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宇
摘 要:尤金·奧尼爾是美國現(xiàn)代悲劇的奠基人,他擅長用各種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人類的精神世界,深刻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沖突,剖析人類普遍共有的欲望和夢想。他繼承并突破了傳統(tǒng)悲劇理論,其許多作品并非人們所想的那般黑暗和陰郁,他的悲劇中總是透露著希望和執(zhí)著、流露出含著淚光的微笑,更滲透著樂觀、夢想與浪漫的情懷。
關鍵詞:尤金·奧尼爾;悲劇;夢想與浪漫情懷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3011603
尤金·奧尼爾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戲劇之父”,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他為美國的戲劇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作品四次獲普利策獎,并于193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奧尼爾創(chuàng)作了近50部劇作,其主題涉及家庭倫理、宗教、人性等世人所普遍關注的問題。他的劇作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沖突,深刻地揭示了現(xiàn)代美國社會的危機,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奧尼爾的劇作顛覆了傳統(tǒng)悲劇思想,他塑造的人物能在別人認為味同嚼蠟的生活中探尋“天邊外”的秘密,甚至在人們的茍且偷生中也能追求自己“幸福島”的夢想,人們在他的悲劇中能聽到陣陣歡笑,窺視到隱藏在絕望背后的一絲希望與執(zhí)著。本文試從奧尼爾的三部作品中來探討其悲劇中的夢想與浪漫情懷。
一、《送冰的人來了》中的期盼:個個追尋“白日夢”
《送冰的人來了》的劇情發(fā)生在紐約一家名為霍普的酒店。寄居在酒店里的十多個房客中有離職警察、瀆職的記者、無政府主義者、哈佛肄業(yè)生、退役軍人等。這些房客出于不同的原因來到霍普酒店,但是卻有著相同的特點。首先,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已暮年,無論他們曾經(jīng)的人生是何等的輝煌,現(xiàn)在的他們都是被社會遺棄的人。其次,他們都是人生的失敗者,靠酒精打發(fā)時光,醒了就醉,醉了就睡。再次,他們都曾有過宏偉的目標,都想過上自己設想的生活,然而現(xiàn)實擊碎了他們的夢想,這些失夢人只有依靠酗酒、回憶過去和做“白日夢”打發(fā)日子。他們生活在自己編造的夢幻之中,把行動寄托在無休止的明天而不采取任何行動,在酒精、夢幻和回憶中緬懷過去,幻想未來。
劇本開場是房客們等待推銷員?;絹淼膱雒?。?;蔷频攴靠蛡兊睦吓笥?,也是這群寄居在酒店而足不出戶的房客們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紐帶。?;平馊艘?,詼諧幽默,常常以自己老婆和送冰人之間通奸的故事逗大家開心。大家等待著他的到來,盼望著他給大家買酒暢飲,盼著他給大家?guī)硇┰S歡樂。然而?;@次卻一改常態(tài),勸誡大家要勇敢地正視現(xiàn)實,擊碎白日夢,走出酒店去尋求自我救贖。?;囊环捑拖褚皇て鹎永?,往日的寧靜及原有的友情、溫暖的氛圍被惶恐、猜忌、敵視所取代。希基慷慨激昂的話起了作用,房客們接二連三地邁出酒店,打算以實際行動尋找他們的夢想,然而這些生活在酒精作用下的虛幻世界里的人們跨入現(xiàn)實世界后卻無法重新獲得寧靜的心態(tài)和幸福的生活,一個個都在傍晚時分失魂落魄地羞愧而歸。他們白天有的在公園內(nèi)消磨時間,有的漫無目的地在街頭游蕩,有的在酒吧買醉,“沒有人真正有勇氣尋找早已不復存在的人生?!盵1]奧尼爾雖然抨擊“白日夢”,但是在猛烈抨擊的同時又既恨其不爭,又對現(xiàn)實社會給他們造成的窘境寄予了無限的憐憫和同情。白日夢是他們的生活支撐,生活的痛苦之所以使他們沒有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心中還有一絲幻想,還有夢,這是一個精神的支柱。而人要活下來是離不開幻想的,沒有幻想,便沒有了生活的意義。雖然幻想是用來欺騙、麻痹自己的,以逃避面對的殘酷的現(xiàn)實,但當記者問及奧尼爾這個劇本中的人物對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時,他回答道:“人總有最后的夢想,不管他多么落難,多么潦倒,總還有個最后的幻想?!盵2]359他認為希望是人們生活中最值得擁有的東西,也是唯一能戰(zhàn)勝死亡的東西,這也是奧尼爾給予他作品人物最深切的人文關懷。因此,他說“只要一息尚存,我們都要追求我們的理想,……但在心里總相信在我們的希望背后有著某種精神上的意義,它將在某個‘理想的天堂里得到證實。”[2]316
