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濤
核地雷亦稱原子爆破裝置,它是將普通地雷中的常規(guī)裝藥更換為核裝藥,在地雷的構(gòu)造上和一般地雷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這種地雷主要是對付地面集群目標時用的,尤其是裝甲集群目標,主要用核爆炸構(gòu)成的地形障礙(如彈坑、堆積物)和放射性污染來阻滯敵軍行動,遲滯敵坦克群的開進或直接殺傷敵軍。有時也可埋在敵軍后方的軍事設施區(qū)內(nèi),利用定時器或指令遙控起爆,用來破壞敵后方的機場、指揮所等。為防止發(fā)生意外,核地雷一般裝有安全密碼裝置。
冷戰(zhàn)的高峰時期,為了防止蘇聯(lián)入侵西德,北約決定開發(fā)核地雷。1954年,英國戰(zhàn)爭辦公室下令開發(fā)核地雷,代號“藍孔雀”。由于缺乏裂變材料,陸軍借鑒了皇家空軍的“藍色多瑙河”自由落體核炸彈的設計?!八{孔雀”重7噸,由钚核和圍繞在周圍的高能炸藥組成,最外層有一層厚厚的鋼外殼密封,爆炸當量1萬噸TNT。這些核地雷可以通過遠在5千米外的遙控裝置引爆,也可以使用自帶的定時裝置引爆,最長可以設置在8天后引爆。1957年7月,英國陸軍訂購了10枚核地雷部署在西德。英國計劃將它們埋在西德廣袤的平原下或者萊茵河中,一旦蘇聯(lián)入侵西德,立即引爆,以爆炸產(chǎn)生的巨坑和放射性塵埃阻擋蘇軍。限于當時的技術,德國嚴寒的冬天地下的低溫會讓地雷引信失靈,無法引爆核戰(zhàn)斗部。英軍甚至想利用小雞的體溫來維持地雷溫度。計劃中,部隊在布好地雷撤離的時候,士兵將一群小雞放入核地雷的外層保護裝置,并在里面放入食物和水,讓小雞的體溫保證這枚核彈的正常運轉(zhuǎn)。這樣可以保證核地雷在8天內(nèi)運轉(zhuǎn)正常。最后,英國擔心在盟國部署核武器可能引發(fā)大面積放射性污染以及政治爭端,這一計劃最終于1958年2月取消。
美國自1955年開始研制核地雷,并制造出從10噸至10萬噸TNT當量的核地雷系列武器。冷戰(zhàn)時期主要儲存在歐洲(在聯(lián)邦德國和意大利),其余的儲藏在美國本土和太平洋地區(qū)。美軍核武庫中比較典型的有兩種原子爆破雷:中型核地雷MADM和特種核地雷SADM。MADM雷重180千克,要六人小隊放到爆破地點,使用W-45核彈頭,W-45長0.686米,直徑292毫米,重68千克,爆炸威力為0.1萬噸~1.5萬噸TNT當量。MADM雷于1956年開始研制,1965年正式進入美軍服役,同年部署在歐洲美軍基地,共生產(chǎn)了約350枚。SADM雷重68千克,是個40厘米×60厘米的圓柱體,裝在一個鋁制的玻璃纖維容器中,一頭類似子彈形狀,另一頭有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控制面板,使用W-54核彈頭。W-54長0.40米,直徑273毫米,重23千克,爆炸威力為100~1 000噸TNT當量,由于可由步兵攜帶,又稱“背包核彈”。1964年,SADM被納入了美國的武器庫中,美國開始在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裝備SADM,型號主要有兩種:M-129和M-159。它們可由直升機、卡車、吉普車運載,也可供兩人突擊隊攜帶。特種兵部隊可深入敵后,利用核地雷炸毀橋梁、鐵路、公路等,切斷敵人的運輸線。之后,華盛頓將這些核地雷部署到歐洲許多地區(qū)。但是,為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紛爭,1985年美國將這些核地雷從歐洲撤出來。美軍共裝備了300套SADM,1992年全部退役。
蘇聯(lián)于1967年開始生產(chǎn)特種小型核武器,它們被取名為“特種雷”,它就是傳說中的“手提箱核彈”,供克格勃和特種部隊專用?!疤胤N雷”共有兩種類型。一型:60×40×20厘米尺寸,重量40千克,并配備有一個計時器,核材料選用鈾和釷元素,威力1 000噸TNT。二型:45×35×30厘米的尺寸,重30千克,10~15分鐘便可安裝完畢,威力1 000~2 000噸TNT當量(可調(diào)),當時在哈薩克斯坦試驗1 000噸的爆炸威力,把周邊半徑800米的沙漠直接改變模樣,沖擊波把所謂“深入敵后”的武裝設施一毀殆盡。
