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戴瑩
摘要:關于中國胡琴“起源”問題的研究已成為一個熱點,并形成了專題。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中國胡琴起源于何地以及中國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這兩大焦點的爭鳴。胡琴“中國起源說”與胡琴“西方傳入說”是關于中國胡琴起源地的兩大觀點,而胡琴“中國起源說”又有胡琴“漢族起源說”與胡琴“少數(shù)民族起源說”的分歧。另外,關于中國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學者們也分為兩大陣營:一方認為中國胡琴起源于彈弦樂器,而且基本上傾向于“弦鼗說”;另一方則堅持中國胡琴起源于擊弦樂器,且大部分觀點支持“筑說”。對這些學術成果、觀點進行研究、總結,旨在較系統(tǒng)、完整地呈現(xiàn)該專題研究所取得的進展以及仍未解決的問題,以推動該專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胡琴;學術爭鳴;奚琴;弦鼗;筑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7)01-0026-04
關于中國弓弦樂器的起源問題,早在林謙三先生的《東亞樂器考》一著中就可見對其的研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學者才開始對中國胡琴起源問題進行研究,用舟1978年發(fā)表于《四川音樂》的《略談胡琴的發(fā)展》應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該研究領域的成果。關于中國胡琴“起源”的研究成果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且主要集中發(fā)表于80年代中后期,有近10篇相關論文相繼發(fā)表,該方面的研究得到較快發(fā)展,并迅速形成專題研究。中國胡琴“起源”的相關研究不斷深化,運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如:音樂考古學、民族音樂學、古文字學、音樂圖像學、音樂社會學、民俗學以及文化地理學等。研究方法的豐富推動了該專題研究向多元化、全方位的方向發(fā)展,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樣、研究視野不斷得以拓寬。到了20世紀90年代,該專題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現(xiàn),出現(xiàn)了第一次研究的高峰期,有20多篇論文圍繞中國胡琴“起源”問題展開學術爭鳴,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數(shù)量上看,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是之前所見研究成果的兩倍有余。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在數(shù)量上有了喜人的增長,才使該專題研究的發(fā)展向前了一大步。21世紀以來,相關研究成果在數(shù)量上繼續(xù)呈現(xiàn)強勁的上漲勢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30多篇論文在此期間發(fā)表,對胡琴“起源”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掀起了該專題研究的又一次高潮,有20余篇研究成果見諸于各類學術期刊。雖然,其中不乏有些文章人云亦云,只是將已有資料進行堆砌或是將前人研究成果換個表述形式,并無作者自己的見解,但不可否認,仍有一批研究成果推動了該專題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于中國胡琴的“起源”,中國的許多專家、學者不僅頗為關注,還深度挖掘文獻史料,并且結合相關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了多方位的分析、考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關于中國胡琴“起源”的研究主要涉及胡琴起源、名稱演變、形制演變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中國胡琴起源于何地”和“中國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兩方面。
一、中國胡琴起源地的學術爭鳴
目前,學者們對中國胡琴起源地的研究結論不一,有的認為胡琴起源于中國,有的堅持印度才是胡琴的起源地,有的贊同胡琴來自阿拉伯地區(qū),有的則推測胡琴是從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入中國的。雖然,學者們的觀點眾多,但可以將其歸納為“中國起源說”及“西方傳人說”這兩大類。
(一)胡琴“中國起源說”
