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技巧的提升
      ——基于實踐探索的思考

      2017-04-12 19:01:54黃凱鋒
      關鍵詞:大眾化話語馬克思主義

      黃凱鋒,夏 斌

      (1.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所,上海 200020;2.上海社會科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020)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技巧的提升
      ——基于實踐探索的思考

      黃凱鋒1,夏 斌2

      (1.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所,上海 200020;2.上海社會科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020)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面臨多樣中求主導、多變中求主動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也迎來了實踐與理論良性互動的歷史機遇。新形勢下,要把馬克思主義“從書齋搬到社會各個角落”,需著力克服傳播形式刻板、政治說教味濃、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工作手段落后等毛病,積極有效地探索傳播藝術,包括:堅持底線,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堅持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群眾聽得懂的理論詮釋新問題,提高傳播技巧和解疑釋惑的話語水平;注重精準投放,優(yōu)化傳播流程。

      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傳媒;話語系統(tǒng)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過度自由、監(jiān)管難度不斷提升,受眾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有所弱化,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平臺、主體和渠道也面臨喪失主導權的嚴峻挑戰(zhàn)。大量的虛擬、虛假信息對主流輿論曾有的權威和公信力產生負面影響。有人還引入“對抗性”概念,并指出產生“對抗性解讀”的受眾并非不理解傳播者的意思,主要是從個人主觀上故意從相反的意思來解讀文本的內涵。[1]但與此同時,多元化的網(wǎng)絡文化、交互性極大的信息傳播,也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開拓了新的途徑?;ヂ?lián)網(wǎng)的超時空開放性,為網(wǎng)絡傳媒帶來了全方位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如果把握得當,不僅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互動交流與參與積極性,增強大眾的認同感,而且會拓展輿論傳播的時空通道。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歷史經驗表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要“中國化”,即把外來的、一般的馬克思主義變成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二要“現(xiàn)實化”,既善于關注和概括文本中的理論,也要注重回應生存與發(fā)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三要“世俗化”,即深入研究人民的物質生活和利益訴求,深入個體或群體的精神世界之中;四要“通俗化”,做到簡明扼要,便于理解和記憶。[2]在新的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需要進一步推動經典理論及其創(chuàng)新成果回歸現(xiàn)實、回歸生活,要在更為具體、深入的理論研究基礎上,向具體的生活世界回歸,努力使馬克思主義更加貼近社會的認知、人民的生活。同時還需進一步提升傳播藝術,學習和掌握新的方式方法。將“學術語言”轉換成“生活語言”、將“權力話語”轉變?yōu)椤按蟊娫捳Z”,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權利和責任。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進程中,不能以科學性被犧牲、整體性被肢解和思想品格被降低為代價。

      一、堅持底線,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

      新形勢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面臨著多樣化的巨大挑戰(zhàn),也迎來了實踐與理論良性互動的歷史機遇。在這一過程中,著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提升創(chuàng)新理論的闡釋力,助推經典理論的現(xiàn)代化傳播,將成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這既要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水平,也要注重提高傳播者的水平。特別是,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的理解和傳播,既不能一知半解就發(fā)表意見,更不能人云亦云地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條條框框”;在閱讀、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后,要注重結合時代、結合實踐、結合問題進行解疑釋惑,真正做到“接地氣”。

      1.明確理論創(chuàng)新的底線

      凡事有度。理論創(chuàng)新中所強調的“度”指的就是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底線原則。

      所謂理論創(chuàng)新,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下,做出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和特征的新理論、新解讀。跳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框架,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和論斷,就難免走到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新的時代進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同樣不能徹底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取向,不能不顧其政治立場,否則就會使所謂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為一般性學說,失去了批判的勇氣和力量。

      這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終究離不開其本身主張的意識形態(tài)及內在話語邏輯。在從事理論創(chuàng)新工作時,必須做到始終堅持歷史唯物論,堅持實踐思維方式,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問題,使創(chuàng)新的理論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品格。