尼采也曾在其《悲劇的誕生》中表達了關于夢幻的類似觀點:“只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虛偽、殘酷、矛盾、有誘惑力、無意義……這樣一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為了戰(zhàn)勝這樣的現(xiàn)實和這樣的‘真理,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謊言……”[3]尼采所指的謊言即為“白日夢?!薄鞍兹諌簟彪m然是謊言,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謊言卻是與生活抗爭的一種手段,是人們生活下去不可或缺的麻醉劑,是暫時麻痹的必需品。
可以說,劇作中人們對于“明天”的期盼從早到晚,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是一個進入人生黑夜的漫長旅程。然而,明天的到來自始至終沒有給他們帶來他們期盼擁有的“明天”,這具有象征意義的一個個“明天”最后都成為了水中花、鏡中月,海市蜃樓般可望而不可及。奧尼爾的目的是給失去自我的現(xiàn)代人賦予一種對理想的向往和追尋,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慰藉。正是這種對美好幻想的肯定,使劇作帶上了樂觀、浪漫的基調(diào)。
二、《悲悼》中的渴望:人人向往“幸福島”
《悲悼》三部曲中描寫了孟南一家三代之間藕斷絲連的情感糾葛。一家人之間由愛生恨,又由恨生愛,最后又回到由愛生恨,直到最終逐個走向死亡的深淵。在這場難解難分的愛恨糾葛中,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到夢想中的南太平洋島嶼去享受平靜的生活和甜蜜的愛情。在劇中,遙遠而美麗的夢幻之島被多次提及,不管是恪守清教道德規(guī)則的孟南、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的奧林,還是滿腔仇恨的卜蘭特、追求幸福而不得的怨婦克莉斯丁、衛(wèi)道士萊維尼婭等等,他們個個都在心中描繪著自己的美麗海島,海島寄寓著他們各自不同的愿望和追求,是他們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夢幻的棲息地和避風港。
卜蘭特是最早提到海島的人,他在情人克莉斯丁的授意下虛情假意地追求萊維妮亞:“在這個世界上你會發(fā)現(xiàn)她們的住處,距離罪惡被發(fā)現(xiàn)以前的樂園最近!……我要把它們叫作幸福的島!在那里你會忘記所有的人們的爭權奪利的污濁夢想!”[4]22在卜蘭特的眼中,海島簡直就是一個人間伊甸園,一個沒有欲望和爭斗的純潔之地。然而萊維尼亞不允許自己的母親和自己愛慕的卜蘭特有婚外情,就縱容弟弟奧林殺死了母親的情夫卜蘭特,為自己暗戀的父親報了仇;接著,痛失情人的母親絕望自殺。弟弟奧林因自己一直暗戀的母親死去,也自殺身亡。萊維尼亞為懲罰自己,把自己和家族的鬼魂一起關在老屋里,承擔起家族的所有罪責。然而在這令人窒息的殘酷現(xiàn)實中,奧尼爾卻通過對神秘海島的描寫,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幸福島”的畫面,也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了一絲希望之光。
在劇中第二個提及海島的是艾斯拉·孟南,一個恪守清教道德的老頑固,他從戰(zhàn)場上回來后,試圖消除和妻子克莉斯丁之間的隔閡,重新找回失去的愛。他極其少見地對克莉斯丁纏綿:“我有一個念頭,如果我們能丟下孩子們,一同去做一次航行——找一座什么島,我們可以單獨在那里過一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變了一個人了……我希望生活!”[4]56看來艾斯拉似乎真地厭倦了做一個讓人仰慕的大人物的理想,真的想成為一個平淡幸福的人,雖然他心目中的海島朦朦朧朧,但海島已然成了他填補多年來情感真空的夢想天堂。
