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姝
摘 要:眾所周知,教學不僅是一項知識傳授活動,也是一門藝術行為。因此,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的效率,還需要關注教學的藝術性。尤其是語文教學,語文是一門深刻體現(xiàn)人文情懷的科目,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從人文性和工具性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活動。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理想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理想語文課堂;有人;有本;有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3B-0068-02
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一直在提理想課堂,那么理想課堂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在我的眼中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可以放飛詩一般的浪漫情懷,可以抒發(fā)情感,可以開闊胸襟,以此為基礎使學生在情感、精神層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將知識傳授與情感培養(yǎng)結合起來,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為了構建理想的語文課堂,我一般會從“有人”“有本”“有法”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有人
語文是一門蘊含人文情懷的科目,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以人為中心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叭恕边@一概念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學生上,還體現(xiàn)于教材文章中。
(一)教師的教學智慧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時間里向學生講授更多的字、詞、句、篇章,一般會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理念僵化,無法接受新理念的“洗滌”,還會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枯燥,最終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枯燥,學生無法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得有價值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想構建理想的語文課堂,首先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中探究具有人文情懷的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文章內容生動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語文教學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比如,我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為了充分啟發(fā)學生對父子深情的感悟,會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畫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從而將自己對地震災難中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移植到教材中,激發(fā)學生探究教材內容的興趣,獲取有價值的語文知識。
(二)學生的無限生機
課堂本身是靜態(tài)的物質存在,沒有任何的生命力與生機,為了煥發(fā)語文課堂的生命力,激活語文課堂的生機,教師需要將學生引入語文課堂,只有充滿生機活力的學生加入,課堂才會呈現(xiàn)無限的生機。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即可,學生在緊張的教學氛圍中只能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來被動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小學學生具有無限的生機。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其以開放的心態(tài)主動參與語文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坝H其師才能信其道”,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我會從師生關系入手,以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寬松的教學氛圍。由于學生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受到年齡、認知能力、人生閱歷等的影響,對語文知識的內化能力存在極大的差距。因此,我會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礎,對其給予充分的尊重,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會放低自己的身段,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與交流,消除學生對教師的偏見,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影響下,學生會以輕松、開放的心態(tài)參與課堂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展現(xiàn)內心世界、價值觀念、情感態(tài)度等,勇于進行自我表現(xiàn),發(fā)揮自身的無限生機。
(三)教材的生命性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中除了基礎的字、詞、句,還有大量的文章。文章是作者情感體驗、生活經(jīng)歷、人生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蘊含著作者的愛與憎、喜與憂。在情感的參與下,教材內容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基礎知識,也不再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符號,而是成為具有活力與情感的生命體。因此,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生命意識,從單純的教材內容中探尋生命價值,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與生命力。我在組織語文教學的時候,為了煥發(fā)語文知識的生命力,優(yōu)化教學活動,一般會讓學生自主地在課下通過書籍閱讀、網(wǎng)絡查詢等手段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名人名言、成語、熟語等,或讓學生從報刊上搜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或者富有文學氣息的文學精品,并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根據(jù)語文課外學習計劃就這些內容制定背誦計劃,每天無須花費太多的時間進行背誦,只需要背誦一兩條。然后根據(jù)資料整理和背誦情況讓學生在班內進行交流、討論,向同伴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實現(xiàn)資源共享,用文學內容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以此呈現(xiàn)文字的生命力。
二、有本
“本者,根也?!睙o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從其根本入手,從根本出發(fā),才能堅定方向,實現(xiàn)做事目標。教學活動的開展也不例外,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從語文的“本”出發(fā),用“本”指導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語文的“本”有兩層含義:一是語文的本體;二是文本。
(一)本體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本,口頭的指聽說,書面的指讀寫”。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的根本無外乎是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的全面發(fā)展。語文教學是語和文共同發(fā)展的一項活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重視對語的教學,也要注重對文進行傳授。換句話說,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又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文字是語言、文化的載體,因此,教師需要從文字的工具性出發(fā),將語文的工具性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為語文的人文交流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文本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在《用課文教學語文本體性內容》這一講座中明確指出,“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實現(xiàn)教語文的目的,而不是教課文”。我理解的“教語文”并不是單單指諸如語文素材中蘊含的人文素養(yǎng),還包括字詞、語法、修辭等基礎性的文本內容,從語文接觸內容入手來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將文本與非文本內容進行綜合講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有法
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在其所著的《學會生存》一文中寫道:“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币虼?,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學會學語文,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如,我在講《晏子使楚》時,在復習階段不直接要求學生做練習題檢驗學習成果,而是采取話劇表演的方式,組織小組成員對文章進行改編、角色扮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認知融入其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方向,學生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語文學習,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構建理想語文課堂的時候,教師需要從學生入手,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活動,教學中要做到有人、有本、有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尹格利.構建小學語文理想課堂的策略[J].科普童話,2016,(3).
[2]陸衛(wèi)娟.構建小學語文理想課堂的策略[J].河南教育,2015,(5).
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