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及映射關系

      2017-04-07 12:31:56魯忠義郭少鵬蔣澤亮
      關鍵詞:方塊隱喻詞匯

      魯忠義, 郭少鵬, 蔣澤亮

      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及映射關系

      魯忠義, 郭少鵬, 蔣澤亮

      通過四個實驗探討了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及其映射關系。實驗1采用Stroop范式,考察大與道德詞匯、小與不道德詞匯是否存在共同的心理表征。結果證明匹配條件下被試的判斷任務會被易化,道德概念與大小空間概念之間存在隱喻聯(lián)結。實驗2仍然采用實驗1的范式,但對被試的反應時間進行限制,要求被試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實驗結果與實驗1一致,不僅支持了實驗1的結論,還進一步說明了這種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實驗3采用啟動范式,探討道德的大小空間隱喻是否存在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實驗結果表明存在道德大小隱喻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實驗4仍采用啟動范式,探討道德的大小空間隱喻是否存在目標域向始源域的映射,啟動被試的大小知覺,考察其是否會對被試的道德認知產(chǎn)生干擾。結果交互作用不顯著,即被試的道德認知并不受大小知覺的影響,不存在目標域向始源域的映射。研究表明,道德概念的大小空間隱喻存在心理現(xiàn)實性,這種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并且只存在從大小知覺這一始源域向道德概念這一目標域的單向映射。

      大小空間隱喻 道德隱喻 心理現(xiàn)實性 映射

      一、引 言

      Lakoff和Johnson在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具身哲學,并把它作為區(qū)分第一代認知科學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水嶺。在第二代認知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中,“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的”占有重要地位。[1]3Lakoff 和Johnson對隱喻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人們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心理機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思維方式。通過隱喻,人們以具體事物作為“始源域”向抽象事物所在的“目標域”進行映射,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陌生的事物。[2]3—6

      大小隱喻是基本的隱喻之一,人們往往通過空間的大小來理解社會生活中的抽象概念。雖然以往的研究還很少涉及把道德概念和空間大小結合起來的道德概念大小隱喻,但分別涉及道德概念隱喻和大小隱喻的研究還是很多的。

      從目標域(道德)來看,在道德概念隱喻方面有不少的實證研究,如道德的亮度與顏色隱喻研究[3—7]、道德的潔凈隱喻研究[8—14]、道德的垂直空間隱喻研究[7,15—18]。這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證明了亮度、潔凈和垂直空間等與道德概念的隱喻聯(lián)結。

      從始源域(大小)的角度看,也有大量研究證明了大小隱喻的存在。如吳念陽通過對一系列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將表示空間體積和面積大小的具體域映射到了社會地位、品行等八個抽象域[19]140—181;Meier、Robinson和Caven的研究證明了情感的大小隱喻[20];Schubert、Waldzus和Giessner采用Stroop范式發(fā)現(xiàn),被試對于大字體的高權利詞、小字體的低權利詞反應更快,證明了權力的大小隱喻存在心理現(xiàn)實性[21];許曉迪采用Stroop范式證實了社會地位的大小空間隱喻[22];Duguid和Goncalo通過三個實驗證明,個體體驗到的權利會影響被試對于自己身高的判斷[23]。

      但是,關于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目前只有徐闖的一項研究,而且他的研究結果表明,道德概念與空間大小沒有隱喻聯(lián)結。[16]這可能是實際情況,但也可能是他實驗中使用的實驗材料不恰當所致,因此有必要對道德概念大小隱喻進行進一步研究。另外,我們知道,在英語語言學和漢語語言學中常用“大”和“小”來表征道德概念。例如,在英語中,用 “l(fā)arge-minded” 或 “l(fā)arge ideas”描述一個人心胸開闊,類似的還有“l(fā)arge toleration”(寬容)、“l(fā)argehanded” (慷慨大方)、“have a big heart” (寬宏大量);用“a small mind”“in a small manner”等描述一個人不道德。[24]在漢語中也一樣,比如用“大仁大義”“豁達大度”等來形容一個人道德良好;而在形容不道德的人或事件時,則會用“卑鄙小人”“小辮子”“穿小鞋”等。因此,用實證的方法對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進行研究是必要的。再者,根據(jù)上述分析,分別來看道德概念隱喻和大小隱喻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推測道德概念和空間大小之間應該是有隱喻聯(lián)結的,只要實驗材料和研究方法合適,就有可能證實它的存在??傊?,研究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是本實驗的任務之一。

      本實驗的任務之二是考察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雙向映射。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的映射是單向的,只能從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也就是說,只存在借助具體的感知經(jīng)驗來理解抽象概念。[1]54—56Meier和Robinson發(fā)現(xiàn),對被試情緒的啟動可以影響其對相應的垂直空間概念的加工,但反過來則不然,表明情緒的垂直空間隱喻是單向的。[25]Casasanto和Boroditsky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僅啟動被試的空間知覺會對時間距離的判斷產(chǎn)生干擾。[26]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兒童身上,這表明空間和時間的隱喻映射是單向的。[27]

