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恩
(衛(wèi)輝市畜牧局,河南新鄉(xiāng) 453000)
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張立恩
(衛(wèi)輝市畜牧局,河南新鄉(xiāng) 453000)
為了探討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本文從仔豬副傷寒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一一做了闡述;目的是提高對仔豬副傷寒病的認識,并做好防治工作和避免人發(fā)感染。
仔豬副傷寒;沙門氏菌;人畜共患病;防治措施
仔豬副傷寒又稱豬沙門氏菌病,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及其變種、豬傷寒沙門氏菌及其變種、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本病主要發(fā)生于2~4月齡仔豬,故稱“仔豬副傷寒”。潛伏期為2天到數周不等。臨床上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急性表現(xiàn)為敗血癥,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以腸道內發(fā)生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為特征。
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能運動,不形成芽孢、兼性厭氧、具周身鞭毛的桿菌。本菌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在7~45℃都能繁殖,冷凍或凍干后仍能存活,在適當的有機物中可存活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此菌很容易被加熱、陽光滅活,也能被一些常見的酚類、氯類以及碘類滅菌劑滅活。
仔豬副傷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特別是陰雨連綿季節(jié)更為多見,主要發(fā)生于2~4月齡的仔豬,成年豬及哺乳豬很少發(fā)生,但成年豬和哺乳豬的病菌感染卻是存在的。感染的排菌豬、污染的環(huán)境、本菌感染的屠體以及相應的豬肉產品是本病的傳染源,可經消化道感染仔豬。在哺乳豬中發(fā)生沙門氏菌不多,可能是哺乳過程獲得免疫的結果,因為新生豬與斷奶豬相比,對由口腔進行沙門氏菌攻毒更敏感。本病的發(fā)病率與豬場飼養(yǎng)管理水平、密度、飼養(yǎng)方式和不同年齡和來源的豬混群有關。該病通常呈散發(fā)性,若有惡劣因素的嚴重刺激,也可呈地方流行性。
3.1 急性型
當機體抵抗力弱而病原體毒力又很強時,病原感染后可迅速發(fā)展為敗血癥,表現(xiàn)為體溫突然升高,精神沉郁,不食,不愛活動。一般不見腹瀉,發(fā)病3~4d后才出現(xiàn)水樣、黃色糞便。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斑點。本病多數病程為2~4d,有的出現(xiàn)癥狀后24h內死亡。大多數此病暴發(fā)時,死亡率很高,發(fā)病率一般在10%以下。幸存的豬可繼續(xù)帶菌,糞便排菌至少達12周。
3.2 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寒戰(zhàn),堆疊一起,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上、下眼臉常被粘連。少數發(fā)生角膜混濁,嚴重發(fā)展為潰瘍,甚至眼球被腐蝕。病豬食欲減退,病初便秘后下痢,糞便呈水樣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部分病豬在病的中后期皮膚出現(xiàn)彌漫性濕疹,特別是腹部皮膚,有時可見綠豆大、干枯的漿性覆蓋物,揭開可見淺表潰瘍。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長,最后極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時病豬癥狀逐漸減輕,貌似恢復,但以后生長發(fā)育不良或經短期又行復發(fā)。
急性型病豬主要表現(xiàn)為敗血癥病理變化,脾臟常腫大,暗紅色,質地似橡皮,切面藍紅色,脾髓質不軟化;肺變硬具彈性,彌漫性充血,常伴有小葉間水腫及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其他淋巴結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軟而紅,類似大理石狀。肝、腎腫大、充血和出血。有時肝實質可見到糠麩狀、極為細小的黃灰色壞死小點。全身各黏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胃腸黏膜可見急性卡他性炎癥。
亞急性和慢性型病豬的特征病變?yōu)閴乃佬阅c炎。盲腸、結腸或回腸腸壁增厚,紅色黏膜表面覆蓋著一層彌漫性壞死性的腐乳狀物質,剝開見底部紅色,邊緣不規(guī)則的潰瘍面,病變有時波及至結腸后段;少數病例淋巴濾泡周圍黏膜壞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纖維蛋白滲出物積聚,形成隱約可見的輪環(huán)狀。肝臟有時可見黃灰色壞死小點。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如需確診需要從病豬的血液、內臟器官、糞便取材,做沙門氏菌的分離和鑒定,并配合相應的病灶觀察才能完成。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方法可作篩選用,但應明確,檢測到沙門氏菌并不意味著就是沙門氏菌病。
6.1 預防
仔豬副傷寒是由于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及衛(wèi)生條件不良所致。因此,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就是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應該改善飼養(yǎng)管理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消除發(fā)病的誘因,增強仔豬的抵抗力。在本病常發(fā)地區(qū),可對1月齡以上哺乳仔豬或斷奶仔豬用仔豬副傷寒凍干弱毒菌苗預防,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肌內注射1ml,免疫期9個月??诜r,最好在飼喂前使用,保證每頭豬都能得到口服免疫。
6.2 緊急預防和治療
暴發(fā)本病應考慮使用抗生素時必須依據體外藥敏試驗的結果。如慶大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B、恩諾沙星、乳酸諾氟沙星都是比較敏感的藥物,但治療成本相對較高。病豬及時隔離和治療;圈舍要清掃、消毒,特別是飼槽要經常洗干凈。糞便及時清除;根據發(fā)病當時疫情的具體情況,對假定健康豬可在飼料中加入痢特靈等進行預防;死豬應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發(fā)感染。
為防止本病由豬傳染給人,病豬或帶菌豬應嚴格執(zhí)行無害化處理。加強屠宰檢疫,特別是急宰病豬的檢驗和處理。肉類一定要煮熟,家庭和食堂保存的食物要注意防止鼠類竊食,以免被其排泄物污染。飼養(yǎng)員、獸醫(yī)、屠宰人員等應注意個人防護,加強衛(wèi)生消毒工作。
[1] 許成坤,劉玉杰.仔豬副傷寒防治措施[J].農村新技術,2011,(3):27.
[2] 楊正華,雷木丁,趙勇,等.淺談仔豬副傷寒綜合防治措施[J].畜禽業(yè),2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