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勇
腳尖的暖意
□梁嘉勇
土地真是好東西,可以種籽粒飽滿的麥子,也可以種面容燦爛的油菜花,如果有充足的水,亦不妨種植早稻或晚稻。到了秋后,稼穡不再喧嘩,土地歸于寧靜,人也閑了下來。其實,飽食終日是件相當(dāng)快樂而幸福的事情。
土地也會累。經(jīng)年累月地付出心血,神仙也會疲倦的。農(nóng)人心疼土地,比心疼自己的兒女還甚,于是以卑賤者的聰明發(fā)明了一種讓土地歇乏的方法:倒茬。也就是換一物種種植,讓土地產(chǎn)生新鮮感,消除審美疲勞。在東晉,有位著粗布短衣,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文人,寵愛土地極甚,竟然在自家田園種上一畦畦閑適的詩。此人自稱五柳先生,同輩的鄉(xiāng)親多呼他元亮。五柳先生那個暖暖的村子現(xiàn)在還在,只是去看望他的外人挺多,村子已不再寧靜。寧靜是環(huán)境的狀態(tài),更是心境的禪定。寧靜之人,喧嘩中心如止水,躁動中心平若鏡,即使身置鬧市,也心遠(yuǎn)塵囂。
五柳先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29歲時才“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保ā端螘罚?5歲時在州府干了不到二年,又因母親去世而回歸故里。41歲復(fù)出參軍、彭澤縣令數(shù)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聽從內(nèi)心的呼喚,決然棄職返鄉(xiāng),歸隱田園。此后二十余年,他勤于農(nóng)事,教授生徒,閑暇之時飲酒蒔詩,委懷琴書,陶然自得,再不肯出仕。今存詩文130余篇,《桃花源記并詩》為大家最為熟悉。桃花源的景致美如仙境:溪水兩岸是大片桃花林,幾百步內(nèi)無其它雜樹。芳草萋萋,鮮嫩嬌美,飄落的桃花瓣就像紛紛的花雨。走過狹窄山口,眼界豁然開朗,井田如鏡,阡陌縱橫,桑竹陰影相疊,雞犬之聲相聞。更為奇異的是,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朝何代。這樣理想的世外桃源,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
五柳先生居住的村子也十分祥和寧靜:“暖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田園居》之一)諸葛孔明茅廬書聯(lián):淡泊以明智,寧靜而致遠(yuǎn)。五柳先生家的柴門有沒有聯(lián)?不大清楚。只知道門口有五棵柳,青絲拂面,綠蔭靜心;籬下有數(shù)叢菊,夏綠秋黃,香氣醉人。五柳先生的腳丫是粘著溫?zé)岬哪嗟?,有詩為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保ā稓w田園居》之三)土養(yǎng)人,也養(yǎng)詩,與地氣相接,他的心變得寧靜而寬厚,他的詩綠得鮮嫩,每片葉子都滴著露珠。
寧靜的生活是幸福的,滲透生命的寧靜是可畏的。我這樣想,五柳先生卻不這樣看。元嘉四年丁卯,年屆六十三歲的五柳先生自感將于凄涼的秋天離世,卻坦然作《擬挽歌辭》三首,并為自己寫好了祭文。十一月,先生真的就“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先生何許人?潯陽柴桑陶潛陶淵明也。
穿布鞋,養(yǎng)腳;僻靜處,養(yǎng)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