      然而,Black認為,隱喻的加工是雙向的、靈活的。[28]28—30概念整合理論也支持隱喻的產(chǎn)生是雙向的這一觀點。[29]一些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隱喻中的始源域和目標域是相互影響的。如Jostmann、Lakens和Schubert發(fā)現(xiàn),個體在對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會受重量的干擾[30];Schneider、Rutjens、Jostmann和Lakens證明了被試在對重量進行估計時會受重要性的干擾[31]。這兩個實驗說明了重要性和重量之間的隱喻映射是雙向的。Lee和Schwarz發(fā)現(xiàn),不僅魚腥味可以投射到社會懷疑上,社會懷疑也可以投射到魚腥味上。[32]呂軍梅和魯忠義對情緒垂直空間隱喻的研究以及魯忠義、賈利寧和翟冬雪對道德垂直空間隱喻的研究也都發(fā)現(xiàn)隱喻的映射是雙向的、靈活的。[18,33]

      根據(jù)上述兩項研究任務,我們選取儒家經(jīng)典中的“仁義禮智信”詞匯,采用多種實驗范式,設計了四個實驗,對道德概念的大小隱喻進行研究,以此來探討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以及映射關系。

      首先,我們借用Meier等人和Schubert等人研究中所使用的Stroop范式[20,21]來對道德概念與大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進行研究(實驗1);其次,借用Meier等人在研究詞匯效價大小隱喻時實驗2[20]所采用的方法,通過將被試的反應限制在極短的時間內來證明道德概念與大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實驗2);然后,借用Meier和Robinson的實驗范式[24]對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映射關系進行研究,即先啟動道德概念,分析其是否會對大小知覺產(chǎn)生影響(實驗3);再啟動大小知覺,分析其是否會對道德概念的加工產(chǎn)生影響(實驗4)。

      二、實驗1 道德概念與大小的隱喻聯(lián)結

      (一)實驗目的

      探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個體是否借助大小經(jīng)驗對道德概念進行表征。具體而言,采用Stroop范式,即當?shù)赖略~匯以較大字體呈現(xiàn)、不道德詞匯以較小字體呈現(xiàn)時,被試的判斷任務是否會被易化。如果被易化,我們就可以認為道德概念與大小空間存在隱喻聯(lián)結。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32名在校大學生(女生17人,男生15人),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

      2.實驗材料

      為了達到實驗材料的標準化,我們編制了道德詞庫。首先由四名心理學專家選取大量傳統(tǒng)道德概念雙字詞,然后由50名大學生對其道德效價、情緒效價進行評定,并查出它們的詞頻,最后建立204個詞組成的道德詞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的實驗材料就是從該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的,包含26個道德詞匯(仁義、誠信等)和26個不道德詞匯(欺詐、無恥等),避免出現(xiàn)帶有“大、小”的詞匯(如偉大)。對道德詞(0—4的5級評分)和不道德詞(-4—0的5級評分)進行評定。根據(jù)評定結果,對道德詞的詞匯效價(M= 2.93)與中性效價0做單樣本t檢驗,t(1,25)=49,p<0.01,差異顯著;對不道德詞的詞匯效價(M= -2.97)與中性效價0做單樣本t檢驗,t(1,25) =-47.49,p<0.01,差異顯著。我們對實驗中用到的詞匯的詞頻、筆畫數(shù)、情緒激活水平也做了相應控制:道德詞(M=5.80)、不道德詞(M=4.42)在詞頻差異上統(tǒng)計檢驗不顯著,t(1,50)=1.00,p>0.05;道德詞(M=17.19)、不道德詞(M=18.96)在筆畫數(shù)差異上統(tǒng)計檢驗不顯著,t(1,50)=1.56,p>0.05;道德詞(M=2.94)、不道德詞(M=3.06)在情緒喚醒水平差異上統(tǒng)計檢驗也不顯著,t(1,50)=1.41,p>0.05。

      3.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2(詞匯:道德和不道德)×2(字體:大和小)的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字體大小和詞匯類型,因變量為被試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的反應時。

      實驗使用實驗室聯(lián)想臺式電腦,參照Meier等的研究,首先呈現(xiàn)500ms中央注視點,然后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詞語,每個詞語以不同字號(小字體15.5號和大字體20.5號)隨機呈現(xiàn)兩次,要求被試自定步速對所呈現(xiàn)的詞匯類型進行判斷,屬于道德詞按“Q”鍵,屬于不道德詞按“P”鍵(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按鍵后呈現(xiàn)500ms空屏,若被試在2 500ms內沒有反應,則自動進入下一次實驗。[20]

