符合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涵,探尋白鶴梁題刻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價值。

      第四,在研究資料上,仍有極大的可提升空間。目前,對白鶴梁題刻的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已經(jīng)不可能,白鶴梁題刻已經(jīng)進入水下保護的狀態(tài),要發(fā)現(xiàn)直接的白鶴梁題刻已不可能,但是要找到研究白鶴梁題刻的相關佐證資料特別是人物資料,還有極大的資料挖掘空間。畢竟地志、族譜類資料可能對此有一定的記載,而借助這些記載就可能深化白鶴梁題刻研究。如涪陵區(qū)黨史辦(原涪陵區(qū)地方志辦公室,今并入黨史辦)就藏有一部《劉氏宗譜》,該書就記載有白鶴梁題刻題名人劉之益、劉昌祚、蕭星拱、朱麟正、張師范、王運亨、文珂等人的若干事跡。

      第五,在研究內(nèi)容上,尚未深入到白鶴梁題刻的內(nèi)核。目前的白鶴梁題刻研究,雖然也有一些有特質(zhì)的研究,如《宋代昭德晁氏家族與三峽文化的建構(gòu)》《白鶴梁題刻易學文化考察》《白鶴梁石魚考》《白鶴梁題刻晁公朔題記中的宋儒形象》等。但總體而論,學界多泛論白鶴梁題刻的價值,更多關注白鶴梁題刻的考證問題,尚未真正深入到白鶴梁題刻的內(nèi)核。如白鶴梁題刻題名人的題銘理念問題、白鶴梁題刻民本文化遺產(chǎn)的表述、繼承、弘揚、利用問題等。而這些恰好可能是我們真正需要深入挖掘的文化內(nèi)涵。

      第六,在研究方法上,尚未采用全面的跨學科研究方法。目前的白鶴梁題刻研究,除白鶴梁題刻保護研究的部分成果外多系采用傳統(tǒng)的歷史學方法,真正采用跨學科研究者極少。特別是比較研究。通過比較研究,能夠看出差距,能夠彰顯特色,能夠凸顯價值。當前尤需通過白鶴梁題刻與其他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比較、與世界其他水文題刻的比較,探尋白鶴梁題刻真正的唯一性價值、獨特性價值、民族性價值、普適性價值。

      總之,面對當前白鶴梁題刻研究的不利情況,要推動白鶴梁題刻的申遺工作,就必須深化白鶴梁題刻研究,積極尋找白鶴梁題刻研究與申遺工作的契合點,沉心靜氣,科學研究,為白鶴梁題刻的申遺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王象之.輿地紀勝[M].文海出版社,1971.

      [3]曹學佺.蜀中廣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92冊).[中國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3.

      [4]陳耀文.天中記[M].揚州:廣陵書社,2004.

      [5]傅炳墀.重修涪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46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6]王應元.涪州碑記目[M]//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一五).[中國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7]施紀云.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47冊.成都:巴蜀書社影印本,1992.

      [8]《涪陵市志》編纂委員會.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9]《涪陵辭典》編纂委員會.涪陵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10]《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M].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11]冉光海.涪陵歷史人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12]《神奇涪陵》編輯委員會.神奇涪陵[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

      [13]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重慶分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4]鄭敬東.中國三峽文化概論[M].武漢:中國三峽出版社,1995.

      [15]胡人朝.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四川重慶卷(第一、二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6]巴聲,黃秀陵.歷代名人與涪陵[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17]馬培汶.歷代文化名人與涪陵[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6.

      [18]姚覲元.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M]//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一五).[中國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19]錢保塘.涪州石魚題名記[M]//叢書集成續(xù)編(史部第7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20]姚覲元,錢保塘.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M]//叢書集成續(xù)編(史部第7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21]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2]文物出版社.水文·沙漠·火山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23]陳曦震.白鶴梁詩萃——鶴風魚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4]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涪陵地區(qū)工作委員會.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M].武漢:中國三峽出版社,1995.

      [25]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開發(fā)局,主持;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編著.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6]曾超.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27]黃海.白鶴梁題刻輯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4.

      [28]何鳳桐.宋代長江水文題刻實錄[J].貴州文史叢刊,2002(1):87-94.

      [29]龔庭萬.四川涪陵“石魚”題刻文字的調(diào)查[J].文物,1963(3):39-46.

      [30]龔廷萬.渝宜段歷史枯水調(diào)查報告[Z].重慶博物館未刊行本,1972.

      [31]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重慶市博物館歷史枯水調(diào)查組.長江上游宜渝段歷史枯水調(diào)查———水文考古專題之一[J].文物,1974(8):76-90.

      [32]郭一兵.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J].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33]郭海晉,王輝.三峽庫區(qū)水文題刻文物的調(diào)查與研究[J].中國三峽建設,1997(2):24-25.

