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丹(百色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99)
文學藝術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史詩英雄貝奧武甫與莫一大王形象之比較
覃丹(百色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99)
日耳曼史詩英雄貝奧武甫和壯族史詩英雄莫一大王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相似性,他們都具有神性的力量,都勇敢善戰(zhàn),都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付出了所有乃至生命,而他們?yōu)榱藝液兔褡逵赂叶窢?、不畏犧牲的英雄精神都贏得了本族人民深切的敬仰。
貝奧武甫 莫一大王 比較
《貝奧武甫》(Beowulf)是英國最古老也是最杰出的英雄史詩,這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存留下來的唯一史詩本是北歐沿海地區(qū)日耳曼民族的民間傳說,后來隨著遷徙的日耳曼人進入英國,最終在公元十世紀由一位英國基督教僧侶收集整理修訂而成。史詩將神話故事與歷史事件穿插在一起,反映了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日耳曼世界的英雄生活。詩中的英雄貝奧武甫是生活在公元六世紀的高特人,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古日耳曼人對于英雄的理想想象。
壯族英雄史詩《莫一大王》長久以來廣泛流傳于壯族地區(qū),在《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隋唐十國兩宋卷)一書中,有學者認為其形成或定型于隋唐時期[1]。這一時期,中原統(tǒng)治者在壯族地區(qū)實行羈縻制度,壯族社會開始由奴隸制轉(zhuǎn)向封建制,壯族人民一方面要與大自然作斗爭以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則要對抗外來統(tǒng)治者以使自己的部落得到安全和更大發(fā)展,莫一大王這一形象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積淀中獲得了壯民族英雄的文化內(nèi)涵。
通過對這兩部東西方英雄史詩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文化背景差異很大,但中國古代壯族與古日耳曼民族對莫一大王和貝奧武甫這兩個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義精神的詮釋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貝奧武甫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在于他超人的力量,史詩中有非常形象的描寫:“他戰(zhàn)場上英名遠揚,他一只手的力量就與三十個勇士的力量相當”[2]; “貝奧武甫憑著自己的神力和水性得以生還,當他返身躍入大海,肩膀上還扛了三十副繳獲的鎧甲”[3]。莫一大王在得到神靈其實也就是他父親的“陰助”后也擁有了神奇的力量:“莫一雙手來撥水,水浪升高到天空;莫一雙腳來踩水,驚動潭里眾蛟龍。莫一上了岸,走路腳生風,手扶樹木樹木倒,腳踩石頭石頭崩”。[4]顯而易見,貝奧武甫和莫一大王兩個形象都擁有著非凡的神性般的力量,使他們在面對敵人時能夠充滿自信并最終戰(zhàn)勝敵人。但毋庸置疑地,擁有神性力量只是他們戰(zhàn)勝敵人的物質(zhì)基礎,勇敢善戰(zhàn)的英雄本色才是他們最終戰(zhàn)勝敵人的核心內(nèi)涵,而戰(zhàn)斗也使他們得到了不斷完善。