奧林是第三個提及海島的人,他對麥爾維爾的小說《提比》中描寫的南洋群島幾乎走火入魔。在他心目中,海島“代表了一切與戰(zhàn)爭相反的東西,代表了一切和平的、溫暖的、安全的東西?!盵5]海島也寄托了他那無與言表的戀母情結?!疤旌湍阊劬σ簧?,溫暖的沙就是你的皮膚。整個的島就是你——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媽媽和你同樣美麗!”[4]89對他而言,美麗的海島就是他深愛的母親,棲身于海島就如同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一樣溫暖、安全。
最后一個提及海島的是萊維妮亞——堅定的清教主義衛(wèi)道士。她在逼死母親后,為了懺悔與逃避,就和弟弟一起來到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海島使她脫胎換骨,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愛那些海島。它們完成了我的解放?!彼侨鐗羧缁冒愕臄⑹龊筒诽m特的話語如出一轍。海島“簡直就是一座天堂”,使她親身體會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讓她親自領略了幸福與浪漫。
奧尼爾曾說:“人不能沒有夢想,如果人完全拋棄了他生活的夢想,他的生命就停止了。”[6]這里,奧尼爾是用不斷重復的海島意象來給“上帝已死”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一個夢想,一個精神支柱。20世紀的美國人也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著自己理想的“海島”,盡管它們也都是那樣的不可企及。他們追求的既親近又遙遠的“幸福之島”,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的海市蜃樓而已。人們站在充滿欲望的“榆樹下”,遙望遠在萬里的“天邊外”,期盼明知不能實現(xiàn)的“白日夢”,最終等待他們的也只是“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但是,即便是“最沒有希望的希望”,這些海島畢竟是他們精神的寄托,是靈魂的安慰,它永遠都閃爍著希望與浪漫的光芒。
三、《天邊外》的夢想:秘密都在“天邊外”
《天邊外》是奧尼爾贏得第一個普利策獎的重要劇作,也是奠定其美國杰出劇作家地位的作品。劇中兩兄弟羅伯特和安德魯同時愛上了天生麗質(zhì)的露絲,弟弟羅伯特追求浪漫,具有詩人的氣質(zhì),并幻想去探索天邊外的秘密;而哥哥安德魯則不善言辭,老實巴交,一心想在家過平靜的農(nóng)夫生活。露絲最終決定和弟弟結婚,務實勤勉、喜歡農(nóng)作的哥哥傷心無奈,只好代弟弟出海探尋外面的世界。
在第一幕,羅伯特滿懷豪情地向安德魯描繪遠方的幻境,讓哥哥也心馳神往,這似乎為后來安德魯能夠毅然決然地替代弟弟出海埋下伏筆。“召喚我的僅僅就是美,遙遠而未知的美;東方的神秘與魅力;踏足四海的自由;浪跡天涯的快樂——尋找藏在天邊外的秘密。這就是我要告訴你我出海的唯一理由。”[7]此時此刻,憧憬著天邊外的美景,羅伯特是多么的豪情萬丈,這種帶有詩情畫意的浪漫也為后來的悲劇作了鋪墊。而正當羅伯特要實現(xiàn)多年的夢想之時,露絲卻在臨行前的晚上告訴他自己愛的人其實是他而不是安德魯,有點兒女情長的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情海巨浪,留下與露絲結了婚。然而正是這個決定為他們的悲劇埋下了種子:羸弱的羅伯特是個天生的夢想家和詩人,但卻討厭土地和耕作;善于農(nóng)事的安德魯因為他們的決定而傷心欲絕,迫不得已代替羅伯特遠航。由于羅伯特不善農(nóng)事,把農(nóng)場弄得一團糟,和露絲的生活也貧困交加。最終他的“天邊外”的夢碎了,就這樣止步于看似一場游戲的愛情,兄弟倆都淪為生活的棄兒。
細細探究起來,悲劇在于兄弟倆都無視自己的本性和能力——詩人干農(nóng)民的事情,農(nóng)民干商人的事情。這樣,本應揚帆遠航的尋夢人卻被束縛在自己厭倦的土地上受著理想的煎熬,郁郁而終;本應在家享受農(nóng)樂的農(nóng)業(yè)好把式卻因失去露絲的愛而在本不屬于他的海上飄零。但是,盡管主人公羅伯特一生中不斷遭受種種打擊和嘲笑,可他仍堅信天邊外有個希望的樂土。
