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帕米爾高原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帕米爾高原的峽谷之間,峽谷間蜿蜒的山路曾為絲綢之路的古道之一。村里村外杏花成林,一派欣榮之景,與四周少有植被生長的高原雪山形成強烈的反差,有帕米爾高原“小江南”的美譽。
去杏花村已經(jīng)是3年前的想法了,當時雖然沒車進去,但我期待中的那種感覺,是從踏上高原就開始了。說得再絕對些,就是當你聽到這個地名時,就已經(jīng)在想象中與之相遇了。原本應是4月10日左右盛開的杏花,因這里海拔較低,大概受暖濕氣流的影響,又處在峽谷中,所以杏花提前半個月就開放了。在平原上看到杏花不足為奇,但在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上還能看到杏花?充滿著驚奇和期待。
帕米爾高原是自漢武帝以來開辟的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早在漢代就以“蔥嶺”相稱。蔥嶺,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得名。到了唐代,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名字“帕米爾”。到了清代,帕米爾之名已完全取代了歷代使用的其他名稱,并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將帕米爾分為“八帕”。高原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是地球上兩條巨大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和帕米爾-楚科奇山帶)的山結,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會集處。古絲綢之路南道的瓦罕走廊就在這里。瓦罕走廊,也稱阿富汗走廊,位于阿富汗東北部,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最高聳的東段,西起阿姆河上游的支流帕米爾河,東接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整個瓦罕走廊,東西長400千米。其中我國境內(nèi)由塔什庫爾干縣的公主堡至中阿邊境近100千米。瓦罕走廊在千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當年唐玄奘騎著馬就是從瓦罕走廊回到中土的,歷史上包括馬可·波羅、斯坦因等在內(nèi)的著名探險家都走過這條古道。當年這些著名的遠行者,都沒有發(fā)現(xiàn)深藏在高原峽谷中的杏花仙境,他們?nèi)绻兄欢〞苓z憾吧。
公路兩邊都是上百年的杏樹,長得高大粗壯,滿樹的杏花遮天蔽日,把遠處的藍天和雪山都擋住了。有的盛開怒放,呈現(xiàn)出淡淡的粉色,如云霞般的杏花在枝頭;有的含苞待放,呈現(xiàn)出嫵媚的深粉紅色;遠處的杏花白、粉相間,在高高的深色大山陪襯下,猶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畫。這里的杏樹都是百余年的老樹,普遍都有十幾米高,有的樹干直徑達50~60厘米。
“紅杏枝頭春意鬧?!本p紅粉白的杏花,呈現(xiàn)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氣象。“落梅香斷無消息,一樹春風屬杏花?!毙踊ǖ幕ㄆ?,恰值寒冬初過,人們蟄居已久的悵然心緒,被那充滿生命力的杏花掃蕩一空。凡路過這里的客人,也都情不自禁地停下來,欣賞著這詩情畫意的美景。塔吉克族農(nóng)民在杏花中放牧、勞動,孩子們在村中戲耍,年輕人還在杏花村中談情說愛,好一幅帕米爾高原的鬧春圖。
來了客人,塔吉克族人用盆子把杏子盛得滿滿的招待客人,臨走時還得“吃不完兜著走”,讓你帶回去給家人嘗嘗。有人專砸杏仁,串起來做項鏈,贈送給親朋好友。盡管這樣,杏子還是處理不完。那時,杏樹上是綠綠的一片,樹下是黃黃的一片。
這里的杏子沒有污染,是綠色食品,營養(yǎng)價值很高。而且塔什庫爾干的氣候涼,杏子成熟晚,7月開始上市,到了10月還有新鮮的杏子。
不知為什么,感覺來一次就喜歡了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偏僻、寧靜、干凈,沒有一點點喧嘩的山村,它的美是寧靜、樸實和自然的,慢慢地從它的內(nèi)心中溢出,沒有一點點做作、矯飾、嘩眾取寵的姿態(tài)。時間在這里不留痕跡地走過,而我的呼吸也漸漸變成了藍天般透明的色彩。
我走在一條石子路上,站立在這個高懸于云彩之上的地方,而周圍環(huán)繞著翠綠的麥苗、碧藍的河水和遠處的雪白的冰峰,還有河谷中杏花的飄香。此情此景,是那么容易讓我將歷史忽略,卻只記住了杏花村,記住了這個屬于歐羅巴人種的世居民族。
(趙登文/文,摘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