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宗教-身份”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2017-04-03 00:21:38
      關鍵詞:信仰身份個體

      張 強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宗教-身份”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張 強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宗教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推動認同的形成與保持,因而宗教在任何社會中都具有建構個體身份的基本作用。宗教可以使意義體系趨于穩(wěn)定,同時也能夠加強個體關于終極實在的觀念,使身份認同神圣化。對于個體而言,擁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就意味著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宗教完全有能力保持其身份的穩(wěn)固與延續(xù)。

      宗教;身份;社會學

      一直以來,宗教都被劃歸為人類社會中關涉?zhèn)€體信仰和群體祭拜的特定文化現(xiàn)象。宗教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信眾對某種“超越性”存在的真實感受和深切體驗,進而對其產(chǎn)生虔敬的態(tài)度,直至投身某一宗教群體以踐行信仰。個體的宗教經(jīng)驗并不是一般層次上的體會與感悟,而是生命整體對被視為最高實在者的總體反應。這也就意味著,宗教信仰者并非僅僅具有心靈、情感或意志,而是完整的人,由其從宗教經(jīng)驗出發(fā),能夠建立一個特定的“宗教身份”,并以此來定位或改變自我與他人相互交往的意義關系。與世俗的種種身份相比,“宗教身份”所指向的是個體生存的終極層面,往往與意義、歸宿以及認同等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身份”原指某一個體的出身、地位或資格,目前已成為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范疇,通常與“類別”“角色”等概念相聯(lián)系,揭示出現(xiàn)實個體與所處社會之間的關系?!耙环N社會定位需要在某個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指定一個人的確切‘身份’。不管怎樣,這一身份成了某種‘類別’,伴有一系列特定的規(guī)范約束。”[1]一定的社會身份,同時蘊含一系列特定的權利與義務,被“賦予”該身份的行動者會充分適應和利用這些條件,從而構成了與此位置相關聯(lián)的角色規(guī)定。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身份是社會賦予的,并由社會支撐和轉換。這就意味著,身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其產(chǎn)生、維持以及變化都要依賴于他人的社會認可,身份是通過社會化而內(nèi)化于個體的現(xiàn)實存在。身份的建構也必須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呈現(xiàn)出多樣化形態(tài),當某一個體處于多種關系之中,就會相應地擁有多重身份;而這些關系的更改,也會導致個體身份的變化。各種身份的重要性往往隨具體情況而定,有時人們強調自己與交往對象的共性或同一性,有時卻強調與他人的差異和自己的特性。

      一般認為,所謂的“身份問題”有兩層內(nèi)涵:一方面是“本身”“本體”,是對“我是誰”的認知;另一方面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對與自我有一致性事物的認同。也就是說,身份問題既包含有對自我同一性的體認,同時亦伴隨著對他者差異性的辨別,因而有關身份問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自我”與“他者”關系的研究。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過渡,不僅表現(xiàn)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深刻轉型,更重要的是人類個體自身的轉變。傳統(tǒng)社會中,個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社會建構之間有著過于緊密的聯(lián)系,一般很難見到特別的個體化行為;而在現(xiàn)代社會,個體在空間上、經(jīng)濟上、精神上都越出了原有的所屬關系的界限。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將社會成員轉變?yōu)椤皞€體”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特征。然而,這種轉變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往往呈現(xiàn)為循環(huán)出現(xiàn)的重復活動?,F(xiàn)代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分化活動,日復一日地重新審視和塑造由個體間交往所構成的被稱為“社會”的關系網(wǎng)絡?!胺只钡囊饬x持續(xù)改變,不斷呈現(xiàn)出嶄新的形態(tài)?!岸瘛只暮x已是大大不同于百年之前以及現(xiàn)代的早期——在現(xiàn)代的早期,人們高度贊頌人類從對團體的依賴、監(jiān)督和強制所織成的緊密的網(wǎng)絡中得以‘解放’。”[2]43-44這樣的狀況持續(xù)發(fā)展,以至于人類已經(jīng)無法準確判斷現(xiàn)代社會中文化制度的影響以及個體的安身立命之所究竟在何處。因而,對現(xiàn)代人來說,“我們該如何定義人類個體?我們是誰?”已然成了一個帶有顯著普遍性的論題。在這種情況下,身份建構就成為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必須將其放在一定的情境中來加以考察,既要關注歷史文化的影響,又要留意社會結構的制約,關鍵是要把握身份如何反映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由于身份反映的是某種邊界意識,“文化是進行區(qū)分的活動:分類、隔離、劃界——故此把人們區(qū)分為因相似而內(nèi)在地統(tǒng)一但又因差異而外在地分離的種種類別;文化活動還分化不同類別的人們的行為范圍?!盵2]25因此,文化所定義為差異的東西是劃界的產(chǎn)物,這一差異不同尋常,足以說明劃分類別名正言順。正因如此,宗教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推動認同的形成與保持,并且宗教在任何社會中都具有建構個體身份的基本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宗教可被界定為“認同的神圣化”,而身份也成為宗教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論題?;谧诮探嬈饋淼纳矸?,不僅可以提高個體的尊嚴,還能夠減輕由世事無常引發(fā)的恐慌,獲得精神的寧定;不僅可以滿足個性的需要,還能夠消減由必死命運帶來的畏懼,找到存在的意義。