這一起源說是較為傳統(tǒng)的說法,約有2/3的研究者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胡琴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國應該是胡琴的起源地。即便如此,贊同胡琴“中國起源說”的研究者在學術見解上仍求同存異,他們對胡琴究竟起源于中國的哪個民族秉持不同的看法,因而又可再細分為胡琴“漢族起源說”與胡琴“少數(shù)民族起源說”。
1.胡琴“漢族起源說”
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者堅持認為胡琴起源于漢族,他們大多認為胡琴的前身是奚琴,它是從“弦鼗”或“筑”演變而來的,這二者都是漢族樂器,由此論證胡琴產(chǎn)生于中國的漢族地區(qū)?!逗僭戳鲉栴}》中,查甫堯認為中國胡琴的鼻祖應為彈弦樂器“弦鼗”,產(chǎn)生于漢族。趙后起《胡琴考略》一文強調胡琴是中國漢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既不是外來樂器,也不是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該文明確表明了其胡琴“漢族起源說”的立場。項陽對胡琴的“中國起源說”有一系列研究成果發(fā)表,但他的觀點與前者不同之處在于他認為“筑”才是中國弓弦樂器的起源。他在《與中國弓弦樂器相關的幾個問題的探討》一文以古埃及為首的幾個古老文化中的弦樂器為研究對象,對它們的的早期形態(tài)進行考察,并結合對一些考古文物、歷史文獻以及甲骨文的綜合分析,從而提出了設想:弓弦樂器應起源于中國。在此基礎上,項陽在《胡琴類弓弦樂器說》一文繼續(xù)深化該專題研究,更深入地對中國弓弦樂器的起源地作了進一步的探究。此文圍繞奚琴、嵇琴等胡琴類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與傳播展開研究,并提出:雖然胡琴類弓弦樂器在流傳與傳播的過程中受到各地文化、風俗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因素,所以形制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自成體系而非外來”,其主干線是獨立且一脈相承的。另外,還有《我國拉弦樂器的產(chǎn)生和演變》一文的作者肖興華則認為:“我國的拉弦樂器是在軋箏的基礎上,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拉弦樂器的特點,進過不斷改造和發(fā)展而形成的。它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彼m指出中國拉弦樂器的產(chǎn)生夾雜了對少數(shù)民族拉弦樂器的借鑒,但其產(chǎn)生的根柢仍是漢族的樂器軋箏。
2.胡琴“少數(shù)民族起源說”
有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中國胡琴應起源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他們基本上是通過論證奚琴是中國胡琴的鼻祖,進而論證奚琴是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從而得出胡琴“少數(shù)民族起源說”這一學術見解。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中國古代音樂簡史》一書中,廖輔叔認為奚琴起源于東胡族,他是胡琴“東胡說”較早的提出者。宋新也贊同胡琴“東胡說”,他在《二胡源流考》一文中進一步對“東胡說”進行研究,對中國胡琴是從東北、內蒙少數(shù)民族傳人的這一論點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虑叻蛟凇逗僭戳鞅嫖觥肺闹械贸觥稗汕偈怯杀狈缴贁?shù)民族——奚人傳人中原的樂器”的結論;任建一《二胡及歷史沿革》指出:“二胡本身是從外而來,發(fā)源地在我國河北承德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及胡族?!贝送?,吳釗、劉東升編著的《中國音樂史略》、康謳主編的《大陸音樂辭典》也對中國胡琴的起源有相關的表述,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奚琴、胡琴起源于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二)胡琴“西方傳入說”
林謙三先生在《東亞樂器考》中提出了“中國弓弦樂器西來說”,日本學者田邊尚雄、岸邊成雄也是林謙三這一起源說的重要支持者。田邊尚雄在其所著《中國音樂史》一書中提到:弓弦樂器并非中國古而有之,而是印度人發(fā)明的,并隨佛教傳人中國的。岸邊成雄對此也持相同的意見,是這一起源說的忠實擁護者。
“中國弓弦樂器西來說”在中國學術圈支持者不多,只有少數(shù)幾位中國學者對此表示贊同。其中,周菁葆的《胡琴的演變》一文是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中國胡琴的使用,是西亞音樂東漸中重要的標志之一,它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辈⒐蠢粘龊傺葑兊臍v史軌跡:“阿拉伯人的拉巴卜——波斯人的卡曼恰——維吾爾人的哈爾扎克——中原音樂的胡琴?!贝送?,《弦樂藝術史》一書也是中國弓弦樂器西來說的擁護者,它對該起源說作了如下闡述:“拉弦樂器起源于拉萬那斯特朗(Ravanastron),在匈奴人和突厥人民族的大遷徙中,“向東,把這種弓弦樂器傳到中國的西北部和東北方向。通過這項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流入中原,演變成今天中國各民族的各種形制的胡琴類弓弦樂器。
