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主體、渠道多元化,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普遍存在,對傳媒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帶來不良影響。本文從自媒環(huán)境下的新聞倫理失范現象入手,分析了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提出治理之策。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倫理;道德失范
一、自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
自媒體概念最早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We Media”(自媒體)?!癢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fā)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近年來在我國微博、微信成為自媒體的代表。自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使信息傳播和共享更加便捷,但同時也為不負責任的情緒化輿情,突破倫理底線的肆意言說,以及惡意的炒作、蠱惑和煽動行為提供了場所,由此產生的新聞倫理失范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1、報道失實,虛假新聞泛濫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倫理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但在自媒體時代,由于新聞發(fā)布平臺多樣化,新聞參與主體多元化以及新聞傳播過程中把關缺失,一些未經證實的關乎受眾利益消息或吸引受眾眼球的“猛料”一經發(fā)布,便會引來眾多自媒體用戶的轉發(fā)評論,信息呈裂變式擴散,病毒式傳播,極易變成流言和謠言,影響人們正常判斷,甚至引起社會恐慌。
微博微信是當下最流行的自媒體平臺,2016年微博的用戶量達到2.4億,微信用戶量達到9.2億。龐大的網友群體在面對形形色色的新聞信息時,容易不辨真?zhèn)蔚貙⑿畔㈦S手轉發(fā)分享,微博微信上常常出現被某事件刷屏的情況,而這其中不乏一些虛假信息。
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常會出現各種版本的偷孩子的信息,或是在某地出現和尚偷孩子或是在某商場有人偷孩子,雖經多地網警公安辟謠,但是仍廣泛傳播,造成社會恐慌情緒蔓延。今年春節(jié)期間,一條“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帖文在論壇發(fā)出后經由微信微博轉發(fā),成為人們熱議的新聞,后經證實是一條假新聞,新聞中人物、地點、事件均是虛構。就此事件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衛(wèi)明認為,虛假內容的發(fā)布,基于虛假內容不加甄別而渲染社會情緒,損害的是社會的公信力,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2、迎合受眾,低俗新聞蔓延
所謂低俗新聞,其外延大于黃色新聞,主要以大眾媒體為傳播媒介,采用煽情手法,以媚俗、夸張或煽動性的標題渲染新聞事件,主要關于暴力、犯罪、色情方面的事件,或使用大字號標題吸引受眾眼球,沖擊受眾感官,看似聳動,實則無新聞價值的新聞現象。在自媒體平臺上,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草根網友既是新聞受眾,也是新聞發(fā)布和傳播者,與大眾媒介共同參與議程設置,新聞低俗化現象難以避免。
根據選擇性接觸原理,受眾更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喜好、觀念接近的信息。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流量就是利益,點擊率關注度高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粉絲,具有更大的商業(yè)價值。因此,一些自媒體賬號為了吸引受眾,不顧社會責任和職業(yè)道德,發(fā)布刺激、聳動、煽情的文字、圖片、視頻,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尤其表現在明星緋聞和私生活的報道上。8月14日凌晨王寶強在微博上發(fā)布離婚聲明,微博留言超過280萬,點贊超過510萬,瀏覽量超50億,引發(fā)全民熱議。聲明后的各種爆料,“親子鑒定”、“3P”、“王寶強小三”等等消息,在自媒體平臺上“以訛傳訛”,媒體只顧吸人眼球,受眾只顧發(fā)泄情緒,但對于事實真相卻鮮有調查。王寶強離婚事件尚未平息,9月16日晚,網上驚現大批爆料,稱某男明星在“游戲”中意外身亡。隨后,雖然上海警方及時通過官方微博予以回應,但仍然擋不住小道消息滿天飛。面對生命的逝去,個別微博與微信對死因肆意揣度甚至惡意抹黑,實在談不上對于生命還有何敬畏。
3、罔顧公正,媒介審判存在
什么是“媒介審判”?即犯罪嫌疑人尚未經法院判決是否有罪,傳媒已經在報道或評論中對其定罪或傳媒對嫌犯在法庭的辯護做傾向性評論做出定罪判斷。這是違反新聞職業(yè)道德和新聞職業(yè)規(guī)范的。自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審判,是指網民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等方式參與事件討論,形成強勢輿論,影響司法審判的現象。
2013年“李天一案”吸引了無數網民圍觀,與案件相關的微博轉發(fā)評論超過千萬條。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依律不公開審理,然而從事件曝光開始,“李天一案”就被放置于顯微鏡之下,毫無隱私可言。媒體的聲討、網民的謾罵,通過微博這一自媒體平臺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對案件審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實在司法審判之前,媒體和網民已經在心中,在輿論上給李天一下達了判決書。類似于這種在司法審判之前或審理過程中,將事件在微博微信上爆料,形成輿論預判的事件在自媒體平臺上比比皆是,發(fā)生在2010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2014年的“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等都有媒介審判的影子。自媒體時代,大眾媒介在利益驅使下追求眼球效益,無下限迎合觀眾好奇心和窺私欲,以及網民高度參與新聞傳播活動,憑借主觀情感發(fā)表看法意見,合力為媒介審判提供了滋生土壤。不僅妨害司法公正,而且侵犯了當事人權益,同時也沖擊了社會道德。
二、自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失范原因
1、“眼球經濟”的驅使
