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儀式展演的文化象征意義——以峨山彝族鉆木取火儀式為例

      2017-04-11 06:25:22施吉蕓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大西峨山火種

      施吉蕓

      ★民族研究★

      儀式展演的文化象征意義——以峨山彝族鉆木取火儀式為例

      施吉蕓

      儀式是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所進行的有意義的一種方式,儀式展演傳遞著豐富的文化符號體系,透過這些符號體系來揭示文化象征的意義,喚醒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鉆木取火是峨山彝族火把節(jié)中具有神圣性的一種儀式,通過對儀式展演的真實性描述及其文化象征意義的分析,增強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儀式;文化象征;鉆木取火

      民族歷史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特質,儀式作為文化特質中的一分子,“通常被界定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傳統(tǒng)所規(guī)定的整套行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動。這類活動經常被功能性地解釋為在特定群體或文化中溝通(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過渡(社會類別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強化秩序及整合社會的方式。”[1]鉆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jié)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拜神、祭祀、服飾、音樂、舞蹈、社會結構等內容。在儀式展演的過程中, 充斥著很多具有象征性的符號,透過這些符號彝族深層次文化顯現(xiàn)出來,具有文化的象征意義。

      一、彝族鉆木取火儀式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掀起民族文化浪潮,人們加快了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許多殘存的民族文化出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鉆木取火儀式在峨山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斷裂的,據滇中、滇南和滇東南一帶的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濫》記述:洪水泛濫后,大地上只剩下了阿普篤慕一個人,為使地上人類繁衍生息下去,“玉帝策格茲,勸說三仙女,下嫁給篤慕,天上三仙女,攜天庭糧種,下嫁到人間。做完這些事,玉帝策格茲,差遣太白星,你變大黑蜂,尾刺鉆枯木,左右鉆三鉆,枯木起火煙,篤阿普看見,蜂刺鉆三鉆,枯木起火煙。我來鉆一天,找來干蒿枝,折來鉆枯木,鉆呀鉆呀鉆,燃起火苗來,找柴把火燒,找來各種柴,雜有陳香木,香煙飄上天。策格茲聞到,知世間有火,從此以后呢,大地人世間,有了此火種?!盵2]峨山彝族自治縣一直在極力打造彝族文化和火文化,為了豐富火把節(jié)的內容,增添節(jié)日氣氛,2004年縣委、政府決定火把節(jié)之日上午在大西神山舉行鉆木取火儀式,然后將火種傳遞到其他8個鄉(xiāng)鎮(zhèn)并迎回縣城,大西神山則被視為峨山“原火”的發(fā)源地。

      大西神山火壇位于峨山縣塔甸鎮(zhèn)大西境內的大西山頂峰,海拔2364米,完整的包括火壇、山門和山腳火壇碑、通往火壇臺階山道及景區(qū)的綠化。火壇設計為三層,底層為四方形觀景平臺,四角分列四棵圖騰柱。中層為圓形祭祀平臺,以天地混圓之說定位。頂層為圓形,中間立神火石,神火石四周鑲嵌古彝文《火種的起源》大理碑文,頂鑿方槽嵌方木以鉆木取火種。山門是到達山頂必經的一道門,呈磚紅色,由8根圓柱支撐,上面橫擔著無數的方形柱,正面寫有“火壇”兩字?;饓怯檬^制成的,有頭頂、碑心和基座組成,碑心上刻有“火壇”兩字、李桂英的題詞及修筑時間和單位。環(huán)火壇四周綠化景區(qū)種植馬櫻花、山杜鵑、野山茶、旱東瓜、云南松、華山松和本地雜木樹等樹種。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二、二十三,當地的領導干部組織人員圍繞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綜合整治和堆火把兩個方面做好準備。大西神山火壇較為偏遠,人煙稀少,相對來說環(huán)境污染不是很嚴重,人們到大西神山火壇進行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綜合整治,主要是清除垃圾,清理雜草,修理破損物件,從而保持環(huán)境的整潔和優(yōu)美,樹立當地良好的形象。大西境內每年都會堆上四、五個大火把,用鉆木取火取來的火種將火把點燃來慶?;鸢压?jié)。通常火把堆,分別是大西神山火壇堆放三個,花街和村委會各一個。火把是用一些干的松明、木柴、竹子、樹枝從里到外堆積呈金字塔型,最后在外圍用細鐵線固定。