      從本質上看,理論創(chuàng)新是由實踐推動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對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成為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力和先進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能夠在增強理論包容性的同時,更好地回應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在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中,逐步形成某一時代的話語形態(tài)和標識性概念。每一時代的理論創(chuàng)新都在凝聚民眾共識和指導實踐活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做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提出要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在這篇報告中,毛澤東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就是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的基本原則。中國革命的歷史是與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毛澤東還明確批評那種脫離實踐、教條主義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他指出,一些同志只是為學習而學習,不知道與革命實踐相結合。雖然滿腹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消化不了。為此,毛澤東列舉了當時發(fā)生的許多例子,對政治教育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與指導。

      毋庸置疑,“原生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格理想和社會追求不完全一致,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的融合發(fā)展問題,要從時代特征和具體國情出發(f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與民族化,在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同時,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還需要直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需從價值和理性兩個層面冷靜應對,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話語表達和理論抽象,要在交流、爭論甚至交鋒中縱觀全局,作用久遠,引領世界。此外,理論創(chuàng)新還需做到不唯權、不唯上,不滿足于具體政策和策略層面的表達,敢于突破陳規(guī),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揚棄一些不符合時代的具體論斷。

      2.推進經典著作通俗化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不易懂,真正去閱讀的人也不多,邏輯和語言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對那些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小農思想的人進行改造,采用了豐富的文藝形式,而不是把經典著作當成僵硬的說教和理論加以灌輸。那一時期,樣板戲、快板、小說、小品等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理念和政策的融合、生動有趣的表達,使中國共產黨與民眾團結為一體。

      喜聞樂見、通俗易懂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積累的經驗。在新形勢下,隨著數(shù)字科技的發(fā)展,碎片化閱讀、功利心態(tài)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采用更加鮮活的形式、網(wǎng)絡化和平民化的語言,實現(xiàn)從“講理論”到“講故事”的轉換,成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方式。

      這種“講故事”式的通俗化,絕不意味著低俗化。它是指語言表達的方式能使受眾有切身感受,能夠帶領他們進行思考,并與傳播者產生共鳴。從實際生活中講出道理,用最易懂的方式將觀點表達清楚,才能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應。

      經典著作的通俗化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研究積累,以保持原作的精神實質,所謂“入得其內”;另一方面要有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傳播技巧,所謂“出得其外”。這種轉換功夫呼喚“大手筆”和“思想家”,非“小學匠”所能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對卷帙浩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吃透”后,才能夠提出諸如“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這類高度概括卻不失其精神實質的詞匯。正是因為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才提出“中國夢”這個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概念。

      3.發(fā)展理論詮釋新問題

      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不能僅僅停留在純理論、純文本的范圍,而應根據(jù)新的變化、新的問題予以不斷探索、突破和深入,通過實踐實現(xiàn)理論新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認可度,主要原因在于其創(chuàng)立者在研究和分析英國工業(yè)革命及其危機的基礎上,明確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這給無產階級提供了與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深受壓迫的各國人民指明了擺脫奴役、獲得解放的努力方向。馬克思主義頑強的生命力,正是根源于實踐,在實踐的推動下不斷完善理論。

      鄧小平曾經指出,在干新事業(yè)的過程中需要闖的精神、冒的精神,需要“一股氣呀、勁呀”;只有這樣,新道路的開辟、新事業(yè)的進行才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3](P372)針對目前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這一場場“及時雨”,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

      一方面,不同主體的多元話語能在學術上保持互動交流,不斷豐富執(zhí)政黨現(xiàn)有的理論話語系統(tǒng);另一方面,鮮活生動的實踐以及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拓展了新的思考視角,讓歷史與現(xiàn)實、改革開放前后的聯(lián)系不斷增強,個人和集體、理想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亦由此得到不斷強化。[4]

      具體來看,十八大以來,從最先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到“中國夢”的提出、總體布局更新為“五位一體”、戰(zhàn)略布局轉為“四個全面”,從經濟新常態(tài)的提出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斷基于變化的實際,提出了與時代特征相符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實的再一次結合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邁向新的境界。新形勢下,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自覺用新的理論解決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促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傳播。

      二、創(chuàng)新傳播話語系統(tǒng)

      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語言,是人們用于溝通的符號。通過符號,人們能夠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溝通感情等。

      話語系統(tǒng)是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把握。無論時空如何轉換,我們都應該對歷史文化傳統(tǒng)保持一份溫情和敬意,都要繼承和發(fā)展。因此,話語體系轉換與創(chuàng)新需要客觀公正地重估自身傳統(tǒng),以此來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像“封建”“階級”“地主”等詞語,很可能就是內容本身、歷史本身。這種客觀歷史一旦消逝,我們通常所謂的歷史就會變成一種“虛無”。