1990年俄羅斯前安全委員會主席列別德在檢查了當時俄羅斯的核武器清單后發(fā)現(xiàn),132枚手提箱式核彈中有84枚在俄核武庫中不翼而飛。1998年夏,叛逃到西方的蘇聯(lián)克格勃絕密檔案館館長米特羅欣曾宣稱,蘇聯(lián)克格勃間諜曾在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領土內(nèi)偷偷屯集彈藥、通訊設施,甚至手提箱式原子彈。他說,克格勃間諜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曾經(jīng)秘密勘察了美國和西歐數(shù)千處潛在的戰(zhàn)略目標,并且在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場所埋設了手提箱原子彈,這些危險品多數(shù)至今仍在這些目標附近。
核深水炸彈
核深水炸彈是裝有核爆炸裝置的深水炸彈。它由飛機或反潛直升機作為投放工具,也可由艦載反潛火箭發(fā)射,威力為千噸到萬噸級TNT當量,爆炸深度為水下數(shù)十至數(shù)百米,用于摧毀敵方潛艇及其它水下目標。它主要是利用水下核爆炸產(chǎn)生的強烈沖擊波壓毀潛艇外殼來摧毀目標。核深水炸彈需具有較厚的抗壓外殼(以防止靜壓損壞彈頭)和符合流體動力學的彈體尾部,大多采用深水壓力引信,在落到水中預定深度后爆炸。在攻擊百米左右的水下目標時,1枚1萬噸級TNT當量的核深水炸彈在水下爆炸,可將1 000米范圍內(nèi)的潛艇擊沉,或使其嚴重毀壞。由于核深水炸彈威力遠超常規(guī)深水炸彈,從而大大提高了對目標的毀傷幾率。為了減少對臨近區(qū)域和己方船只的傷害,一些核深水炸彈采用可變當量設計,在淺海區(qū)海岸附近海域采用低當量,在深海開闊水域采用大當量設定。
1951年春,美軍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要求原子能委員會開發(fā)一種水下爆炸的核炸彈。當時,合適的彈頭僅有MK-7核航空炸彈上的W-7核彈頭。1952年,美國海軍開始開發(fā)第一種核深水炸彈MK-90“貝蒂”,1955年6月開始批量生產(chǎn)。該炸彈長3.1米,直徑0.8米,重量為564千克,主要用來進行反潛作戰(zhàn),由反潛機A-1、P-2V-5、P-5M等攜帶。該核深水炸彈采用了W-7型核戰(zhàn)斗部,爆炸威力為5 000噸至1萬噸TNT當量,由靜水壓力引信起爆。球狀外形和短的垂直尾翼使其在發(fā)射后能迅速鉆入水中。為保證彈體承受沖擊力在結(jié)構(gòu)限度內(nèi),使用了減速傘?!柏惖佟焙松钏◤棌?955年6月一直服役到1960年,總共有225枚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被生產(chǎn)。
1955年5月14日晚9點,美國軍方在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西南太平洋海域進行的“棚屋”核試驗中測試了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爆炸發(fā)生在水下600米處,此次核爆炸的實際威力達到3萬噸TNT當量。1959年9月25日,一架P-5M反潛機在惠布利島迫降時,在普吉特灣丟失一枚“貝蒂”核深水炸彈,所幸這枚炸彈沒有安裝核部件,因此沒有核爆炸以及放射性風險。
20世紀60年代,為了攻擊敵方核潛艇,英國研制了WE.177系列核炸彈,共分三種型號:A、B型分別為當量20萬噸、40萬噸TNT的戰(zhàn)略核彈,C型為核深水炸彈。WE.177C重272千克,長2.85米,為可變當量設計,爆炸當量為500噸和1萬噸TNT。500噸當量用于水深小于40米的淺海水域以減少核爆炸對己方艦艇的附帶傷害,1萬噸當量用于水深大于40米的深海水域。WE.177C核深水炸彈可由“海王”或“山貓”直升機發(fā)射。此外,1萬噸當量版本還可由固定翼飛機攜帶,可空爆、地面爆炸或拋擲。
