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李開復 曾就讀于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產(chǎn)業(yè)的經(jīng)理人、創(chuàng)業(yè)者和電腦科學的研究者。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2009年9月從谷歌離職后創(chuàng)辦創(chuàng)新工場,并任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
說起李開復,給人的感覺是一個的成功商人,似乎除了這些,口才還不錯的樣子。偶爾聽完他的演講,給人的感覺,總是不慌不忙,將很多見聞娓娓道來,讓人很好奇他的性格:既不強勢,也不咄咄逼人,和一般印象里的企業(yè)家們貌似有著巨大的反差。其實,這些與眾不同,還體現(xiàn)在他教育孩子的方面。
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
李開復曾在博客上公開了他給女兒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反復強調(diào):“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后所剩下的東西。”說的是,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學習新事物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F(xiàn)在很多的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卻很難做到。因為他們習慣了為孩子安排生活與學習;為了讓孩子學更多的知識,淹沒了孩子自己的聲音,讓他們找不到興趣的所在……這些,正是學習中最不重要的東西,不僅不能幫忙孩子更好地成長,反而是一種壓力的累積與禁錮。所以李開復在女兒選擇學習他不看好的日語或者韓語的時候,他仍然鼓勵孩子:“我告訴她要追隨自己的心,去嘗試很多事,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點,在人生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有機會把這些點連在一起,畫成一條優(yōu)美的曲線?!背酥?,他還鼓勵女兒參加辯論時去辯論她不同意的那一方,多理解事物的兩面性,多去思考一些非常態(tài)問題,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那么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就會選擇更合適的處理方式,特別是人與人的相處時,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落俗套又不偏執(zhí)。
其實,這些與李開復所接受的西方教育有關(guān)。他11歲時就去了美國上學。那時,他基本不會說英文,卻沒有任何學習上的壓力,反而得到了老師們的鼓勵與幫助。校長為李開復的數(shù)學提高而犧牲了午餐時間,讓他得到老師與同學的夸獎,從而對數(shù)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績突飛猛進;歷史成績不好,老師破格允許他考試時將試卷帶回家查字典,并相信他不會作弊。這樣的信任與學習方式,反倒激勵了他學好這門功課的決心,并在學習上產(chǎn)生了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受此影響,李開復一直堅持正面且積極地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不是一種被動安排與消極給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會不斷增強,過多的束縛也許會是成長時叛逆的根源。
不要說教,要言傳身教
李開復說,受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影響,中國式父母最大的特征是喜歡說教、習慣說教。然而,這種有可能導致兩種結(jié)果:一是孩子不認可你,變得叛逆;二是他記住了父母的說教,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僅僅解惑的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父母講解的道理。但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要是一個怎樣的人?,F(xiàn)在,很多心理學家都提出了一個原生家庭的概念,其實說的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說得再多的觀點與道理,都沒行動上的影響力來得通透與徹底。
李開復的父親就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從不食言。在李開復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出了一道自認為很難的數(shù)學題給他做,并許諾假如李開復做對了,就將派克筆送給他。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派克筆是十分名貴的禮物了。讓父親意想不到的是,李開復真的做出來了,父親沒有任何猶豫,立刻將派克筆送給了他。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雖然一直以來,父親在李開復的心中是一輪明月,透亮卻清冷得不好接近,但信守承諾的品質(zhì)深深地影響著他,并成就了今天的他,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因此,在自己孩子面前,李開復也像他的父親一樣,從不食言,如同對其他成年人一樣,誠實守信。
與孩子多做朋友
了解孩子所想,理解孩子的行為,成為他們的朋友,大抵是眾多父母共同的愿望,然而,真正實現(xiàn)的父母卻不多。不管父母的意愿如何,父母的架子時不時會端出來,有些規(guī)矩依然存在。不過,李開復卻是女兒最愿意傾訴的對象、最信任的朋友。
李開復的女兒喜歡逛街,李開復自己就培養(yǎng)逛街的樂趣;與女兒聊天,哪怕孩子說的網(wǎng)絡(luò)詞匯讓李開復覺得很奇怪,他并不會去糾正,反而去學習……“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xiàn)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崩铋_復如是說。
作為孩子的朋友,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話不說??蛇@點最難是彼此的信任,因為父母或多或少有些喜歡評價孩子的行為。對李開復來說,你可以和孩子談心,可以分享你每天經(jīng)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一天經(jīng)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你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所以,當孩子垂頭喪氣地同你抱怨與同學的關(guān)系時,你也許只需要傾聽,并不是要你解決問題,或者聽你的處理方式。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人的處世之道,沒那么可行。
少年強則中國強。誠如李開復所說的:“中國的未來在中國的青年中,而中國的青年都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所以讓我們以后能夠彼此勉勵,把他們培養(yǎng)成他們最好的自己。”這大抵是他育兒方法中的最絢麗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