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園
(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海淀區(qū) 100086)
?
高等教育研究的困境與對策
——從美國的高教研究說起
常 園
(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海淀區(qū) 100086)
美國在半個多世紀以來引領世界高等教育之潮流是眾所周知的,但來自管理部門及其他學科領域的抱怨之聲卻不絕于耳,甚至連高教研究學者自己都常常顯得底氣不足,究其根源,高教研究低效益、低水平以及理論根基支離破碎、理論研究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幾乎成了學界的共識。鑒于此,為了構筑堅實的學術基礎,高教學者應該在其日常的研究活動中與管理和決策者通力合作,更加自覺地進行理論建設;同時還應探尋大學管理研究之道,使高教研究在大學管理中起到他們應起的作用。
高等教育;理論建設;大學管理
目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美國的高教學者那樣將自己的研究綁到大學發(fā)展的戰(zhàn)車上,與之共榮共損。連美國學界里都找不到另外一個領域的學者,能夠像高教學者那樣對他們所研究的事業(yè)具有如此的獻身精神。很多一流的高教學者完全地走出了學術的象牙之塔,自覺地將他們的研究服務于日常的大學管理。特別是在院校研究這樣的領域,由于數(shù)據(jù)和信息的敏感性,很多一流的研究不能在學術雜志上發(fā)表,研究者亦無法躋身于人人羨慕的終身教職行列。美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高教研究者功不可沒??梢院敛豢鋸埖卣f,作為高教研究領域的先行者,美國學者們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個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所以,從美國高等教育說起,對中國高教研究未來發(fā)展的意義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一個學科領域,高教研究的發(fā)展道路并不平坦。不僅來自管理和決策部門及其他學科領域的抱怨之聲不絕于耳,連高教研究學者自己在面對學界和社會的批評時都常常顯得底氣不足。南加州大學的凱扎(Adrianna Kezar)教授在一個全國性的問卷調(diào)查報告中指出,現(xiàn)有的高教研究文獻在其“所能有和應有的重要性以及實用性方面還相距甚遠”[1]10。事實上,“ 百分之九十八的高教研究的文章和書籍只對作者本人有用”[2]。著名學者喬治·凱勒(George Keller)甚至聲稱:“大學校長們在工作中既不參照、亦不運用高教研究的文獻……如果高教研究有朝一日從地球上消失,沒有人會為此感到任何遺憾”[3]。 對于高教研究者來說,四十多年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似乎并沒有為他們在傳統(tǒng)的學術殿堂里爭得一席之地:相反,關于高教研究低效益、低水平的評價卻幾乎成了學界的共識。
但美國最初的教育模式并非如此。美國大學基本脫胎于英國的牛津和劍橋模式,即本科學生以小型住宿學院為組織單位,在每個住宿學院內(nèi)由住校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英式的住宿學院設有餐廳、圖書館、自修室和教室,而且學生課外的各種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亦以住宿學院為單位來展開。按照這種住宿學院的管理模式,大學教授除了擔當教學工作以外,還要兼顧學習指導、宿舍管理、心理咨詢、院校研究等所有在今天被列為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盡管英式的住宿學院制度從來就沒有在美國大學里真正地實現(xiàn),但美國的本科教育在早期基本傳承牛津和劍橋模式。假如美國教授們后來仍然愿意在教學和科研之余繼續(xù)承擔住宿學院所要求的學生管理工作的話,那么高校行政管理根本不會向職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高等教育研究亦沒有可能另立門戶,成為一門應用學科。
然而,隨著德國研究型大學模式的引進和普及,美國大學以本科為中心的住宿學院傳統(tǒng)逐漸被邊緣化;代之而起的是以學術研究為中心的研究型大學模式,教授的科研水準成為衡量大學學術聲望的標尺。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日益發(fā)展,課堂人數(shù)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課程由研究生助教來承擔,教授與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則與日俱減。在這種情況下,由教授繼續(xù)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既不現(xiàn)實也無可能。因此,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職業(yè)化勢在必行,對于這一新的職業(yè)進行研究并提供指導的需求也隨之產(chǎn)生。特別是現(xiàn)代大學已成為如前加大校長克拉克·克爾所說的“復雜型大學”(multiversity)[4],其內(nèi)部和外部的多重功能之復雜,必然導致在行政管理上日漸細致的專業(yè)分工。換言之,行之有效的高校管理與決策已經(jīng)很難像過去那樣仰賴于個別領袖人物的雄才大略,而是更加需要建立在專業(yè)化的知識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基礎之上。
