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微
哲學(xué)與幼童
孫悟空由賜名而獲得的苦難,首當其沖就是死亡的威脅。
“瀑布”那次登場,孫悟空關(guān)于生命的第一次覺悟已然開啟。往后,他在眾猴中獲得了威嚴,有了權(quán)力、自由,有了享樂,但他卻開始不滿足了,心無處安頓,放不下來。乃至有一天“忽然憂惱,墮下淚來”。他說:“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嚴,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nèi)?”
通臂猿猴一語道破孫悟空“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fā)也”。孫悟空最初的憂惱,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和想要克服虛無而開發(fā)的道心。根本的問題他開始就意識到了,卻沒有辦法應(yīng)對。所以孫悟空才決定放棄眼下的逸樂與權(quán)威,出山去“學(xué)一個不老長生”。
“長生”是道家的概念,佛教說的是“輪回”。但佛道所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就是生與死,對生命有限與宇宙無限的發(fā)問。孫悟空從“源頭”處所生出的問題是一切哲學(xué)、宗教問題的基礎(chǔ),所謂“靈根育孕源流出”,就是指這個開智慧的發(fā)端。對于不朽的祈求和期望,落實到孫悟空身上,就顯得有些天真滑稽、操之過急。他荒誕的行為方式,借著頑皮的性情,避免了死亡作為一個沉重的議題過于嚴肅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
從人類學(xué)的角度來說,野蠻時期的孫猴兒,其心志更趨近于自然人。而這種自然的狀態(tài),顯然是離哲學(xué)最親近的。就好像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幼童會說一些很深刻的話,他們問的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回答。英國歷史學(xué)家、哲學(xué)家溫伍德·瑞德在描述人類殉道的經(jīng)歷時說:“野蠻人生活于一個奇異的世界,一個屬于特殊天神與介入神跡的世界。這個世界并非為什么偉大的目的或久違的未來而設(shè),而恰是他們每日每時生活其中的真實世界……死亡本身不是一個自然的事件。遲早,人總會觸怒神靈?!倍祟悓W(xué)家馬林諾夫斯基于一九二五年聲稱,“在所有宗教產(chǎn)生的資源中,生命的終極危機——死亡——是最重要的”。
孫悟空畏死的眼淚,傳遞了他“靈根育孕”的天然悟性,引領(lǐng)他走出花果山無憂無慮的享樂生活,去找尋更為超越的精神寄托。他不再是天然的石猴,以猴族的方式生活,而是開始學(xué)習知識和本領(lǐng),這些知識和本領(lǐng)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他的性情。
須菩提是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最后卻將他逐出師門。須菩提三教皆通,在《西游記》的情節(jié)設(shè)計中十分神秘。他出場極少,功力極深。仔細比較也會發(fā)現(xiàn),孫悟空在這段時期的表現(xiàn),和后來在取經(jīng)之路上的個性也不太相同。
向須菩提學(xué)本領(lǐng)時,須菩提教了孫悟空筋斗云,所謂的“騰挪”之術(shù)。這也是除去躲避三災(zāi)變化之法之外,孫悟空在須菩提處學(xué)會的為數(shù)不多的本領(lǐng)之一。和他一起學(xué)本領(lǐng)的人聽到師父傳授孫悟空筋斗云時感慨:“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里都尋了飯吃。”