      正因為如此,在探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話語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時,需要辯證認識歷史話語,需要對歷史事實進行理性審視。否則,就存在顛覆現(xiàn)有的話語體系乃至歷史觀的可能性。

      總的來看,實現(xiàn)傳播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迫切性。第一,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所啟示我們的基本要求。一種話語體系的風格決定了理論大眾化的廣度與深度。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理論的大眾化,簡約又不失嚴謹?shù)脑捳Z是傳播其主張的基本形式。理論工作的對象是所有群眾,枯燥晦澀的話群眾聽不懂,聽不懂也就談不上理論傳播的效果。反之亦然。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等口語式的政治話語,號召和動員的力量一目了然。第二,其他政黨的經驗和教訓也呼喚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在代議制政府中,如果某一政黨想要獲取執(zhí)政地位,就必須使用選民聽得懂、易理解的詞匯宣傳其執(zhí)政理念,借助新的話語形式為自己贏得盡可能多的選民。從蘇共滅亡的教訓來看,執(zhí)政后期政治話語較為僵化,馬克思主義也不再是活的指導思想,而成為限制人們思想的“條條框框”,理論的傳播也僅限于官方理論界,與人民和基層逐漸脫離,不少黨員干部對這一理論也束之高閣、避而不談??梢姡柚姓侄螐娭仆菩欣碚撌请y以真正、可持續(xù)地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三,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是社會轉型的現(xiàn)實要求。灌輸理論的渠道越來越少,能夠使用的范圍也逐漸變小。觀念多元化、思想獨立性增強,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不斷增加,加之流行文化產品市場化特征較為明顯,都在無形中沖擊著原有的主流傳播渠道。在政治傳播過程中,熱鬧往往集中在上面,基礎難以滲透,從上到下的滲透較為艱難。

      為此,需要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由下至上式改造”。

      1.推動大眾傳播話語創(chuàng)新

      表達生動與否決定了理論是否生動;一旦對表達進行了限制,理論的發(fā)展也就受到了限制。毛澤東特別強調重視話語的藝術。他指出,藝術技巧無論是哪一級的藝術工作者都必須掌握;缺乏好的藝術技巧,則難以有豐富的內容展現(xiàn)出來。[5](P125)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中,需要將理論的精神實質提煉出來,根據(jù)人民的理解力建立適合他們的語言體系,這是創(chuàng)新理論傳播的關鍵手段。

      要多用修辭,主張生動靈活的表達。借用修辭是一個較好地實現(xiàn)理論通俗化的方法。在表達中如果能夠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就有助于將原本空洞的理論形象化、趣味化。

      要以小見大,用講故事、談心式的表達。就理論的傳播而言,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可以借助小故事將自身的觀點予以解析,或者也可以借助大家都知道的案例將不易理解的道理說明,以激發(fā)受眾的興趣。

      要多接地氣,力求樸實無華的表達。理論并非都要用高深的詞匯、枯燥的句子來表示,簡單的白話依然能夠表述清楚理論的精髓。人民群眾能否聽懂、能否記住并主動向他人傳播,是理論表達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在傳遞理論時,可以借助大實話、大白話或歇后語等形式,網(wǎng)絡用語也可以適當應用,這對于將理論聽進耳里、記在心里有較大幫助。

      當然,也要看到,歷史惰性存在于話語體系當中。對現(xiàn)有話語體系進行突破并建立新的體系,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示范群體的建設尤為重要。

      事實上,對話語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并非只是技巧問題,思想作風占有很大比重。它需要上級嚴格要求自我,克服說大話、套話、空話的陋習,為下級和群眾做好榜樣。要將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和改進工作作風相結合,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密切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求真務實地開展工作。同時,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

      2.應對消解和懷疑思維

      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國際上時有“消解”和“懷疑”思維,瓶頸常常不在于外方“聽不懂”,而在于不同的利益和預設立場的障礙。