      正式實驗前有八個詞語一組的練習,目的是使被試熟悉實驗程序,一組練習結束后,如果被試已經(jīng)熟悉實驗操作,按L鍵開始正式實驗,如果還不熟悉,需要繼續(xù)練習,按A鍵返回重新開始練習。

      (三)實驗結果

      數(shù)據(jù)處理前,刪除了正確率低于75%的一名被試,刪除了被試反應錯誤的數(shù)據(jù)和反應時在正負2.5個標準差以外的數(shù)據(jù),刪除的數(shù)據(jù)占實驗總數(shù)據(jù)的5.98%。在SPSS 16.0中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被試詞匯判斷反應時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ms)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字體大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0) = 0.26,p>0.05。詞匯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30) = 18.50,p<0.001,η2=0.381,被試判斷道德詞明顯快于不道德詞。詞匯類型與字體大小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0)=17.64,p<0.001,η2=0.370。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顯示:字體大小在道德詞匯這一水平上簡單效應顯著,F(xiàn)(1,30)=9.33,p<0.05,大字體道德詞的反應時(532ms)顯著短于小字體道德詞的反應時(545ms);字體大小在不道德詞匯這一水平上的簡單效應也顯著,F(xiàn)(1,30)=7.19,p<0.05,被試對小字體不道德詞的反應時(561ms)也顯著短于大字體不道德詞的反應時(577ms)。

      (四)分析與討論

      實驗1的結果表明,當?shù)赖略~以較大字體呈現(xiàn)時,被試的反應較快;當不道德詞以較小字體呈現(xiàn)時,被試的反應較快。這種結果證明,被試在加工道德概念的過程中借助了大小概念進行表征。Meier等人證明了人們在對詞匯進行效價判斷時會借助大小概念[20],Schubert等人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社會權力的心理表征和空間大小存在隱喻聯(lián)系[21,34],而實驗1的結果表明了道德概念與空間大小概念確實存在隱喻關系。也就是說Meier等人與Schubert等人的研究確實能夠擴展至道德隱喻,這與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一致。[19—21,24,34]

      Gibbs曾提出,將被試的反應限制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也許是一種非常合適并且能夠很好地證明隱喻對刺激編碼階段產(chǎn)生自動化影響的方法。[35]306—309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心理學家用這種方法去證明相關事物之間聯(lián)結的自動化。[20,36]因此,我們采用前人的實驗范式設計了實驗2,以期證明道德概念與大小的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

      三、實驗2 道德概念與大小隱喻的自動化聯(lián)結

      (一)實驗目的

      通過限制反應時間的方法來證明道德概念與大小空間維度的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試對于大字體道德詞的反應顯著快于小字體道德詞,對于小字體不道德詞的反應也顯著快于大字體不道德詞,那么,就可以證明這兩者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28名在校大學生(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

      2.實驗材料

      描述道德品質的雙字詞,道德詞和不道德詞各26個(同實驗1)。

      3.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2(詞匯:道德和不道德)×2(字體:大和小)的被試內設計。自變量為詞匯類型和字體大小,因變量為被試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的反應時。

      首先呈現(xiàn)500ms中央注視點,所有的詞都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每個詞以不同字號(小字體15.5號和大字體20.5號)隨機呈現(xiàn)兩次,要求被試對所呈現(xiàn)的詞匯類型進行判斷,屬于道德詞按“Q”鍵,屬于不道德詞按“P”鍵(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詞匯在被試按鍵后或在呈現(xiàn)700ms后消失,如果被試在700ms之內沒有進行反應,屏幕中央就會顯示“太慢了”,呈現(xiàn)時間為1.5s,如果被試的反應速度快于700ms,則呈現(xiàn)500ms空屏,隨后進入下一次實驗。與實驗1類似,正式實驗前仍先進行八個詞語一組的練習。[20]

      (三)實驗結果

      表2 被試詞匯判斷反應時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ms)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字體大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27)=0.66,p>0.05。詞匯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27)=5.33,p<0.05,η2=0.17,被試對道德詞進行判斷的反應時顯著短于不道德詞。詞匯類型與字體大小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27)=20.84,p<0.001,η2=0.44。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字體大小在道德詞匯這一水平上的簡單效應顯著,F(xiàn)(1,27)=15.75,p<0.001,被試對大字體道德詞的反應時(474ms)顯著短于小字體道德詞的反應時(489ms);字體大小在不道德詞匯這一水平上的簡單效應也顯著,F(xiàn)(1,27)=5.75,p<0.05,被試對大字體不道德詞的反應時(497ms)顯著長于小字體不道德詞的反應時(486ms)。

