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風
真的昆蟲間諜
文/時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知己容易,可如何知彼呢?知彼最需要間諜。人們將生物研究的新成果和通訊科技結合在一起,竟然制造出了“昆蟲間諜”……
起初,科學家通過仿生技術,制造出一些機械昆蟲,讓這些機械昆蟲帶上間諜器材去當間諜。
機械昆蟲是被制造出來了,但是它們飛行時的靈活性不高,機械昆蟲跟真昆蟲相比,完全是“笨貨”。昆蟲高超的飛行技術根本無法完美地移植給機械昆蟲,機械昆蟲做個“直線飛”還能過關,至于盤旋、俯沖、急轉彎等這些飛行“特技”,則是難以勝任。機械昆蟲無法完成高難度的飛行動作,會導致它飛著飛就“栽”了;“栽了”就無法重新起飛,間諜就當不成。
除了飛行能力不強,機械昆蟲間諜還有個弱點,就是電力不足。這大大限制了它的偵查范圍,不敢讓它飛太遠,一旦電池用光,不僅飛不回來,偵察到的信息也發(fā)射不回來呀。
當前,唯一一款可以投入使用的機械昆蟲間諜也不怎么討人喜歡。因為這款機械昆蟲做得比真昆蟲大很多,跟人的手掌一般大小,雖然它的各種能力不錯,但唯有隱藏能力十分不濟。大到不好隱藏了,往哪兒一飛,立馬被人發(fā)現(xiàn),這樣的機械昆蟲想必也是做不成間諜的。
軍方費了很多力氣研發(fā)機械昆蟲間諜,但表現(xiàn)卻不盡人意,只能算是個“白癡間諜”,毫無用處。機械昆蟲間諜的研究看來是走進了“死胡同”。
如何把機械昆蟲間諜做得小巧靈活而且惟妙惟肖呢?軍工專家悶悶不樂,一時百思不得其解。昆蟲專家聽了軍工專家的“苦訴”,眼珠一轉,問:“把間諜器材直接裝進真昆蟲的體內不就行了嘛。”
軍工專家苦笑一下,說:“那不得把小小的昆蟲給弄死嘛?昆蟲體內裝上間諜器材,還能活下去嗎?還能飛嗎?”
昆蟲專家說:“當然向昆蟲體內硬塞間諜器材,昆蟲是活不下去的。可是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了,咱是有辦法把間諜器材弄進昆蟲體內,并且讓昆蟲活著,滿天飛?!?/p>
聽到昆蟲專家這么一說,軍工專家眼前一亮:“咱們把兩家的技術合在一起,研發(fā)真昆蟲間諜!好不好?”
于是,昆蟲專家和軍工專家聯(lián)手,放棄了機械昆蟲間諜的研究之路,要開始研制真正的昆蟲間諜!
大家或許會認為,昆蟲專家是把昆蟲捉來,麻醉,然后“開膛”,最后把間諜器材移植進昆蟲體內的吧。
將間諜器材植入昆蟲體內是個好辦法
其實,已經“成年”的昆蟲并不會被捉來,通過手術把它變成間諜。昆蟲專家先采集昆蟲的“蛹”,然后在蛹殼上刺開一個小洞,將間諜器材(器材當然要做得非常小,現(xiàn)在做納米級的間諜器材根本不是技術難題)從蛹殼小洞注入,然后封閉蛹殼,再把昆蟲蛹放到適宜的孵化環(huán)境,蛹就會發(fā)育成蟲。蛹在發(fā)育過程中,成蟲會把被事先塞進來的間諜器材給包裹起來,長到自己的“肉里”。這同河蚌的殼塞進了沙子,它會包裹沙子形成珍珠的原理十分類似。
蛹變成了成蟲之后破殼而飛。嗯,一只昆蟲間諜就這樣培育成功了。用這種方式可以大批量地生產真正的昆蟲間諜。這些昆蟲間諜飛行靈活,不需電力,完全可以勝任要求苛刻的間諜任務。如果它是一只蛾子,夜間趴在敵方司令部的圍帳上,肯定能偷聽來數不清的軍事機密。
從蛹變成蝴蝶,身體里已經包裹住微小的器材
上面這只是第一代真昆蟲間諜,第二代真昆蟲間諜的“生產方式”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由在蛹殼內植入間諜器材改為植入微小玻璃管。也就是說昆蟲破殼而出時,身體內并沒有間諜器材,只有一小段玻璃管,然后軍方根據需要向玻璃管內填充間諜器材。改進后的昆蟲間諜培育方式,可以節(jié)省大量間諜器材,避免了昆蟲孵化不成功而帶來的器材損失。
將間諜器材植入活體昆蟲體內的方法,改變了機械昆蟲間諜又笨又大的模樣,真昆蟲成了真間諜——身邊有蚊子飛時,可要小心點哦,它來可能不是為了吸血呢……
象鼻蟲也是不錯的候選人,鼻子可以當天線用
各種機械昆蟲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