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早期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至60年代?!岸?zhàn)”以后美國國會為退伍軍人提供免費大學教育的提案(G.I. Bill)得以實施,大學隨之迎來一個擴張的時期。從大學數(shù)量到入學學生人數(shù)的急劇增長,給大學的管理帶來無數(shù)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高等教育研究應運而生。密歇根大學著名高教學者彼德生教授(Marvin Peterson)指出,最初的高教研究學者有的“來自其他學科,只是偶爾涉足高教研究,有的則將他們的研究從原來的領域完全轉(zhuǎn)移到高教研究領域”[5]。同時,許多來自傳統(tǒng)學科的優(yōu)秀的學者在擔任了學校重要的行政領導職務之后,也成為高教研究領域中活躍的力量。
早期的高教研究學者為了應對高校管理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而進行研究,但他們也不時地重操舊業(yè),回到自己的本行繼續(xù)其研究工作。雖然用心不一,但其研究對于高教管理的影響絲毫不減。用彼德生的話說,“顯然在這個時期高教學者是他們校長的座上客……高校的管理者們對高教研究極為重視,因為后者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學生并管理好他們成長中的校園”[6]25。這時的高教研究根本不存在任何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
第二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是高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領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早期高教研究學者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大學高教研究學位點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新增的學位點急需補充新的教授和研究人員,而剛從現(xiàn)有的高教研究專業(yè)畢業(yè)的博士則是滿足這種需求的主要來源。一個由高教專業(yè)畢業(yè)生培養(yǎng)下一代高教專業(yè)教學和研究人員的過程由此開始,彼德生教授稱之為“克隆過程”[6]25。
隨著大學的高教專業(yè)有越來越多的本專業(yè)畢業(yè)生擔任教授,新一代的學者們不再有自己的非高教研究的“本行”,當然也無法像他們的老師那樣不時地“借用” 一些 “他山之石”來攻高教研究之玉。同時,高教研究的傳統(tǒng)及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了其研究課題無法回避高教管理和決策中的實際問題。假如新一代的學者們能像他們的老師那樣專攻實際問題,他們會少了許多煩惱。但高校的學術升遷制度又決定了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是遠離應用研究。不管喜歡與否,他們必須為自己開拓一塊狹窄的、充滿行業(yè)術語的、屬于他們自己的專業(yè)領地。
在這里,通過“克隆過程”培養(yǎng)高教人才的結果變得撲朔迷離。一方面,今天的高教研究學者繼承了前輩的許多“優(yōu)良基因”,包括跨學科的研究傳統(tǒng)和對于現(xiàn)實的高校管理和政策問題的關注。他們不僅善于發(fā)現(xiàn)和應對高教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而且總能在整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工具箱里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且運用自如。另一方面,前輩們的一些“ 不良基因”亦對今天的高教研究學者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 比如說,前輩學者對于理論建設毫無興趣,因為他們總是將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拿來為己所用,而且從不想到歸還。久而久之,這種態(tài)度在高教領域形成傳統(tǒng)。德國卡塞爾大學特齊勒教授(Ulrich Teichler)認為,今天的高教研究作為一門學科不僅在理論和方法上毫無建樹,而且整個學科領域亦顯得凌亂且瑣碎[7]。
到了 20世紀90年代,高教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但這種學科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代價是學者在高教管理行業(yè)中日漸孤立[6]25。他們不僅在諸多傳統(tǒng)學科的合唱隊伍中顯得沉默低調(diào),而且居然逐漸地從高教管理者的行業(yè)協(xié)會中由積極參與者變成局外人。
以上對于高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發(fā)展的簡略回顧至少可以說明三個問題:(1)大學的多元化和管理的職業(yè)化呼喚高教研究的有力支持;(2)高教管理對當代大學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得為其服務的高教研究再也無法由 “業(yè)余愛好者”來承擔;(3)高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發(fā)展至今,既沒有得到管理者、決策者的應有的重視,也沒有贏得其他領域同行的尊敬。
因此,美國高教研究的現(xiàn)狀是,從宏觀角度、理論高度對高等教育基本問題的研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實在少得可憐。高教研究的理論根基因此變得支離破碎。同時,在美國大學的學術文化中求生的年輕的高教學者們?yōu)榱巳〉脤W術地位,或者只是為了取得終身教職,唯一的出路便是成為某一個狹窄領域里的專家[8]。