劇情的高潮在最后一幕?!拔夷苈犚姀那暗穆曇艉魡疚一厝ィ@一次我要走了,那不是終點站,而是自由的開始——我航行的起點,我得到解放的權利——到天邊外去!”[8]臨終省悟使他漠視了生與死,他拋棄的是軀殼,獲得的是靈魂。肉體死了,而他的靈魂卻飛越千山萬水,去到了遙遠的天邊外,去追尋自己的夢想。盡管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沉重代價,但是讓人感受到的不是悲哀絕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羅伯特由衷的敬佩。我們似乎已經(jīng)看見羅伯特正乘著理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小山外廣闊的藍天。奧尼爾認為,人類需要夢想,戲劇需要夢想,而“古希臘人在悲劇中的夢想,正是迄今最為崇高的夢想”[9]。所以,對于羅伯特來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新的起點,他將在死亡中獲得新生。“天邊外的秘密”是他生存的精神支柱。盡管最后他未能實現(xiàn)心中的目標,可他那堅定求索的精神卻強烈地震撼了我們的靈魂。雖然夢想未必都能實現(xiàn),但只要擁有一顆夢想的心,就會驅使著我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讓我們無限接近自己夢想中的“天邊外”。
四、結束語
奧尼爾通過對“白日夢”“幸福島”“天邊外”的描寫,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令人窒息的生活畫面,同時也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了朦朧的希望之光,這一絲希望之光賦予我們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勇氣。奧尼爾在其作品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自欺欺人的謊言終將被戳穿,逃避現(xiàn)實的濃霧終將會消散,但他沒有因此而嘲弄這些生活在夢幻中的人們,而是給予他們充分的憐憫與同情。這些人在夢想中堅強地活著。對于他們來說,幻想的破滅不是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而是人的生命得到升華,他們在無望的奮斗中得到的希望使他們比任何人更接近理想的星空彩虹。
奧尼爾正是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深邃的思想完美而深刻地融入到他的悲劇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出富有夢幻色彩和旺盛生命力的戲劇形象,無形中表現(xiàn)了他在悲劇世界里的浪漫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江南.白日夢·美國夢·靈魂拯救——論尤金·奧尼爾《送冰的人來了》[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2).
[2]郭繼德.奧尼爾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尼采.悲劇的誕生[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4.
[4][美]奧尼爾.奧尼爾文集[M].第四卷.郭繼德,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5]尤金·奧尼爾.奧尼爾劇作選[M].荒蕪,選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6]龍文佩,編譯.尤金·奧尼爾譯論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357.
[7][美]尤金·奧尼爾.天邊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8][美]尤金·奧尼爾.天邊外[M].荒蕪,汪義群,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99.
[9][美]尤金·奧尼爾.被遺忘的詩人[C].龍文佩.奧尼爾評論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356.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