惡魔格蘭道爾在鹿廳作惡十二年,殘殺生命無數(shù),丹麥人對他束手無策。遠在高特國的貝奧武甫聽說后,馬上挑選了一批最勇敢的武士一起趕往丹麥,對于面臨的危險,貝奧武甫是心中有數(shù)的,可他表現(xiàn)出了決然的勇氣:“我要解救你們的人民,否則就讓我在血腥的屠殺中倒下,在仇敵的魔爪中死于非命。我要么創(chuàng)建一件英雄的業(yè)績,要么讓這座宴樂廳見證我的末日”。[5]帶著這種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他相繼戰(zhàn)勝了格蘭道爾和他的母親。五十年后,面對毒龍的侵犯,這時的他力量已經(jīng)不如從前,可勇氣絲毫不輸當年:“我絕不會在墓冢的守護者面前后退半步,我與他將遭遇在絕壁,一任命運的裁決”。[6]皓首之年的他沒有像當年的丹麥國王赫羅斯加那樣束手無策、坐以待斃,而是身先士卒,勇敢出戰(zhàn),在與毒龍搏斗了三個回合后,身負重傷,卻拼死除掉了毒龍,保護了自己的人民和家園。
在這一場場戰(zhàn)斗中,貝奧武甫也在逐步地完善著自我。雖然年輕時他在和布雷克的賭局中勝出,但他后來自己也承認年輕時的行為非常孩子氣和莽撞:“我們像孩子一樣吹噓打賭,當時我們兩人的確年紀輕輕,決計拿生命在大海上冒險”。[7]接著在去尋找格蘭道爾的妖母復仇的時候,他更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次他全身披掛,為的是潛入水中探險,那一身戎裝懂得如何掩護主人的軀體,使他免遭仇敵的傷害和摧殘”,“那頂閃光頭盔用來保護他的腦袋……任何寶劍和刀刃都無法把它砍穿”。[8]他的甲胄和頭盔還有寶劍最終幫助他在那場艱難的戰(zhàn)斗中毫發(fā)未傷并結(jié)果了女妖。
面對強敵,壯族英雄莫一大王的勇氣和擔當絕不亞于貝奧武甫,但與貝奧武甫喜歡硬碰硬的對抗方式不同,莫一大王更多的是采用智斗。在他和幾百名壯家兄弟因“抗糧”罪被抓到京城后,在朝廷上,胡差官誣告壯人有很多好吃的芋頭卻有糧不交、抗租抗稅,莫一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芋頭切成兩半,把其中的一半換成“老虎耳①”獻給皇帝品嘗,皇帝吃了后“喉頭發(fā)癢叫連天”,也就不愿意再征收壯人的芋頭了。接著,胡差官使出更毒辣的招數(shù),竟向皇帝面奏壯人皮膚厚且韌,剝下曬干后用來蓋宮殿是最好的。對此,莫一又想出了妙招:“今天煮粥多花樣呵,撒下胡椒粉和生姜;個個打著赤膊喝滾粥呵,汗水如泉噴四方。差官他帶皇帝到,個個汗水噴出射龍袍;皇帝見了高聲問:‘為何壯人身上水橫標?’差官害怕心在跳,莫一高興話聲高:‘壯人吃苦皮漏水,蓋了宮廷漏雨就糟糕?!匆妷讶似ぢ┧瑒兤さ氖ブ伎焓栈?;三百六十條生命得了救,胡差官氣得臉發(fā)灰”。[9]莫一就這樣急中生智、敢想敢做地一一化解了他們所遇到的危險,最后,還識破了胡差官想謀害皇帝和給他拜壽的人的陰謀,不僅借此鏟除了壯人的這個敵人,而且被皇帝封為了大王。
莫一大王的自身能力和英雄精神也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得到了完善。被封為大王后,他“白天在京當大王,晚上騎著神馬回山鄉(xiāng)”,[10]立志要與壯鄉(xiāng)兄弟同甘共苦,“商量開發(fā)壯山村”。[11]他的妻子在這種狀態(tài)下懷了孕,不明真相的家婆罵她“山中楊梅樹,暗中結(jié)子暗開花”,[12]為了自證清白,妻子不得已把莫一的一只靴子偷藏起來,以便第二天拿給家婆看。莫一起來后找不到靴子,便用泥巴趕做一對,等他做完,天已大亮,眼見無法按時上朝,心急如焚的莫一無意中右手向東一指,太陽馬上就落下去,莫一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右手能夠壓太陽”,于是他三壓太陽,趕到京城上了朝。后來,因三壓太陽而被皇帝冠以妖怪之名關進牢房問斬,脫逃的莫一回到壯鄉(xiāng)后決心與皇帝打仗,可是“神兵還未造,皇兵已來臨”,[13]這時,莫一的父親及時顯靈告訴他“你的右手拿起竹鞭能趕山”,[14]于是,莫一日夜趕山圍堵、抵抗皇兵,可惜的是在他施法的時候由于他母親擔心石頭撞傷自己喊道:“石頭莫要來傷人!”,[15]石頭就此不動山也不移了,莫一所做的一切也就功虧一簣。莫一就這樣在戰(zhàn)斗中一步步成長為神力無邊、意志堅韌、勇敢頑強的民族英雄。