如前所述,對于高教研究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實證研究和實際應用之間存在的鴻溝,但真正困擾高教研究人員的卻是諸多方法論的問題,而后者才是影響高教研究質(zhì)量并引發(fā)信任危機的原因所在。
在對高教研究現(xiàn)狀所做的一項全國性的調(diào)查中,凱扎教授發(fā)現(xiàn),對于高教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許多高校管理人員竟然異口同聲地認為是由于高教研究領域中“缺少名著”所致[1]10。然而有趣的是,這些日理萬機的管理人員對于研究文獻的態(tài)度并不如我們所預料的那樣功利;相反,他們“所感興趣的是對現(xiàn)象背后的假設進行檢視的哲學性著作。對于他們來說,只有能夠促成高校深刻變革的著作方能成為名著”[1]11。這條重要的“顧客反饋信息”對于高教研究者來說當如醍醐灌頂:一味關注現(xiàn)實并不能使高教研究在管理者眼中變得更加有用,更不能使研究者在學術界變得更加可敬。既然如此,讓人不解的是:為什么多年來高教研究專業(yè)的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所做的實證研究也沒有贏得高教管理界的青睞呢?
在此我們首先應當了解,一個“好”的理論起碼應該具有兩個功能:它不僅能夠解釋已經(jīng)發(fā)生的現(xiàn)象,還必須能夠預測將要發(fā)生的現(xiàn)象。兩者缺一不可。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rm)在研究博弈論的時候常常用熱力學來做例子。他發(fā)現(xiàn),僅僅準確地測量熱力并不能產(chǎn)生關于熱的理論;物理學家先要有一個理論,然后才知道怎樣根據(jù)這個理論去準確地測量熱力。同樣,經(jīng)濟學家是在諾伊曼、納仆(John Forbes Nash Jr.)等理論家們開發(fā)出博弈論的理論之后,方才能夠利用這個工具來測量經(jīng)濟學中的許多變量。當大學管理人員呼喚“對現(xiàn)象背后的假設進行檢視的哲學性著作”時,他們顯然對許多僅僅滿足于解釋現(xiàn)狀的所謂理論研究頗有微詞。他們希望了解的是,這些現(xiàn)象背后是否還有涌動的暗流,當同樣的條件再次出現(xiàn)時是否會引發(fā)同樣的現(xiàn)象。作為一個工具,好的理論必須能夠幫助管理者對大學里的各種現(xiàn)象做出解釋,但管理者們更需要以理論作為工具對大學的未來發(fā)展做出預測和規(guī)劃,防患于未然。
事實上,在高教研究界,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所見略同”;他們對于嚴謹而又有用的理論的缺失早就感同身受。凱扎教授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shù)的高教研究人員將那些致力于概念和理論建設的研究視為名著;同時,對于發(fā)表在本領域頂尖雜志,包括《高等教育評論》(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等雜志上的那些堆砌數(shù)據(jù)而缺少理論深度的文章,他們表示不值一讀[1]10。在做研究項目時,幾乎所有的高教研究者,包括大學的教授、專業(yè)政策研究人員以及院校研究人員,都費盡心機地在現(xiàn)有文獻中搜尋理論基礎和概念框架,以此來幫助立論、檢驗假設或指導研究活動。然而,不盡如人意的是,盡管美國高教研究領域中實證研究獨領風騷,而且研究者所運用的統(tǒng)計方法也越來越成熟復雜,但似乎很少有人愿意或者能夠在此基礎上往前多走一步,在運用現(xiàn)有數(shù)據(jù)對繁復的教育現(xiàn)象進行實證分析之后,將研究結論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結果是,高教領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堆積如山,實證研究汗牛充棟,而理論建設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或出不來)。已有的那么幾個理論被拖來拉去,用以解釋(很多其實是誤導)高等教育領域所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比如說,丁托教授(Vincent Tinto)的理論原來只是為解釋大學生的輟學問題而開發(fā)的。丁托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在學業(yè)和社會交往兩方面與學校大環(huán)境的融合程度決定他們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或最終輟學)[9]。這一理論模式的建立經(jīng)過無數(shù)實證研究反復測試得到證實,而且在實踐中確能有效預測輟學行為,并幫助學校采取措施預防輟學事件發(fā)生。在丁托發(fā)表其理論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這個原來不錯的輟學理論竟然被用來解釋很多毫不相干的教育現(xiàn)象,如學習成績、補習結果、課外活動的參與、心理發(fā)展水平等等,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多元回歸方程來檢驗各種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顯然,高教研究在理論建設方面的落后狀態(tài)不僅有損整個學科的健康發(fā)展,而且也給那些應用性的實證研究帶來諸多不便。試想,沒有理論支撐,怎么樣的假設值得研究者們?yōu)槭占瘮?shù)據(jù)并進行檢驗而大動干戈?沒有理論支撐,統(tǒng)計模式做得再漂亮、再復雜,除了排列出相關系數(shù),研究者又何以證實因果關系?