“鋪兵”,就是遞送公文的兵卒,至于“送文書、遞報單”更是小小兵干的活,這話也不知是恭維還是嘲諷。孫悟空到后來,就連當天界的小官都看不上了,何況是人間的“鋪兵”。學(xué)習筋斗云,一日來去十萬八千里,更不會是為了去送文書。但奇怪的是,孫悟空耳聽此言卻并不生氣。應(yīng)了他對祖師的自我介紹:“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p>
無性,仿佛是沒有脾氣性情的意思。但實際上,出了師門,他不僅會惱,也會嗔。如第二回,他剛離師門回到花果山,見到小猴們訴苦,就“心中大怒”。取經(jīng)路上更不必說。
另一方面,祖師明明問他的是“你姓甚么”,他卻答非所問。這個答非所問又是很重要的。孫悟空“無性”,自然就沒有生殖、沒有情關(guān)。所以明人董說在《西游補》中為他補了情難?!段饔斡洝返诙亍八氖ピ嚩U心”,寡婦強要招贅取經(jīng)人師徒,三藏被逼急了,說:“悟空,你在這里罷?!毙姓叩溃骸拔覐男翰粫缘酶赡前闶拢贪私湓谶@里罷?!币v性與男女之情,孫悟空是沒有的。
在中國的猿猴故事源流里,猿猴的性欲卻很強,是具有好色特征的。在唐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等作品中都有詳細的展現(xiàn)。在楊景賢寫的元雜劇《西游記》中,孫行者還保留了這種特性。他劫妻,一出現(xiàn)就娶了金鼎國女子。他被壓在花果山下時,凄凄慘慘,害起相思,第一個便想起老婆。唐僧被女王抱住時,他還要求代替。他甚至很關(guān)心地問鐵扇公主有沒有丈夫。但到了世德堂本的小說《西游記》,孫悟空就與“色”隔絕了。不僅與色欲隔絕,孫悟空也幾乎不食人間煙火,只吃水果等物。第三十九回救烏雞國國王時,唐僧不讓豬八戒度氣:“原來豬八戒自幼兒傷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濁氣;惟行者從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為生,是一口清氣?!?/p>
如八戒說的:“和尚是色中餓鬼。那個不要如此?都這們扭扭捏捏的拿班兒。”(第二十三回)可行者不僅色中不餓,在西行路上他的食欲也極低。第九十一回:“正說處,眾僧道:‘孫老爺可吃晚齋?行者道:‘方便吃些兒,不吃也罷。眾僧道:‘老爺征戰(zhàn)這一日,豈不饑了?行者笑道:‘這日把兒那里便得饑!老孫曾五百年不吃飲食哩!眾僧不知是實,只以為說笑?!?/p>
每次都是三藏和八戒餓了,行者去探路化齋,一化齋就惹來險難??梢姟笆成毕嗤?。唐僧和八戒要到了取完經(jīng),才消除了人間食欲——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脫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間之食。二老苦勸,沒奈何,略見他意。孫大圣自來不吃煙火食,也道:“夠了?!鄙成膊簧醭?。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時就弱了?!保ǖ诰攀呕兀?/p>
求名與求官
生于洞天福地而不自知,非要向外出走尋找生命意義,也許是孫行者命定的苦行。而因不死之欲望而起的出走,也令他緩慢地展開了社會化的旅程,跌跌撞撞地進入了艱辛的成人之旅。而這一旅程,是伴隨著“求名”展開的。
孫悟空最早接觸的“他者”,混世魔王、東海龍王與十代閻王,他們都不認識他。孫悟空自大,菩薩曾說他:“專倚自強,那肯稱贊別人?”(第十五回)實際上到了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已經(jīng)不那么在意別人是不是認識他了,或許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體現(xiàn)。
魔王只因奪了他的水簾洞府,自然認他作“水簾洞洞主”。孫悟空說:“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但魔王說了實話:“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nèi)又無兵器,怎么大膽猖狂,要尋我見甚么上下?”孫悟空在那一場勝仗之后,回花果山就開始模仿起王權(quán)結(jié)構(gòu)建立了猴界秩序。他甚至開始訓(xùn)練小猴武功,為他們奪來兵器,他比初當“美猴王”時更知道怎么稱王。