眼球經濟即注意力經濟,由美國的邁克爾·戈德海伯正式提出,他認為,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甚至泛濫的社會,而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資源,相反是過剩的。而相對于過剩的信息,只有一種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們的注意力。
眼球經濟是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經濟活動,在自媒體江湖,閱讀量是與廣告價格密切相關,點擊率、閱讀量、粉絲數是考量新媒體平臺傳播力的重要依據。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自媒體平臺上,尤其是一些都市類及商業(yè)網站的公眾號上經常出現血腥、暴力、色情及明星隱私等信息,吸引受眾注意力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唯一標準。例如著名的“周一見”事件,2014年3月28日,《南都娛樂周刊》執(zhí)行主編謝曉在微博上發(fā)布信息,暗示下周一將會發(fā)布重磅消息,“預告”一出,網民紛紛猜測這家周刊要爆料的公眾人物;此后不久,該周刊另一位負責人面對網民留言猜測,回應“網友之中,太多八卦高人”。30日爆料負責人再次在微博中提及,公眾人物出軌欠公眾一個真誠道歉。一系列表述看似“猶抱琵琶半遮面”,卻讓人感覺丑聞呼之欲出,一次次引發(fā)網絡狂潮。新浪微博將“周一見”推至熱點新聞排行榜顯要位置,引起更多網民的關注和議論。姚笛以及正在哺乳期的馬伊琍被推倒輿論的風眼,缺乏人文關懷的自媒體把對她們的傷害當作吸引受眾和娛樂大眾的工具,不但是職業(yè)道德的淪喪,更是良知的泯滅。
2、自媒體自身存在倫理隱患
自媒體具有隱匿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點。傳播者在自媒體平臺上匿名發(fā)布信息,身份無從知曉,不必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道德的傳播行為。雖然近年來我國在微博微信等領域推廣了實名制,但是由于網民眾多,監(jiān)管起來仍有很大難度。自媒體的開放性表現在自媒體準入門檻低,普通網民往往只需注冊一個賬號便可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上馳騁。網民可以將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件上傳到自媒體平臺上,也可隨手對新聞消息轉發(fā)評論而不受監(jiān)督。自媒體去中心化特征表現為自媒體平臺為大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各種思想觀念都匯聚在此,但會導致社會主流觀念和主流思想意識不能充分體現,無法引導受眾明辨是非善惡。
自媒體自身特點還導致自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把關人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在傳統(tǒng)新聞生產過程中,編輯等新聞從業(yè)者會依據價值體系對內容加以篩選,過濾掉沒有新聞價值的內容。而在自媒體平臺上,人人都是新聞接受者,也都是新聞生產者,無論真實與否、健康與否都會呈現在自媒體平臺上,而相關監(jiān)管部門對于不良信息的監(jiān)管相對滯后,只能在消息發(fā)布后才能加以甄別,而此時不良影響已經形成。
3、自媒體法律不完善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轟轟烈烈地發(fā)展,成為新聞傳播最活躍的主體,甚至大有將主流媒體邊緣化的趨勢。但對于自媒體這一新興媒介,我國國內尚未有一部專門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對其加以約束和規(guī)范。自媒體傳播環(huán)境相對復雜,增加了監(jiān)管難度。在自媒體平臺上常常上演新聞反轉,例如2016年天六一兒童節(jié)當天,朋友圈被一則名為《最心酸的兒童節(jié)禮物她偷了個雞腿給生病的女兒》的新聞刷屏。主人公劉某燕的遭遇感動了不少網友,網上捐款兩小時內就超過30萬元。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覺得很溫暖。
但事件很快反轉,6月2日晚有媒體爆出,從超市了解到的情況是,這位母親涉嫌多次偷竊,劉某燕迫于道德壓力道歉。顯然舊的監(jiān)管體制面對這些新問題已經失靈。
國家網信辦發(fā)布的針對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也只是對違反協(xié)議約定的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視情節(jié)采取警示、限制發(fā)布、暫停更新直至關閉賬號等措施,無法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新聞倫理規(guī)范雖仍適用于自媒體,但自媒體作為新型媒體,需要新的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促使其健康有序發(fā)展。
三、總結
以上對自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的現象及原因進行了論述,由此不難看出,要治理自媒體新聞傳播中的亂象,凈化自媒體環(huán)境,必然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公眾辨別真?zhèn)问欠堑哪芰?,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提高品位,自覺抵制低俗信息;其次,提高自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面對新聞線索時要考慮其社會價值導向,不能僅僅為追求點擊率而發(fā)布傳播不良信息,盲目跟風;第三,加強行業(yè)自律,在自媒體行業(yè)內推行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制度,不能將點擊率、粉絲量作為衡量自媒體價值的唯一標準,注重自媒體的社會價值;第四,完善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使自媒體的監(jiān)管做到有法可依,使自媒體從業(yè)人員有可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
總之,自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問題的治理,要從多角度分析,探索有效對策,多方合力,促進自媒體健康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孟 偉. 從低俗新聞的失范管窺新聞編輯的原則[J]. 編輯之友, 2011,10.
[2] 陳力丹. 不要再搞媒介審判[J]. 新聞界, 2013(22).
【作者簡介】
翟洋,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