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樹
佛教音樂起源于山東東阿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因是曹植所創(chuàng),所以他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2006年5月20日,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和山西五臺山佛教音樂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7日,佛教音樂魚山梵唄等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由此可見,佛樂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更是一種歷史的記載與傳承。
佛樂,顧名思義是佛教的音樂,是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或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莊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后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梢哉f,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yǎng)”、“頌佛”作用。
佛樂對蕓蕓眾生的好處絕不僅僅只有這些。音樂養(yǎng)生的效果早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我國古代早就有了這方面的認識,宋金時代著名醫(yī)家張子和《儒門事親·卷三》中指出:“好藥者,與之笙笛不輟?!币馑际怯皿系岩活悩菲鹘o人演奏,是一種很好的藥。在現(xiàn)代,音樂養(yǎng)生也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美國有一百多所大學開設有音樂治療專業(yè),在很多大醫(yī)院里都設有音樂治療部門。在我國,很多醫(yī)院和療養(yǎng)院采用為患者播放優(yōu)美輕音樂的辦法,治療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等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心理師在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治療時更是離不開音樂的輔助。中醫(yī)認為“五音通五臟”,古人把音樂按聲的高低分為“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又分別與五臟相通,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即“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此人與天地相應也”。
佛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卻又超脫于普通音樂之上。音樂是對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喜、怒、憂、傷,任何情緒都可成歌。以音樂養(yǎng)生或治療疾病,靠的就是音樂非凡的感染力,不同的音符組合出的樂曲可引起人心中不同的情感共鳴,會讓聆聽者的心情隨著音符的起伏而產(chǎn)生或歡快的、或澎湃的、或哀傷的情緒。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遍L歌當哭便是將心中的悲憤、傷感以最風雅、最透徹的方式表達出來,但這種表達、發(fā)泄的方式雖然淋漓盡致卻并不能平復人的心緒,反而在人盡情地宣泄心中情緒的同時,將悲傷推向極致。再比如哀樂,并不能沖淡失逝者親友心中的悲傷,反而會讓聽到的人,哪怕和逝者毫無關系的路人的心情都變得沉重悲傷。所以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樣的人,要用什么樣的音樂才能達到預定的養(yǎng)生、治療效果,是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甄選的。否則很可能得到反效果。
佛樂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種現(xiàn)象。以我國的佛樂為例,我國的佛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佛樂清婉、秀麗,如江南山水娟秀怡人;北派的佛樂大氣莊重、古樸典雅,如高山大川,天高地廣。但無論哪一派的佛樂都有一個共同的靈魂——慈悲和放下。深山古剎里的晨鐘暮鼓、虔誠的吟誦,以大愛的心悲憫著世間一切生靈;即便是我入地獄也愿渡世間一切苦難,割肉喂鷹只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減少哪怕只有一次殺戮的慈悲,放下世間一切的悲歡離合的超脫,以這樣的靈魂發(fā)出的聲音,哪怕并不是天籟之音,但一定是寧靜、優(yōu)美、空靈、慈悲,它的聲音不為宣泄心中情感而是為了化解一切的貪嗔癡恨,即便是生離死別在它面前都化成了一種歷練。聆聽這樣的音樂不會讓你心中的情緒激動,無論是喜是悲,是怒是懼,都不會被擴大或是抑制,而是化解,讓被情緒控制的心情都歸于平靜。
佛樂不僅僅可以與人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更可以進一步通過對情緒的影響來調(diào)節(jié)人的身體,達到生理養(yǎng)生的效果。經(jīng)臨床醫(yī)學實驗證明,佛樂能鎮(zhèn)定大腦活動、舒緩脈絡,降低人的心率和血壓,腦波圖顯示,腦后枕區(qū)振幅增大,腦前額區(qū)則頻率減慢,人如處在氣功入靜時的低消耗最佳狀態(tài)。它對于冠心病、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患者及孕婦有著神奇的療效。
作為佛樂聆聽者,可能是出家人、佛教信徒,但更多的可能只是這蕓蕓眾生中最普通不過的一個人。每日為了生計而奔波,為了柴米油鹽而煩惱,過著上有老下有小、街坊鄰里吵吵鬧鬧的生活??赡芏紱]有聽過任何一部經(jīng)文,也舍不下紅塵的牽絆。但是一曲佛樂絕對可以融入他的靈魂,讓他在節(jié)奏緊湊、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生活中,找到心理安慰及心靈的解脫。在社會、工作、生活的壓力包圍中,被一縷妙音洗去身心疲憊。
只要你愿意,在忙碌中擠出一點時間,甚至在忙碌的同時聆聽一曲佛樂,讓那空靈的音樂洗滌你靈魂的深處,一定讓身心收獲一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