      (四)分析與討論

      反應限時程序(Response deadline procedures)通常用來證明某些特定的編碼過程是自動的。[36]這種自動化的概念自其首次被提出以來已歷經(jīng)了多年的發(fā)展。[37]盡管自動化最初只是單純指向那些能夠快速激活的、無意識的不隨意操作,但是隨著人們的不斷實踐發(fā)現(xiàn),根本不存在絕對的自動化。通過對社會認知現(xiàn)象的分析,Bargh 和Tota提出了“條件自動化”。[38]本研究的實驗2中被試對于道德概念的加工過程就屬于目標依賴的自動化,證明了“大與道德”“小與不道德”的映射是自動的。因為其對目標任務的反應雖然是隨意的,但是消耗的注意資源卻非常少。

      實驗1和實驗2證明了道德概念與大小知覺之間存在隱喻聯(lián)結,而且這種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但是實驗1和實驗2中的詞匯本身既包含詞匯類型又包含大小維度,所以無法明確二者具體的隱喻映射關系。還有學者提出,采用這種范式的實驗,詞匯的呈現(xiàn)方式可能會暗示被試字體大小和詞匯本身是相關的,從而有可能人為地加強隱喻效應。[25,39]為了明確二者之間的隱喻映射關系并排除這種暗示效應,我們采用隱喻轉換策略設計了實驗3和實驗4,考察操縱其中一個概念是否會對另一個概念的認知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以此來深入探討和分析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具體映射關系。[40]

      四、實驗3 道德概念的加工對大小知覺的影響

      (一)實驗目的

      采用啟動范式研究被試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后是否會對被試的大小知覺產(chǎn)生影響,從而考察道德詞匯大小隱喻中是否存在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若被試對道德詞匯進行分類判斷后對大方塊的反應較快,而對不道德詞匯進行分類判斷后對小方塊的反應較快,則說明存在道德概念的大小隱喻——“道德為大,不道德為小”的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

      (二)研究方法

      可選用減輕鼻黏膜充血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主要指偽麻黃堿。由于這個成分可以被用來提煉冰毒,目前國家對含此成分的感冒藥實施限制購買政策。

      1.被試

      36名在校大學生(女生20人,男生16人),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

      2.實驗材料

      描述道德品質的詞匯(同實驗1),道德詞26個,不道德詞26個;邊長為2cm和0.7cm的灰色大小方塊各一個。

      3.實驗設計和程序

      采用2(詞匯類型:道德,不道德)×2(方塊尺寸:大,小)的兩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詞匯類型和方塊大小,因變量為被試對方塊進行大小判斷的反應時。

      首先,屏幕中央會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隨后出現(xiàn)一個描述道德品質的詞語,要求被試對詞語進行分類判斷,屬于道德詞按“Q”,屬于不道德詞按“P”(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然后,屏幕中間會出現(xiàn)一個方塊(一大一小兩方塊在指導語中先進行認識學習),要求被試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盡可能快地對這個方塊進行判斷,如果是大方塊按“Q”,如果是小方塊按“P”(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

      (三)實驗結果

      共有36名被試參加本實驗,被試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以及對方塊大小進行判斷的正確率均高于75%。刪除被試的錯誤反應數(shù)據(jù)以及被試對方塊進行大小判斷的反應時在正負2.5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據(jù),刪除數(shù)據(jù)占總數(shù)據(jù)的6.69%。使用SPSS16.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被試進行方塊判斷反應時的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ms)

      對被試判斷方塊的反應時進行2×2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方塊大小主效應顯著,F(xiàn)(1,35)=16.72,p<0.001,η2=0.32,被試判斷大方塊明顯快于小方塊。詞匯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5)=0.06,p>0.05。詞匯類型與方塊大小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5)=11.63,p<0.05,η2=0.25。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被試對大方塊的反應在不同道德詞的條件下差異顯著,F(xiàn)(1,35)=5.66,p<0.05,詞匯類型影響了被試對于大方塊的判斷。道德詞啟動的條件下被試對大方塊的反應(629ms)比不道德詞啟動條件下(663ms)更快。被試對小方塊的反應在不同道德詞的條件下差異也顯著,F(xiàn)(1,35)=9.0,p<0.05,詞匯類型影響了被試對于小方塊的判斷。不道德詞匯啟動的條件下被試對小方塊的反應(667ms)比道德詞啟動條件下(705ms)更快。

      (四)分析與討論

      實驗3通過要求被試在判斷詞匯類型之后對處于屏幕中央的方塊大小進行判斷,來研究道德的大小隱喻中從大小這一始源域向道德這一目標域映射的心理現(xiàn)實性。實驗結果很好地證實了我們的假設,判斷不同效價的道德詞匯影響了被試對不同大小的方塊的判斷。被試對大方塊的反應在道德詞匯啟動的條件下(相比于不道德詞匯)更快;在不道德詞匯啟動的條件下(相比于道德詞匯),被試對小方塊的反應更快。這證明被試對道德概念進行表征的時候激活了大小知覺信息,影響了被試對大小的判斷。實驗3確實說明了存在著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