      宗教之所以被認定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主要因為與其他方面的社會行為存在著相互關系,甚至對個人情感與體驗的影響也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渠道而實現(xiàn)的?!靶睦淼暮蜕鐣挠绊懽饔糜谖覀兊淖诮虘B(tài)度,它們在形成我們的信仰和宗教中發(fā)揮了作用。另一個因素是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形成個人宗教的意念。我們在宗教態(tài)度上的這種意向,結合和解釋了外在的社會影響。”[3]35也就是說,任何宗教都是在個體主觀意識與社會客觀環(huán)境的相互契合中產(chǎn)生的,后者毫無疑問居于主導地位,但前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對于內(nèi)在精神、意志、情緒、心境等生命要素的重視更是深刻地影響了宗教研究的基本視域,而這正是探討“宗教-身份”問題的邏輯起點。

      新功能主義學者漢斯·莫爾認為,任何人對于牢固可靠的身份都有一種天然的需要,宗教在功能上無疑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盡管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個人乃至團體的身份卻得以繼續(xù)維持,原因在于宗教可以應對諸多社會象征的更新過程。當然,趨同與沖突的情況肯定是存在的?!白詈蟮慕Y果是,身份認同通過四種方式而得到神圣化。第一種方式是客觀化,即:將世俗生存的各種不同因素放在一個有序的、持久的、非時間性的參照框架之內(nèi)的趨勢。第二種方式是投身參與,即:一種集中于特殊的身份、意義體系之上的情感。第三個因素是儀式,即:作為意義體系的連接與再現(xiàn),其目標是阻止意義體系的喪失。最后是神話,即:通過關于人類角色的陳述,將現(xiàn)實與個人的經(jīng)驗神圣化。”[4]在莫爾看來,宗教能夠在趨向變化的傾向與保持不變的傾向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以實現(xiàn)辯證的共存。總體上看,宗教能夠及時有效地針對那些改變既定情境的新因素作出反應,而宗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例如“改宗、卡里斯瑪、出生儀式、入會儀式、結婚儀式以及死亡儀式,從本質上說,都是為了統(tǒng)一整合變化,而不是為了消除變化”[5]263。事實上,宗教可以使意義體系趨于穩(wěn)定,同時也能夠加強個體關于終極實在的觀念,使身份認同神圣化。于是,“宗教-身份”的現(xiàn)實意義,既在于通過強調處于沉淪與拯救之間的掙扎來解釋生命,也在于支持社會或群體中與“特權”毫無關聯(lián)之人的脆弱的認同感。莫爾強調,“相異性”的增加似乎總是伴隨著社會各領域“復雜性”的增長,對個體認同的建構和意義體系的表達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解決這一難題,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宗教傾向于在個人與社會之間促成一種相互的“適應性”,通過將社會身份神圣化,不僅能夠改造并整合帶有抗拒性的群體,而且可以改良并增強社會的團結。[5]184由此可見,通過宗教信仰獲取的身份可以使信徒個體從容地應對社會變遷過程中那些難以回避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中無處不在的挑戰(zhàn)和抉擇。

