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
云南日報特邀理論撰稿人、本刊特約編委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國家和地區(q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并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作為文獻名邦,厚重的歷史積淀、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我們擁有了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特別是2015年1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大理考察工作,詳細了解了大理的歷史、白族的文化、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對大理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吟誦“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詩句,贊美民族文化瑰寶《五朵金花》,令我們倍感振奮、無比自豪。
大理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文化的輝煌,文化成就了大理的特質。大理作為民族地區(qū),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秀美壯麗的自然風光,是文化資源的聚寶盆,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性、獨特性、多樣性非常突出。
集民族、歷史、風光三位一體。大理歷史悠久,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qū)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歷史上著名的南詔國、大理國都曾在大理建都,是當時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理作為古都級城市的歷史長達510余年,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的那份厚重感,是西南邊疆云南地區(qū)其他城市所不能代替的。大理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皾h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是孫髯翁在《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中概括了云南古代史實的四個歷史典故,都出自大理;早在先秦時期,白族先民與其他民族一道開辟了一條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連接中國、緬甸、泰國、印度,直至地中海地區(qū),使云南成為古老中國最早的開放前沿;境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出土文物琳瑯滿目,一大批風格獨特的古建筑保存完整,南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崇圣寺三塔、劍川石鐘山石窟、《南詔圖傳》《張勝溫畫卷》等一批舉世矚目的歷史瑰寶彰顯了大理文化的厚度和高度。大理風光秀美,氣候得天獨厚,擁有蒼山洱海這一壯麗景觀。如今,大理是一個集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內地十佳宜居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等多項桂冠于一身的旅游度假休閑康體勝地,是一座可以放松心靈的山水之城、一個宜居宜業(yè)的詩意家園、一個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
擁有豐富絢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理地區(qū)豐富的民族文化,體現在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的戲劇種類,造型各異的民居建筑和妙趣橫生的風俗禮儀上。從白族的“霸王鞭舞”“八角鼓”,到彝族的“跳菜打歌”“跳月”;從葫蘆笙、馬布,到口弦、月琴;從白文“山花碑”,到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調、大本曲和“吹吹腔”,再到新興的白族劇種“白劇”;從大理“三月街”、石寶山歌會、本主節(jié)、二月八,到“繞三靈”彝族火把節(jié)等,都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同時,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重居民院、兩房一耳、一方三墻為代表的白族民居以及白族民居彩繪風格顯著。以鶴慶的金銀制品、劍川的木雕文化、賓川的土陶、洱源的鳳羽硯臺和大理石藝術、巍山的扎染和刺繡為代表的“金木土石布”文化藝術工藝,是大理各族群眾祖祖輩輩創(chuàng)造的文化瑰寶。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精品劇目不斷涌現,一部《五朵金花》,使人對大理一見鐘情;一曲《小河淌水》,使人對大理如癡如醉。如今,大型花燈劇《山村·小河·月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并于2016年7月代表云南赴北京參加全國首次基層院團戲劇會演,引起強烈反響;《榆城圣母》在云南省第13屆新劇目展演中囊括了戲劇類所有獎項的最高獎;《南澗跳菜》節(jié)目到英國演出,并登上2016年央視春晚舞臺。
呈現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民族特質。歷史上,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交匯點,處于漢文化的西南邊緣、青藏文化的東南邊緣和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邊緣三大文化交匯地帶。大理先民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荊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人文薈萃、獨具特色的白族文化。這一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區(qū)域文化特征,推動了大理文明進程,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博得了“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典范”等美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理各族人民在共同奮斗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中,休戚與共、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民族團結和諧的文化素養(yǎng)深厚,歷史傳統(tǒng)悠久,群眾基礎牢固,大理成為各民族融合的樂園、多元文化交融的樂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佛教文化,展現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5大宗教以及白族獨有的本主信仰、彝族獨有的土主信仰和諧共存、相容并濟的景象。