      Lakoff等認為所有的隱喻映射都是單向的[1]54—56,但是Black認為隱喻的映射是雙向的、靈活的[28]28—30。那么,道德的大小隱喻支持了哪一種觀點?對于道德的大小空間隱喻是否也同樣存在目標域向始源域的映射呢?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實驗4。實驗4考察啟動被試的大小知覺是否影響被試對于道德概念的判斷,即道德大小空間隱喻的始源域(大小)是否會對被試對其目標域(道德)的反應產(chǎn)生影響。

      五、實驗4 大小知覺對道德概念判斷的影響

      (一)實驗目的

      通過啟動范式研究在大小知覺啟動的條件下道德概念大小空間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及目標域向始源域的映射。如果這種隱喻映射的雙向性是存在的,那么啟動對大的知覺就能易化對道德概念詞匯的加工,也就是說“大”空間能夠易化個體對道德詞匯的加工,“小”空間能夠促進個體對不道德詞匯的加工。如果不能,那么證明這種隱喻映射不是雙向的。

      (二) 研究方法

      1.被試

      28名在校大學生(男12人,女16人),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

      2.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同實驗3。

      3.實驗設計和程序

      采用2(詞匯類型:道德,不道德)×2(方塊尺寸:大,小)的兩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詞匯類型和方塊大小,因變量為被試對道德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的反應時。

      首先,屏幕中央會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隨后出現(xiàn)一個方塊,讓被試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盡可能快地判斷出這個方塊的大小(一大一小兩方塊在指導語中會先讓被試進行認識和學習),如果是較大的那個按“Q”,如果是較小的那個按“P”(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然后,在屏幕中央會呈現(xiàn)一個描述道德品質的詞匯,要求被試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盡可能快地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屬于道德詞按“Q”,屬于不道德詞按“P”(按鍵在被試之間進行平衡)。實驗開始之前會有八個詞語一組的練習。

      (三)實驗結果

      共有28名被試參加本實驗,被試對方塊大小的判斷以及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的正確率均高于75%,因此28名被試均為有效被試。刪除被試的錯誤反應數(shù)據(jù)以及被試對方塊進行大小判斷的反應時在正負2.5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據(jù),刪除數(shù)據(jù)占總數(shù)據(jù)的7.07%。在SPSS16.0中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被試進行詞匯判斷的反應時的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ms)

      對被試判斷方塊的反應時進行2×2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方塊大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27)=1.14,p>0.05。詞匯類型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27)=1.32,p>0.05。方塊大小與詞匯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27)=0.01,p>0.05。

      (四)分析與討論

      實驗4通過啟動被試的大小知覺來研究道德大小隱喻的目標域(道德)向始源域(大小)映射的心理現(xiàn)實性。實驗要求被試對方塊的大小進行判斷,之后對隨機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的詞匯進行反應。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對大方塊進行判斷之后,對道德詞和不道德詞的反應沒有顯著性差異;對小方塊判斷之后,對道德詞和不道德詞的反應也同樣沒有顯著性差異。

      這說明大小知覺的啟動并不能夠易化被試對相應道德概念的加工,即啟動了對大的知覺后,并不能促進被試對隨后呈現(xiàn)的道德詞匯的加工,啟動了對小的知覺后,也不能促進被試對不道德詞匯的加工。同時還說明道德概念的大小隱喻僅僅表現(xiàn)為“道德是大、不道德是小”,并且這種隱喻表征是自動化進行的,但并不能表現(xiàn)為“大是道德、小是不道德”。由此看來,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映射關系具有單向性。

      六、綜合討論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們在對道德概念進行加工時會借助于垂直空間(上下)、顏色(黑白)、明度(明暗)等基本的具體可感的經(jīng)驗,但是還沒有研究證明人們借助于大小來表征道德概念。所以,我們通過四個實驗來系統(tǒng)地研究道德概念的大小隱喻,結果證明了道德概念的大小隱喻存在心理現(xiàn)實性,而且隱喻的映射是單向的。

      (一)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

      實驗1要求被試對屏幕中央的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結果發(fā)現(xiàn)當?shù)赖略~以大字體呈現(xiàn)時,被試的反應更快;當不道德詞以小字體呈現(xiàn)時,被試的反應更快。說明了被試在對詞匯進行編碼時,借助了道德與大、不道德與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在實驗2中,我們通過讓被試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詞匯進行分類判斷,證明了道德概念與大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是自動發(fā)生的。

      我們可以從隱喻的不同理論、個體語言發(fā)展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分析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

      從具身認知理論來看,在個體與環(huán)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一些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知的經(jīng)驗,比如人們對上下的知覺、對黑白顏色的知覺、對大小的知覺等。然后人們借助于這些意象圖式來對那些抽象的、不熟悉的、看不到摸不著的、難以理解的新事物進行表征。所以這些抽象的概念和那些最基本的經(jīng)驗之間會有心理層面的聯(lián)結傾向,當條件滿足時,就會產(chǎn)生隱喻一致性效應,人們通過身體和環(huán)境之間最具體的經(jīng)驗來理解、加工和獲得抽象概念。

