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戰(zhàn)爭頭幾個月的慘敗,蘇軍的優(yōu)秀部隊幾乎損失殆盡。而由于在日本東京的間諜傳回一個重要情報,即日本不會趁機進攻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斯大林才得以把部署在中亞和遠東的蘇軍撤回,重建軍隊,保衛(wèi)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德軍不宣而戰(zhàn),向蘇聯(lián)發(fā)起全面進攻。侵蘇德軍分為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其中兵力最強大的是包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其屬下古德里安大將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大將的第3裝甲集群,多次快速突擊,大膽穿插,以鉗形攻勢迅速在蘇軍后方形成合圍。
1941年8月20日,德軍進抵第聶伯河,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之間相距550公里,也就是說,德軍的攻擊區(qū)域近似于一個等邊三角形,而蘇軍西南方面軍主力正處在這個三角形之間。希特勒抓住機會于8月21日簽發(fā)了第35號指令,命令德軍殲滅蘇西南方面軍所屬第5集團軍進而占領克里米亞和頓涅茨盆地的工業(yè)區(qū),切斷通往高加索的石油供應。
8月25日,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率先南下,向蘇軍布瓊尼元帥的百萬大軍的后方直插下去。強大的坦克部隊掀起了漫天征塵,如烈火疾風一般橫掃烏克蘭大平原。而蘇軍最高統(tǒng)帥部對古德里安的戰(zhàn)略目標判斷失誤,還以為他是要從南翼包圍蘇聯(lián)方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迂回進攻莫斯科。希特勒放著近在眼前的莫斯科不打,而把裝甲部隊派往南北兩翼,這本來就不合一般邏輯,蘇軍高層對此未能理解,這卻正好給了古德里安更多的時間一力南進。
一直到8月底,蘇軍才如夢初醒,布良斯克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的第43集團軍于8月底奉命向羅斯拉夫爾和斯塔羅杜布方向出擊,準備進攻古德里安的東翼側。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曾滿懷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證,說他能阻止古德里安的南下??墒撬?0個步兵師和若干坦克對德第2裝甲集群翼側進行的反突擊并未能奏效,功力深厚的古德里安受了他這一掌,手中的玄鐵重劍卻毫發(fā)不停地繼續(xù)向南刺去。
同時,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倫斯德命令第17集團軍強渡第聶伯河,而克萊斯特率領的第1裝甲集群以最快速度突入蘇軍背后,同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在基輔側后南北對進,形成鉗形攻勢。
蘇德戰(zhàn)爭初期,德軍俘虜了大批蘇軍
至此,德軍要圍殲基輔地區(qū)蘇軍的意圖已暴露無遺。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形勢下,蘇軍應主動撤退,以免被圍。然而斯大林卻仍然頑固不化,命令西南方面軍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不但原有守軍不得撤離,還將大批部隊從各地調到基輔戰(zhàn)地,送入德軍虎口。
9月15日,兩支南北對進的德軍裝甲精銳部隊完成了合圍,基輔及周圍地域的蘇軍被團團包圍了。
西南方面軍的蘇軍部隊迅速被德軍分割包圍,陷入了一片混亂。9月17日3點40分,蘇軍最高統(tǒng)帥部終于同意撤退。然而為時已晚,蘇軍指揮失靈,官兵毫無突圍準備,整個17日未組織起進行任何有實際意義的突圍。
18日,也就是突圍命令下達第2天,蘇軍集中了強大的兵力和坦克,向德軍第16裝甲師發(fā)動了第一次突圍。蘇軍戰(zhàn)士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高喊著口號沖向德軍陣地。德軍很快陷入危急,而恰在此時,德軍的增援部隊趕到,打退了蘇軍的沖鋒,第一次突圍失敗了。同一天,在德軍第2裝甲集群的陣地,雙方也展開了激烈的突圍與反突圍戰(zhàn)斗,蘇軍出動了1個騎兵師、2個坦克旅的優(yōu)勢兵力向外突圍,終于殺開一條血路,沖出了包圍圈,但德軍第3裝甲師又組成了新的包圍圈。蘇軍兇猛頑強地沖鋒,付出了慘重代價,最終還是沒能夠沖破包圍。廣闊的田野上堆滿了蘇軍將士的尸體,局面慘不忍睹。