      社會學研究表明,“認同”往往具有某種程度的社會制約性?!罢J同是主體選擇性與社會關系的互動過程,個體只有融入社會團體并與該團體的其他成員進行交往,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認同。”[6]14也就是說,社會中的“自我”具有雙重的屬性,是個人行為和團體行為二者的結合體,自我與社會不能分離,經(jīng)由與他者的互動以及規(guī)范性的影響,自我乃由社會所建構。歐洲著名漢學家鐘鳴旦通過考察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引出了個體認同建構過程中的“宗教-身份”問題。在多元宗教共存的條件下,個體難以獲得一個靜態(tài)的、固定的身份,其身份往往通過與“他者”的接觸而構建出來。[7]依據(jù)這樣的觀點,身份認同成為一個過程,個體通過這一過程認識自我,并主要憑借某一給定的(宗教)文化屬性來構建身份含義,這一(宗教)文化屬性被賦予了超過其他意義來源的優(yōu)先性,或者排斥了其他社會結構中更廣泛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特定的宗教禮儀就成為構建身份認同的核心部分。

      如果說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碰撞摩擦容易使身份問題凸顯出來的話,那么全球化條件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就是個體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轉向對于“承認”的需求。認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公開協(xié)商的過程,不但會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更會影響全球社會的文化和政治潮流。對于“認同”的渴求正是世界范圍內(nèi)民族主義運動以及宗教復興浪潮的背后驅動力之一,反映了少數(shù)種群、移民群體以及形形色色邊緣弱勢人群的現(xiàn)實訴求,已經(jīng)成為“文化多元主義”政治的中心議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宗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再次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之中,通過向個體提供某種特定組織的成員資格,幫助其回答“我是誰”的問題;通過不斷強化個體的認同紐帶,鼓勵人們?nèi)シ窒砼c“終極”有關的價值和信仰。正如亨廷頓所說:“全球性宗教復興最明顯、最突出也是最強有力的原因,恰恰是那些被認為會引起宗教消亡的東西:20世紀后半葉席卷世界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現(xiàn)代化進程。認同和權力體系長期存在的根源瓦解了。人們從農(nóng)村移居城市,脫離了他們的根基,從事新的工作或沒有工作。他們與大批陌生人相互作用,而對著一套新的關系。他們需要新認同根源、新形式的穩(wěn)定社會,以及一套新的道德規(guī)范來賦予他們意義和目的感。不論是主流的,還是原教旨主義的宗教,都滿足了這些需要?!盵8]如果說現(xiàn)代人仍然有所執(zhí)著的話,那么很有可能是一種基于信仰的身份,因為要想在充滿變數(shù)的社會中尋找某種相對恒定的價值體系,信仰(宗教信仰)或許是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選擇。

      毋庸諱言,強求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擁有明確的基于宗教信仰的身份是不現(xiàn)實的,但如果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仔細加以考察,現(xiàn)實生活中五花八門的世俗關系,包括“孝順的兒女與其父母之間的關系;忠心耿耿的愛國者與其祖國之間的關系或滿腔熱情的大同主義者與人類之間的關系;產(chǎn)業(yè)工人與其成長過程中的階級之間的關系或驕橫的封建貴族與其等級之間的關系;下層人民與欺騙他們的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合格的士兵與其隊伍之間的關系等等”[9]4,都或多或少帶有某種“神圣”的意味,存在著一種難以用其他言語表述、必須稱之為“宗教”的共同基調。而“宗教契機似乎就隱含在上述這些關系以及其他種種關系中;由于有了這種特殊的宗教契機,所有這些關系便跟那些單純建立在利己主義或心靈感應、外在力量或道德力量之上的關系區(qū)別開來。當然,這種宗教因素所發(fā)揮的作用可大可小,小則小到猶如微弱的泛音用以陪襯這些關系,大可大到左右它們的傾向。”[9]5處于這些關系中的個體所具有的身份雖然難以稱得上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身份”,但在許多重要情況之下,宗教因素確實能夠深刻影響各種社會關系的發(fā)展過程。宗教不但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形式的一種純粹樣式或直接體現(xiàn),而且是促進世俗關系中神圣性特征得以彰顯的最常見機制,以至于有些人際關系所表達的內(nèi)容,在特定時期內(nèi)擁有的完全就是宗教關系的形式。這種關系往往帶有某種神圣性、忠誠性和獻身性等典型的信仰特征,足以將相關個人的身份提升至宗教范疇的高度,“宗教-身份”由此成為準確理解和把握現(xiàn)代人“文化自覺”的關鍵因素,從而有助于將身份認同問題建立在某種“非傳統(tǒng)”邏輯的基礎之上,以迎合當前宗教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實處境。