從1969年開始,WE.177C開始進入皇家海軍服役,到1992年退役時至少部署了43枚。它們部署在護衛(wèi)艦或更大型的水面艦艇上,由艦上的反潛直升機或“伊卡拉”系統(tǒng)發(fā)射?!耙量ɡ毕到y(tǒng)類似于美國的“阿斯洛克”系統(tǒng),核武器的使用增大了其殺傷力,也為艦隊指揮官提供了一種快捷、全天候、全戰(zhàn)況的可靠反潛武器。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馬島海戰(zhàn)期間,英國皇家海軍“競技神”號和“無敵”號航母分別攜帶著海軍40%和25%的核深水炸彈存量駛?cè)肽洗笪餮?。為了避免違反《特拉特洛爾科條約》(構(gòu)建拉美無核區(qū)的條約,英國為簽字國),這些攜帶核武器的艦艇沒有進入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周邊海域。英國官方后來對此予以承認,但強調(diào)英國根本沒有打算對阿根廷使用核武器。據(jù)著名歷史學家勞倫斯·弗里德曼考證,英軍之所以決定攜帶這些核武器主要是擔心當時的蘇聯(lián)海軍會突然參戰(zhàn),派遣潛艇支援阿根廷軍隊,英軍攜帶核武器主要是為了震懾蘇軍的核潛艇,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后來,英軍導彈驅(qū)逐艦“謝菲爾德”號被阿根廷空軍擊沉引發(fā)了英國的擔憂,如果航空母艦遭到阿根廷空軍襲擊,導致核彈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為了避免出現(xiàn)意外,并且蘇軍最后也沒有介入馬島之戰(zhàn),英國國防部下令在5月28日將這些核彈拆卸后全部撤離戰(zhàn)區(qū),但是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6月26日英軍才撤出了這些核武器。
蘇聯(lián)也裝備了多種核深水炸彈,其中8F59 SKAT核深彈由米-14水陸兩棲反潛直升機攜帶,爆炸當量為1 000噸TNT,殺傷半徑達800米。RYU-2型核深彈可由伊爾-3“8山楂花”、圖-142M固定翼反潛機攜帶。另有多種類型的核深彈用作反潛導彈的戰(zhàn)斗部,爆炸當量從幾千噸到幾萬噸TNT不等。
核魚雷
核魚雷是裝有核戰(zhàn)斗部的魚雷。由攜載平臺發(fā)射入水,能自航、自控(自導),是戰(zhàn)術反潛核武器的一種。魚雷一般由雷頭、雷身和雷尾組成。雷頭裝有炸藥;雷身裝有動力裝置、制導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雷尾裝有發(fā)動機、推進器和操縱舵。核魚雷一般采用火箭推進,由潛艇魚雷發(fā)射管發(fā)射,用一種對噪聲極不敏感的主動聲吶系統(tǒng)進行目標測距和定位,通過有線制導指令控制起爆。核魚雷威力通常為千噸級TNT當量。
MK-45“阿斯特”反潛魚雷是美國海軍為了打擊敵方高速、深水潛艇目標而開發(fā)的一種武器。1955年,美軍根據(jù)情報得知蘇聯(lián)正在建設一支龐大的潛艇部隊,對北約的海上商船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1956年,美國海軍決定研制核魚雷“阿斯特”,為開發(fā)中的MK-45魚雷裝上核彈藥,承包商為西屋公司。1960年夏,配套的W-34核彈頭研制成功,所有的研發(fā)工作全部完成。MK-45核魚雷直徑480毫米,長5.76米,重1 100千克,由電力驅(qū)動,當量11 000噸TNT,射程 5~8海里。為了提高采用核戰(zhàn)斗部的安全性,MK-45魚雷采用了線控引爆方式,而且由于采用有線制導方式,所以“阿斯特”魚雷本身沒有尋的能力,制導和對目標的跟蹤任務都由發(fā)射潛艇來負責。1961年MK-45核魚雷開始批量生產(chǎn),1963年服役,裝備的有“洛杉磯”級核攻擊潛艇等,到了1976年共生產(chǎn)了約600枚MK-45。采用有線制導限制了“阿斯特”魚雷的射程(取決于線的長度),也易暴露自身,發(fā)射的魚雷爆炸后,對手很容易探測到己方位置。1972年起“阿斯特”核魚雷逐步被MK-48自導魚雷取代,1977年后全部“阿斯特”核魚雷都替換為常規(guī)自導魚雷。