盡管只有少部分學者支持中國胡琴“西方傳人說”,但是,這一起源說在很長時期內對這一專題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的事實卻不可否認。隨后的形勢出現(xiàn)逆轉:一方面,胡琴中國起源說不斷出現(xiàn)新的論據(jù),論證也不斷在加強;而另一方面,中國胡琴“西方傳人說”卻一直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能印證此推論,更無考古實物或音樂圖像資料能使這一說法站住腳,因此中國胡琴“西方傳人說”愈發(fā)顯得蒼白無力,缺乏說服力,逐漸式微。
二、中國胡琴源于何種樂器的學術爭鳴
關于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的研究成果也較豐碩,這些研究成果在中國胡琴到底是起源于彈弦樂器,還是擊弦樂器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一)“彈弦樂器起源說”
持有這一學術觀點的研究者認為中國胡琴起源于彈弦樂器,而且他們大部分傾向于“弦鼗說”,即中國胡琴起源于彈弦樂器“弦鼗”。楊蔭瀏先生較早提出這一學術觀點,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他以宋代陳嚦《樂書》的相關記載為論據(jù),指出胡琴的前身是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奚琴,而奚琴則起源于弦鼗;高耀華在《二胡的源流》一文中首先反駁了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印度的說法,并進一步指出:“我國拉弦樂器的鼻祖乃是由弦鼗演變發(fā)展而成的奚琴,在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流傳和改進,逐步形成近代廣泛應用的二胡等拉弦樂器”;《我國弓弦樂器源流》一文的作者朱岱弘認為軋箏、奚琴、嵇琴、胡琴是弓弦樂器的雛形,它們雖然共鳴體性質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由彈撥樂器演變而成的:軋箏是由箏演變而成的;奚琴、嵇琴則是由打擊樂器鼗鼓演變成為彈撥樂器“弦鼗”,再形成采用竹片擦奏之法,而竹片擦弦發(fā)展到馬尾弓拉弦更是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最終才出現(xiàn)了弓弦樂器。所以,無論是軋箏還是奚琴、嵇琴歸根結底都是由彈弦樂器演變發(fā)展而成的,從而使中國的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的觀點得以論證;查甫堯《胡琴源流問題》主要梳理了中國胡琴起源的諸多說法,并通過一系列的考證與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一、今之胡琴產(chǎn)生于漢族,其鼻祖是彈弦樂器弦鼗;二、雛形階段的奚琴(嵇琴)出現(xiàn)于唐宋、成型于宋元、定型于明清?!辈⒐串嫵龊俚陌l(fā)展脈絡:“鼗一弦鼗一嵇琴(奚琴)一受宋元胡琴的影響的南音二弦一今之胡琴。”肖興華《我國拉弦樂器的產(chǎn)生和演變》一文雖也得出“我國的拉弦樂器是在彈撥樂器的基礎上發(fā)展改革而成的”這一結論,但與其他研究者不同,肖興華判斷中國的拉弦樂器應起源于“軋箏”,而他認為“軋箏”是箏的變體,應該屬于彈撥樂器。這一觀點與贊成中國胡琴“彈弦樂器起源說”的其他學者有所分歧。
(二)“擊弦樂器起源說”
對于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還有另一陣營,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研究成果不容小視。這些學者認為胡琴起源于擊弦樂器,而且這些學者中的絕大部分傾向于“筑說”,即胡琴起源于擊弦樂器“筑”。這一起源說的代表性人物當屬項陽先生,他在中國胡琴“擊弦樂器起源說”的研究方面碩果累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項陽先生通過《從筑到箏》《軋箏考》《筑及相關樂器析辨》等一系列論文的發(fā)表,闡述了“軋箏是在筑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學術見解。隨后,他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在其所著的《中國弓弦樂器史》一書中更為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論證了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筑”的結論。該論著以文獻研究法為基礎,結合音樂考古學與音樂圖像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從文化人類學逆向考察的角度深入且透徹地探討了“中國弓弦樂器到底起源于何種樂器”這一問題,并指出中國弓弦樂器應起源于擊弦樂器——“筑”。