      需要關注的是,隨著現(xiàn)代化的深刻發(fā)展,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體驗發(fā)生了變化,各種社會運動此起彼伏,身體和身份認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人們對碎片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復雜后果的感受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某種新的現(xiàn)象和事物可能會受到其他一些已經(jīng)預先成型的文化勢力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扒闆r很可能是,與這些商品的互動是以一種充滿意義的方式進行的,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由此生成,尤其是通過新技術和新的通訊模式?,F(xiàn)在,世界各地的人在音樂、服飾和飲食上都能找到共同的品味,甚至連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存在類似的地方。宗教信仰和實踐只是這張巨幅畫卷里的一個部分”。[10]在這些走向兼容并包的趨勢里,除了消費主義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明顯的特征。最為明顯的就是全球化過程帶來的文化和宗教邊界的瓦解,以往被嚴格限制在各種制度化了的文化界限之內(nèi)的信仰和宗教實踐現(xiàn)在可以在不同的解釋流派、社會群體甚至政治組織之間自由流動,新的可能隨時都在涌現(xiàn)。但不管怎樣,與身份建構的關系似乎總是無法回避的。個體可以從各種不同的信仰資源中提取有用的要素來建構適合自身的身份認同,至于這一過程中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和具體形式,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宗教象征符號的可獲得性,以及個體將那些相對陌生的信仰和思想體系以某種恰當?shù)姆绞郊右耘涮捉M合的能力。

      宗教是人類信仰追求的制度化表征,信仰是孕育和創(chuàng)生宗教的基礎,也是宗教存續(xù)與發(fā)展的指引。宗教總是意味著人們對特定對象的實在性的極度信服,即通常所說的“信仰”。如果信仰淪落,宗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作用的依據(jù)。簡言之,相對于宗教,信仰更為根本。宗教需要依靠信仰才能夠獲得完整的規(guī)定性;脫離了信仰,宗教無法理解?!白诮痰膶嵲谥荒苡谝恍┚唧w的認信和信念中找尋——這些是宗教的實現(xiàn)的關鍵性鑰匙。換言之,沒有一種宗教只是希望成為‘宗教’——這本身并不構成一個合理的目標。宗教所追尋的是它們的信念——它們都是一些特定內(nèi)容的特定形式,它們所做的都是為了這些內(nèi)容。”[11]個體憑借不同的信仰,通過群體內(nèi)外的一些特定事件,得出各自的特點,以及情緒上的個性。信仰有時會表現(xiàn)得非常固執(zhí)甚至是偏激,而基于信仰的身份也會僅僅為了某種形式上的需要變得區(qū)隔化。正如齊爾格特·鮑曼所說,某種外在之物的產(chǎn)生可能是特定的個體為了突出其身份,為了內(nèi)在的統(tǒng)一和情緒的安定而虛構出來的對立面。也就是說,個體要想維持其生存和發(fā)展,總是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實在感。通常情況下,這些感覺或體驗的獲得要以明確內(nèi)外之別,進而有效劃定和保衛(wèi)身份邊界為前提條件?!胺路鹗切枰欠N對于野外的恐懼的感覺,以便于能夠在家里感覺到安全感。為了真正地欣賞到在內(nèi)部的感覺,必須為此而存在一個外部的世界?!盵12]現(xiàn)實生活中,特定的身份一旦獲得,就處于動態(tài)變動之中,必然通過制度化的社會行為得以不斷地彰顯出來。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種制度化的社會行為可以從外顯的意義上不斷創(chuàng)造出某些可感知的標識。這些標識是辨別和評價個體身份的基本線索,同時也是判斷群體符號邊界的可靠依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在現(xiàn)實的信仰生活之中,存在著所謂的“信仰區(qū)隔”現(xiàn)象,不同的信仰完全能夠形成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社會地位。