為了對抗美國航母編隊,蘇聯(lián)在核魚雷上曾下過大工夫。1951年,蘇聯(lián)第11設計局開始研制533毫米的T-5型核魚雷。1954年10月1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場(位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對代號為RDS-9的核裝藥進行了試驗。在這次試驗中發(fā)生了一次故障。后來對裝藥進行了修正,在修正過程中又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進行了兩次地面試驗。1955年9月21日在新地島又進行了一次試驗,這次爆炸威力為3 500噸TNT,爆心位于水下12米,是蘇聯(lián)第一次水下核試驗。此次試驗中30余艘效應艦艇布放在距離爆心投影點300~1 600米范圍內(nèi),包括4艘驅(qū)逐艦、3艘潛艇、數(shù)艘掃雷艇以及水上飛機等,一艘位于爆心投影點300米處的驅(qū)逐艦沉沒,其它戰(zhàn)艦嚴重受損。1957年10月10日,T-5型核魚雷在新地島核試驗場進行了一次全當量試驗,爆心位于海面下30米。一艘潛艇從10千米外發(fā)射核魚雷,3艘驅(qū)逐艦、3艘潛艇、2艘掃雷艇以及其它小型艦艇沉入海中,此次爆炸當量為10 000噸TNT,此后T-5型核魚雷正式列裝。它是蘇聯(lián)海軍裝備的第一種核武器,可承擔反艦和反潛任務,并成為用于在海洋戰(zhàn)區(qū)執(zhí)行戰(zhàn)役戰(zhàn)術任務(首先是與敵大型水面戰(zhàn)艦和潛艇作戰(zhàn))的蘇俄多用途核潛艇上核魚雷的鼻祖。
1962年10月27日,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在古巴附近海域,蘇聯(lián)海軍“狐步”級常規(guī)潛艇B-59號被執(zhí)行封鎖任務的美國驅(qū)逐艦發(fā)現(xiàn)。美艦向B-59號投擲了十枚練習用深水炸彈,試圖逼其上浮。但美國人不知道,B-59號上攜帶了貨真價實的核魚雷,威力達1萬噸TNT。蘇聯(lián)艇長瓦倫丁·薩維斯基上校以為已經(jīng)開戰(zhàn),準備發(fā)射核魚雷,但由于副艇長瓦西里·阿爾希波夫的堅持,最后潛艇上浮請示莫斯科命令。全世界也因此逃過一場核大戰(zhàn)。
核水雷
核水雷是裝有核戰(zhàn)斗部的水雷,用于毀傷敵方艦船或阻礙其行動。由于采用了核裝藥,極大增強了其殺傷半徑,1~2萬噸的核水雷爆炸能使700~1 400米處的艦船遭到中度損傷。它不僅能在深水水域?qū)撤降臐撏г斐赏{并且予以致命打擊,而且對敵方的水面作戰(zhàn)艦艇也不同程度地造成威脅。由于核水雷可以布放在較深水域,使其易布難掃,更增強了其隱蔽性和威脅性。500~2 000噸TNT當量的小威力核水雷便于運載和布放,對艦艇的破壞效果甚佳。
為了評估水下核爆炸對艦艇的破壞力,1946年7月25日,美軍在比基尼環(huán)礁進行的“十字路口行動”中試驗了“貝克”核裝置(實際上就是核水雷),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水下核試驗。試驗裝置在水下27米處引爆,爆炸威力達到23 000噸TNT當量。氣泡在海床炸開一個9.1米×610米的大坑,并將海水霧化,以圓頂狀噴上半空。爆炸吹起了200萬噸的水和沙子到空氣中,創(chuàng)造了高1 830米、寬600多米、厚91米的巨大水柱。爆炸造成了爆心投影點1 600米范圍內(nèi)的10艘靶艦沉沒,包括“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長188米、排水量27 000噸的“阿肯色”號戰(zhàn)列艦被騰起的水柱垂直地拋向半空。美軍并沒有將核水雷投入服役。
為了彌補重型水面艦艇的不足,蘇聯(lián)也設計了核水雷,并于1960年代初期裝備部隊,它是蘇聯(lián)海軍獨有的一種威力最大的武器。它主要的打擊目標就是航空母艦、導彈巡洋艦以及核潛艇等大型艦艇。核水雷的當量為0.5~2萬噸TNT。如果一枚1萬噸TNT當量的水雷在水深150米處爆炸,可以在2 000米半徑內(nèi)擊毀一艘核潛艇,而一枚2萬噸TNT當量的水雷可以在爆炸中心700米以內(nèi)重創(chuàng)航空母艦或?qū)椦惭笈灐?/p>
1963年,美、英、蘇三國簽署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禁止了核水雷的試驗。1971年有63個國家簽訂的《海床公約》禁止在距海岸線12海里以外的公海海底中放置、試驗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