“史詩英雄最突出的品質(zhì)和最高尚的美德就是為民族的生存而戰(zhàn)”,[16]因此,如果說神性力量是史詩英雄貝奧武甫和莫一大王的物質(zhì)基礎,勇敢善戰(zhàn)是他們的英雄本色也是他們自我完善的過程,那么,忠誠無私地獻身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就是他們英雄精神的終極體現(xiàn)了。
貝奧武甫在請纓前往丹麥除妖之前在國內(nèi)并沒有受到特別的器重,“只可惜他長期被埋沒,高特人并沒有把他當做勇士,在宴樂大廳,高特的國王也從未向他頒發(fā)過榮譽的獎賞。他們固執(zhí)地懷疑他懶散成性,胸無大志”,[17]至于他為何如此受冷落,史詩是有暗示的:“他從不會酒后胡作非為,殺害親密的伙伴”,[18]戰(zhàn)爭在氏族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人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血肉相殘,貝奧武甫從不參與這些爭殺,于是在大家眼里他是懦弱無能、軟弱可欺的。他行為處事具有明確的原則:立功揚名不應該通過世間流行的血肉殘殺,而應建立在殺妖除暴解民于倒懸的基礎之上。因此,當異族丹麥人有難時他挺身而出,替他們除掉了為害的怪物,使丹麥恢復了安寧,他自己也就此功成名就,更重要地是他此舉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贏得了和平和與他國的友好結(jié)盟:“你給所有的高特人和丹麥人帶來了和平,爭斗與敵意,先前那么猖獗,都將因你而消弭”;“我了解貴國人民,他們的品德無可指摘,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永結(jié)友好,同仇敵愾”。[19]后來,在他當上國王治理國家的那五十年間,他更是努力地保護國家安全以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正如他自己臨終所言:“在這期間,沒有哪個鄰邦的國王膽敢率兵侵犯我境,用恐怖威脅我的子民”。[20]
另一方面,為了國家和人民,貝奧武甫總是無私付出,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在戰(zhàn)場上,他總是不顧危險地充當先鋒在前面沖鋒陷陣,勇敢殺敵。他傾盡全力扶持、輔佐赫德萊德,直到他成年有能力自己治理國家,后來赫德萊德因收留被流放的瑞典王子而招來殺身之禍,貝奧武甫才登上王位成為高特國王。當然,最能體現(xiàn)他無私精神的自然就是他在垂暮之年與毒龍的戰(zhàn)斗。彼時,已經(jīng)當了五十年國王的貝奧武甫可謂是功德圓滿,完全可以無愧于心了,可他看到毒龍為了報復那個盜寶者而用大火無情地摧毀高特人的城堡和土地的時候,他決心向毒龍報仇雪恥,雖然在戰(zhàn)前他已經(jīng)預感到死亡的來臨,可這也阻擋不了他的決心:“作為人民的庇護者,只要作惡者膽敢從地洞里爬出,我就一定向他挑戰(zhàn)”。[21]在戰(zhàn)斗中,他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當由于戰(zhàn)斗太過激烈旁邊觀戰(zhàn)的隨從紛紛逃跑后,他仍舊舍命相搏,最終與唯一留在身邊的隨從威格拉夫合力殺死了毒龍,而他自己也因重傷而亡,臨終前,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他的國家和人民:“我要感謝萬能的主,光榮的主,永恒的上帝,是他庇護我在臨終前獲得這么巨大的一筆財富。我用我的殘生換來這一切,你務必拿它去供養(yǎng)百姓”。[22]