待到見龍王時,龍王所見的孫悟空應(yīng)與魔王無差,但龍王顯然道行更深,他很謹慎,不親自處置不知來歷的仙怪。所以他一邊唬弄孫悟空,舍寶物求一時之安,另一方面他和三海龍王商議,啟奏上天。
孫悟空鬧地府時,十代冥王也不認識他,只說“上仙留名”,但孫悟空已經(jīng)知道問他:“你等是甚么官位?”十王躬身,于是巨細無遺將自己的身份告知孫悟空:“我等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zhuǎn)輪王。”
地府還有一個好處是,所有的人他們都有賬可查,他們不認識的人,查了就能知道誰是誰,甚至知道他還能活多久。孫悟空大鬧地府,篡改生死簿,破了這個規(guī)定。
從孫悟空的角度來說,入海、入冥兩個遭遇,讓他了解了在這個世界上,無官無位就沒人認識他。孫悟空始知,“名”的權(quán)威授受在于天界那個至高無上的象征,也就是玉帝。想要讓三界知道自己是誰,就不能再自稱自號。恰好太白金星向玉帝提出招安他的建議,這就有了后來的故事。
這一時期的孫悟空認為“名”就是“官”。他上天求職,又對弼馬溫的職位不滿,大吵大鬧,非要玉帝封一個“齊天大圣”的名號給他。太白金星對玉帝說,就許他一個虛名,讓他安分,哄小孩一般。孫悟空果然開心得很,他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俸祿。所謂“仙名永注長生箓,不墮輪回萬古傳”??v使在天界沒薪水領(lǐng),但好壞入了籍,眾天丁不再敢攔他出入?!段饔斡洝愤@些細致的規(guī)定十分具有深意。
事實上,真正讓孫悟空出名的其實是“大鬧天宮”。取經(jīng)路上只要是上界下凡的仙怪,大都聽到過孫悟空。但他還是不斷地介紹自己的威名,畢竟還是有很多妖怪不認得他是誰。不僅如此,豬八戒還曾說:“你這誑上的弼馬溫,當年撞那禍時,不知帶累我等多少!”(第十九回)為五百年后兩人的不睦埋下了伏筆。
術(shù)與能的制衡
魯迅用“求放心”挈領(lǐng)《西游記》的小說主旨,其實是提煉了文本中所出現(xiàn)過的所有宗教意識指向的終極關(guān)懷——即對于生命本源和死亡價值的探索構(gòu)成的終極思考,以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期盼無限的本能,為“道心開發(fā)”以后的迷惘指點迷津。這迷津玄之又玄,是說不破的,其實根本沒有師父可以教授,統(tǒng)統(tǒng)要靠本人自我砥礪。
孫悟空開始是從“道”中尋找心的,最后卻又轉(zhuǎn)投佛教,他在抵達身體的“長生”之后,漸漸又有了別的追求。說明在“長生”背后,必然有一個更值得追求的超越性目標,指引著孫悟空歷盡苦楚。他竭盡所能輔佐唐僧取經(jīng),唐僧也以自身使命力保孫悟空通過取經(jīng)之路重獲正“名”。
孫悟空對超越的渴望,源自現(xiàn)實的局限,是在不斷進取中不斷演變的。誠如死亡的問題只是世界全部根本問題之一,它帶領(lǐng)孫悟空從開智慧,一路走向更深層次的超越性思考。向死而生,是孫悟空“成人”的起點,而非其思考的終點。而有了這樣的覺悟,孫悟空從花果山走向宇宙人間的路途,才漸漸得以以豐富的面目遞進展開。
他借助天賦的“能”及從高人身上習得的有限的“術(shù)”,展開了求取大道之歷程。但“術(shù)”與“能”在給他提供大量求生技能和便利的同時,也令他犯下過失。他將最終揚棄的,是曾經(jīng)深深依賴的神異之“能”,并由此走向他多個名號所賦予他的漫長的苦難。
