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這些年來——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后,美國一些學者和政客喜歡炒作所謂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有人還假模假式地拿出公式、理論和“事實”,掩蓋不了的卻是偽命題實質。
要弄懂這個問題,可先做個記賬游戲。前提假設: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為1:1,只計算工資,不計其他成本和國內稅收。美國一家具企業(yè)有3人砍木頭,每人工資100元,共300元;8人做家具,每人工資100元,共800元。若只在美國國內銷售,產值為1100元。
若該公司搞跨國加工貿易,把木頭先運到中國,在美國砍木頭的價格不變,但在中國雇8人做家具,每人工資50元,共400元,家具以700元的價格返銷美國,較在美國生產多賺400元。
在這一過程中,美國GDP降低800元,減少8個就業(yè)崗位;美國對華出口增加300元。中國增加400元總產值GDP,8個就業(yè),400元工資收入;木頭以700元價格返銷美國,中國對美出口增加700元,實現(xiàn)順差400元;國際貿易總額因這筆交易增加1000元。同時在美國,該家具的單位價格從1100元降低到700元,消費者得到400元好處,中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加400元。
這里有什么“不公平”嗎?若木材未在中國銷售,可說幾乎沒有,足見雙贏的基礎是自由貿易。雙方比較優(yōu)勢若同時得到發(fā)揮,可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
在中國有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的情況下,加工貿易的增加不影響農業(yè)生產,可以長期保持低工資,這是“雙贏”的基礎。以前是“國際新左派”,現(xiàn)在是美國極右派,都認為這是“不公平貿易”,很明顯他們錯了。他們的錯誤在于,西方經濟學往往假定“充分就業(yè)”,只講壟斷干擾公平,不知道更根本的東西——什么是“過剩”。雙方產生“結構性經濟摩擦”的原因在于:盡管美國的消費者福利提高,但其就業(yè)、工資、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中國的相應指標和外匯儲備卻上升。
那些經濟學者還錯在:未以發(fā)展的眼光看比較優(yōu)勢。20世紀80年代,美國勞動力不足,但木材過剩;中國有4億過剩勞動力,農民工工資極低,與美國相差數(shù)十倍,缺乏木材、出口渠道和外匯,那時雙方經濟互補性明顯。
40年后,中國勞動力不再過剩,工資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已沒有優(yōu)勢,正向東南亞、拉美轉移,反而外匯過剩。此時美國全體消費者早已把福利提高視為理所當然,并不感激,倒是部分工人長期失業(yè)的問題,通過利益集團政治,強烈表現(xiàn)出來。安撫安置失業(yè)工人本是美國政府的社會責任,但它卻向外轉移矛盾,亂搞保護主義,最終吃虧的是自己。
考慮到美國的政治和輿論壓力,中國可與美國探討雙邊協(xié)定,在一定時期內減少對美貿易順差:擴大對美進口,尤其是服務貿易進口,美國則相應減少對中國的出口技術限制;中國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向美國國內投資,美國企業(yè)家則把部分在中國的加工企業(yè)撤回;美國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以投資或貸款形式參與美國基建,就鋼鐵、水泥、玻璃等展開產能合作;中國繼續(xù)改善國內投資環(huán)境,繼續(xù)減少對國內企業(yè)的不合理補貼。
建交以來的中美經濟合作是一部雙贏的歷史。美方應充分認識到,單邊打貿易戰(zhàn),搞威脅敲詐,都是行不通的,最終結果會比雙輸還要糟糕?!?/p>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