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陸良縣委書記
近年來,云南省陸良縣把“唱響主旋律,傳遞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法治思維引導人、用正確方法影響人、用道德力量塑造人、用身邊典型感召人,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邁開新步伐,實現新跨越,為建設“富裕陸良”“和諧陸良”“魅力陸良”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文化條件和精神動力。
謀劃宣講載體,讓理論武裝工作越來越強。理論武裝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讓深邃的理論變成通俗易懂的淺顯道理,及時傳播普及到廣大基層群眾中間。陸良縣有針對性地從全縣范圍內選拔21名政治素養(yǎng)高、理論功底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黨務、經濟及法律工作者,組成“陸良八老”大眾宣講團,形成“接地氣”的載體,找到“接地氣”的方法,與群眾開展“零距離”宣講,形成“面對面”溝通。在宣講選題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中共云南省委出臺的重大政策、決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在宣講時間上,抓住第一時間節(jié)點開展宣講活動;在宣講對象上,把基層第一線農民、工人、學生等群體作為重點受眾;在宣講場合上,不論是街頭院壩還是田間地頭、企業(yè)車間、學校操場,都可成為宣講舞臺;在宣講形式上,運用形象生動的民間語言進行宣講;在宣講內容上,從群眾“最想聽”“最愛聽”的話題談起,按照不同受眾設置宣講內容,找準理論宣講和現實需要的結合點,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在宣講生態(tài)文明話題時,宣講團除了用“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解釋宏觀生態(tài)文明,還進一步延伸、拓展內容,從微觀方面列舉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讓群眾明白毀林開荒、焚燒秸稈、電網觸魚、過量使用農藥地膜等都是損害生態(tài)的行為;在宣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用“小康不小康,既要看新房,還要看書房”等順口溜進行教育,讓農民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的道理。通過面對面引導、心貼心解疑釋惑、實打實說理點撥,理論宣講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不斷激發(fā)干部群眾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振興陸良發(fā)展的合力。
發(fā)出正面聲音,讓爨鄉(xiāng)名片越來越靚。對外宣傳工作既關系到一個地方的知名度、美譽度,同時也關乎一個地方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了擦亮“爨文化發(fā)源發(fā)祥地”“云南第一大壩子”“高原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等一張張精美名片,展示對外開放良好形象,陸良縣重點采取三項舉措。首先,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堅持縱向聯動。把對外宣傳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fā)展綜合考核體系,調動鄉(xiāng)鎮(zhèn)、街道、縣直部門的積極性,構筑“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的大外宣格局。其次,完善輿情處置機制,堅持橫向聯合。按照“宣傳部門主管,外宣部門主抓,責任單位主辦”的思路,明確和細化輿情處置工作的主管部門、主抓單位和責任主體,確保網絡輿情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第一時間跟蹤、第一時間研判、第一時間處置,及時將事情真相、結果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發(fā)布出去,做到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在關鍵時刻不失語,把公眾情緒引導到健康理性的軌道上來。第三,健全媒體溝通機制,借梯登高。經過精心策劃,及時總結提煉農村水利改革、農業(yè)轉型發(fā)展、整治城鄉(xiāng)喪葬陋習等經驗做法,通過主流媒體宣傳,在更高層次、更大空間、更廣范圍提高陸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搭建傳播平臺,讓身邊好人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起全民共同認知并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道德操守,陸良縣充分利用“道德講堂”平臺,深入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育身邊人”一系列道德講堂活動,把樂于向善向上的正面典型人物樹立起來,把追求真善美的時代風尚激發(fā)出來,在全社會逐步形成人人崇尚道德模范、人人關心道德模范、人人學習道德模范、人人爭當道德模范的氛圍。一是緊扣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制定好人評價標準,對身邊的“最美人物”“最感動事跡”進行大眾推薦和深度挖掘,形成一年一度的“陸良好人”、兩年一度的“陸良道德模范”、五年一度的“感動陸良人物”評選機制,涌現出當代愚公“陸良八老”、云南孝星彭小瓊、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李政偉等一大批身邊榜樣,構建起引領社會正能量的“好人體系”。二是在評選好人的基礎上,將正能量足、影響面大、群眾口碑好、事跡叫得響的正面典型人物進行再度挖掘和提煉,精心選拔一批高素質的宣講員,把道德模范在勞動、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串聯起來,真實地呈現到聽眾面前,增強現場感染力、穿透力和影響力,讓人們真切感受典型人物的先進性,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隨著道德講堂活動的深入推進,一個個“身邊好人”就像一面面鮮艷的旗幟,引領廣大干部群眾前行的方向;又像一面面明亮的鏡子,規(guī)范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言一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立志“做一個好人”,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紛紛加入“做好事”的行列,激發(fā)了向善向美向上的時代風尚,推動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廣大干部群眾深刻理解“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的本質含義。
延續(xù)文化根脈,讓鄉(xiāng)情鄉(xiāng)愁越來越濃。讓人們重溫兒時記憶中的濃濃鄉(xiāng)情,感受流傳已久的悠悠鄉(xiāng)愁,延續(xù)純樸自然的文化根脈和文明氣象,推動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生態(tài)文明步入嶄新階段,同樣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是搞好文物古跡的保護和修繕。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龍顏碑、千佛塔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覺寺進行整體修繕和保護,讓人們感受爨鄉(xiāng)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領略被康有為譽為“天下神品第一”爨龍顏碑書法的雄強與茂美;對位于陸良縣城、擁有“四合五天井”的爨鄉(xiāng)書畫院進行多次修繕,讓人們了解清朝時期梅氏家族“一門五進士八秀才”的傳奇,懂得“耕讀傳家”的道理;對位于馬街鎮(zhèn)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靈書院”進行徹底修繕,讓人們知道這所小學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年代的光榮經歷。同時,對殷承瓛、孫渡將軍故居進行修繕。二是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重新整理出版歷史小說《紫溪傳》,讓人們回味陸良的歷史由來,知道歷史上的“三山、四水、八大景致”;扶持民間作者寫作出版反映爨氏家族逐鹿、統(tǒng)治南中500年的《爨龍顏傳》以及《南碑瑰寶——爨碑研究》等一批書籍,讓人們懂得這片紅土地上曾經的輝煌、榮耀。鼓勵民間團體傳承和發(fā)展洞經音樂,組建洞經音樂團,進入大覺寺、爨文化廣場、彩色沙林等地義務演出,傳播優(yōu)秀地方歷史文化。三是展現農村文藝風采。在全縣農村實施“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河清、村美”的美麗宜居鄉(xiāng)村建設工程,建起“聚人氣,展風采”的小廣場180多個,廣場舞舞出農民新生活,跳出農村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