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文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
【司法實務】
惡意訴訟法律規(guī)制的理性思考
胡佳文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惡意訴訟不僅嚴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浪費了司法資源,更是對司法權威性和公正性的褻瀆。加大對惡意訴訟行為的規(guī)制對于保證我國司法部門的公信力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文章通過探究惡意訴訟的本質,尋求惡意訴訟形成的根本原因,洞察我國訴訟現(xiàn)狀,并提出規(guī)制惡意訴訟的法律對策。
惡意訴訟;法律規(guī)制;保護性規(guī)制
(一)惡意訴訟的概念
所謂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以虛假的事實提起訴訟,利用訴訟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惡意訴訟對司法制度和社會安定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司法機構,特別是法院若對此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公眾對訴訟的不信任感和對社會的抵觸情緒。就個人而言,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以犧牲對方的利益來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因而對對方當事人而言,司法機關是否能正確處理案件對其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侵害到其個人利益。但同時,惡意訴訟又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從形式上看,這類訴訟行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主體資格、事實理由也往往具備程序法要求的條件,特別是當事人為達到目的,在起訴之前就會為案件今后的審理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鋪墊,因此,在訴訟初期很難判斷其為惡意訴訟,即使是在案件審理開始之后,案件的審理者也很容易被惡意訴訟當事人的精心策劃所迷惑。惡意訴訟當事人不恰當?shù)睦梅晌淦?,企圖將法律作為幫助自己謀取不當利益的工具,對于我國的司法權威性有著極大的傷害,并且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甚至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我國現(xiàn)階段大陸法系對惡意訴訟的界定并不明確,只是進行了原則上的規(guī)定,將其歸類于違反誠實守信原則,屬于違背社會道德的一種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在法律法規(guī)中對惡意訴訟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具有相對完備的制裁措施。
(二)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依據
對惡意訴訟進行規(guī)制必須要有依據,才能對這種不當?shù)男袨檫M行處罰,對惡意訴訟進行規(guī)制主要依據有以下兩點:
1.惡意訴訟的社會危害性。惡意訴訟行為對法律秩序有極大的破壞性,并且對法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也有損害,對社會的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對司法資源造成了浪費,同時有可能對一些其他的訴訟事件造成時間延誤,甚至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惡意訴訟有違訴訟救濟合法權益的重要思想,將維護公正公平的法庭變成了謀取個人非法利益的場所,會導致我國法庭的公信力下降,那些無辜受害的當事人會被訴訟而深受打擊,可能引起大家對訴訟和法庭的排斥,做出不必要的私下和解和妥協(xié),這樣不利于我國社會朝著公平有序的方向發(fā)展,逃避法律可能就會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首個選擇,破壞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秩序。惡意訴訟對司法資源也造成了浪費,司法機構在解決社會上的矛盾的時候同樣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當惡意訴訟充斥社會的時候就會造成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在后續(xù)的解決措施方面,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我國的司法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由于惡意訴訟的充斥,使得正當?shù)乃痉ê蜋嘁娴谋U鲜艿搅送涎樱斐山洕膿p失。
2.惡意訴訟的侵權屬性。惡意訴訟行為從其本質上來看屬于一種侵權行為,侵權行為的構成,本身就具有違法性損害事實,并且造成他人合法利益的傷害。這種事實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損害性的,惡意訴訟行為相對人損失有著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當事人的主觀上存在過錯,是一種故意的行為,從惡意訴訟事件上來看這就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侵權行為,勢必要承擔民事責任。如果不對其進行處理,就如同縱容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有違法的精神。