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南詔德化碑等歷史遺存,集中體現了大理人民的寬廣博大、大氣包容的胸襟。同時,大理自然風光聞名古今、馳名中外,千百年來,大理人以蒼山洱海為伴、以蒼山洱海為美、以蒼山洱海為魂。蒼山的雄渾、壯美、氣概,賦予大理人至善、至純、至高的精神。洱海的靈動、親和、奔涌、包容,孕育大理人和睦、和美、和善的特征。近年來,大理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不斷增強,國際影會、茶花蘭花博覽會等文化品牌享譽國內外,創(chuàng)意產業(yè)方興未艾、蓬勃發(fā)展,一批文化名家旅居大理,激發(fā)靈感,激情創(chuàng)作,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近年來,大理州緊緊圍繞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民族文化強州”的目標,扎實推進“文化立州”戰(zhàn)略,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取得新成績。大理的發(fā)展必須打好民族特色品牌,走品牌化之路,打造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奠定更為深厚的文化根基。
擦亮“文獻名邦”歷史文化品牌。廣泛收集整理南詔時期、大理國、茶馬古道、滇西抗戰(zhàn)等重要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并廣泛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讀史、認史、懂史。對大理州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加強對民族傳統(tǒng)經典、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族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索整理與保護傳承,準確掌握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時研究和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進一步挖掘大理的民族文化資源,理清文化資源保護的脈絡和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加強對重點文物和古建筑、古街區(qū)、古村落、古遺跡的搶救和保護,啟動一批文物單位的保護工作,保持古跡風貌,留住文化根脈。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生態(tài)文化、農耕文化、技藝文化、舌尖文化,彰顯古城、古鎮(zhèn)、古村、古街、古建筑、古樹魅力,挖掘和增強大理古城和巍山古城兩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輻射力,緊緊圍繞大理古城白族文化古都、美景古都、旅游古都、購物古都等來做文章。
擦亮“風情大理”民族民俗品牌。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和民族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打造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和藝術精品。重視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挖掘民族特色非遺項目,培養(yǎng)傳統(tǒng)技藝人才,加強非遺傳承人認定工作,逐步實現非遺活態(tài)傳承、整體保護和永續(xù)發(fā)展。建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體系,加強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保護利用,支持各地開展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展演活動,讓三月街民族節(jié)、白族繞三靈、大理國際影會、漾濞核桃節(jié)、巍山小吃節(jié)、賓川水果文化節(jié)和劍川石寶山歌會、南澗跳菜、彌渡花燈歷久彌新。建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平臺,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fā)、生產、銷售龍頭企業(yè),加快建設劍川木雕、鶴慶銀銅器加工、巍山扎染等特色產業(yè)園區(qū);圍繞重點旅游線路和主要景區(qū)景點,建設綜合性購物平臺,發(fā)展特色鮮明的商業(yè)街區(qū),發(fā)展“互聯(lián)網+旅游商品”,鼓勵有特點、有亮點、有大理特色的產品盡快市場化、商品化、規(guī)?;?,推進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白劇《榆城圣母》、彌渡花燈劇《山村·小河·月亮》、彝族歌舞《南澗跳菜》等掀起的熱潮為契機,探索本土特色文化產品市場化、產業(yè)化運作模式,突出內容創(chuàng)新,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國風格、富有大理氣息、符合時代特點的民族文化文藝精品力作。
擦亮“風花雪月”生態(tài)文化品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的囑托,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戰(zhàn)略,打好生態(tài)休閑和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與生態(tài)融合發(fā)展,弘揚生態(tài)文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引導群眾增強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意識,培育生態(tài)道德和生態(tài)行為,進一步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濃厚氛圍,真正使生態(tài)文化成為大理文化的重要內容。推動文化與體育休閑康體融合發(fā)展,鞏固提升“大理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蒼山洱海越野賽”“格蘭多芬國際自行車節(jié)”等賽事品牌,引入各類現代體育競技和休閑康體項目,打造文化體育休閑康體目的地。推動文化與農業(yè)融合發(fā)展,發(fā)揚農耕文化,保護田園風光,發(fā)展休閑農業(yè)、觀光農業(yè),使農業(yè)這個人類最古老的產業(yè)因文化而煥發(fā)勃勃生機。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挖掘大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加快精品文化旅游景區(qū)和重大歷史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步伐,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讓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