      [34]吳盛成.白鶴梁題刻水下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歷史意義[M]//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內(nèi)部資料,2002.

      [35]曾超,彭丹鳳,王明月.白鶴梁題刻《晁公溯題記》價值小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5-11.

      [36]孫華,陳元棪.白鶴梁題刻的歷史和價值[J].四川文物,2014(1):44-53+79.

      [37]楊訥庵.劍門涪江之游[J].旅行雜志,1936(10).

      [38]王成敬.涪江中游之水利建設[J].四川經(jīng)濟季刊,1943(1).

      [39]易哲文.古代水文站——涪陵石魚[J].科學實驗,1914(1).

      [40]易哲文.長江中的一座古代水文站——涪陵石魚[J].中國建設,1974(9).

      [41]江永慶.古代長江的水文站——關于四川涪陵白鶴梁[N].光明日報,1974-01-06.

      [42]李勝.白鶴梁題刻名人考按五十六則[J].三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7-21.

      [43]李勝.白鶴梁題刻題名人考按續(xù)六十六則[M]//三峽大學三峽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峽文化研究會.三峽文化研究(第七輯).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44]李勝.《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釋文校讀記[J].重慶社會科學,2005(10):38-47.

      [45]李勝.涪陵歷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46]王曉暉.白鶴梁題刻文獻匯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47]吳濤,柳春鳴,王玉,張謙毅.巴渝文物古跡[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48]吳安祥.千古絕唱——鶴舞魚翔[M]//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內(nèi)部資料,2002.

      [49]王高龍.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鶴梁題刻”[M]//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內(nèi)部資料,2002.

      [50]汪彤.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M]//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內(nèi)部資料,2002.

      [51]黃真理.白鶴梁題刻保護問題及其與水域環(huán)境的關系[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1(1):8-14.

      [52]張緒進,母德偉,劉亞輝.三峽庫區(qū)涪陵河段泥沙淤積及對白鶴梁題刻影響的研究[J].泥沙研究,2004(4):68-72.

      [53]李雨潔,李多修.水下文物原址保護施工技術與造價分析[J].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06(9):22-25.

      [54]王婭妹.“水相關”,一生的道路——訪水利專家沈之良教授[J].群言,2003(8):32-35.

      [55]高遠.白鶴梁題刻博物館修建與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5.

      [56]曾中懋.涪陵白鶴梁題刻的本體保護[J].四川文物,2009(6):90-96.

      [57]沈之良.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保護方案的探索[J].科技導報,2002(11):29-30.

      [58]李世權.千古絕唱——白鶴梁[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4):83-86.

      [59]曾超.白鶴梁題刻數(shù)及題刻收錄考察[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6-24.

      [60]董其祥.歷史水文題刻簡記[M]//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董其祥歷史與考古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61]重慶市博物館.四川涪陵石魚銘刻圖集[M].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本,1963.

      [62]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水文考古研究組.從石刻題記看長江上游的歷史洪水[J].文物,1975(5):76-78.

      [63]胡人朝.長江上游歷史洪水題刻、碑記考察[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3):119-128.

      [64]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局,重慶市博物館.四川兩千年洪災史料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65]陳曦震,陳之涵.中國長江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66]胡昌健.關于涪陵“石魚”文字的著錄與研究[Z].巴文化研究通訊,內(nèi)部資料,第4、5期合刊本.

      [67]武仙竹,鄒后曦,黃海.白鶴梁石魚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10):39-50.

      [68]徐海東.白鶴梁宋代題刻藝術特點及其書法意義[J].美術觀察,2013(2):116.

      [69]冉毅.宗教與歷史的積淀——白鶴梁“石魚”形象初探[J].大眾文藝,2013(5):110-111.

      [70]李朝軍.晁公武兄弟在渝事跡考[J].中華文化論壇,2007(3):14-19.

      [71]楊斌.論長江三峽地區(qū)白鶴梁石刻中的巖畫[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3(2):85-89.

      [72]重慶白鶴梁水下石刻碑林博物館存歷代文人題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1-01.

      [73]周晏.民間符號語的歷史記錄――長江白鶴梁題刻管見[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3(1):67-70.

      [74]王曉暉.南宋涪州知州考略[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6):10-16.

      [75]曾超.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的姓族考察[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2):1-6.

      [76]曾超.宋代昭德晁氏家族與三峽文化的建構(gòu)[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2):7-14.

      [77]曾超,張正武.元明清白鶴梁題刻涪州牧考述[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2):1-6.

      [78]曾超,張正武.西南地區(qū)白鶴梁題刻唐宋涪州牧考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1):1-13.

      [79]曾超.涪陵石魚稱謂錄[N].涪陵日報,1998-09-07.