19日,反應遲鈍的蘇軍最高統(tǒng)帥部終于下令放棄基輔。蘇軍放棄了城防要塞和外圍工事,炸毀了第聶伯河上的橋梁,退向城內,而城內黨政軍要員赫魯曉夫、布瓊尼、鐵木辛哥搶先逃命,乘飛機逃離了基輔。德軍很快占領了基輔。
20日,蘇軍又組織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突圍,曾一度將德軍陣地打開一個缺口,但不久又被德軍的反突擊所擊敗。至此,蘇軍再無力進行有效的突圍攻擊,包圍圈內的蘇軍士兵劫數(shù)已定。同一天,蘇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政治委員布爾米堅斯科和參謀長圖皮科夫在突圍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為了接應被圍困的蘇軍突圍,鐵木辛哥先后出動了幾個集團軍的兵力,從包圍圈外向內進攻,力圖挽救西南方面軍全軍被殲的命運,但由于方向的偏差,又遇到了德第17集團軍的堅固防守,始終未能成功,使被圍蘇軍失去了最后一線希望。
包圍圈里的蘇軍越來越混亂,又被切斷了后勤供應,在既無燃料又無彈藥的情況下,只得整營整營地端起刺刀向德軍的坦克大炮和機槍發(fā)起密集沖鋒,擴音機把斯大林激勵人心的講話傳遍整個戰(zhàn)場,許多士兵陣亡時耳邊仍索繞著他的聲音。這種絕望的自殺式?jīng)_鋒最后成了一場德軍對蘇軍的大屠殺,成千上萬的蘇軍士兵倒在德軍的槍炮下。
在遭受了重大傷亡而徒勞無功之后,蘇軍龐大的集群令人難以置信地迅速崩潰了。9月26日,戰(zhàn)役結束,近百萬紅軍將士除陣亡者外,有66.5萬人成了戰(zhàn)俘。
在完成基輔戰(zhàn)役之后,德軍的戰(zhàn)略重心又回到中央的莫斯科方向,進攻莫斯科的“臺風”計劃開始實施。在10月的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合圍戰(zhàn)中,德軍又俘虜了蘇軍66.5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但是無論如何,此時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已經(jīng)永遠地錯過了。利用這段時間,蘇聯(lián)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疏散,將大量工廠遷徙到國土的中東部地區(qū),并加緊充實了莫斯科的防務。
10月7日,斯大林將朱可夫大將從列寧格勒方向召回,命令他負責保衛(wèi)莫斯科。由于戰(zhàn)爭頭幾個月的慘敗,蘇軍最訓練有素的優(yōu)秀部隊幾乎損失殆盡了,此后幾乎是重建了軍隊。莫斯科以西的莫扎伊斯克防線兵力極為空虛,一度只有9萬人。由于在日本東京的間諜佐爾格傳回一個重要情報,即日本不會趁機進攻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斯大林得以把部署在中亞和遠東的蘇軍撤回,以保衛(wèi)莫斯科。
10月的秋雨造成了道路的泥濘,極大地限制了德軍的前進速度,后勤也大受影響。而11月中旬以后,俄羅斯的寒冬來臨,地面上凍,坦克和車輛可以前進了,但是德軍缺乏冬衣和食物,饑餓、寒冷和疲憊困擾著他們。德軍仍然不顧一切地在風雪中向前挺進,已經(jīng)離莫斯科只有30公里了。
阻礙德軍前進的,除了俄羅斯的嚴冬,以及越來越堅強的守軍,還有蘇聯(lián)的兩種著名武器。蘇聯(lián)的火箭炮俗稱“喀秋莎”,以大面積的火力覆蓋讓德軍吃盡了苦頭。而T-34坦克在1941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就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其優(yōu)異的性能讓德軍大為吃驚。另外,紅軍還出現(xiàn)了一位靈魂人物,那就是朱可夫大將,他成為了紅軍的救火隊長,總是被斯大林派到最重要的戰(zhàn)線。他高超的指揮藝術、堅強的意志、嚴厲的作風往往能夠讓蘇軍挺過最艱難的時段,最終走向勝利。
雖然蘇聯(lián)政府主要部門撤退到了東邊800公里以外的古比雪夫,但是斯大林卻堅持留在了莫斯科。11月7日十月革命節(jié),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并發(fā)表了激動人心的講話。參加閱兵的紅軍部隊,一離開紅場就直接開赴前線。
就在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精疲力竭之時,12月6日,蘇軍發(fā)動了反攻。德軍被迫撤退。希特勒嚴令德軍不得撤退,必須就地死守,但是仍然無法穩(wěn)住陣線。到1942年1月初,德軍已經(jīng)被擊退100至250公里外。蘇聯(lián)紅軍取得了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