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民彥
這樣的場景或許我們見得實在太多,吃飯時間一到,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細品美食。但是,家里的那個小寶貝卻缺席餐桌,正在四處奔跑,嘴里還不停地嚼著吃的。跟在小寶貝后面端著飯碗的老人,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邊追邊吆喝,趁小寶貝無意中放慢腳步回頭的檔口,順勢將一口飯?zhí)畹胶⒆幼炖?。孩子銜著香噴噴的飯食又跑了,老人又開始喊著追著……
在家里,在飯館,在很多公共場合我們都會看到這種孩子前面使勁跑,老人后面拼命追的愛子情景。有的甚至在火車車廂里從這頭追著孩子到另一頭,來回又來回,把全車廂的人搞得不得安寧,更可憐的是那些在孩子身后狂追的老人,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還有在飛機上的,也是這樣周而復(fù)始……先不說孩子吃飯應(yīng)該坐到餐桌前,與大人們共享美食帶來的快樂,這樣滿地邊跑邊吃飯的習(xí)慣對孩子的健康會帶來多少負面影響啊,他或她的那個小胃能經(jīng)得起如此折騰,還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嗎?我肯定所有老人都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他們也清楚這樣邊跑邊吃極不科學(xué),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但是,他們依然這么做,其實就是一個不該有的“慣”字,把生活中許許多多不良習(xí)慣帶到了餐桌上。豈不知,此舉把孩子慣壞了,還把孩子的身體養(yǎng)砸了,令人費解。
與此相比,在國外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場景,讓人感覺舒服很多。孩子安靜地坐在餐桌旁,小一點的是寶寶椅,年輕的父母一勺飯一勺湯地送到嘴里,孩子認真專注地把飯吃下去。大一些的就自己坐在椅子上,跟大人們一樣想吃什么去拿什么,無需身旁父母點滴的幫助,全是自己動手。大人孩子各吃各的,大人省心,孩子自己吃得也舒服健康。讓孩子養(yǎng)成這樣的用餐習(xí)慣,不僅是吃的如何,吃相怎樣,要緊的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專注、專心的生活方式,使孩子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就做什么,包括吃飯也要專心致志,一心不可二用。
我們應(yīng)該都有這樣的體會,中國餐館里一般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們在大吆小喝的無秩序中營造著一個歡樂氣氛;而國外一些餐廳則一直保持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只見人來人往,或排隊等候,或清靜享受自己的美味。雖說這是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和民風不同,但也昭示出從小到大因習(xí)慣顛倒所養(yǎng)出的表現(xiàn)形式。
其實,我們老輩人在餐桌上是定下了很多條條框框和硬性規(guī)矩的,只要稍有出格便會當即遭到長輩的訓(xùn)斥。首先是長輩還沒有坐在餐桌之前,晚輩是不能先行坐下的,要等大人們依次落座,小孩才能怯怯坐下。坐下之后,長輩沒有拿起筷子,晚輩不可先拿起筷子,老人沒有下筷子去取菜,小孩就不能先行一筷。吃菜只能是離自己最近的那盤,不能把盤子拉來拉去。飯畢,老人不離桌,孩子不能走開。吃飯中端碗的姿勢要穩(wěn),拿筷子的手法要美,喝湯不能有呼呼啦啦的動靜,不能吧唧嘴。吃飯時不能說話,不能打鬧嘻哈。這些規(guī)矩對今天的很多孩子而言,可能顯得十分多余,對不少家長來說也未必可以接受。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真能夠照此去做,而且做得很好,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又充滿著優(yōu)雅和教養(yǎng)的事嗎?
毫無疑問,吃飯是一種教養(yǎng),也是一種家風,一個人教養(yǎng)如何,家風怎樣,在餐桌上雖不能全面展現(xiàn),至少窺見一斑。我一直在問,那些連吃飯都要大人追著喂的孩子,長大以后會是什么樣。這個問題很難設(shè)想,但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是個什么樣子。中國的家長慣孩子是無可比擬的,慣孩子的方式也是獨一無二,追究起來,孩子無辜,大人有過,受連累的卻是整個民族的素質(zhì)和教養(yǎng)。
這是危言聳聽嗎?
