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運用心理語言學的有關理論,通過對母語為漢語和母語為英語的受試的調查及進行定量分析,嘗試通過從文化角度分析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 心理詞匯 聚合關系
【科研項目】此項目編號為B50YC150005P4的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青年教師培養(yǎng)科研項目。
【中圖分類號】H31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14-01
關于英漢心理詞匯詞匯的性質近來也是研究的熱點,本文力圖通過實驗,了解英語和漢語使用者心理詞匯的差異。
一、實驗的目的,對象,方法步驟
參加本研究的受試有兩組,共有60個人。各組的男女比例為1:1。問卷總共發(fā)送60份,收回59份。本研究使用心理詞匯的傳統(tǒng)方法——詞匯聯(lián)想測試。
二、實驗的統(tǒng)計標準
(1)統(tǒng)計方法:本文中對數(shù)據(jù)進行量化的標準是通過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
(2)計算公式: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是把總變異的離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分別分解為組間和組內兩部分。
(3)統(tǒng)計軟件:本文用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軟件是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三、英語和漢語的心理詞匯的比較分析
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漢語組的心理詞匯性質和英語的心理詞匯存在顯著性差異。組合反應在漢語和英語組中都是反應比例最多的,分別為0.540,0.648,即二者都以組合反應為主,二者在組合關系中并無顯著性差異,只是英語組比漢語組平均值略高,證明詞匯組合聯(lián)想比漢語產(chǎn)出高。而在聚合反應中二者卻存在了極其顯著的差異,漢語者心理詞匯平均值為0.446,而英語者心理詞匯平均值為0.287。聚合反應二語組都不充分,組合反應英語組反應過度。
四、文化原因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的心理詞匯特點的背后都有著各種因素,其中既有語言因素同時也有非語言因素,本文試圖在下面進行解釋。
第一,關于在幾大反應中沒有語音反應的問題。因為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前者是表意文字,后者是表音文字,那么英語組不可能像英語初學者那樣產(chǎn)出的是語音反應;同時對于漢語來說,漢語組和英語組的心理詞匯都是聚合和組合關系為主,也體現(xiàn)了漢語的表意作用。
第二,關于英語組詞匯聯(lián)想特點的問題。英語組的詞匯輻射能力很遠的原因取決于本國的文化思維或者教育方法。眾所周知,亞洲人一直受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性格上比較溫和、含蓄,反映在思維上就是比較的保守、慎重、不太開放、循規(guī)蹈矩。而歐美人由于受西方個人主義的極度宣揚,性格上較為自我,奔放,反映在思維上就是比較開放、靈活、勇于創(chuàng)新,富于探索精神。此外由于亞洲和歐美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亞洲人比較重視基礎教育,歐美人比較重視創(chuàng)新教育。以上這些思維及教育特點都融入了他們的心理詞匯網(wǎng)絡中,從而使得他們的心理詞匯網(wǎng)絡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當輸入一個詞需要反映其他的詞時,歐美學生的心理詞匯網(wǎng)絡往往能進行大范圍的搜索,激活周邊所有的詞語節(jié)點。
總之,英語組和漢語語組的心理詞匯是不一樣的,心理詞匯性質也有所不同。要想使二語習得者的心理詞匯最終成為母語者那樣,我們必須進行二語詞匯的重組。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榮寶,彭聃齡.雙語者的語義表征[J].現(xiàn)代外語,1999(3).
[3]張淑靜.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匯[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
作者簡介:
趙毅,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講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