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秦漢前就獨一無二地編制出了一套干支紀年法,年的別稱就是按干支紀年法推算出來的。
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組合紀年。
如第一年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第三年為“丙寅年”,以此類推,直至第六十年為“癸亥年”為止。周而復始,新的一輪六十甲子紀年的第一年又叫“甲子年”,無限循環(huán),無限紀年。
這是我國古圣先賢根據(jù)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60這個數(shù)學規(guī)律編制的。
后又因民間習慣用十二生肖(屬相)紀年,故凡天干與地支組合有“子”的稱“鼠年”,有“丑”的稱“牛年”,有“寅”的稱“虎年”,有“卯”的稱“兔年”,有“辰”的稱“龍年”,有“巳”的稱“蛇年”,有“午”的稱“馬年”,有“未”的稱“羊年”,有“申”的稱“猴年”,有“酉”的稱“雞年”,有“戌”的稱“狗年”,有“亥”的稱“豬年”。
而在每一輪六十甲子中,十二地支和對應組合的十二生肖都各出現(xiàn)五次。如“子”的有“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如“亥”的有“乙亥”“丁亥”“巳亥”“辛亥”“癸亥”。故每六十年中都有一種生肖的五次別稱年。
(曹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