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欣
(濟源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家禽黃曲霉毒素中毒病的預防措施
王亦欣
(濟源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為了探討家禽黃曲霉毒素中毒病的預防措施,本文從病原、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鑒別和預防措施方面進行了闡述,目的是提高對家禽黃曲霉毒素中毒病的認識,并做好預防工作。
家禽;黃曲霉毒素;中毒?。活A防措施
家禽黃曲霉毒素中毒病是由于家禽采食了被黃曲霉污染的飼料而引起的肝細胞變性、壞死和出血為主要特征的真菌毒素中毒病。此病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較為常見。
病原為黃曲霉毒素,文獻資料表明,只有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目前已經(jīng)確定出結構的黃曲霉毒素有B1、B2、G1、G2、M1、M2、等。其中B1、B2、G1和G2是4種最基本的黃曲霉毒素,其他種類都是由這4種衍生而來。它們的化學結構十分相似,都含有一個雙呋喃環(huán)和一個氧雜萘鄰酮(又稱香豆素)。黃曲霉毒素的分布范圍很廣,凡是污染了能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糧食、飼草飼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畜由于性別、年齡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等情況,其敏感性是有差異的。家禽是最為敏感的,尤其是幼禽。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黃曲霉毒素不僅對動植物、微生物和人都有很強的毒性,而且對家禽、多種動物和人還具有明顯的致癌能力。黃曲霉毒素B1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zhì),B1還能引起突變和導致畸形。
家禽中以鴨雛和火雞對黃曲霉毒素最為敏感,中毒多取急性經(jīng)過。多數(shù)病雛鴨食欲喪失,步態(tài)不穩(wěn),共濟失調(diào),頸肌痙攣,以呈現(xiàn)角弓反張癥狀而死亡?;痣u多為2~4周齡的發(fā)病死亡,8周齡以上的火雞對黃曲霉毒素有一定的抗性。小火雞發(fā)病后,表現(xiàn)嗜睡、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羽翼下垂,脫毛、腹瀉、頸肌痙攣和角弓反張。病雛雞的癥狀基本上與鴨雛和小火雞的相似,但雞冠淡染或蒼白,腹瀉的稀糞便多混有血液。成年雞多呈慢性中毒癥狀,主要呈現(xiàn)惡病質(zhì),降低對沙門氏桿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的抵抗力,使母雞引起脂肪肝綜合征,產(chǎn)蛋率和孵化率有所降低。
病死家禽在肝臟有特征性損害。急性型的肝臟腫大,彌漫性出血和壞死。亞急性和慢性型的發(fā)生肝細胞增生、纖維化和硬變,肝體積縮小。病程在1年以上者,可發(fā)現(xiàn)肝細胞瘤、肝細胞癌或膽管癌。
首先要調(diào)查病史,檢查飼料品質(zhì)與霉變情況,吃食可疑飼料與家禽發(fā)病率呈正相關,不吃此批可疑飼料的家禽不發(fā)病,發(fā)病的家禽也無傳染性表現(xiàn)。然后,結合臨診癥狀、血液化驗和病理變化等材料,進行綜合性分析,排除傳染病與營養(yǎng)代謝病的可能性,并且符合真菌毒素中毒病的基本特點,即可作出初步診斷。若要達到確切診斷,必須進行以下程序檢驗。
4.1 可疑飼料的病原真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
用高滲察氏培養(yǎng)基于24~30℃溫度下培養(yǎng),觀察菌落生長速度、菌落的顏色、表面和滲出物、菌落的質(zhì)地和氣味,記錄下來后,用顯微鏡觀察培養(yǎng)物的活培養(yǎng)檢查,以及制止檢查,以鑒定出此優(yōu)勢菌為黃曲霉菌或寄生曲霉。
4.2 可疑飼料的黃曲霉毒素測定
4.2.1 可疑飼料直觀法
可疑飼料直觀法可作為黃曲霉毒素預測法。取有代表性的可疑飼料樣品(如玉米、花生等)2~3kg,分批盛于盤內(nèi),分攤成薄層,直接放在365nm波長的紫外線燈下觀察熒光;如果樣品存在黃曲霉毒素G1、G2,可見到含G族毒素的飼料顆粒發(fā)出亮黃綠色熒光;如若是含黃曲霉B族毒素,則可見到藍紫色熒光。若看不到熒光,可將顆粒搗碎后再觀察。
4.2.2 化學分析法
先把可疑飼料中黃曲霉毒素提取和凈化,然后用薄層層析法與已知標準黃曲霉毒素相對照,以確證所測的黃曲霉毒素性質(zhì)和數(shù)量(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等有關資料)。
4.3 生物學鑒定法
雛鴨法是世界法定通用的方法。選用1日齡的雛鴨,將待測樣品溶解于丙二醇或水中,通過胃管喂給雛鴨,喂4~5d。對照的各雛鴨喂給黃曲霉毒素B1的總量從0至16μg。在最后一次喂給毒素后,將鴨雛再飼養(yǎng)2d。然后,處死全部鴨雛,根據(jù)其膽管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的程度(一般分為0到4或5+幾個等級),來判斷黃曲霉毒素含量的多少。另外,還可取雛鴨肝組織固定,作組織學檢查。
目前尚無治療本病的特效藥物。主要在于預防,預防中毒的根本措施是不喂發(fā)霉飼料,對飼料定期作黃曲霉毒素測定,淘汰超標飼料?,F(xiàn)時生產(chǎn)實踐中不能完全達到這種要求,搞好預防的關鍵是防霉與去毒工作,防霉和去毒兩個環(huán)節(jié)應以防霉為主。
5.1 防霉
防霉的根本措施是破壞霉敗的條件,主要是水分和溫度。糧食作物收割后,防遭雨淋,要及時運到場上散開通風、晾曬,使之盡快干燥,水分含量達到谷粒為13%,玉米為12.5%,花生仁為8%以下。為防止糧食和精飼料在貯存過程中霉變,可試用化學熏蒸法,如選用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環(huán)氧乙烷等熏蒸劑;也可選用制霉菌素、馬匹菌素等防霉抗生素。
5.2 去毒
已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餅等谷物飼料,國內(nèi)外曾采用過以下幾種去除黃曲霉毒素方法:①挑選霉?;蛎箞F去毒法;②碾軋加水搓洗或沖洗法,碾去含毒素較集中的谷皮和胚部,碾后加3~4倍清水漂洗,使較輕的霉壞部分谷皮和胚部上浮起隨水傾出;③用石灰水浸泡或堿煮、漂白粉、氯氣和過氧乙酸處理等方法解毒;④生物學解毒法,利用微生物(如無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黃桿菌等)的生物轉(zhuǎn)化作用,可使黃曲霉毒素解毒,轉(zhuǎn)變成毒性低的物質(zhì);⑤輻射處理法;⑥白陶土吸附法;⑦氨氣處理法,在18kg氨壓,72~82℃時,谷物和飼料中黃曲霉毒素98~100%被除去,并且使日糧中含氮量增高,也不破壞賴氨酸。畜禽飼喂此日糧安全又增加營養(yǎng),其動物組織中也未測出殘留有害物質(zhì)。
[1] 丁伯良,薛登民.畜禽黃曲霉毒素中毒病理學研究概況[J].動物醫(yī)學進展,199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