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玲,張道軍,雷 霞,伍津津,譚 楊
172例慢性皮膚潰瘍的護理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172 cases with chronic skin ulcers
周金玲,張道軍,雷 霞,伍津津,譚 楊
潰瘍,皮膚,慢性;護理
慢性皮膚潰瘍是由感染、外傷、循環(huán)障礙等多種病因所導致的皮膚缺損[1]。慢性皮膚潰瘍皮損多樣,深度可達真皮或真皮以下,單發(fā)或多發(fā),急性期潰瘍迅速擴大,表面覆有壞死組織、滲出物、結痂,潰瘍周邊皮膚紅腫,有時可出現(xiàn)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改變,大多有異味。慢性皮膚潰瘍患者大多伴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愈合慢,病程長,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及心理負擔。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對172例慢性皮膚潰瘍采用清創(chuàng)、紅光治療、復方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植皮及復方氨基酸脂質體營養(yǎng)敷料涂敷,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慢性皮膚潰瘍患者172例,其中男119例,女53例,年齡5~92歲,平均年齡(54±8.9)歲。病程1~413個月,平均(91.5±4.5)d,潰瘍面積l cm× 2 cm~10 cm×5 cm,潰瘍誘因:外傷85例,靜脈曲張26例,足癬感染14例,其他47例。并發(fā)細菌感染103例,并發(fā)糖尿病9例,并發(fā)低蛋白血癥9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心理護理 由于潰瘍經(jīng)久不愈,治療時間長,經(jīng)濟花費大,患者往往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xiàn)為焦慮不安或悲觀失望等情緒,護士應及時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向患者講明本病相關知識及配合治療要點,提供同樣經(jīng)歷病友的聯(lián)系方式以便溝通交流,共同勉勵,樹立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配合治療和護理[2,3]。
1.2.2 潰瘍面護理
1.2.2.1 前期潰瘍面處理 大部分患者潰瘍面在院外均有不恰當?shù)奶幚?,如外敷中藥、頭痛粉、干燥粉、抗生素粉等異物,造成潰瘍面感染較重分泌物多,腐肉壞死組織較多,對這部分潰瘍面處理應在入院后立即給予1:8 000高錳酸鉀溶液溫水浸泡20 min;用0.5%碘伏消毒潰瘍周圍皮膚,生理鹽水清洗潰瘍面,必要時以3%雙氧水沖洗后用生理鹽水清洗潰瘍面,潰瘍面壞死組織多的給予清創(chuàng),以達到清除分泌物及壞死組織。經(jīng)過生理鹽水清洗潰瘍面后,再取潰瘍面分泌物作細菌培養(yǎng),取分泌物時要行“Z”形擦拭,試子不停的轉動,有一定壓力,避開膿液和碎屑,傷口干燥時需將試子濕潤后采取。根據(jù)分泌物的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對部分潰瘍時間長及表面異常增生較明顯的患者應進行潰瘍周圍活檢取材行組織病理檢查。
1.2.2.2 中期潰瘍面抗感染清潔護理 采用1:5 000呋喃西林溶液或3%硼酸溶液持續(xù)濕敷換藥,每日3次。每次換藥時注意嚴格無菌操作,濕敷紗布以不滴水為宜,面積不宜超過潰瘍面并且要緊貼潰瘍面,達到清潔創(chuàng)面引流分泌物的效果。在濕敷間歇采用紅光照射治療以達到消炎、鎮(zhèn)痛,每次紅光照射潰瘍面10 min,每日2次。在照射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眼睛。
1.2.2.3 潰瘍后期愈合護理 在潰瘍面干凈感染控制,肉芽新鮮后,面積小、潰瘍面淺的患者,采用復方氨基酸脂質體營養(yǎng)敷料涂敷于創(chuàng)面每日1次,涂敷時面積要超過潰瘍面1 cm,厚度達到2 mm。如果潰瘍面大,愈合速度較慢者采用復方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促進潰瘍面愈合。使用組織工程皮膚前,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碘伏消毒后再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輕刮創(chuàng)面至稍有滲血,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或膿苔等;再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最后用碘伏消毒,生理鹽水沖洗,進行皮片移植,皮片移植過程中注意鋪片平整、勻稱、均勻、無重疊等;最后蓋油紗,消毒紗布保護,外用松緊適度的彈力繃帶包扎。7 d后拆除紗布,紗布黏貼較緊可用生理鹽水完全浸濕后,輕柔撕脫即可;如無創(chuàng)面,清潔紗布換藥1~2次即可;如仍有創(chuàng)面,可取生理鹽水濕敷,每日3次,每次注意嚴格無菌操作,6~8層紗布以不滴水為宜,面積不宜超過潰瘍面并且要緊貼潰瘍面,3 d后再移植。
1.2.3 治療 對因治療,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局部感染較重的患者,可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加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原發(fā)疾病, 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血糖等。
1.2.4 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4],促進潰瘍愈合。多食肉、蛋、魚、水果、蔬菜等食物,忌食姜、蔥、蒜、海鮮等食物。通過合理的飲食調(diào)理,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起到食療的支持作用。
1.2.5 基礎護理 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無碎屑,囑患者保持皮膚清潔,穿棉質、寬松衣物,勿壓迫潰瘍面,勿用手搔抓潰瘍周圍皮膚或擠壓患處,適度制動、抬高患肢15~30度。對行動不便的患者予生活協(xié)助,預防跌倒的發(fā)生。
2.1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3周內(nèi)潰瘍面完全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有效:3周內(nèi)潰瘍面部分消失;無效:3周內(nèi)潰瘍面未減小,甚至出現(xiàn)擴大或感染[1]。
2.2 臨床療效
通過綜合治療護理措施的應用,172例慢性皮膚潰瘍患者的治愈率為62%,有效率為30%,8%患者未堅持治療及其他疾病的影響潰瘍面未減小。