辯證的看來,惡意訴訟的形成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它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導致惡意訴訟事件形成的社會方面和司法方面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
1.社會競爭的激烈。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競爭早已經不單單是對于食物的競爭,更多的是對權利地位等等社會化的抽象事物的競爭。一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利用些手段,甚至是一些侵權性的行為,在競爭過程中取得較大的優(yōu)勢,增加自己的勝算。當一方處于弱勢的情況下,弱勢的一方會選取辦法而采用一些帶有侵略性的手段來保證自己的勝出,這時司法訴訟就成為了它們勝出的一項工具,他們采用惡意訴訟的方式扭曲了司法訴訟真正的含義,從而達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2.現(xiàn)代化的生活模式復雜。當代生活中,社會各行各業(yè)間以及各行業(yè)的內部都有著極為細致明確的分工,社會的各種勞動形式也更加趨于專業(yè)化,其實也就是在揭示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模式也正在趨于復雜化,在社會中,一些抽象的法律規(guī)定及法律名詞不便于外行的人進行理解,這也造成了普通人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更有一些模棱兩可或是不便理解的字眼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力,所以說在我們產生糾紛或是有問題時,也只能夠借助一些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和解釋來進行判斷和解決。有一些訴訟表面上看起來合法合理,但是其下隱藏的是當事人的侵權手段,由于他們利用了高度專業(yè)的隱蔽方法,所以很難被識別,尤其是在掌握資源較少的群體中就更難以對這種事件進行辨識,這也是那些懷有惡意的當事人進行惡意訴訟的原因之一。
3.對訴訟的要求不嚴。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于訴訟的行為要求過于寬松,不夠嚴格,這也是當事人進行訴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法律是對自己合法權益的一個保護傘,當遇到一些糾紛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運用訴訟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都是對訴訟持有支持的態(tài)度,更多的時候人們因為賭氣而提起了一些本就不必要的訴訟,由于現(xiàn)階段媒體的宣傳和官方人士觀點的樹立,導致了那些因一元錢引起的訴訟也會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贊許,人們沒有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只是對自身合法權益的保障過于熱衷,這也就導致了社會對訴訟整體過于寬容。既然存在著這樣一個寬容的訴訟環(huán)境,就必然會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樣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進行惡意訴訟,這也是滋生他們惡意訴訟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二)司法因素
1.糾紛解決機制的變化。糾紛解決的機制有很多種,但是具有說服力并且?guī)в袕娭菩缘慕鉀Q機制只能是來源于司法方面,司法解決機制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和強制性,有較高的說服力和權威。當糾紛產生的時候,如果采用司法解決的方式,處于弱勢的人將會承受損失,或者是其它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后果。而在司法解決機制中獲得相對優(yōu)勢地位的人往往會有著極為強制的保障,這種保障經常與經濟利益和其他權益相連接,所以說人們對這種保護的渴望較為濃烈的時候,可能會使一些人提起傷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惡意訴訟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不當權益。
2.司法活動存在著被動性和格式性。司法與執(zhí)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執(zhí)法處于主動的地位,而司法活動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案件的發(fā)生是引起司法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這也就導致了司法的被動性。對糾紛進行審判時,司法的判斷極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事人的起訴動機,當司法程序進行的相對來說比較遲鈍的時候,司法就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性,這有可能被當事人利用來幫助自己進行謀取不法權益的工具。此外司法活動的開展具有極強的程序性,這種程序性帶來的是一種格式化的效應,一旦符合的這種格式,就會產生相應的后果,也可以說這時該案件結果就可以被人為的預料,與此同時,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案件和情況,這種特殊性是不能夠被識別的,所以說司法的這種格式有的時候會掩蓋真相,給了那些懷有惡意進行訴訟的人以可乘之機。