其實,高教研究學者也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和商業(yè)管理研究學者一樣在從事著艱苦的理論建設工作。但不幸的是,高教研究者似乎更多地受到大學管理中的現(xiàn)實問題的糾纏。這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坊間對高教研究中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鴻溝的指責其實是一種誤診,而運用定量研究方法特別是隨機設計的實驗研究就能增加高教研究的“科學性”的說法更是不著邊際。高教研究真正需要的是以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實證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力求在理論上有所建樹,而后者才能揭示紛繁復雜的高教管理問題背后所包藏的意義、性質(zhì)和挑戰(zhàn)。一個理論一旦成立,仍需不斷地經(jīng)受測試、調(diào)整和改進;它必須具備解釋和預測的雙重功能,從而使這一理論的“使用者們”能夠在信息充分的環(huán)境中做出有效的決策。正如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林漢教授(Susan A. Lynham)所說:“好的理論一定是在實踐中有用的理論。”
好的理論還一定是簡潔明了的。丁托的輟學理論之所以受到高教研究界的追捧, 原因之一就是它特別簡明扼要:一個學生只要在學業(yè)和社會交往兩方面與學校大環(huán)境取得融合,那么他成功完成學業(yè)的幾率就大大提高;否則他就面臨輟學的危險。對于研究者來說,這樣的“假設”完全可以用數(shù)據(jù)來測試或證偽,因而就有可能上升為理論。對于管理者來說,這個理論在描述了大學生與學校大環(huán)境的關系之后,還為他們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改善學校的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明確的路線圖。而后者才是高教研究呼喚理論建設的原因所在。
像丁托的輟學理論這樣的高教理論畢竟太少,因而在大量的高教研究文獻中讀者常常被鋪天蓋地的統(tǒng)計圖表所淹沒。而大部分管理者既不愿承認自己因為缺乏統(tǒng)計學基礎而無法讀懂這些研究,又不能撇開實證研究而回到那事必躬親的工作視察模式。畢竟,在我們今天動輒上萬人的大學里,管理者有多少精力也無法靠視察來解決問題、規(guī)劃未來。
高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領域幾乎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這兩個端點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假如說高教管理行業(yè)的興起是高教研究學科興起的原動力,那么最初的高教研究學者的確勤勤懇懇地以研究和解決高校層出不窮的問題為己任,雖然做出這樣選擇的代價是對本學科理論建設和知識積累的忽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忽略代價高昂。高教學者為高校管理服務的精神和行動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贊賞,高教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反而因為過于貼近現(xiàn)實而受到傳統(tǒng)學科的排擠和打壓。
總的來說,高教研究在學術界所面臨的尷尬局面從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行業(yè)內(nèi)外一種普遍的誤解,即理論研究會導致高教研究脫離日常管理的實際。而著名學者喬治· 凱勒對高教研究尖刻的批評(“不結果的樹”)更是加深了這種誤解。誠然,并非所有的理論都能在實踐中找到用武之地;事實上,在許多學科領域理論建設所涉及的純粹是在觀點、假設和概念層面上的思辨活動,與實踐的確沒有太多關聯(lián)。但是,在商業(yè)管理研究和高教管理研究這樣的應用學科中,理論是研究者們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實證分析之后,對于教育現(xiàn)象從簡單描述到建立規(guī)范這樣一個逐漸積累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必須具備兩大基本特征:其一,既然理論的目的是指導實踐,理論建設的過程必須與高教管理的實踐緊密相連;其二,理論建設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高教理論的成立必須建基于對量的或質(zhì)的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分析和反復檢驗之上。理論建設的過程就是研究影響實踐的過程,也是研究者為高教學科的建設積累知識的過程。
為了構筑堅實的學術基礎,高教學者必須在其日常的研究活動中與管理和決策者通力合作,更加自覺地進行理論建設。從目前高教研究領域的格局看,管理者和決策者們都有自己的政策研究和院校研究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基本的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服務,因而他們已經(jīng)不可能回到四十多年前那樣,依賴高教研究人員及其研究文獻輔助其決策。但是,政策研究和院校研究人員在為輔助管理者進行決策而進行應用研究時卻常常面臨一個困境,即嚴謹而有用的理論框架的嚴重缺失,而這正是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高教學者的用武之地。政策研究和院校研究人員往往擁有大量的數(shù)據(jù),而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高教學者則更加熟悉各種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這兩支研究團隊的聯(lián)袂將為高教研究學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一流的大學得益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賴于一流的研究。當一所大學的管理不盡如人意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責怪管理者的決策失誤,而很少會就管理問題責怪研究者。這種情況恰恰說明研究者至今未能在大學管理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起到他們應起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學者們在學術的象牙塔之塔中流連忘返,用學術化的語言來闡述其研究成果,全然忽視了他們的研究最重要的服務對象——大學管理者以及關注高等教育的一般大眾。如果大學管理者得不到研究支撐,其決策的唯一方式只能是“拍腦袋”;如果一般大眾不能理解高等教育的特點與規(guī)律,就很容易產(chǎn)生對高等教育不切實際的幻想。