      根據(jù)空間隱喻的具身性,我們可以知道,大小隱喻向道德的映射也分三個步驟來進行:首先,具體的感知運動經(jīng)驗使個體形成了大小空間這個始源域;然后,個體在與外界相互作用之后,通過大小這一意象圖式對道德這一抽象概念進行表征;最后,這種隱喻聯(lián)結通過神經(jīng)聯(lián)系在體內形成。這樣便形成了道德與大、不道德與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

      從概念整合理論來看,道德概念和大小概念作為兩個輸入空間,將共有的結構和信息投射到類屬空間中,兩個輸入空間的資料在第四個空間——合并空間中依靠相似關系進行跨空間融合、映射,產(chǎn)生交互作用,最終形成新的層創(chuàng)結構,即道德是大、不道德是小。[29]

      神經(jīng)復用假設認為,人的腦區(qū)并非只具備某種單一的認知功能,而是通過進化和發(fā)育,在原有的、低級的認知功能的基礎上,去發(fā)展新的、更高級的認知功能。[41]人們遇到新的概念時,會在原有的生理基礎上納入新的結構,以實現(xiàn)最大程度減少能量的消耗。我們推測,個體在對道德這一概念進行認知加工時,也會借助那些最基本的、低級的認知功能,比如大小的認知功能。新的認知被整合到已有的腦區(qū)中,當?shù)赖赂拍畋患せ顣r,也就激活了與其在同一腦區(qū)的大小概念。所以會存在道德概念與大小概念之間的隱喻聯(lián)結。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推測,有待證明。

      從個體的語言發(fā)展來看,隱喻的映射確實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是身體、大腦、心智以及生活經(jīng)驗的綜合產(chǎn)物。在學齡前階段,兒童對空間詞匯的加工和運用僅限于最初的意義,比如大小這一空間維度詞就表示它們最基本的含義,表達事物的體積、面積等。吳念陽通過對學齡兒童100多萬字的書面語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對空間維度詞使用頻率的增加,抽象域的概念開始逐漸出現(xiàn)在他們的書面語言中。一、二年級兒童語言趾的“大、小”主要指空間的大小,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們到了三年級就會通過使用含有“大、小”概念的書面語言來表達人的品行了,例如有學生就會在作文中寫道:“我想或許我們應該向蠟燭學習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六年級之后,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趨于成熟,隱喻的發(fā)展會更加豐富。[19]201—208

      “多”會讓那些物質得不到滿足的人覺得很好,“大量”也是如此,表示大量的詞語“大、高”等常常會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自己渴望的事物,比如重要的、有價值的事件和有道德的品行等。所以,我們現(xiàn)在常常會借助像“大、小”這樣的表示空間維度的詞語來表達道德這一抽象概念。比如,我們常常用“大”來表示人物的道德品質:豁達大度、寬宏大量、大仁大義等;而用“小”來描述人物的不道德品質:卑鄙小人、小聰明、小辮子等。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人性的討論有兩個完全對立的理論:性善論和性惡論。其實,人作為自然動物,其本性中并不存在善與惡,善惡只是一種社會概念。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普遍接受和認同的準則就是價值觀,或者稱為道德;而人們不認同的、拒絕的準則就被稱為不道德。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爭論在于如何對待人們身上的這種善惡。性善論強調人性本善,所以我們要不斷堅持這種善良的行為、加強道德的修行,使其發(fā)揚光大;性惡論則強調人性本惡,所以要不斷地限制和改造人們身上這種惡的本性。幾千年過去了,在一揚一抑之間,我們隨處可以看到社會對于有著良好道德品質的人的大力贊頌和對于道德敗壞的人的極力轉變或消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我們也逐漸在心理層面形成了道德與大、不道德與小之間的聯(lián)系。

      (二)道德概念大小隱喻映射的單向性

      實驗3在道德概念的啟動條件下要求被試進行大小判斷。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道德詞激活的條件下被試對大方塊的反應更快;在不道德詞激活的條件下,被試對小方塊的反應更快。因此我們得出,在隱喻映射的過程中存在始源域(大小概念)向目標域(道德概念)的映射。實驗4先激活被試的大小知覺,然后要求被試對描述道德品質的詞匯進行分類判斷。研究發(fā)現(xiàn),大小空間維度和道德類型的交互作用并不顯著,也就是說,人們對大小的判斷并不借助于道德概念來進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映射具有單向性——從大小始源域向道德概念目標域的映射。