3.法律規(guī)制不嚴格。在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法中,對惡意訴訟行為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更沒有規(guī)定當事人犯罪的民事責任,這樣一旦對惡意訴訟事件的制裁沒有了法律依據,對惡意訴訟事件的懲罰也就微乎其微。即使做到懲罰也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罰款,懲罰的力度不夠,致使大多數(shù)人進行惡意訴訟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其嚴重的后果,也就導致了更多的人冒險來進行惡意訴訟,通過這場博弈,來賭一把自己是否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這種極低的風險系數(shù)并不被當事人放在眼里,也就導致了惡意訴訟事件頻繁發(fā)生而得不到有效治理。
(一)國外的一些成熟規(guī)制形式
在德國對惡意訴訟事件的規(guī)范,主要是以誠實守信原則為基礎而進行的擴展適用,其中規(guī)定了當事人訴訟真實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當事人在作出訴訟陳述事實的時候必須要以真實的事實為基礎,不能夠有闡述虛假的行為或者說妨礙對方當事人進行陳述的行為,在當事人提供不恰當?shù)淖C據或是違反法庭秩序以及影響對方當事人進行陳述的行為,法院可對其進行罰款等處罰方式進行處理,這項規(guī)定對于惡意訴訟事件的遏制有著極大的震懾力,德國在后期也對濫用訴訟權利這一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補充立法,在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對比較完備。與德國相近的還有法國和日本兩國,這兩個國家在法學界也是以誠信原則為依據來對惡意訴訟事件進行規(guī)定和限制,基本上可以得出訴訟權利行使時,如果插入了惡意隱瞞、欺詐的情況時相關的法院會追究當事人的責任。當“真實義務”成為對訴訟行為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判斷的標準,就意味著德國對濫用訴訟權利的認識具有了程序法上的獨立意義。德國做出這一民事訴訟上的修改經過了長期的爭論?!兜聡穹ǖ洹返诙俣鶙l和第二百四十二條早就對“權利濫用”作了禁止性規(guī)定。由于德國學界對實體和程序嚴格區(qū)分,實體法上的“濫用權利”到程序法上的“濫用訴訟權利”的過渡持續(xù)良久。其第二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能否直接適用于訴訟法領域的爭論在1933年以后由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而有了新的轉機,對公平因素的可接受導致了程序法范圍內認識的變化,促使了《民事訴訟法典》的修改。
英美法系的國家在相關的法律制定方面與大陸法系的國家稍有不同,在實體和程序兩大方面都對惡意訴訟提出具體的規(guī)范,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惡意刑事訴訟;惡意民事訴訟和濫用程序,并且美國相對于英國而言惡意民事訴訟的范圍更寬。英美法系的國家法律制定是非常詳細的,針對各種惡意訴訟事件的產生都會有相應的法律來進行處理。
(二)我國目前的規(guī)制現(xiàn)狀
我國對于惡意訴訟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也并不是說對惡意訴訟不做管理。目前看來能夠在惡意訴訟上面起作用的法律是《憲法》的第五十一條禁止權利濫用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中,針對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以及他人財產和人身權利的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目前為止,針對惡意訴訟行為能夠進行裁決的唯一一條法律依據,但是這條規(guī)定并不細致,在一些特殊事件方面,并沒有巨大的說服力,所以說我國現(xiàn)在一些不法分子仍然還是能夠鉆法律的空子,通過惡意訴訟來謀取不當?shù)睦鎮(zhèn)λ说暮戏嘁妗?/p>
(一)正確調適當事人與法院的關系
我國司法制度的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使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更加平衡。雖然我國至今并沒有建立當事人主義的法律模式,但是這種理念為惡意訴訟事件的發(fā)生提供了機會,所以說要想有效的抑制惡意訴訟事件的持續(xù)發(fā)生和進一步的擴展,一定要在保證當事人程序性主體地位的同時強調法院的職權作用,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保障法院的調查取證力度,這對于事件的解決和調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發(fā)揮法官職權的同時,也要重視當事人自身的義務,也就是對真實性的強調,這也是能夠抑制惡意訴訟事件發(fā)生的關鍵點之一。如當事人的真實義務得以發(fā)揮,同時法院職權的積極干預,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和平衡就會大大的打壓惡意訴訟事件地蔓延,所以說正確調試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對于遏制惡意訴訟事件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強化檢察機關對惡意訴訟的法律監(jiān)督