莫一大王吞下父親贈送的大珍珠后,原本就身高臂長、虎背熊腰的他更加如虎添翼,從此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守護家園、保衛(wèi)民族的責任,從不考慮個人得失。為了爭得民族的生存,他先是不顧個人安危帶領壯家兄弟“抗皇糧”,卻因此被押到京城受審,在朝廷上他勇敢機智地使自己和幾百名壯家兄弟化險為夷,接著他又因拆穿胡差官的陰謀而被皇帝封為第十三個大王,一直反抗皇權的他接受這個封號其實還是為了壯家民族:“大樹底下好乘涼,壯家從此得到減皇糧;莫一在朝做大官呵,壯家從此免遭殃”。[23]當了大王后,他也沒有像其他京官一樣在京城享福,而是每晚回到家鄉(xiāng)與壯鄉(xiāng)兄弟同甘共苦,可“常在岸邊走哪有不濕鞋”,他懷孕的妻子為了自己的清白不得不藏起他的靴子,他為了趕朝不得不三壓太陽,他的神力因此被皇帝發(fā)現(xiàn)被打入監(jiān)牢問斬,成功逃脫后他更加義無反顧地為了民族的生存與皇帝展開斗爭。他造神兵、趕山、種竹以對抗皇帝的軍隊,雖屢屢失敗卻毫不氣餒,最終在戰(zhàn)斗中被皇兵設計射死了神馬,他也被抓住砍了頭??杉幢闳绱?,他仍舊不放棄與皇帝的斗爭,臨死前囑咐妻子把他的頭裝在壇里密封四十九天以變成地龍蜂繼續(xù)戰(zhàn)斗,可沒想到第四十六天的時候,他不明所以的母親提前打開了壇,用開水淋死了壇里的地龍蜂,幸好還有三只先行飛出的地龍蜂沒被淋到,僅剩的這三只蜂頑強地履行著職責,飛到了京城,把皇帝、皇子、后妃以及文武百官都蟄得頭青臉腫,然后又飛回龍王山,把前來進剿的皇兵蟄得腫的腫,瞎的瞎,四下奔逃,從此再也沒人敢來欺壓壯家人,壯族人民終于能夠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日子。
雖然分屬東西方不同的兩個民族,但貝奧武甫和莫一大王兩位民族英雄卻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相似性,他們都具有神性的力量,都勇敢善戰(zhàn),都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付出了所有乃至生命。他們?yōu)閲液兔褡逵赂叶窢?、不畏犧牲的英雄精神贏得了本族人民的敬仰,對于貝奧武甫,史詩作者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們都說世上所有的國王,數(shù)他最仁慈、最溫和、最善良,最渴望為自己爭取榮光”,[24]連續(xù)使用的四個最高級形容詞表明了他的偉大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對于莫一大王,壯族人民對其的敬仰之情就更為深切了,北部壯族地區(qū)的群眾把他作為神靈敬奉,在不少地方建有“莫一大王”廟,每年六月還會舉行祭奠他的節(jié)日。由此,“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當是對這兩位民族英雄最好的注釋。
注釋
①一種形狀酷似芋頭的野薯,若不經(jīng)過處理,吃后會喉嚨發(fā)癢難受。
[1]鄧敏文.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中冊、隋唐十國兩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64.
[2][3][4][5][6][7][8][17][18][19][20][21][22][24]陳才宇譯.貝奧武甫、羅蘭之歌、煦德之歌、伊戈爾出征記[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9][10][11][12][13][14][15][23]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等.壯族文學史(第一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16]肖明翰.《貝奧武甫》中基督教和日耳曼兩大傳統(tǒng)的并存與融合[J].外國文學評論,2005(2).
H14
A
1008-8784(2017)03-13-4
2017-1-8
本文系廣西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語言文化與譯介研究基地”(文件號:桂教社科【2013】5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覃丹(1971—),女,壯族,廣西德保人,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
【責任編輯:閆現(xiàn)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