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黑龍江省湯原縣畜牧獸醫(yī)局,黑龍江佳木斯 154700)
家兔血吸蟲病的流行與防治方案
李 巍
(黑龍江省湯原縣畜牧獸醫(yī)局,黑龍江佳木斯 154700)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血吸蟲起因、流行與防治方法。
家兔;血吸蟲??;防治方案
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血吸蟲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蟲分布在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這種血吸蟲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發(fā)現(xiàn)的,故定名為日本血吸蟲。家兔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內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日本血吸蟲是一種多宿主寄生蟲,對人畜的危害極為嚴重,對牛、羊、豬、犬等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害。由于家兔均為圈養(yǎng)或籠養(yǎng),鮮有機會感染水邊從中間宿主釘螺中逸出的尾蚴,因此自然條件下患血吸蟲病的機會很少,但在牛羊等反芻獸吸蟲病的高發(fā)地區(qū),家兔往往可由于采食含有吸蟲感染性幼蟲的飼草,喝進含吸蟲感染性幼蟲的飲水等而發(fā)病,有時可造成嚴重危害,而且我國確實在家兔宰后檢疫中發(fā)現(xiàn)過自然感染的病例,現(xiàn)就此病的流行和防治介紹如下。
日本血吸蟲在分類上隸屬分體科、分體屬,是動物寄生性吸蟲當中唯一雌雄異體的吸蟲。外觀線狀,雄蟲乳白色,長8~20mm、寬0.50~0.55mm,口吸盤位于體前端,腹吸盤較大,在口吸盤不遠處。雄蟲體壁自腹吸盤開始到尾部,從兩側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溝。雌蟲暗褐色,比雄蟲細長,長15~26mm、寬0.3mm。
日本血吸蟲的幼蟲自卵之后,經歷毛蚴、胞蚴和尾蚴三個階段,從胞蚴到尾蚴是在中間宿主釘螺體內。卵橢圓形,淡黃色,大小為74~l06μ m×55~80μ m。卵殼比較薄,一側有一小棘。成熟卵內含有毛蚴,在毛蚴和卵殼間隙中往往可見到大小不等的油滴狀分泌物。尾蚴大小為280~360μ m×60~90μ m,尾部分叉,尾叉長約50~70μ m。
成蟲寄生在兔的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內,可逆行至腸黏膜下層靜脈末梢。雌雄蟲一般呈抱含狀態(tài),一條雌蟲每天能產1000個左右卵。蟲卵在肝臟和腸壁逐漸發(fā)育成熟,內含毛蚴。隨著腸壁肌肉的收縮,使結節(jié)和壞死組織向腸腔破漬,蟲卵得以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
蟲卵落入水中,在適宜的溫度下很快孵出毛蚴,毛蚴借周身的纖毛迅速游動,遇到中間宿主釘螺后迅即鉆入螺體內。在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先形成長形囊袋狀母胞蚴,一個母胞蚴體內胚細胞可以形成50多個子胞蚴。子胞蚴發(fā)育成熟后其體內胚細胞又生成很多尾蚴。一個毛蚴經過這樣的無性繁殖之后,可產生數萬條尾蚴。在20~30℃條件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3個月。從釘螺釋出的尾蚴尾部有兩個叉,一般都是在水的表層游動,如果找不到中間宿主,就會在幾天內死亡。遇到宿主可經皮膚直接鉆入宿主體內,變成童蟲。童蟲隨血流或淋巴液到達右心,經由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最后到達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發(fā)育為成蟲。從侵入宿主到發(fā)育為成蟲大約36d,成蟲在體內可寄生3~4年以上。喂飼含有尾蚴的草或飲水,也可以通過消化道黏膜感染宿主。
(1)傳染源。本病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迄今報道有40多種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蟲,其中耕牛和溝鼠感染率最高。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水牛數量多,經常性接觸含有尾蚴的所謂“疫水”,是傳播血吸蟲病的重要因素。
(2)中間宿主。我國的釘螺均為湖北釘螺,多在河邊、湖岸、稻田以及雜草叢生的泥水中孳生繁衍,數量巨大。從釘螺體內釋出無以數計的尾蚴漂浮游動在水表層,成為傳播血吸蟲病的疫水。凡是釘螺多的地方,血吸蟲人畜感染率就高。
(3)感染途徑。尾蚴經皮膚或經消化道黏膜感染。圈養(yǎng)或籠養(yǎng)的家兔主要通過采食帶有尾蚴的青草感染。
(4)易感宿主。該病與兔的品種、性別無關,與日齡有一定關系。哺乳幼兔因尚不能大量采食青草,感染率較低,斷乳后以自己采食為主,感染機會加大,感染率迅速增加。
家兔輕度感染后,一般看不到明顯臨床癥狀,體溫正常。重度感染后表現(xiàn)腹瀉、便血、消瘦、貧血等。最后會導致家兔腹水過多,甚至死亡。
感染家兔宰后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病變,主要在肝臟。早期感染的在肝臟表面有散在的針頭大小灰白色或灰黃色小結節(jié),在肝臟切面也有,系蟲卵結節(jié)。感染嚴重的,肝臟略腫大。消化道以十二指腸病變明顯,腸壁肥厚,黏膜呈卡他性炎癥變化,漿膜下有散在的粟粒大小灰白色結節(jié)。晚期病例肝臟硬變、縮小,表面粗糙不平,常有灰色網狀花紋和細小結節(jié)。展開腸系膜觀察,可見臨近病變腸段系膜靜脈內的成蟲。
由于家兔輕度感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故必須根據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確診。
血吸蟲病應該采取綜合措施,人、畜同步防治。抓住控制和消除傳染源,消滅釘螺和管好飼草、水源三大環(huán)節(jié)。
在血吸蟲疫區(qū),定期對家兔群普查,發(fā)現(xiàn)陽性兔立即隔離,用吡喹酮治療,按照每天15~20mg/kg內服,連續(xù)3d。或者用硝硫氰胺靜脈注射,一次治療量為4~6mg/kg。集中患病兔糞便發(fā)酵處理。在兔場周圍積極采取措施消滅溝鼠等嚙齒類動物。配合地區(qū)的血防工作,采用各種方法消滅釘螺。飼草應來自沒有釘螺孳生的山坡、丘陵或距離水域遠的地區(qū)。用水選自井水或其他確保無釘螺的水。
中草藥治療,可試用以下方藥:①南瓜子40g,研末,日服2次,連用10日;②半邊蓮(干草)10g,分2次煎汁服,每日每只2次,連用5日;③黎蘆(用米泔水浸煮取汁)3g,再與鮮生地4g、紫草4g,煎汁,共混汁,日分2次服用;④藜蘆2g,黃連、檳榔各3g,木香4g,共煎取汁,日分2次服用。
[1] 王益,施曉華,張素娥,等.日本血吸蟲病經胎盤傳播家兔血清抗體的檢測[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1,13(4):224-226.
李巍(1977—),女,黑龍江省湯原縣人,本科學歷,副高級獸醫(yī)師,主要從事獸醫(y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