      Lakoff和Johnson認為,空間域中的垂直運動可用來推斷數(shù)量(more is up),但是反過來就不對了,不能用數(shù)量推斷垂直運動。因為感覺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更多的推理聯(lián)系,比神經(jīng)系統(tǒng)本身塑造的主觀經(jīng)驗有更大的推理空間,所以推理的結果只能單向流動,即從感覺運動領域流向主觀判斷領域。這樣,不對稱性便出現(xiàn)了。由于合并階段激活的這種單向流動,通過補充學習(recruitment learning),一種長期的、單向的聯(lián)系就建立起來了,也正是這種推理的方向決定了什么是源、什么是靶。[1]54—56我們的實驗結果與Meier和 Robinson對情緒的垂直空間隱喻的研究結果一致[25],證明了Lakoff和Johnson關于隱喻映射單向性[1]54—56和Ahrens關于隱喻單向映射的看法[42]186—189。

      但是,Black曾提出隱喻的加工是雙向的、相互作用的,概念整合理論也認為隱喻的產(chǎn)生是雙向的。[28]28—30一些實證研究也確實證明了隱喻的映射是雙向的、靈活的。那么,為什么隱喻在人的表征中時而是單向的,時而又是雙向的呢?我們在另一篇文章中對此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對于概念隱喻映射方向單向和雙向的分歧,我們做出了兩點解釋:一是由于語言現(xiàn)實性和心理現(xiàn)實性的差異所致;二是由于概念隱喻產(chǎn)生與使用的差異,或者說是新隱喻和常規(guī)隱喻之間的差異造成的。[18]

      我們還可以從隱喻形成的社會來源來分析道德大小隱喻映射的單向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條件的不斷豐富,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不斷加大對道德文明的宣傳,比如,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標語。人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不斷將道德品質與大相聯(lián)系,道德與大小之間的隱喻聯(lián)系可能是人們現(xiàn)代文明生活的產(chǎn)物,但是這種隱喻的聯(lián)系并不像權利、情緒、道德的垂直空間隱喻那樣強烈。而且,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僅僅借助于大小來表征道德概念,并不借助于道德概念來表征大小,所以才會產(chǎn)生我們所得出的結果,即道德概念大小隱喻的映射是單向的,僅存在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

      七、結 論

      本研究通過四個實驗探討了道德概念大小空間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以及映射關系,得出兩個結論:

      (1)道德概念和大小空間概念之間存在隱喻聯(lián)結,而且這種聯(lián)結是自動化的;

      (2)道德概念大小空間隱喻的映射是單向的,只存在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

      [1] G. Lakoff,M.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2] G. Lakoff,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C. B. Zhong,V. K. Bohns,F(xiàn).Gino.GoodLampsAretheBestPolice:DarknessIncreasesDishonestyandSelf-interested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3):311—314.

      [4] P. Banerjee,P. Chatterjee,J. Sinha.IsItLightorDark?RecallingMoralBehaviorChangesPerceptionofBright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23(4):407—409.

      [5] W. B. Chiou,Y. Y. Cheng.InBroadDaylight,WeTrustinGod!Brightness,theSalienceofMorality,andEthicalBehavio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6(4):37—42.

      [6] G. D. Sherman,G. L. Clore.TheColorofSin:WhiteandBlackArePerceptualSymbolsofPurityandPollu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8):1019—1025.

      [7] P. L. Hill,D. K. Lapsley.TheUpsandDownsoftheMoralPersonality:WhyIt’sNotSoBlackandWhit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3):520—523.

      [8] C. B. Zhong,K. Liljenquist.WashingAwayYourSins:ThreatenedMoralityandPhysicalCleansing. Science,2006,313(5792):1451—1452.

      [9] S. Schnall,J. Benton,S. Harvey.WithaCleanConscience:CleanlinessReducestheSeverityofMoralJudgments.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12):1219—1222.

      [10]H. A. Chapman,D. A. Kim,J. M. Susskind,et al.InBadTaste:EvidencefortheOralOriginsforMoralDisgust.Science,2009,323(5918):1222—1226.

      [11]K. A. Liljenquist,C. B. Zhong,A. D. Galinsky.TheSmellofVirtue:CleanScentsPromoteReciprocityandChar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 21(3):381—383.

      [12]C. B. Zhong,B. Strejcek,N. Sivanathan.ACleanSelfCanRenderHarshMoralJudg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0,46(5):859—862.

      [13]S. W. S. Lee,N. Schwarz. Dirty Hands and Dirty Mouths: Embodiment of the Moral-Purity Metaphor Is Specific to the Motor Modality Involved in Moral Transg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 21(10):1423—1425.

      [14]F. M. Cramwinckel,D. De Cremer,M. Van Dijke.DirtyHandsMakeDirtyLeaders?!TheEffectsofTouchingDirtyObjectsonRewardingUnethicalSubordinatesasaFunctionofaLeader’sSelf-interes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15(1):93—100.

      [15]B. P. Meier,M. Sellbom,D. B. Wygant.FailingtoTaketheMoralHighGround:PsychopathyandtheVerticalRepresentationofMor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4):757—767.

      [16]徐闖. 道德人格的隱喻表征維度研究.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7]王锃,魯忠義.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間隱喻及其對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13,45(5).