      美國社會學家彼得·貝格爾認為,與個體身份密切相關的社會角色可被視作客觀化了的意義之“再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角色都再現(xiàn)了被歸之于社會制度以及更一般地歸之于制度化的人際關系的多種意義。在宗教當中,人的意義之再現(xiàn),成了對具有神圣性的特殊事物的模仿?!坝谑?,就像制度一樣,角色被賦予了不朽的性質。它們的客觀性也高出并超越了它們‘暫時’的承擔者即個人的弱點,得到了極大的加強。”[13]47社會中的某個角色,依靠給定的事實性融入個體之中,不僅那些帶有褻瀆、冒犯性質的行為不可能從根本上將其觸動,而且一切可設想的歷史變遷也難以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可以說,從個人的角度看,客觀化的社會制度允許其在被期待扮演的現(xiàn)實角色中,獲取認識上和規(guī)范上正確的終極意義。任何人扮演的社會角色都有賴于他人的認可,個體只能在他人將其與角色等同起來的前提下,把自我等同于那個角色。“一旦角色及角色所屬的制度獲得了宇宙的意義,個人與角色的自我認同就獲得了更廣的范圍。因為現(xiàn)在不僅是人類中的他人承認他在一定程度上適合于那個角色,而且那些超人類的他人也承認了這一點?!盵13]個人與相應的身份認同也隨之變得更牢固、更穩(wěn)定,而且其社會存在已植根于宇宙之神圣實在性之中。這樣一來,無論社會依據(jù)意義系統(tǒng)將其視為什么,個體都會成為什么。盡管分配給個體的社會身份以及與之相應的角色隨時可能由于人為原因被改變或撤銷,但宗教中的超越性實在作為個體最可信賴且具有終極意義的“他人”,無論如何是不會輕易改弦易轍的,個體原本脆弱的自我認同就有可能從現(xiàn)實社會交往的變化無常的反應中得以解脫,獲得穩(wěn)固可靠的基礎。