《西游記》中最聰明的兩個人是須菩提和如來,前者授“術(shù)”于孫悟空,后者則告訴他“術(shù)”的局限,天地之廣闊,形成對峙與辯證。但這兩個高人好像都不親自參與征服世界、不具體地去拯救勞苦大眾,他們?nèi)斡蓴[不平的世界繼續(xù)維持動態(tài)的流變,產(chǎn)生矛盾、并自然化解,他們鳥瞰眾生不安于室、又重蹈覆轍,從人間選取普度之人?!段饔斡洝分?,在面對種種“厄”象之時,取經(jīng)人逐漸修正著自己對于西行行為的認知。然“釋厄證道的現(xiàn)代用語,正是意義的追尋或生命的解脫”,《西游記》要為這種覺悟作傳,意圖非常明確?!搬尪颉钡倪^程,需要取經(jīng)人自去和自然界的無常與困苦做對抗,又需要他們從對抗中獲得自上而下的最終和解。這已經(jīng)不單是說幾個歷險故事,通過降妖除魔、懲惡揚善的行旅活動所能承載的內(nèi)涵了。踏上取經(jīng)之路后,開篇炫目的世相圖景也逐漸進入到規(guī)整的敘事秩序中?!段饔斡洝吩谡撟C“釋厄”的同時,也在不斷觸及關(guān)涉“人的無能與超越”。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無能”是十分重要的。意識到“無?!币彩鞘种匾摹?/p>
總之,《西游記》以取經(jīng)人有限的“能”,加上后天習得的“術(shù)”,不斷去撞擊自然、撞擊因果,由形而下通達形而上,修持心性、走近大道,最終得到的是眾生的啟蒙與升華。這個意義很宏大,也是如劉伯欽、樵夫之流的小智慧、小法術(shù)終生不能達到的。他們口中的“自去”,沒有對人的死生、宇宙秩序的生成建立起超越性認知的企圖,自然也不會有領(lǐng)悟?!澳阕匀チT”,不是“空諸一切歸于無”,而是“實生機心”的另一種趨附個人主義的事功,難成大道。
眼淚與圣徒
要說“無情”僧,卻也不盡然。在《西游記》中,唐僧和孫悟空都非常愛哭。八戒與沙僧也哭。唐僧膽小,被俘總是哭。思鄉(xiāng)也哭。遇到同病相憐的人牽動凡心,更是忘記了自己已是出家人,不該牽動在家心。師父有難,徒弟們哭泣自不必說。孫悟空的眼淚,還因為受了委屈、被唐僧冤枉。
王國維在評析《紅樓夢》時曾經(jīng)采用叔本華的觀點,將悲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于奸人之作祟;第二類由厄運之使然;第三類則既無奸人陷害,亦無厄運降臨,而是在通常的境遇、通常的人物、通常的關(guān)系中,交互錯綜,造成悲慘之情事。
孫悟空有三次哭得十分凄慘,一次是遇尸魔被唐僧趕走,“噙淚叩頭辭長老”,“止不住腮邊淚墜”(第二十七回)。第二次也是被唐僧趕走,“止不住淚如泉涌,放聲大哭”“垂淚”“噙淚”(第五十七回)。第三次是在獅駝山以為師父已經(jīng)被妖怪吃了,“忽失聲淚似泉涌”“心如刀攪,淚似水流”“放聲大哭”“兩淚悲啼”“淚如泉涌,悲聲不絕”(第七十七回)。巧合的是,回目都是“七”。占了孫悟空在《西游記》中哭泣總數(shù)的一半(包括了假哭)。
第二十七回白骨精三戲唐僧一節(jié),是八戒挑撥行者與唐僧關(guān)系最激烈的一節(jié),后來直接導(dǎo)致了唐僧第一次將行者趕回花果山。八戒曾經(jīng)提到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期曾經(jīng)“帶累”他,孫悟空也的確很愛拿他取樂,包括哄他與人做女婿,或騙他哪里有食物,八戒屢屢信以為真。
一方面,唐僧貪看尸魔美貌,又對孫悟空棒打妖怪始終懷有宗教意識的排斥,另一方面,唐僧也只因“看”到孫悟空機靈而八戒愚鈍而認為八戒更老實。八戒顯然利用了這一點。他打不過孫悟空,就攛掇唐僧念緊箍咒。
因唐僧不信花容月貌的女子是妖怪,孫悟空說了很重的話?!靶姓叩溃骸畮煾?,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yè)?何必又跋涉,取甚經(jīng)去!”唐僧十分惱怒。當香米飯變成長蛆,面筋變成青蛙、癩蛤蟆,“長老才有三分兒信了。怎禁豬八戒氣不忿,在旁漏八分兒唆嘴道:‘師父,說起這個女子,他是此間農(nóng)婦,因為送飯下田,路遇我等,卻怎么栽他是個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怕你念甚么緊箍兒咒,故意的使個障眼法兒,變做這等樣?xùn)|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行者第二次打殺尸魔,唐僧不滿,八戒進一步挑撥。“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著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著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舊褊衫,破帽子,分兩件與他罷。行者聞言,氣得暴跳道:‘我把你這個尖嘴的夯貨!老孫一向秉教沙門,更無一毫嫉妒之意,貪戀之心,怎么要分甚么行李?”行者被趕走前叮囑沙僧:“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詀言詀語,途中更要仔細?!敝档米⒁獾氖牵成畡駥O悟空歸隊,孫悟空表示希望他下次勸服唐僧不要念咒。往后一次唐僧說要念緊箍咒,沙僧果然上前苦勸。