      [80]曾超.白鶴梁題刻溧水濮氏家族考察[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3):1-8.

      [81]曾超.白鶴梁題刻所見宋代進士略述[J].三峽新論,2014(3).

      [82]曾超.白鶴梁題刻易學文化考察[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13.

      [83]王曉暉.北宋涪州知州考略[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9):10-16.

      [84]曾超.白鶴梁題名人蕭星拱史跡稽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6.

      [85]曾超.白鶴梁題刻《聶文煥題記》“奧魯”“勸農(nóng)事”考辨[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4(6):5-14.

      [86]曾超.白鶴梁題名人鄧椿交際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4):1-8.

      [87]黃秀陵.宋代科學家秦九韶與白鶴梁的水文科學[M]//王久淵,等.烏江經(jīng)濟文化研究(第一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88]周晏.白鶴梁題刻晁公朔題記中的宋儒形象[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6):26-28.

      [89]周晏.白鶴梁蒙文題刻背景追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9-12.

      [90]李金榮.涪陵白鶴梁題刻“元符庚辰涪翁來”考辨[J].重慶社會科學,2006(5)62-65.

      [91]王曉暉.白鶴梁題刻中北宋涪州知州吳革考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5-28.

      [92]劉興亮.國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綜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2):18-22.

      [93]劉興亮.近三十年國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述評[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22-25.

      [94]楊冬明.白鶴梁刻石與大足石刻之比較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5):27-29.

      [95]趙冰,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價值評估及保存現(xiàn)狀[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11-114.

      [96]高遠.白鶴梁題刻與宋史研究[J].四川文物,2013(3):73-78.

      [97]葛修潤.國寶“白鶴梁”[J].中國三峽建設,2006(2):73-79.

      [98]黎小龍,高遠.三峽歷史文獻的研究范圍和意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4):1-5.

      [99]盧登平.探析涪陵白鶴梁題刻科學價值的形成因素[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18):78.

      [100]陶鎮(zhèn)鈞,袁賢純.隱沒江底的珍跡——涪陵石魚題刻[J].黑龍江水利,1987(4):11.

      [101]張志仁.水中碑林——涪陵白鶴梁石刻檔案[J].四川檔案,1992(5):43.

      [102]唐探峰.國之瑰寶——白鶴梁[J].中國三峽建設,2000(3):12-13.

      [103]譚榮志,王春振.白鶴梁題刻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3):1536-1537.

      [104]李禹階,鄒登順.三峽地區(qū)石刻文物的文化價值研究[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3-20.

      [105]劉豫川,龔廷萬,胡昌健,黃曉東.三峽庫區(qū)川江水文石刻價值評估報告[M]//劉豫川,黃曉東.歷史考古與博物館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106]天津大學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組.四川省涪陵市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報告[R].1996.

      [107]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設計研究院.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設計方案報告[R].1998.

      [108]張緒進,等.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研究[R].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00.

      [109]上海交通大學巖土力學與工程研究所,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報告[R].2002.

      [110]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三峽庫區(qū)重點文物白鶴梁題刻保護及遷建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報告[R].2001.

      [111]三峽工程庫區(qū)文物保護規(guī)劃組.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和移民遷建區(qū)文物古跡保護規(guī)劃報告[R].1996.

      [112]胥潤生.再談長江三峽文物“白鶴梁”的保護[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132-133.

      [113]趙冰,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保護方案的前期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15-117.

      [114]趙冰,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總體方案[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18-119.

      [115]龔斌,章榮發(fā),韓建成.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方案研究[J].人民長江,2014(11):1-4.

      [116]吳建軍,韓建成,章榮發(fā).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設計[J].人民長江,2011(4):5-7.

      [117]趙萬民.三峽工程中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問題——涪陵市遷建與白鶴梁保護規(guī)劃思考[J].建筑學報,1997(5):29-31.

      [118]楊昌鳴.三峽工程白鶴梁題刻保護規(guī)劃芻議[M]//劉先覺,張十慶.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119]楊昌鳴,趙建波,鄒德儂.不沒的長江記憶——涪陵白鶴梁保護規(guī)劃[R].1997.

      [120]楊寶衡.涪陵白鶴梁的形成,發(fā)展與保護[J].人民長江,1998(3):22-24.

      [121]郝國勝.白鶴梁水文題刻及其保護[J].中國歷史文物,2003(3):82-86.

      [122]李宏松.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J].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04(3):105.

      [123]賀勇,胡位欽.沉沒,也記憶——涪陵白鶴梁題刻地面陳列館設計方案札記[J].新建筑,2000(5):42-43.

      [124]周建軍.關于涪陵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的可靠性研究和建議[J].科技導報,2003(4):402.