      改革開放近40年來,立足于物質文明發(fā)展的成果基礎、以“中國特色”為定語的一系列文本解釋和創(chuàng)新工作初見成效。真正的有識之士承認,無論是經濟發(fā)展還是國家治理,不應只有一種模式,任何結合本身國情進行建設性探索的理論和實踐活動都應該得到尊重。但總體而言,西方社會的誤解和偏見依然存在。

      如何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一個有效的措施就是“反話語策略”,即通過重新闡釋、重新定義和有效傳播,使某些字句從原有的僵化理解或偏見中擺脫出來。

      在“反話語策略”的傳播領域,首要的是那些所謂“普世”概念、那些被西方國家極力推廣的政治話語。例如,當今政治傳播領域常見的“民主”“人權”等詞匯,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本無貼切的對應概念,只是在近現(xiàn)代的政治文化傳播中被西方價值觀所裹挾。對這些概念進行再解釋,使其與西方價值觀松綁,理應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

      “消解”和“懷疑”思維不僅僅出現(xiàn)在國際傳播中。互聯(lián)網(wǎng)上興起的“造句運動”具有典型的草根文化特征。它既有通過娛樂方式進行情緒宣泄的心理功能,又在某種程度上蘊含著全民批判的現(xiàn)實性。從政治角度看,它在建構象征體系之時,又會解構政治符號、消解主導話語。

      總的來看,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tǒng)創(chuàng)新中,必須正視種種“消解”現(xiàn)象,努力建構有效的政治傳播符號,通過適當?shù)恼涡揶o來傳播主流思想。

      其一,巧妙嵌入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建構政治符號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具體化的過程。新形勢下,如果能構建出一個獲得廣泛認同的政治理想,將會大大提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效率。

      社會主義的遠大理想,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相對于社會主義,我們對共產主義的認識是非常虛擬化的,但它絕不是虛假的。試想,我們曾經對社會主義也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是社會主義,但今天,我們終于收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論成果。

      同理,盡管今天的我們對共產主義理想形態(tài)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就是一個解放人、發(fā)展人的過程。人民性、革命性以及科學性是共產主義的核心理念,需要準確解讀、廣泛傳播。此外,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具有深遠的意義,可以用來啟發(fā)和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符號。

      其二,需符合民眾的日常生活邏輯,具有時代感與現(xiàn)實感。例如,在空間政治上,還要精心建構更多的道路、城市及建筑政治符號。又如,一些典型的人格符號沒有發(fā)揮出應有功效?,F(xiàn)有的先進典型社會知曉率不高,需要進一步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其三,要經受得住大眾檢視和輿論發(fā)酵。面對一個網(wǎng)絡漸成媒介主導、網(wǎng)絡話語大行其道的格局,檢驗一個符號、特定概念或象征體系的建構是否有效,首先要看它能否科學地反映事物的本質,能否經受批判、質疑,而不是自說自話。

      3.精準投放與貼近受眾

      精準投放最關鍵之處在于把握話語對象的接受能力。在日益蓬勃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集團謀求轉型與融合,開設了網(wǎng)站、APP、微博、微信等多個新媒體平臺。但它們似乎“換湯不換藥”,很大程度上依舊沿用傳統(tǒng)話語進行傳播,“第一落點”不夠快速,“第二落點”的敘事和分析偏于宏觀。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受眾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呼喚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應將話語傳達對象的文化習俗、理論水平、思維方式乃至生活習慣等進行充分考慮。要注意滿足話語對象的個性特點與興趣取向,并為大眾所喜聞樂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內化為大眾的精神追求。那種不著邊際的說教,難以激起人們的興趣;那種貌似深奧、實則牽強附會的聯(lián)系,也會使人興趣索然。

      例如,針對城市市民以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可以多講權利話語、法治話語,講出他們的“心里話”。又如,針對個性化色彩濃厚的年輕網(wǎng)民,可以突出個體的“感受”和“情感帶入”,對他們來說,宏大敘事并不“待見”,圖片視頻乃至網(wǎng)絡直播的手段可能更能吸引眼球。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中,如何讓意識形態(tài)既不懸置于中國實踐經驗之外,也不局限于個別學術圈子,是一個不應回避的話題。

      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tài)不僅在于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在于較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對理想信仰的追求。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體系、一種制度追求,還是一種價值追求。共同的價值目標以及理想追求,能夠超越具體的利益關系,發(fā)展成為相互間的精神紐帶,進而達到寬容、諒解并化解矛盾的層次,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