      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早上鉆木取火儀式正式舉行,早上七點多,由各級領導、彝族畢摩、歌舞隊員組成的隊伍便從村委會坐車出發(fā)前往大西神山火壇,普通民眾從各地紛紛趕來觀看彝族古老而神圣的取火儀式。到達大西神山山腳放一封大鞭炮后人們便紛紛地順著石梯往上爬直到山頂。畢摩們在頂層將帶來的豬頭、方塊肉、大紅公雞 、糖果、水果、半盆大米、方盤、小尖刀、小香等整齊地擺放到神火石的正下方,《火種起源》彝文碑刻的上面,形成一個小的祭臺。10炷大香則是神山腳火壇碑2炷、山門2炷、火壇3層各2炷,將鞭炮放到火壇的四道門各1封。歌舞隊人員眾多,各自分工明確,有吹長號的,有吹嗩吶的,有跳娛樂的,還有跳花鼓的。娛樂隊員在火壇的中層男女錯開,圍成圓形,長號隊員和嗩吶隊員站在邊上,花鼓隊員則身背花鼓站在底層。

      鉆木取火儀式定在早上九點,時辰已到,抬頭看,太陽正當頂。主持人手持《鉆木取火種儀式主持詞》用彝語開始主持整個儀式活動。整個儀式分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鳴號告天地五方神靈。彝族火把節(jié)鉆木取火種儀式開始,奏長號、嗩吶以告天地東、南、西、北、中五神靈。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敬香、貢獻祭品、撒五谷。一畢摩雙手持一把小香,先向神火石和諸神叩拜,然后將小香點燃,向火神、神火石敬香。緊接著另一畢摩抓起大紅公雞,用小尖刀殺死后,提起雞圍著石頭轉了一圈,讓雞血滴在石頭上,向火神、神火石貢獻祭品。最后一畢摩開始向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撒由稻谷、麥子、蕎子、高梁和黃豆混合而成的五谷,嘴里還念念有詞。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畢摩念誦取火經文《火種起源》,鉆木取火開始。由其中一個畢摩手持《取火經》領頭,圍著神火石繞圈,他不停地用彝文唱念著“取火經”,每念唱一句,其他畢摩和歌舞隊的人都會陪念唱一句車腔,同時繞著取火臺跳娛樂,花鼓隊則敲響腰上的花鼓。與此同時進行的是,一位彝家漢子順著小木梯爬到神火石頂上,蹲下先把木制的鉆板放到神火石頂端的方槽里,然后把火草放到鉆板的凹槽里,鉆軸上方同樣覆蓋一個有凹槽的蓋子,然后用弓弦樣子的工具快速來回拉動,木棍與火草摩擦,十多分鐘后,冒出了縷縷青煙,站在木梯上的人不停地吹氣,并用一個紙箱在那擋風。直到火草燃起來,便用松明引出火種,放到燭燈里儲存起來,然后點燃早已準備好的一支火炬,手持火炬站立起來向眾人展示,全場歡呼起來,人們對這種彝族民間古老的鉆木取火儀式產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全體人員叩拜火種、奏樂、鳴炮。取到火種后,在場的全體人員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一起叩拜火神、火種,奏起長號和嗩吶,鳴響鞭炮。

      鉆木取火儀式取到火種之后,緊接著是火種傳遞的議程。人們將取到的火種傳遞到沿途的塔甸點、岔河點和雙江點,其他鄉(xiāng)鎮(zhèn)則到其中較近的一個點來迎取火種,并帶回自己的鄉(xiāng)鎮(zhèn)。傳遞火種的人將儲存在燭燈里的火種用松明引出來,然后點燃一支火炬,迎取火種的人同時也手持一支火炬與傳遞人相對,并將火炬揍在一起,把不燃的火炬點燃,這就完成火種交接儀式。最后,人們用取到的火種點燃火把堆,雄雄的火把燃燒起來,人們圍著火把載歌載舞,融入到整個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中。

      二、儀式表演中的多元文化

      “表演是構成儀式情景的行為基礎,儀式情景就是表演的情景。”[3]儀式的情景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建構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神之間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其中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關系。簡單的說, 儀式的表演就是對特定時空里文化的一種展示,往往可以將這種儀式的表演視為一種可視性的行為,這些行為人們總是可以找到相應的文化依據來作為解釋。鉆木取火儀式經過多年的歷時性演變,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樣式含括了傳統(tǒng)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再現(xiàn)了彝族的多元文化,是峨山彝族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

