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特別看重人的行為,他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認為把要說的事先做出來才好,據(jù)此提出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霸G言敏行”作為國人的君子修為之道,流傳了千年之久,引導了中華民族的心性塑定。
孔子著眼君子于人格塑造,曾提出“有言者不必有德”,并認為考察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即是說,言語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德性,人格的實現(xiàn)在行不在言。他據(jù)此提出:“仁者,其言也讱?!薄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弊?、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霸G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為什么要“訥言”呢?因為孔子發(fā)現(xiàn):“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蓖瑫r,“以約失之者鮮矣”。一味逞口舌之利常招人討厭,而約束自己、言語簡約的人普遍行為合規(guī)、過失較少。既然放言易、力行難,人格塑造的重點又不在言,孔子自然要提倡“訥言”。
老子曾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闭J為說話多常會陷入困境,不如守靜勿言,做到“大辯若訥”,這與孔子的認識極為相近。
孔子提出“訥言”,同時也有成就信用的道德考量。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一個人言語過多,就會有不能兌現(xiàn)之言,反而喪失了信用,是“巧言亂德”或自取恥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誠信,還是少說話、不空言為好。
“輕諾必寡信”,這是老子的主張。他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彼J為巧辯和飾美傷害言語的真實和誠信,這與孔子的理念異曲同工。
孔子的“訥言”也體現(xiàn)著主體的謙遜、勤學和深思,他把“訥言”視作智識積累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平時處事“溫良恭儉讓”,這種謙遜恭讓就包含多聞以求學思之意。他曾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又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主張遇事多聽多看,保留疑問,弄清問題,再將有把握的部分說出來,“訥言”在此是多思多問的環(huán)節(jié)。孔子曾自豪于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其中的“默識”,即是遇事“不言而存諸心”或“不言而心解”之意,體現(xiàn)為勤學多思的過程。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他認為“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和思考最為緊迫,而言語表達則在其后。孔子堅持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以此解決疑問,提升智識,這樣才能具備更多說話的資格。
孔子的“訥言”并非要求人不說話,他說:“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話還是要說的,但不能隨便地說出來。他提出:“訥言”必須講求“時”和“中”。
孔子欣賞公叔文子“時然后言”的說話風格,即看準時機,在該說的時候才說,在該說的時候就說。他提到如下情況:“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痹谠撜f的時候不說,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在不該說的時候卻說,就是失言,關鍵是要靠智識認準說話的時機與對象??鬃舆€提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迸c人交往,對方?jīng)]說到就搶先說,是急躁;對方說到了還不說,是隱瞞;不看對方臉色就貿(mào)然說,是“眼瞎”,這三種過失都是因為沒把握好說話的時機。所以,講求“時”是“訥言”的重要原則。
同時,說話也不能夸夸其談,徒逞口舌之能,而必須切中要害。學生閔子騫對魯國的一項工程提出意見,孔子對其大加贊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p>
老子推崇“善言無瑕謫”,這種無過失的“善言”服從于所謂“不言而善應”的天道,也合于“以其言下之”的謙卑方式。
言與行是個體生命活動的兩個維度,也是其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要方式。如何掌控這兩種方式,把握兩個維度間的張力,關乎人格品性的塑定。。
孔子特別看重人的行為,他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認為把要說的事先做出來才好,所以提出了“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這里的敏,指迅疾,敏捷。因為言易行難,做事情主要靠行,所以他主張言從遲而行求疾。
根據(jù)“敏則有功”的理念,孔子認為敏行是成就功業(yè)和完成君子人格、君子修為之道的根據(jù)。他同時也認為,人的許多思想和理念應當用行動來表達,行動可以是最好的語言。比如做官的學生仲弓請教怎樣才能舉薦賢才,孔子回答:“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把身邊的賢才推舉起來,用自己的行為表明一種思想態(tài)度,遠處的賢才,別人也就不會埋沒??鬃诱f:“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敝灰心芰?,行動就能證明自己,用不著擔心別人不了解。由此可見,他堅信行為是最好的語言。
《易傳》提出“天行健”,認定天通過四時運行和生成百物的“行”來成就功德,其無言而行、以行為言,正是“訥言而敏行”的理想典范。這一思想把孔子的“訥言”主張定格化,使訥言敏行、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民族廣泛認同的文化人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一諾千金,贊賞快馬加鞭、老牛奮蹄,就是看重言語的稀貴和行為的捷健,“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言無實人格當然成為人們世代嘲笑的對象。改革開放初期的“不爭論”、快步疾走,就是訥言敏行風格在新時期的踐行。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diào)“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認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提倡“蹄疾而步穩(wěn)”“做不到的不要寫”“干一寸勝過說一尺”,這些主張無不映照著“訥言而敏行”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