      要完善主流意識形態(tài)政治傳播的渠道,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傳媒的作用,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推動并縮短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過程,影響受眾的態(tài)度和行為。實踐表明,能夠支配廣大社會成員道德行為的價值信念和道德觀念,并不是那些意識形態(tài)體系化、抽象化的理論體系,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意識形式,諸如習慣、信念、信仰、儀式等。為此,應該把意識形態(tài)概念性、抽象性的理論通過大眾文化的傳播媒介轉化為人們感性的認識,從而內化于人們的情感世界。

      要積極調整一些傳統(tǒng)語言范疇,及時反映時代的新變化。要植根于生活之中,實現(xiàn)從精英話語、書面話語到大眾話語的轉變,轉換意識形態(tài)話語及符號的論證方式。

      比如,對于一些沿用多年的革命話語,如“剝削”“階級斗爭”“共產主義”“兩類矛盾”等政治詞語,如果能賦予它們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的符號意義,那么受眾在重新對它們進行解讀的同時,會結合個人的生活感悟賦予這些詞語新的生命力。對特殊社會時代背景下的特定系列話語的重新解讀與闡釋,是對詞語本身時代烙印的梳理,也是它們與當前社會使用較為頻繁的話語建立關系的契機。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中,要積極進行網(wǎng)絡話語的轉化。網(wǎng)絡語言的平民化以及對現(xiàn)實的深切關照,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當抽象的價值觀話語以感性的符號方式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時,符號就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認識。這對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在網(wǎng)民中的認同度與接受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既可讓更多的人通過網(wǎng)絡表達開展辯論,又有利于強化民眾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進而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進入新的輿論場。

      在通俗化上,不要故作高深,把簡單的道理往復雜上說,把明白的概念往糊涂上講。要從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和興奮點入手,以通俗的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進行闡述,用簡潔的修辭表達復雜的觀點,用具體的事例論證。甚至有時候可以采取編輯和專家對話的形式,對問題展開具體討論,讓話題變得更為具體和輕松。

      在知識性上,應當鼓勵作者在文章寫作中,適當引用歷史、文化等知識,從而把所要表達的思想充實起來,使虛的主題變成實的思想表達。

      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可以積極借鑒新聞評論的方式,嘗試在文章樣式上進行改進。可以開設理論述評欄目,對具體的理論命題展開言簡意賅的表態(tài)和分析。還可以借鑒新聞標題的模式,將通常強調意義的理論文章標題改進為虛實結合,從而直接增強文章的吸引力。

      總之,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翻譯”越樸實、越實在,并做到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就越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1] 陸彥明.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內容的“對抗性”解讀[J].新聞界,2014,(5).

      [2] 林緒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研討會”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9,(8).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黃相仁.中國夢的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J].求是,2013,(11).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何云峰)

      Promotion of Popular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HUANG Kaifeng1,XIA Bin2

      (1.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2.Institute of Chinese Marxism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Popular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s confronted with not only challenges of variety and dominance, and changeability and initiative,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of pos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In the new era, Marxism should go out of the tower of ivory and disseminate in the society.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should be freed from stereotyped spreading models,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separ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and stale work methods. Accordingly, the paper suggests exploring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 promoting theory innovation, upholding sinic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terpreting new theories with plain and understandable words, improving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 and discourse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transmission procedures.

      Chinese Marxism, popular media, discourse system

      2016-01-21

      1.黃凱鋒,江蘇南通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價值哲學研究。

      A811

      A

      1004-8634(2017)03-0124-(06)

      10.13852/J.CNKI.JSHNU.2017.03.016

      2.夏 斌,江西新余人,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大眾化話語馬克思主義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余江县| 塔城市| 临桂县| 正宁县| 昌平区| 通江县| 白玉县| 平南县| 博爱县| 仁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河源市| 当阳市| 常德市| 皮山县| 揭西县| 涿鹿县| 双柏县| 茶陵县| 祁门县| 万荣县| 陕西省| 怀仁县| 新田县| 青浦区| 洛川县| 广德县| 尼木县| 吉安市| 临江市| 马龙县| 怀集县| 长葛市| 信宜市| 铁岭县| 潼关县| 和平县| 马山县| 类乌齐县| 新野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