孫悟空雖然社會關(guān)系復(fù)雜,也曾遭遇官僚傾軋。但人際沖突,的確是與八戒的關(guān)系最為突出。小說安排八戒去請回孫悟空,也點出這一次離散的確是因他而起,需要他親自面對。豬八戒說:“那猴子與我有些不睦?!背宋灏倌昵暗亩髟?,還有孫悟空的捉弄,或嫉妒孫悟空的本事。第三十四回他曾兩次在妖怪面前出賣孫悟空。
唐僧袒護八戒處也十分明顯。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孫悟空下手太重,唐僧替死去的草寇挖墳還特地念了一段禱告,向冥府說明情況?!鞍私湫Φ溃骸畮煾竿屏烁蓛?。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zhèn)€又撮土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jīng),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jīng),我不與你做徒弟,怎么會來這里,會打殺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p>
孫悟空斥唐僧“沒情義”,實際上是斥他不公,沒有理性。馬克斯·舍勒在《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曾說:“人道片面地關(guān)注不幸,發(fā)呆似的凝視著社會域的不幸,想要消除不幸,卻助長了不幸?!碧粕坪跏冀K沒有辦法在“殺生”和“除魔”之間找到一個理性的平衡。求善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惡的姑息,另一方面也沒有降低殘酷。實際上正如馬克斯·韋伯說的,中國儒家的理性,并不那么排斥巫宗教,不似近代西方清教的理性(《中國的宗教 宗教與世界》)。唐僧為草寇禱告,卻無視孫悟空的功績,吊詭得很。
其實唐僧心里的準則一直都蒙昧不明,為了騙取關(guān)文,甚至兩度撒謊。第九十二回,除魔后師徒受到百姓感謝,八戒貪吃,想把每家每戶都吃上一遍?!伴L老聽言罵道:‘馕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呆子聽見說打,慌了手腳道:‘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蠢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么發(fā)狠轉(zhuǎn)教打么?行者道:‘師父怪你為嘴,誤了路程。”
行者第一次回花果山一段,《西游記》寫得十分煽情。
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復(fù)果然憂慮過。近岸無村社,傍水少漁舟。浪卷千年雪,風生六月秋。野禽憑出沒,沙鳥任沉浮。眼前無釣客,耳畔只聞鷗。海底游魚樂,天邊過雁愁。(第二十八回)
八戒不思進,三藏念故國,真正的殷勤勞苦人反倒先走回頭路,只是因為堅持說真話。那一段,孫悟空忽然意識到乘龍福老、跨鶴仙童或許也曾受過這樣的苦楚,才終于得以超脫。然而萬般“皺眉憂慮”,重見師父前還不忘要洗洗干凈身上的幾日妖氣。八戒在旁等他,如同看笑話一般。唐僧寫貶書時曾說反悔就入阿鼻地獄,后文卻再不提??梢娪星榕c無情。
情關(guān)、情種與情路
《西游記》中取經(jīng)人都經(jīng)歷過“情關(guān)”的檢驗,四圣試禪心,絆住了八戒;西梁女國,唐僧好不容易掙脫了是非圈。孫悟空自石卵生,天生無性,降妖除魔中承擔了大部分頗“無情”的角色任務(wù)。那孫悟空的“情”究竟是怎樣的呢?