      (一)原始宗教中的崇拜意識

      儀式行為與宗教有某種特殊的關系,人類學家特納認為儀式就是 “適合于神秘物質或力量相關的信仰的特殊場合的,不運用技術程序的規(guī)范性正式行為?!盵4]彝族普遍奉行萬物有靈,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視為信仰的主要內容。彝族自然崇拜的范圍很廣,包括各種動物和植物、天、地、日、月、星、山、水、火等。彝族先民認為:日月星辰、天地山河、樹石五谷乃至火灶房屋及人畜用具等萬物皆是神的化身,都是永恒的神靈,神圣不可冒犯。鉆木取火儀式過程中要鳴號告天地及五方神靈,在彝族先民崇拜的神祗中,最大的是主宰天地萬物的“澤格茲”天神,其次是“耐木茲、嘿朵方、尼木勾、吐木鐵、賽俄木”等東南西北中五方神祗。再次是地君、山神、灶神、屋神等萬物眾神。大西神山火壇的神火石也被視為火神的化身,人們向神火石敬香,殺牲貢獻祭品,圍著神火石撒五谷。

      彝族民間廣泛地存在林木崇拜,大西山蘇人在各自的村寨旁都設有一片神林,并從林中選出一棵粗壯繁茂的大樹作為“祭龍樹”,神圣而不可侵犯。每年農歷二月初的屬馬或屬龍日全村人都參與祭龍活動,但允許男性進入神林,主要圍繞“鬧龍”、“求雨”儀式、祭拜龍神、叩拜“富神”和送厄運花轎進行活動。整個祭龍活動祈求人們生活風調雨順、財源廣進、平安幸福。

      峨山彝族從古至今普遍崇拜祖先神靈,逢年過節(jié)都要祭拜祖先。阿普篤慕是彝族人民普遍認同的彝族始祖,從很多彝族古籍中得知,阿普篤慕曾經躲過了一場滅頂的洪災,是洪災之后唯一的余生,后來娶妻子生養(yǎng)了武、乍、糯、恒、布、默六個兒子,峨山境內的彝族則是武、乍的后裔。鉆木取火是彝族祖先保留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每年鉆木取火儀式結束后會將取到的火種送到縣城的阿普篤慕文化園,祭拜彝族祖先阿普篤慕。人們普遍認為,人故而靈魂不滅,先逝者乃至祖先神靈是庇護生者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希望所在。

      原始先民相信自己與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存在著一種血緣關系或特殊的關系,因而把這種事物加予崇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圖騰物”。圖騰物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杜爾干指出,“圖騰首先是一種象征,一種東西的特殊表現(xiàn)?!盵5]圖騰物被視為具有某種靈性或神秘力量,能夠保護本民族的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壯大,增強民族凝聚力。大西神山火壇有四棵高大的圖騰柱,分別屹立于最下面的方形壇臺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四個頂角,圖騰柱上刻有龍、虎、竹子、馬櫻花等,這些事物則是彝族人民普遍信奉的圖騰物。龍、虎、竹子、馬櫻花成為人們所信奉的圖騰物就具有了某種神圣性,人們對它加以保護,不準隨意捕殺、亂砍濫伐,全族人民都深深的敬畏。舊時,這里的山蘇人多以其圖騰物之音諧及十二屬相命名,解放后,政府根據其圖騰物的漢語意思,分別給了“?!焙汀般濉眱蓚€姓氏,“?!毙請D騰物為“紋”,即山箭竹,“沐”姓圖騰物為“咩”,即一種矮棵馬櫻樹,直到現(xiàn)在山蘇人也只有這兩個姓。

      (二)彝族民間藝術的展演

      大西屬彝族山蘇支系聚居的地方,處于山高、坡陡、箐深、路險的偏遠山區(qū),自然條件較差,生存環(huán)境惡劣,經濟發(fā)展滯后,社會發(fā)育程度較低,山蘇人始終處于一個相對閉塞的環(huán)境?;鸢压?jié)是大西山蘇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人們可以在大西神山觀看古老的鉆木取火儀式和趕花街,彝族民間技藝在這里展演。伴隨著商業(yè)性和娛樂性的介入,民間藝術展演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交互,日益彰顯出技藝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娛樂性。

      在鉆木取火的時候,一個畢摩手持《取火經》,用彝語每念一句,眾人就要唱一句車腔,且是邊跳邊唱不斷的在重復同一句。車腔是峨山彝族一種比較獨特的腔調。車腔主要是用彝語演唱,它有著固定的唱腔和旋律。車腔通常出現(xiàn)在人多勢眾的場合,主要是用來陪襯主唱,曲調高亢悠揚,旋律優(yōu)美動聽,顯示出強烈的氣氛。一般是由一個人用彝語主唱生活中的事件,眾人在旁邊認真聽,并用車腔來幫衫,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xiāng)土特色。