中國人悟透了孩子的成長路徑,講究“從小看大,七歲看老”,三歲尚處在幼兒時期,其舉止行為表現(xiàn)出長大成人的發(fā)展,七歲時的言談做派就預(yù)示著老了以后的樣子。說明古人對孩子的從小培養(yǎng)非常重視,趁早確定孩子思想、意識、行為、習(xí)慣、作風、道德。不能完全排除此種論斷的過激成分,或多或少存在著以偏概全的傾向,但也說出了人的成長過程中幼兒階段心理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三歲之前,孩子就是一個模仿、學(xué)習(xí)的人生起步時段,孩子對什么都好奇,希望自己參與進來,像大人那樣娛樂。他們的記憶力和模仿力很樸拙,留在腦海里雖是影影綽綽的東西,卻很難有一種力量改變他。據(jù)說,三和七是古人的一個概念數(shù),為什么用三歲和七歲去概括人的一生,古人未必說得清楚,現(xiàn)代科學(xué)恰恰證明這的確是人生發(fā)展的兩個重要節(jié)點。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并非古人之臆造,至少是部分人的生命軌跡。
自小就被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追著喂飯的孩子,到了三歲或許自己能坐在桌前認真吃飯了,到了七歲已經(jīng)知道給長輩盛飯、夾菜、飯后拾掇餐桌、洗碗,應(yīng)了那句同樣是古話的“樹大自直”。那些長大成人之后在飯桌上從不知還有禮節(jié)之事的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吃相難看,甚至連筷子都拿的別別扭扭,吆二喝三,他的三歲之前是不會坐在飯桌旁邊專一吃飯的,難說不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追著滿地跑喂大的。
中西文化的差距不在那些高深莫測的各種理論,而在于被理論武裝之后的不一樣的實踐活動。
我們注重動嘴勝過動手,吃飯只是一例,你只要吃了,甭管是追著喂還是抱著吃,吃了就成。自牙牙學(xué)語,大人們就不厭其煩的去教蘿卜、白菜怎么說,稍大一點就是鵝、鵝、鵝,白毛浮綠水,到了三歲就會背誦好多首唐詩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呢?連勺子、筷子都不讓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孩子日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定性、定型影響不可謂不大。正如百年前一位思想家所言:“人類進化恒有軌轍可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可能在未來的發(fā)展中事業(yè)如日中天,但是,你小時候缺失的那些教養(yǎng)與習(xí)慣,是沒有辦法隨著事業(yè)的飛黃騰達而補不齊這個永恒的短板。你有錢就是個土豪,你沒錢就是個叫花子,而不是乞丐。
前些年有人說,中國的孩子給他個雞蛋竟然不知道怎么去吃,我身邊沒有這樣的孩子,對于這個事例無權(quán)評判,我有些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周圍不會做飯的人,不會縫補衣裳的人,不會打掃衛(wèi)生收拾房間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很多大學(xué)生的宿舍被形容為狗窩不如,他們天天窩在如此不堪入目的狗窩,誰還會相信他們在日后的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中會有什么卓越,會對社會有所貢獻。
歐洲人美國人生下孩子就讓孩子躺在搖籃車或者嬰兒車里,嘴里含著一個安撫奶嘴,不哭不叫,再大了就是自己吃飯、睡覺。這些孩子的腦子里沒有什么詩,什么歌,卻始終有一個自我生存、自我保護、自己動手、養(yǎng)活自己的動物般原始思維。因而這些孩子的動手能力,自我處置能力超強。全世界的奧數(shù)比賽,我們很強,全世界的設(shè)計技巧大賽,我們很失敗。當然,假如僅僅是動手的失敗也未必是致命的,硬性并發(fā)展為硬傷、老傷,那才是不可救藥的傷痛。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好吃懶做,啃老族,成了社會問題,那么就得順藤摸瓜探究一下根子在哪。
有時候我們?nèi)菀追艞壣踔潦欠趴v一些看上去很遙遠,已矣形成卻無力回天的原則,總覺得不在眼前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以后有的是時間予以糾正。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在這樣一篇談?wù)摮燥埖奈恼吕锾子萌绱撕荻镜脑?,會引起反感,小題大做,危言聳聽。事實上,我們正在因小失大,因不拘小節(jié)而被文明和教養(yǎng)所拋棄,成了世人恥辱的笑柄。我的一位同事在談及時下國人的素質(zhì)之時,語出驚人,慷慨激昂,認為我們已經(jīng)失去對文明和教養(yǎng)的話語權(quán)。對很多人而言,應(yīng)該像小孩學(xué)習(xí)走路那樣去學(xué)習(xí)如何走路這樣的基本生活技能。感同身受,把孩子自己動手吃飯這事交給孩子,讓孩子在吃飯的過程中感受勞作的快樂,細嚼慢咽品嘗每一粒米的芳香,珍惜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