那么,我們所孜孜不倦以求的所謂大學管理研究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以輔助大學管理決策為己任的大學管理研究者們究竟該經(jīng)過什么樣的“修煉”方能“得道”呢?
大學管理研究之道是管理者和研究者之間的同舟共濟、配合默契。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管理者和研究者之間的關系早已成為皮與毛、唇與齒的關系。所 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在過去也許更多用來指稱研究者對于管理者的依附:沒有管理者在研究經(jīng)費上的支持,任何研究都無從說起。但是,隨著大學、超大學的出現(xiàn),管理者假如不想繼續(xù)拍著腦袋進行管理和決策的話,那么他們只能借助研究者的高教述評、質(zhì)的研究、定量研究等研究工具來輔助管理和決策。
大學管理研究之道是管理者的高瞻遠矚和研究者的深入淺出。沒有前者,研究者只能自設假想作沙盤推演,其研究結果很容易淪為數(shù)字游戲;而沒有后者,即便管理者坐擁整個研究團隊,他們也難以影響其決策過程,而缺乏研究支撐的高瞻遠矚至多只是空中樓閣。在高教研究領域里,管理者時時抱怨高教研究脫離大學管理的實際,連研究者自己也作如是說,因此以訛傳訛,人們將高教研究的癥結簡單地歸之于理論脫離實際。但是,根據(jù)我們前面所引述的研究,至少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一個問題上看法一致,即高教研究領域缺少具有理論深度的“名著”。假如高教研究連理論本身都缺乏,那么脫離實際從何談起?事實上,高教研究真正缺少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能夠直接用于日常管理的理論,而是一些著眼于未來發(fā)展、具有前瞻性的新思想和新觀點。這種新的思想和觀點的產(chǎn)生首先得益于大學領導者的遠見卓識,然后經(jīng)過研究者在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所做的科學論證,最后通過有效途徑在大學管理中得到傳播和運用并形成理論,其效用亦在此過程中得到檢驗。所以,大學管理研究之道說到底還是管理與研究的最佳組合。
大學管理研究之道還是一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粗略地說,美國的高教研究是小心求證有余而大膽假設不足;中國似乎正相反,大膽假設有余而小心求證不足。這種方法論上的偏執(zhí)對作為一個學科領域的高教研究的傷害幾乎是毀滅性的。它使高教研究不僅在傳統(tǒng)的學術殿堂里沒有安身立足之地,而且在實踐的領域里也被視為一棵“不結果的樹”。這樣看來,對于大學管理的研究過程其實也是管理者和研究者一起反躬自省的過程。我們需要大膽假設,這種假設來自于我們對大學生才智發(fā)展?jié)撃艿目陀^評估,對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科研項目管理、大學課程設置、通識教育、職場培訓等許多問題的重新認識,對大學管理者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深刻理解,對全球化形勢下大學發(fā)展前景的展望。我們也要小心求證,這種求證是對從今天走向明天的每一步驟認真細致地所做的準備工作,是對其他學科研究方法論的尊重和借鑒,是在收集和分析大量實證數(shù)據(jù)后對于各種假設和理論的甄別,是在努力豐富學科知識庫存的同時對于大學日常管理和決策的及時回應。
最后,大學管理研究之道是科學,也是藝術。作為一門科學,高教研究和管理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一門“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高教研究者運用邏輯思維與實證方法對大學管理中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搜證、概括、歸類、分析、判斷,并在理論的層面進行總結。他們的工作成果被管理者用來作為決策的輔助,并在大學管理實踐中得到驗證。但是,高教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瘜W家在混合兩種不同化學元素之前就能肯定地告訴你混合后的試管里將產(chǎn)生什么新的物質(zhì);天文學家能夠準確地預測下一次日全食將在何時、何地發(fā)生,還能順便告訴你哪里是最佳觀測點。相比之下,高教研究學者面臨的問題卻要復雜得多。他們既不能保證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管理者找到最佳的決策方案,也不能預測教授在科研上的作為或?qū)W生學習的成效。他們研究大學生發(fā)展、大學行政機構運作、教學科研等各種活動以及大學管理中的這些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并試圖在描述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建立理論模式。然而,任何理論模式都是對紛繁的教育現(xiàn)象的一種簡約化。這種理論模式不可能顧及毎一個細節(jié),正如在一幅北京地圖上不可能標出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房屋。但從外界對高教研究的諸多指責來看,人們似乎對高教研究的所謂“科學性”常常頗有微詞;他們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作為參照,要求高教研究者在他們的“地圖”上標出每一棟房屋上的裂縫、每一條街道上的坑洼。事實上,地圖能夠幫助旅行者到達他所想去的地方,但制作地圖的人無法,亦無意提供每一步驟的具體執(zhí)行方案。否則,這就不再是北京地圖,而是北京本身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管理研究之道又是一門藝術。和所有的藝術家一樣,大學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必須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盡管這種創(chuàng)造性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掌握了高教領域里最前沿的理論或思想,管理者和研究者也并不按圖索驥。真正的管理者、研究者必須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對于不同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具有深刻的理解、整合和溝通能力。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學的使命、哲學和理念),但他們心中從來就沒有一條到達彼岸的直通路線。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必須以高度的熱情來感染眾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鼓勵大家合作,以強大的理智來容忍錯誤、含糊和不確定性,甚至要以在學術圈子里諱莫如深的一點冒險精神來實行改革。和藝術家一樣,他們的直覺和本能亦常常走到前臺甚至影響決策,但那更多的是深藏其中的知識底蘊以一種毫無預警的方式在參與行動。