      [125]劉佳嶺,方志敏.三峽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施工[J].水利水電技術,2001(12):53-55.

      [126]黃真理.白鶴梁題刻保護問題及其與水域環(huán)境的關系[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1(1)8-14.

      [127]汪彤.淺談白鶴梁枯水題刻的保護[Z].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論文輯(第二輯),內(nèi)部資料,2002.

      [128]李雨潔,李多修.水下文物原址保護施工技術與造價分析[J].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06(9):22-25.

      [129]胡長華.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安全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4):5-7.

      [130]高遠.白鶴梁題刻博物館修建與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5.

      [131]李爾,范躍華.“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的設計及運行[J].中國給水排水,2004(10):77-80.

      [132]南秋明,劉德力,梁磊.FBG傳感器在水下結(jié)構(gòu)工程中的應用[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6(3):25-28.

      [133]陳華蕾,尹振強.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水下照明系統(tǒng)設計與實踐[J].人民長江,2014(13):58-60.

      [134]趙冰,李宏松,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保護相關附屬工程設計[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29-131.

      [135]趙冰,李宏松,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工程設計[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20-124.

      [136]趙冰,李宏松,劉小虎,未明.白鶴梁題刻復建工程[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2):125-128.

      [137]李爾,范躍華.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特殊過濾器性能試驗研究[J].給水排水,2005(3):92-95.

      [138]周圣,章榮發(fā).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體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計[J].人民長江,2014(12):31-33.

      [139]陳清安.水下穿艙連接技術在白鶴梁題刻保護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4(12):27-30.

      [140]王業(yè)偉.水下博物館:涪陵白鶴梁[J].重慶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2):78+95.

      [141]劉忠銘,儀彤.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參觀廊道設計綜述[J].人民長江,2011(23):47-50.

      [142]章榮發(fā),張凡凱.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工程文物保護施工[J].山西建筑,2012(18):103-104.

      [143]胡任.白鶴梁:全世界最獨特的水下博物館[J].中華建設,2009(6):38-39.

      [144]中國第一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開館[J].巖土力學,2009(7):2042.

      [145]郝國勝.白鶴梁的回憶[J].中國三峽(人文版),2010(4):59-63.

      [146]郝國勝.告別白鶴梁——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最后一次親密接觸[J].北京晚報,2001-03-01.

      [147]王春敏.被淹沒的歷史[J].中國房地產(chǎn)導報,2002(11):12.

      [148]熊達成.從涪陵白鴿梁石魚題刻看四川省的水旱災害[J].四川大學學報(工學版),1983(1):132-137+173.

      [149]丁祖春.王熙祥.涪陵白鶴梁石魚和題刻研究[J].四川文物,1985(2):20-26.

      [150]汪耀奉.長江涪陵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文化領域中的應用[J].四川水利,1998(6):50-53.

      [151]汪耀奉.長江涪陵白鶴梁歷史枯水題刻研究應用[J].水文,1999(sw):38-42.

      [152]袁明媛.白鶴梁效應打造涪陵文化名片的思考[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4):69-70.

      [153]鄧旭華.關于白鶴梁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思考[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11(14):85-86.

      [責任編輯:丹 涪]

      K877.4

      A

      1674-3652(2017)04-0039-11

      2017-04-22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項目古籍整理專項“白鶴梁石刻文獻題名人研究”;長江師范學院立項建設學科民族學2017年度特別委托研究項目“明清時期土司權力結(jié)構(gòu)及其運行機制研究”(2017TSW01)。

      曾超,男(土家族),重慶黔江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烏江流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特色資源利用與開發(fā)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區(qū)綠色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白鶴梁題刻涪陵
      看石魚 賞古跡
      涪陵榨菜
      漆涂層對題刻類石質(zhì)文物的影響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涪陵:工業(yè)大區(qū)打開綠色新場景
      當代黨員(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永遠創(chuàng)新的涪陵頁巖氣公司
      造化鐘神秀
      山東畫報(2020年4期)2020-05-06 12:49:24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水下博物館
      中學科技(2014年8期)2014-09-27 07:25:00
      國內(nèi)白鶴梁題刻研究綜述
      靖西县| 梧州市| 孟连| 通河县| 韶关市| 通许县| 隆尧县| 富川| 页游| 灵丘县| 如皋市| 长垣县| 嘉义市| 库尔勒市| 大关县| 剑河县| 盈江县| 施秉县| 府谷县| 额济纳旗| 澄迈县| 石嘴山市| 汶川县| 怀集县| 疏勒县| 隆子县| 陇川县| 东宁县| 新疆| 昭通市| 洪泽县| 定兴县| 赤峰市| 富平县| 铜鼓县| 冕宁县| 田阳县| 尉犁县| 锡林郭勒盟| 收藏|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