八戒的“路障”說很有意思,因為他說出了我們中國人對于“情”的描述,大都模糊不清,需要寄托于物象來表達?;蛘哒f,正因情難以描述、難以定義,所以才需要一個容器,框定“情”的邊界。《紅樓夢》中就有著大量“情”的容器。
所謂“情關(guān)”,“關(guān)”為關(guān)口、要塞之地,突出其險。《西游記》中,唐僧每見山就害怕,以為“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高山就是關(guān)峽,關(guān)如情。第五十五回琵琶洞一節(jié),張書紳批:“不慮毒有山大,只怕情有海深。無如三藏無情,則亦無所施其毒也,是為無有失一轉(zhuǎn)。”
而“情種”“情根”恰如植物深入身體發(fā)膚?!堕L生殿》四十七出,寫“單則為一點情根,種出那歡苗愛葉”。五十出終于一曲《黃鐘過曲·永團圓》:“神仙本是多情種。蓬山遠,有情通。情根歷劫無生死,看到底終相共……”《紅樓夢》第一回:“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jīng)十二丈、方經(jīng)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敝廄S批:“自謂落墮情根,故無補天之用?!钡诹幕靥粕鞠赦謱υ?,詩心亦是心之旁騖,出家人不可輕為,然而唐僧不知其故,直至杏仙精都要與他成親。張書紳批:“《西游》一書,有色象之魔、五行之魔、情欲之魔、水火之魔、風土之魔、禽獸之魔,又有人魔、鬼魔,神魔、仙魔,此木仙庵乃一草木之魔也?!?/p>
“情路”則是“路境”的延展,十萬八千里取經(jīng)路作為“險難”結(jié)構(gòu)的“魔境”,表現(xiàn)為妖魔的附著處。也就是說,人選擇怎樣的路境,妖魔就會附著在這漫長實踐之途之上。并非這條現(xiàn)實的道路上自帶妖魔,誰去都會遇到。相反,對別人而言那就是普通的道路,可一旦成為私人之路,便自有私人的磨難會在途中靜候。第二十八回,唐僧路過黑松林,“原來那林子內(nèi)都是些草深路小的去處。只因他情思紊亂,卻走錯了”。因亂情思而走錯路,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無論是“情關(guān)”“情種”“情路”,在《西游記》險難設(shè)計中無疑都是虛幻的心魔。邪魔作為一種心病,阻礙了啟悟之路的前行?!扒椤薄坝蓖鹑羯酱ā⒕?、毒厄,是一種劫難,與其說是克服,不如說是度脫。
余國藩在《源流、版本、史詩與寓言——英譯本〈西游記〉導(dǎo)論》一文中,曾援引鈴木大拙的說法,“‘空的消極面,是指殊相的消失,個體的不存。其積極面則是指出世事的變幻無常:‘變的才是恒常律動,是因緣轉(zhuǎn)變的生生不息”。夏志清早就指出孫悟空對于《心經(jīng)》詮釋的高妙,第二十四回三藏問西天“幾時方可到”時,悟空說:“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p>
第九十八回“凌云渡”,三藏心驚膽戰(zhàn)道:“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別尋路徑去來?!毙姓咝Φ溃骸罢锹罚锹?!……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p>
然而這條路走到頭,孫悟空反而發(fā)現(xiàn)了路的分野。
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贝笙傻溃骸澳阏J得的是云路。圣僧還未登云路,當從本路而行?!薄?/p>
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后門便是。
云路本路有別。念念回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