[1]Kezar.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to-practice gap: A national study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M]∥A Kezar,P Eckl.Moving Beyond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No. 11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0.
[2]Kezar,Eckel. Editor' Notes[M]∥A kezar,P Eckl.Moving Beyond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No. 11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0:1.
[3]George Keller. Trees without fruit: The problem with research about higher education[J]. Change,1985,17(1):7-15.
[4]Clark Kerr.Godkin Lectures at Harvard University[R],1963:11.
[5]Peterson.Critical choices: From adolescence to maturity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86(10):144-156.
[6]Peterson.The tyranny of success:The research-practice tension[M]∥A Kezar,P Eckel.Moving Beyond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No. 110.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0.
[7]Teichl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ers’ perspective[M]∥U Teichler,J Sadlak.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ts Relationship to Policy and Practice.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2000:4.
[8]Colbeck. Reshaping the forces that perpetrate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Focus on new faculty[M]∥A Kezar,P Echel.Moving Beyond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No. 11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0:35.
[9]Tinto V.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責任編輯 徐冰鷗)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HANG Yuan
(SchoolofEducation,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6,Chi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leading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However, the complaints from administrative sectors and other disciplines are endless. Eve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themselves seem to lack confidence. Low efficiency, low level, fragment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the divor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practice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build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higher-edu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cooperate with administrators and decision-makers in their daily research activitie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more consci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explore the research way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mak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lay their due role i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2016-12-10
常 園(1987-),女,山西太原人,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經(jīng)濟學和教育管理學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4.019
G640
A
1000-5935(2017)04-01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