      [18]魯忠義,賈利寧,翟冬雪.道德概念垂直空間隱喻理解中的映射:雙向性及其不平衡性(待發(fā)表).

      [19]吳念陽. 隱喻的心理學研究. 上海: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0]B. P. Meier ,M. D. Robinson,A. J. Caven.WhyaBigMacisaGoodMac:AssociationsbetweenAffectandSiz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8, 30(1):46—55.

      [21]T. W. Schubert,S. Waldzus,S. R. Giessner.ControlovertheAssociationofPowerandSize. Social Cognition,2009, 27(1):1—19.

      [22]許曉迪.現(xiàn)代漢語社會地位的空間隱喻實驗研究.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3]M. M. Duguid,J. A. Goncalo.Livinglarge:ThePowerfulOverstimateTheirOwnHei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23(1):36—40.

      [24]吳念陽, 郝靜.以道德為本體的概念隱喻.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35(9):51—53.

      [25]B. P. Meier,M. D. Robinson.WhytheSunnySideIsUp:AssociationsbetweenAffectandVerticalPos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15(4):243—247.

      [26]D. Casasanto,L. Boroditsky.TimeintheMind:UsingsPacetoThinkaboutTime. Cognition,2008,106(2):579—593.

      [27]D. Casasanto,O. FotakoPoulou,L. Boroditsky.SpaceandTimeintheChild’sMind:EvidenceforACross-dimensionalAsymmetry. Cognitive Science,2010,34(3):387—405.

      [28]M. Black.MoreaboutMetaphor//A. Ro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9]G. Faueonnier,M. Turner.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7.

      [30]N. B. Jostmann,D. Lakens,T. W. Schubert.WeightasanEmbodimentofImport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20(9):1169—1174.

      [31]I. K. Schneider,B. T. Rutjens,N. B. Jostmann,et al.WeightyMatters:ImportanceLiterallyFeelsHeav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1, 2(5): 474—478.

      [32]S. W. S. Lee,N. Schwarz.Bidirectionality,Mediation,andModerationofMetaphoricalEffects:TheEmbodimentofSocialSuspicionandFishySmel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2,103(5):737—749.

      [33]呂軍梅, 魯忠義. 為什么快樂在 “上”, 悲傷在 “下”——語篇閱讀中情緒的垂直空間隱喻.心理科學,2013,36(2):328—334.

      [34]T. W. Schubert.YourHighness:VerticalPositionsasPerceptualSymbolsof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89(1):1—21.

      [35]R. W. Gibbs,Jr.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6]S. C. Draine,A. G. Greenwald.ReplicableUnconsciousSemantic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8,127:286—303.

      [37]R. M. Shiffrin,W. Schneider.ControlledandAutomaticHumanInformationProcessing:II.PerceptualLearning,AutomaticAttending,andaGeneralTheory.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27—190.

      [38]J. A. Bargh,M. E. Tota.Context-dependentAutomaticProcessinginDeprssion:AccessibiltyofNegativeConstructwithRegardtoSelfButNotO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4:925—939.

      [39]吳念陽,劉慧敏,徐凝婷.褒貶義形容詞的垂直方位表征.心理科學,2009,32(3):607—610.

      [40]M. J. Landau,B. P. Meier,L. A. Keefer.AMetaphor-EnrichedSocial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1045—1067.

      [41]M. L. Anderson.NeuralReuse:AFundamentalOrganizationalPrincipleoftheBrai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10,33(4):245—313.

      [42]K. Ahrens.WhenLoveIsNotDigested:UnderlyingReasonsforSourcetoTargetDomainPairingsin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Y. C. E. Hsiao(Ed.).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ognitive Linguistic Conference.Taipei: Cheng-Chi University,2002.

      【責任編輯:王建平;實習編輯:楊孟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道德概念空間隱喻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研究——以仁義道德概念為例”(31271111)

      2016-06-16

      B842

      A

      1000-5455(2017)02-0070-09

      魯忠義,河北趙縣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少鵬,河南鄭州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蔣澤亮,河北保定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方塊隱喻詞匯
      方塊村(1)
      旋轉吧!方塊!
      有多少個方塊
      不一樣的方塊橋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辰溪县| 宁城县| 濮阳县| 双牌县| 曲沃县| 望都县| 新乐市| 吉林省| 承德县| 阿荣旗| 额敏县| 乌兰县| 长岛县| 南投县| 南宫市| 九寨沟县| 珲春市| 敦化市| 马鞍山市| 北京市| 扎赉特旗| 乡宁县| 宁远县| 达州市| 太原市| 株洲县| 元朗区| 绥芬河市| 玉山县| 克东县| 枣阳市| 永吉县| 墨江| 泌阳县| 南和县| 嘉定区| 乌拉特后旗| 墨脱县| 南木林县| 平昌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