      對于個體而言,生存于特定的宗教世界之內(nèi),就意味著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宗教完全有能力保持其身份的穩(wěn)固與延續(xù)?!霸趥€人生活的法則或多或少與那個宗教世界共存的地方,與那個世界分離就意味著混亂之威脅。因此,對于傳統(tǒng)的猶太教徒來說,在沒有猶太社團的地區(qū)旅行,不僅從儀式方面講是不可能的,而且內(nèi)心里也會感到混亂(即預示著唯一可設想的‘正確’生活方式的混亂崩潰),其結果正如傳統(tǒng)的印度教徒在印度之外旅行一樣。之所以要避免這種步入黑暗的旅行,不僅是因為同食豬肉者或褻瀆牛者共處會導致儀式上的不潔,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與他們?yōu)槲闀{猶太教世界或印度教世界的‘純潔性’——即它的主觀實在性”[13]60-61,進而影響個體身份的確定性和連續(xù)性。每當個體忘記或懷疑由身份做出的關于實在的肯定判斷時,每當個體試圖做著否認實在的“瘋狂”之夢時,更為重要的是,每當個體有意無意地與類似“死亡”這樣的必然結局相遇時,生活世界的不確定性就會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霸谒械纳镏?,只有人對本身的生存有一種天生的不滿足感,總是希望人生無可限量。人既輕視生命,又害怕死亡。這些不同的情感,不斷地促使人的靈魂凝視來世;而能把人引向來世的,正是宗教。因此,宗教只是希望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而宗教的自然合乎人心,正同希望本身的自然合乎人心一樣?!盵14]這樣一來,宗教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以宗教建構身份,就是在無常的現(xiàn)實中為人類尋求某種永恒的實在,并依靠這種實在確定最終的歸宿。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隨著現(xiàn)實中不斷涌現(xiàn)的客觀意義而出現(xiàn)自我認同;持續(xù)進行的信仰實踐也會在那一刻在社會所限定的行動的客觀意義中決定個體的自我領悟。依靠宗教觀點所揭示的實在的基本特點,某種身份資格具有特定的道德的和實踐的含義,而且這樣的事實往往帶有重要的社會含義,非常隱晦地反映出與身份緊密聯(lián)系的種種權利與義務。如果否定這一切,就是反對整個現(xiàn)行的觀念和制度體系。“正是將這種眼前的行動放置于最后的情境之中,給予宗教,至少是經(jīng)常給予,如此強大的社會力量。它(經(jīng)常是極為劇烈地)改變了整個常識景觀,而且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改變,即,由宗教實踐所引發(fā)的心境和動機,似乎自身就是‘真正的’極為有用的、惟一明智的因素?!盵15]在宗教的影響之下,個體身份不僅能夠容納自由、寬容、奉獻等社會價值,甚至還成了這些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隨著“政教分離”、“信仰自由”等原則的普遍確立和廣泛接受,現(xiàn)代宗教呈現(xiàn)出明顯的“私人化”和“多元化”特征,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逐漸褪去,人們得以從傳統(tǒng)的教條束縛和神學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獲得了空前的意志自由和精神獨立。這是個人成為道德主體、權利主體和身份主體的基本前提。在此,宗教并非取消個人的主體性,而是在內(nèi)在性和精神性層面上成就了作為主體的人,使其成為真正的自由和自律的人。由此可見,當宗教以信仰的形式成為個體的自愿訴求時,其本身就構成身份主體所倚重的重要力量。

      [1]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M].李康,李猛,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61.

      [2]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M].范祥濤,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3]香農(nóng)·L·榮格.宗教與美國現(xiàn)代社會[M].江怡,伊杰,譯.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35.

      [4]羅伯托·希普里阿尼.宗教社會學史[M].高師寧,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14.

      [5]Hans Mol.Identity and the Sacred:A Sketch for a New Social-Scientific Theory of Religion[M].Oxford:Blackwell,1976.

      [6]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4.

      [7]鐘鳴旦.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M].張佳,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1.

      [8]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95.

      [9]西美爾.現(xiàn)代人與宗教[M].曹衛(wèi)東,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0]斯蒂芬·亨特.宗教與日常生活[M].王修曉,林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7.

      [11]江丕盛,楊思言,梁媛媛.宗教價值與公共領域:公共宗教的中西文化對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8-109.

      [12]齊爾格特·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M].高華,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5.

      [13]彼得·貝格爾.神圣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M].高師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43-344.

      [15]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149-150.

      (責任編輯:汪小珍)

      B911

      A

      1001-4225(2017)06-0090-05

      2016-09-01

      張 強(1979-),男,山西太原人,哲學博士,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軍事學項目“軍隊在執(zhí)行維穩(wěn)反分裂任務中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問題研究”(13GJ003-076);南京政治學院“十二五”計劃2014-2015年度課題“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變遷與國家安全研究”(15ZY02-05)

      猜你喜歡
      信仰身份個體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跟蹤導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互換身份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来凤县| 齐河县| 泰安市| 宁安市| 堆龙德庆县| 雷山县| 方山县| 花莲县| 共和县| 辰溪县| 阿图什市| 全椒县| 香格里拉县| 阿图什市| 泾川县| 高青县| 岳池县| 电白县| 柳江县| 东阳市| 莒南县| 加查县| 富源县| 天水市| 松溪县| 调兵山市| 南昌县| 乐亭县| 蛟河市| 荆门市| 江口县| 闽清县| 闽侯县| 苍山县| 和林格尔县| 望奎县| 兴和县| 汨罗市| 京山县| 濉溪县|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