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是每位教師的職責,也是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和任務。學科教師作為一門學科的教育教學具體責任人,教育學生的任務更多一些,也更重一點。
自古以來,教育的方法手段多種多樣,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來教育學生,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必須要把握學生的心理。
在我從事小學教育教學近三十年的工作經歷中,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學生在學校里打了另一位比他年齡小的同學。老師們聞訊后,迅速趕到現場,嚴厲指責、批評那位打人的學生,并叫他去老師的辦公室。然而打人的那位學生滿臉火氣,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怎么也不肯去老師的辦公室。老師拉他,他甚至連老師都打。雖然旁邊有好幾個老師,卻都拿他沒辦法。這時我也趕了過去。我環(huán)視了一下當時的情景,緩緩地走到那位學生的身邊,幫他撣了幾下身上的灰塵,整了整被拉歪的衣衫,順勢湊到他耳邊輕聲說:“你今天怎么回事,這么多人看著不怕難為情,快跟陸老師走!”說完我便轉身就走,而那位學生也跟著我一聲不吭的走了。到了辦公室我協同班主任老師一起了解了相關的情況,并進行了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批評和教育幫助。
為什么那位打人的學生會聽我的話,而對其他老師的話卻不當一回事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前幾位老師在對他實施教育之前沒有很好的了解這位學生當時的心理,把握他當時的對立情緒。因為打架這件事的發(fā)生是那位挨打學生先惹的事。雖然小同學被打了,但他也有錯,而且錯在前,“導火索”在他身上。前面幾位老師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一味地指責這位打人的大同學,使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你們老師不公平,誰都不幫我說話,還批評我。我就是不聽你們的,看你們能把我怎么樣……”而我雖然當時也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我知道這位學生之所以這樣,肯定也有委屈。于是就采用了上述這種無聲教育的策略和方式。雖然當時我心里也比較惱火,但我還是幫那位學生撣去身上的灰塵、整衣衫,輕聲地對他講話,使那位學生感到親切,覺得還有人理解他,尊重他,產生“在幫他”的心理感受,于是才會乖乖跟我走。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要真正地受到教育,是其一個內化的過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外界的影響再大,如果學生本人并未主動認識錯誤,那就達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就拿前面這件事來講,如果是一般的學生打人,也許前幾位老師早就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進行了教育幫助。但即使他進了辦公室,出于對老師的“敬畏”,認識了錯誤,接受了教育,但是他內心很可能極不服氣。雖然表面上認識了錯誤,但實際上并未真正接受教育,往往會出現“虛心接受,屢教不改”的現象。甚至還會影響老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一般來講,老師的話學生都能執(zhí)行,但不一定都能發(fā)自內心地接受。因此,要想對學生的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對學生教育時必須“依心而動”。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之前,必須先了解事情的真相,想想他哪些地方是錯的,是否也有對的地方,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下學生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其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于平時難得犯錯的學生,教師可采用和善的語氣進行教育,使他明白道理改正錯誤即可;對于犯錯較多,但也比較聽話的學生,教師的態(tài)度要相對嚴肅一點,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其心目中的威信;對于那些頑皮不聽話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其實施教育。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最好不要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對其進行批評,最好采用個別交流、談心的形式。如果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批評這類學生,再加上教師本人不注意說話的語氣,往往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不聽老師的話。這時作為老師也覺得下不了臺,就會出現“體罰”之類的不良教育方式,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果采用單獨談話的方式,與他們平等交流,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真情與真心,使他們逐漸明白道理,內心能真正認識到錯誤,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某種教育方法對某些學生有效,而對某些學生而言教育效果可能就不佳;就是同一種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教育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教育工作有時就像治病一樣,只有找準病因,對癥下藥,才能治好病。不了解病因盲目用藥,病未治好還可能引發(fā)許多副作用。因此,對學生進行教育,必須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選擇科學合理的教育策略,靈活多變地實施教育方式與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陸寶根,昆山市張浦中心小學,21532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