皮膚潰瘍是皮膚科中常見的繼發(fā)皮損,系統(tǒng)治療護理的同時,選擇合適的局部處理,可以加速創(chuàng)面修復,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首先,采用傳統(tǒng)的濕敷治療可以起到引流滲液,清除附著在潰瘍表面異物殘留,起到抗感染、保持創(chuàng)面濕潤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濕性創(chuàng)面比干性創(chuàng)面愈合快,無菌條件下濕潤環(huán)境有利于創(chuàng)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chuàng)面愈合[6]。其次,在治療過程中聯(lián)合了紅光照射。紅光治療的生物作用主要為光化學作用,可通過發(fā)射大功率的紅光光譜與人體組織線粒體的吸收譜產(chǎn)生共振,產(chǎn)生高效率的光化學反應——酶促反應,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7],使細胞活性加強,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創(chuàng)面內(nèi)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刺激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分泌,促進細胞增生[8],促進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再生與損傷毛細血管的修復,能夠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9]。因此,創(chuàng)面使用紅光治療可以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再次,在后期愈合過程中,使用復方氨基酸脂質體營養(yǎng)敷料及復方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可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是一種新型含活細胞的組織工程皮膚,在I型膠原、殼多糖、透明質酸等成分形成的凝膠中種植人源性成纖維細胞構成真皮層,表面再覆蓋人源性角質形成細胞構成表皮層所組成[10]。其具有抑菌效果,并可減少膠原酶消化擴大創(chuàng)面。移植后能抑制創(chuàng)面細菌及真菌的繁殖[11],及時封閉創(chuàng)面,同時還可使細胞外基質沉積,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促進創(chuàng)面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及血管微循環(huán)的重建,從而顯著地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縮短愈合時間[12]。
在合適的局部處理的同時,全身系統(tǒng)的治療也尤為重要,血管性患者原發(fā)疾病的處理,血糖的控制;通過調(diào)整飲食增加患者抵抗力,加強組織修復能力;通過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diào)整情緒,增強患者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使其配合治療,以利于潰瘍愈合[13]。綜上所述,系統(tǒng)全面的治療護理有助于提高慢性皮膚潰瘍患者的療效。
[1] Mustoe TA, O'Shaughnessy K, Kloeters O. Chronic wound pathogenesis and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a unifying hypothesis [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 117(7 Suppl):35S-41S.
[2] 蔣麗君, 陳曉. 氦氖激光聯(lián)合紫外線治療老年患者慢性皮膚潰瘍的觀察及護理 [J]. 當代護理, 下旬刊, 2010(10):150-151.
[3] 王玉芝. 慢性難愈創(chuàng)面修復45例臨床護理 [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20(17):44-45.
[4] 鄧春美, 仇美嬌. 奧瑞姆的護理模式在慢性皮膚潰瘍病人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9):46.
[5] 徐艷榮, 徐艷楓. 雙黃蓮粉外敷配合高壓氧治療慢性皮膚潰瘍36例效果觀察與護理 [J].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10):5-6.
[6] 田巧枝. 濕性創(chuàng)口愈合在壓瘡護理中的應用 [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23):114.
[7] 薛樹旗, 周俊娥. 紅光治療皮膚病的臨床應用 [J]. 中國麻風病雜志, 2008, 24(7):531.
[8] 劉健, 方慶偉, 鄭捷新, 等. 全身紅光治療對燒傷創(chuàng)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 [J]. 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 2010, 34(4):293-296.
[9] 賈丹兵, 朱宇, 劉珊, 等. 紅光照射對創(chuàng)傷愈合的影晌 [J]. 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8, 29(13):1195-1197.
[10] 魯元剛, 伍津津, 張教揚, 等. 復方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的組織學特性 [J]. 中華醫(yī)學美容學雜志, 2007, 13(4):234-236.
[11] 孫浩, 王紅, 孫祥煜. 殼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復合抑菌作用 [J]. 大連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8, 27(4):301-303.
[12] 劉旭盛. 慢性創(chuàng)面的診斷與治療進展 [J]. 中華損傷與修復, 2013, 6(8):8-12.
[13] 劉力, 李佳怡, 熊霞, 等. 改性甲殼素創(chuàng)面修復凝露聯(lián)合紅光照射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的療效觀察 [J]. 重慶醫(yī)學, 2012, 41(33):3517-3518.
R632.1;R473.75
B
1674-1293(2017)01-0053-02
2015-12-02
2016-02-26)
(本文編輯 敖俊紅)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70116
400042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皮膚科(周金玲,張道軍,雷霞,伍津津,譚楊)
周金玲,女,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慢性皮膚潰瘍護理,E-mail: zhoubb001@126.com
通迅作者:張道軍,E-mail: 5637751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