項陽先生認為先秦時期的擊弦樂器“筑”應是中國弓弦樂器的鼻祖,演奏“筑”之弓由最初的擊弦演變成軋弦,從而完成了“筑”由擊弦樂器到軋弦樂器的嬗變。隨著樂器形制的發(fā)展以及演奏技法的變化,“筑”于唐代演變成新的樂器——軋箏,而軋箏的誕生意味著中國弓弦樂器地位的確認??偠灾?,中國弓弦樂器孕育發(fā)展的時期是東周至隋代,而得以確立和成熟應是在唐代,它是中國樂器發(fā)展進入了新階段的標志性歷史時期。由于受到軋箏弓子的啟發(fā)使得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得以產(chǎn)生,并完成了從彈撥樂器到胡琴類弓弦樂器的嬗變,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弓弦樂器發(fā)展特點的軌跡?!爸f”雖然還需要通過更多確切的史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印證,但這是學術爭鳴的好現(xiàn)象,它的提出無疑為中國胡琴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與定位的契機,能夠促進該專題研究向良性、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弓弦樂器溯本求源》一文首先對“軋箏”歸屬于彈撥樂器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軋箏”與箏雖名稱相近,樂器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不能就此得出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撥樂器的結論。進而,作者張木子推斷新的樂器(拉弦樂器)是軋箏的擦奏新演奏技法不斷發(fā)展與豐富的基礎上才得以出現(xiàn)的。關于軋箏的起源,他認為軋箏是在“筑”的基礎上演變發(fā)展而成的,這與項陽先生的觀點如出一轍。
周武彥則另辟蹊徑,通過對古代弦樂器的類比研究,并著重采用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在其《我國弦樂器源流探梳》一文中梳理了中國弓弦樂器的“源”與“流”,并得出結論:“軋箏”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擊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嬗變,奠定了中國拉弦樂器的基本形制。因此,“‘軋箏是我國拉弦樂器的‘源,后來的各種拉弦樂器,均為‘軋箏的后裔。”雖然,周武彥與肖興華都認為中國拉弦樂器的鼻祖是“軋箏”,但兩人的觀點仍有分歧,周武彥認為“軋箏”是受“筑”的啟發(fā)而形成的,換言之,中國拉弦樂器的起源并非彈弦樂器而是擊弦樂器??梢哉f,在中國弦樂器的起源問題上,周武彥與項陽兩人的見解是不謀而合的。
結論
綜上所述,關于中國胡琴“起源”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眾多研究者在梳理中國胡琴起源脈絡方面做出了努力,其中既有對前人學術觀點的進一步考證,也不乏有新見解的提出。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而言,在“中國胡琴起源于何地”的問題上,占主導地位的是“中國起源說”。盡管如此,這一起源說仍存在無法確定的一些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更多的論據(jù)進行論證,如:從奚琴到胡琴演變過程的史料等。由于在“胡琴傳人的時間”以及“胡琴從何地傳人”等方面的證據(jù)匱乏,胡琴“西方傳人說”受到較多質疑,因此較難服眾;而就“胡琴起源于何種樂器”仍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一方面,“弦鼗說”贊同者居多,形成的時間較長,占據(jù)較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筑說”雖然提出的時間較遲,支持者相對較少,但也不能就此論斷判定這一起源說不成立??陀^地說,“筑說”當中的一些結論雖還只是推測,但這種不局限于前人研究成果,勇于質疑權威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胡琴“起源”問題的研究導入了新思路,對這一專題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總而言之,關于中國胡琴起源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諸多問題上至今尚難有統(tǒng)一的認識,還無法確切地下定論。因此,這一專題研究的學術爭鳴仍將持續(xù),有待新的考古文物出土或歷史資料出現(xiàn),也需要更多的學者關注并加入研究的大軍,才能對其作出結論。當代中國胡琴“起源”研究之學術爭鳴反映出其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體現(xiàn)了專家、學者對其的重視,同時也促使了學術研究良性、積極地向上發(fā)展。
責任編輯: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