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蟾蜍守衛(wèi)”等神話傳說中的相關(guān)物象來指代月亮外,還根據(jù)月相變化,賦予了其許多形象化的別名。
1.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月亮為“銀兔”“玉兔”“蟾兔”“金蟾”“銀蟾”“玉蟾”“蟾宮”“蟾蜍”。如辛棄疾《滿江紅·中秋》中的“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中的“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等等。
2.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輪”“桂宮”“桂魄”。如王維《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等。
3.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月亮為“廣寒”“清虛”。
4.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如屈原《離騷》中的“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p>
5.初月如鉤,故稱月亮為“銀鉤”“玉鉤”。如陸游《采蓮》中的“云散青天掛玉鉤,石城艇子近新秋”。
6.弦月如弓,故稱月亮為“玉弓”。如李賀的《南園》中的“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dāng)簾掛玉弓”。
7.滿月如輪、如盤、如鏡、如壺,故稱月亮為“金輪”“玉輪”“冰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飛鏡”“玉壺”。如元稹《月三十韻》中的“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陸游《月下作》中的“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李賀《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辛棄疾《太常引》中的“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鳳簫聲動(dòng),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等等。
此外,月亮在古代詩文中還有許多別稱。如屈原《天問》中的“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樸《中秋》中的“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等等。
(岳杰/供稿)