      跳樂,又稱“大娛樂”,彝語稱“扎拉作”,是大西境內相傳最遠,流行最廣的一種自娛性集體舞蹈。在鉆木取火儀式中眾人都在跳樂,先逆時針方向走,隨后又順時針方向回,雙手合拍擊掌,圍圈而舞。伴奏樂器以四弦為主,有的地方是用小三弦伴奏。曲調主要分為“攏總調”和“雜弦調”。整個歌舞節(jié)奏感強,曲調繁多,旋律優(yōu)美,動作豐富。

      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是大西近年來極為流傳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是由周邊的村寨傳入的,基本上保持著山鄉(xiāng)的璞真本色,深受民眾的喜愛。舊時,花鼓舞為祭祀性舞蹈,多用于迎神、驅鬼以及辦喪事等場合表演。直到50年代以后,花鼓舞逐漸轉向節(jié)日慶祝表演活動中來。鉆木取火儀式上,花鼓隊員腰系彩綢,身挎花鼓,胸掛一片小圓鏡,左手甩一塊白毛巾,右手敲鼓,邊敲邊跳,依靠鑼、镲、鐃伴奏。

      (三)社會秩序的建構

      儀式內部具有一套完整的結構,儀式過程中的參與者與整個儀式過程都顯示了一種秩序,在不同的階段表達出不同的意義。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在大西神火壇舉行鉆木取火儀式,它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鉆木取火儀式有四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不允許錯亂,并且都呈現(xiàn)出自身的展演特點,突出高度的秩序化?!皟x式不僅是強化群體紐帶和緩解緊張的一種方式,而且它也是慶祝許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儀式還可以減少很多危機對社會的分裂作用,使之對于個人來說更易于接受?!盵6]人們親自參與到儀式展演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不斷地將自身的文化傳達出來,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鉆木取火儀式建構了彝族人民之間的和睦相處,加深了對本民族的依賴和認同,共同促成了社會的有序進行。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儀式中原有的秩序會被打亂。畢摩在彝語中稱為唄瑪,是彝族社會生活中具有威信和影響力的人物,是彝族文化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和傳播者,是通曉本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源流、傳統(tǒng)道德、民風民俗的知識分子。由于政府的介入,部分官員和民眾積極參與進來,使儀式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斷的政治化,畢摩的地位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建構了儀式的新秩序,官員成為了整個儀式的主導者。

      三、儀式符號的象征意義

      儀式是文化中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用來傳達傳達人們的觀念意識,它本身具有象征性。列維一斯特勞斯認為,“文化傳統(tǒng)本身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 在形象和概念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中介物,即符號,符號作為形象是具體的實體,但由于它具有的指示能力而與概念相象:無論概念還是符號都不僅與本身有關,每一個都能用其他東西替換?!盵7]格爾茨在《文化的解釋》中指出,“文化就是這樣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因此,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尋求規(guī)律的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我所追求的是析解,即分析解釋表面上神秘莫測的社會表達?!盵8]儀式包含在文化的范疇里,也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表達,但是這種意義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象征性符號來解答的。因此,分析彝族鉆木取火儀式的意義就要從儀式的象征性符號入手。

      “彝族文化源于火,大西火壇話古滇”。鉆木取火儀式主要是圍繞“火”而展開的,“火”可視為彝族社會中具有象征性的一種文化符號?!盎稹睂σ妥迦嗣駚碚f,有如生命一樣可貴,整個鉆木取火儀式中的每一個行為都表現(xiàn)出彝族人民對火神的崇拜和敬畏。傳統(tǒng)的彝族家屋內,堂屋或耳房大多設一火塘,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戶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塘火終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燒烤和燉煮食物外,是燒水沏茶和家庭議事、聚友會客的重要場所。鉆木取火儀式過程中,需要用火來燒香,燒香則是在石頭制成的火塘中進行,人們要祭拜火神、神火石、火種等,火將人與自然連接起來,傳遞著人們的愿望和訴求,火能驅逐蝗蟲、保護莊稼,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它是光明和力量的象征。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彝族山蘇服飾是一個極富象征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山蘇婦女的服飾則與峨山彝族納蘇支系十分相似,女子白色的襯衣外面,加一件紅色或黑色的褂子,再加一塊深藍色或黑色的圍腰,繡著精美的圖案。圍腰是凸字形,中間鑲著圍腰芯,周圍用彩色絲線刺繡著馬櫻花,端是一簇銀鏈子,可繞過脖頸將其掛在胸前。下裝是和衣服顏色相配的長褲,以白色居多,褲子的腳邊通常有兩到三條手工繡的花邊。山蘇老人服飾則與之不同,衣服為藍色或藏青色的右衽襟衣,后擺長及小腿,前襟則齊褲腰,襟邊、托肩及衣袖均以紅、黑、藍色布或彩色辮子鑲滾,配上黑色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再用一條長120厘米,寬20厘米的藍布作腰帶,沿腰纏繞,反結于后,使剩余長垂及臂部,頭飾為打布套頭,狀如并蒂蓮。索緒爾認為,符號具有兩種指示能力,即能指和所指。服飾符號的“能指”就是能夠感覺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構成形式,如服飾的款式、色彩、圖案、裝飾等。服飾符號的“所指”就是引藏在背后的深層寓意,包括服飾表現(xiàn)出來的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古老技藝等等。彝族服飾是彝族人民對美的一種追求,衣服以黑、白、藍為主色調,衣服上的圖案馬櫻花展現(xiàn)出彝族非凡的刺繡技藝;不同年齡的服飾和頭飾則反應出彝族社會內部的禮儀規(guī)范;銀飾品代表日、月,表達了彝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傊?,彝族山蘇服飾就是一個龐大的符號系統(tǒng),各子系統(tǒng)縱橫交錯,構成了彝族歷史的文化象征。

