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趙元任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哲學家、作曲家,亦是中國語言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1892年生于天津,先后任教于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先后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頒發(fā)的榮譽博士學位。
熟知趙元任經歷的人,也許會驚嘆于他的學識、他的才華。的確,他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有著“漢語言學之父”的美譽,曾翻譯的《阿麗思漫游奇境記》一直以來是兒童文學中的經典之作。不過,在這些背后,他還有一個身份——作曲家。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汪毓和曾評價道:“趙元任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而且在作曲方面也造詣頗深,享有‘5個第一人的盛譽,即1941年創(chuàng)作《和平進行曲》,成為中國寫鋼琴曲的第一人;1928年出版《新詩歌集》,成為中國出版?zhèn)€人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集的第一人;同時他還是深入民間采風并利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第一人;將我國民歌編為合唱的第一人;將我國民歌配置鋼琴伴奏并將歌詞譯為英文的第一人?!盽可見,他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寫下了多么濃墨重彩的一筆。
源于家庭的興趣
趙元任出生在天津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趙衡年飽讀詩書,還吹得一手好笛子。母親馮萊蓀是遠近聞名的才女,不但寫得一手好字,還能寫詩、填詞、唱昆曲。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趙元任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藝術熏陶,他的父母是他學習音樂的啟蒙老師。當趙元任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時,他都時時與孩子們提及他父母對他的影響。
1907年,趙元任離開家,去往南京,就讀江南高等學堂預科。由于突出的語言天賦,他一邊積極地學英語、德語兩門外語,一邊還跟美籍英語教師嘉化學彈鋼琴,學唱《可愛的家庭》和《離別歌》等歌曲。雖然是課余時的愛好,卻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西方音樂的大門。之后,趙元任考取清華學校公費生,赴美留學。在這段時間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音樂知識。他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還選修物理、音樂等專業(yè)。1915年,他考入哈佛大學,主修哲學,繼續(xù)選修音樂。他不僅曾向著名的音樂家約翰斯東學習作曲,還上過多年的聲樂課,學過多年的鋼琴。這些都為趙元任后來的音樂之旅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礎。
1925年,趙元任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雖然是擔任國學研究院的導師,但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他在清華大學開設了中國樂譜樂調、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并兼職清華學校音樂委員會主任,還是“琴韻歌聲會”的發(fā)起人之一。
在平時的生活里,趙元任也是一個用心感受音樂、真正愛樂之人。在他的筆下,音樂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文字之美,是他熱愛生活的寫照。除了在清華大學任教,趙元任在北京高等女子師范還教授過視唱練耳課程,在夏威夷大學教授過中國音樂史課程,甚至去各地考察方言時,都會采集民間音樂。在家里,他和他的女兒們,凡是有機會就組成合唱團,有伴奏或無伴奏地練唱他的作品。他熱愛作曲,一生創(chuàng)作了148首包括聲樂和器樂作品在內的音樂作品。1936年,趙元任在百代公司灌錄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不僅為同時代的詩人譜曲,而且為祖國、為人民、為時代去創(chuàng)作,去傳遞他想表達的聲音。因此,著名音樂家蕭友梅稱贊他“替我國音樂界開一個新紀元”。他還被稱為“中國的舒伯特”。
將音樂與語言相連
假如說趙元任的主業(yè)是語言學,那么音樂對他來說,卻只能說是業(yè)余,不過竟然不亞于任何專業(yè)的音樂人士,這不得不歸結于他對音樂的熱愛。同時,讓人為之感嘆的是,作為語言學家,在專業(yè)領域里,趙元任也將音樂貫穿其中,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旨在推廣漢語拼音的《注音符號歌》《聲母表歌》《韻母表歌》《分四聲》等音樂作品,而且他語言學的著作《國語新詩韻》《廣西瑤歌記音》也都是與音樂相關的作品。
在趙元任的音樂作品里,到處可見胡適、劉半農、徐志摩的詩歌,其中既有關系國家興亡、振奮人心的《盡力中華》,又有表達海外游子對祖國思念之情的經典之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另外,趙元任特別注重音樂的教育功能。他根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寫的歌詞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量的兒童歌曲,如《手腦相長歌》《兒童工歌》《小先生歌》以及《春天不是讀書天》等,因為他當時十分贊同陶行知“知行合一”“手腳并用”的教育理念。趙元任還專門為自己女兒所作的關于家庭教育的曲子——《一群綿羊》《打獵歌》《再見小朋友》。在趙元任看來,音樂是他語言學的另一種詮釋方式,是他思想的體現,是他感情的依托。他要以優(yōu)美雋永的音樂,為歌詞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之帶著無限的影響力傳遞到孩子們的耳朵里、腦海里,繼而深入心里。也許這就是音樂作為世界上最美語言的魅力吧。
除此之外,趙元任還以一己之力,熱心于中國音樂的改革。那時,他與蕭友梅等有志之士一起,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樂理知識推動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所以,趙元任在不斷地獲取中國民間音樂精髓的同時,加入很多新鮮的西方元素,還大膽地使用了鋼琴伴奏,即使他的很多作品現在聽來都不覺得過時。
從小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成長起來的趙元任,在接受西方文化沖突的時候,不忘初心,巧妙地將中西方的音樂文化相融合,打造了專屬于那個時代的音樂烙印。有時,時間就是如此妙不可言,它不言不語,卻能深深刻在每一個人的軌跡里,它不遠不近,卻讓人隨時都能觸碰到它,從而順應它,改變它,成就自己,成就不同以往的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