惡意訴訟事件發(fā)生的最大負面影響之一就是直接損害了國家審判的公信力,對于國家權威的樹立有著極大的阻礙作用,惡意訴訟事件不僅造成了對我國司法資源的浪費,還破壞了我國的法律秩序,影響了國家法院的權力平衡。要想解決這種不良影響,需要一種強制的監(jiān)督部門進行加入,也就是強化檢察院對惡意訴訟的法律監(jiān)督,這種有效的監(jiān)督和一些懲罰措施的建立,會對一些想進行惡意訴訟的當事人進行限制,當事人由于忌憚懲罰措施以及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管,會對自己的惡意訴訟行為進行自檢。在完善與利用好抗訴、檢察建議兩種法定監(jiān)督方法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監(jiān)督體系,完善司法線索移送機制,督促公安機關立案處理,有效的提升監(jiān)督的效果。檢察院應作為在惡意訴訟案件發(fā)生時的一道檢查關卡,在案件發(fā)生后及時地將它遏制住,以免繼續(xù)發(fā)展。
(三)建立案外人利益的保護機制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中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惡意訴訟,應直接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并且針對情節(jié)來進行處罰。這是立法有震懾作用,如果說法律不夠明確或是法律環(huán)境過于寬松,必然會滋生一些違法的事情發(fā)生。但是仔細分析過后,我們不禁疑問,在訴訟結束后,如果發(fā)現(xiàn)惡意訴訟存在,案外人是否有權訴諸法律救濟?從全局上考慮,惡意訴訟獲得合法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侵害到案外第三人的利益,這是完全依賴駁回訴訟請求罰款或者拘留,并不能追回惡意訴訟主體所獲得的不當利益,在這一點上是任何法制國家都試圖避免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也是案外人利益的重要保障機制,并且已得到司法解釋的認可,充分的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建立有效的案外人利益保護機制,提供證據證明存在惡意訴訟的就應該啟動再審程序,從這種角度上看,建立案外人利益保護機制對于惡意訴訟的控制也有著極大的作用。法院在受理案件時,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嚴格審查起訴,對沒有事實依據和正當理由的訴訟,不予受理。但是這種嚴格不應該侵犯當事人的訴權,應當控制在形式審查范圍內。
(四)建立惡意訴訟的懲罰性規(guī)制
針對惡意訴訟事件所產生的結果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一種是相對人遭受了實際的損失;另一種是沒有遭受實際的損失。針對這兩種惡意訴訟事件的發(fā)生,它們的規(guī)制也應該有所不同,具體的分析情況如下:
1.對有損害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在法律上建立針對惡意訴訟事件侵權損害的賠償制度,并且一定要明確規(guī)定被侵權人所得賠償?shù)闹贫纫?guī)定,訴訟侵犯了對方的合法權益時,有向其明確的定位侵權行為,所以對方有獲得損害賠償請求權,當這種請求被行為人拒絕的時候,可以提起訴訟,并且請求國家的司法幫助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些情節(jié)惡劣的當事人需要根據情節(jié)的輕重來制定對當事人的處罰,普通的處罰一般是罰金,在這里罰金有雙重的作用:一方面是惡意訴訟對司法資源的浪費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另一方面也是對進行惡意訴訟的當事人的一種警告,對社會的其他人也有著一種警示作用。正是這種對當事人處罰造成代價才有可能限制他們的行為,如果處罰力度不夠,訴訟事件將會持續(xù),所以說當一個行為帶來的損害要遠遠大于利益方面的時候,最能夠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限制。
2.對無損害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對于無損害惡意訴訟的提出并不是指真的沒有負面的影響,而是相對人并沒有遭到實際的損害,但是司法資源必然會受到浪費,那么就可以只采用罰金這一種規(guī)制方式進行處罰。
[1]劉玥辛.論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常晶晶.民事惡意訴訟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3]羅小紅.惡意訴訟侵權責任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4]楊占靈.論惡意民事訴訟的防范與遏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2.
[5]匡增輝.論惡意訴訟侵權民事責任[D].南寧:廣西大學,2012.
[6]馬嘉鶴.民事惡意訴訟及其法律規(guī)制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7]宮婷玉.惡意訴訟的辨識和規(guī)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8]周良慧.惡意民事訴訟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J].江西社會科學,2015(7).
[9]李 帥.論惡意訴訟的法律規(guī)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
[10]宋朝武.惡意訴訟法律規(guī)制的理性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2(12).
(責任編輯:張建萍)
2017-04-13
胡佳文(1990-),女,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助理檢察員。
DF72
A
1672-1500(2017)02-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