      鉆木儀式使傳統(tǒng)的山蘇文化在這里上演,外來文化也匯集到此,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相互包容,相互學習,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與發(fā)展。在長期的接觸和碰撞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總是會產生相互的借用,并隨之發(fā)生變化。山蘇人婦女現(xiàn)在穿的服裝已不是傳統(tǒng)的山蘇人的服裝,而更多的是與彝族納蘇的服飾相同,這就是文化的長時間接觸帶來的結果。

      隨著全球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文化變遷的步伐加快了,民族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每個民族都在有選擇性地調適自身的文化形式,不斷增添新的文化要素,融入新的文化內涵,使之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彝族鉆木取火儀式是凝聚人們精神力量的紐帶,積淀了許多彝族有關宗教信仰、民族歷史、祭祀習俗、生活方式、民間藝術等多元文化信息,對于延續(xù)傳統(tǒng)的彝族文化和社會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p3

      [2] 李增華.火種的起源[M].2004年,p18-21

      [3] 薛藝兵.神圣的娛樂[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p23

      [4]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p19

      [5][法] 杜爾干,金澤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年,p12

      [6][美] 威廉·A·哈維蘭,瞿鐵鵬譯,文化人類學[M].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6年,p403

      [7][法] 列維·斯特勞斯,李幼燕譯,野性的思維[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p104

      [8][美]克利福德·格爾茲,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p5

      Cultural Symbolic Meaning of Ritual Performance:A Case Study on the Fire-taking Ceremony of the Yi People in Eshan County

      Shi Jiyun

      As a meaningful way for people to perform at specific time and place, ritual performances convey the rich cultural symbol system, reveal the meanings of cultural symbols and awaken national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The fire-taking ceremony, one ceremony among the torch festival in Eshan Yizu Autonomous County, strengthens people's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benefit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authentic description of the ritual perform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ultur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ritual; cultural symbol; fire-taking ceremony

      K892.18

      A

      1674-8824(2017)05-0023-05

      施吉蕓,中共楚雄州委黨校助理講師。(云南楚雄,郵編:675000)

      [責任編輯:林俊華]

      猜你喜歡
      大西峨山火種
      “沒頭腦”撞上“不高興”
      有眼無珠
      有眼無珠
      特別的生日禮物
      火種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28
      點燃火種的地方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8
      峨山縣總工會:召開八大群體入會推進會
      時代風采(2019年12期)2020-01-13 05:38:24
      峨山縣總工會:開展婦女維權宣傳月活動
      時代風采(2019年4期)2019-12-14 15:40:48
      哈哈哈哈,請跟著我大聲念出來
      哲思2.0(2017年12期)2017-03-13 17:45:04
      火種,離我遠一點
      金寨县| 肃南| 湘乡市| 玛多县| 通城县| 永和县| 民县| 屏东市| 九江市| 霍城县| 牙克石市| 龙陵县| 白水县| 宁武县| 茌平县| 靖安县| 青海省| 怀仁县| 平舆县| 千阳县| 麦盖提县| 安国市| 林口县| 获嘉县| 营山县| 靖西县| 广元市| 临洮县| 织金县| 沙坪坝区| 普定县| 苍梧县| 吉首市| 迁安市| 巴楚县| 高密市| 上栗县| 错那县| 阳东县| 德清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