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珩
在培養(yǎng)目標上就有這么一條:“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簡而言之傾聽就是要用心、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的聽了??墒窃谡n堂教學中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學會傾聽呢,我從實踐中總結出幾點經(jīng)驗,也許多大家有點啟示。
一、明白傾聽的意義,注意傾聽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課堂上的師生對話,都是在教師的威嚴之下進行的,聽的一方首先就得畢恭畢敬。雖然課堂教學、教育學、心理學在理論上要求課堂上必須營造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平等的師生對話,但實際上只要教師一開口,學生都得無條件聽從。我們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如在閱讀課上,教師抓住切入點進入主題之后,往往都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我們發(fā)現(xiàn)在很多課堂上,學生在組內(nèi)進行交流時,每個人都在嘰嘰喳喳地說著,互相之間總是搶著說,至于誰聽,聽什么好像弱化了,這就導致小組合作有形無神,最終在課堂展示中站出來的都只能代表一個人的意見,沒有交集,也沒有綜合,更沒有提煉。在這樣的情況下,聽很重要,但是因為學生處理不當,聽完全失去了意義。
一次在聽《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教學時,在進入小組內(nèi)交流之前,老師在大屏幕上打出了溫馨提示:①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有禮貌;②小組內(nèi)按順序進行交流;③記錄員做好記錄準備;④對發(fā)言有補充和糾錯的請耐心聽完發(fā)言再做補充和糾錯。在提示中,老師將“聽”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我看見在接下來的小組交流中,每個學生都很投入,說得開心,聽得細心,記得用心,補充得到位。整個展示過程就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的精神力量展示出來了,不然班級內(nèi)匯報時就怎么會那么自信、那么得體、那么完整?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這位老師平時就注意對學生進行“傾聽”的培養(yǎng)。語文課堂上的合作不是隨意的,必須有目標,有要求,有提示。教師在設計時圍繞目標,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聽,學會說,并在反復的練習中養(yǎng)成聽對了,聽好了再說的習慣。這樣,學會傾聽自然也就不難了。
二、利用課程資源,培養(yǎng)傾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能拋開或者摒棄教師的一言堂,是能很好設計出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的環(huán)節(jié)的。如生字教學,可以設計如下的步驟:①自主學習生字新詞;②組員之間互讀互聽,及時糾正;③在班級內(nèi)交流展示自學情況。像這樣的設計就完全避免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既給了學生自學的時間,也給了學生展示的空間,還檢測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和表達的能力。
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的途徑。如初讀,①聽同學讀課文,邊聽邊畫出你認為讀得不對的字、詞或者句子;②聽完朗讀,舉手糾錯,讀出你認為正確的讀法。這樣設計的初讀即可以檢測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也可以檢測聽的認真度,也達到兵教兵的效果。
語文教材上的口語交際教學板塊不僅是訓練學生傾聽能力的陣地,也是訓練學生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陣地。在這里聽和說相輔相成,但是從交際的層面來講,聽是基礎。只有聽出對方的意圖,才能產(chǎn)生相應的應答,才能產(chǎn)生交際的回合。
其實聽和說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我們培養(yǎng)學生聽的習慣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說,只有聽懂了、聽明白了、聽清晰了,說才會順暢、才會清楚、才會精彩。畢淑敏說:“人活在世上,說和聽是兩件要務。說,主要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識,每一個說話的人都希望別人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聽,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內(nèi)心想法,以達到溝通和交流的目的。聽和說像是鯤鵬的兩只翅膀,必須協(xié)調(diào)展開,才能直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